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河南襄城乾明寺碑刻与阳明心学浅析

作者:于群涛 雷鸣     来源:     时间:2025-01-23
19188
首山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是襄城县境内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一千多年来,随着朝代的更替,朝廷对佛教的弘扬和限制,以及战争时局的影响,乾明寺历经兴衰起伏。自宋以降,特别是明朝,乾明寺被地方政府视为禅宗传教圣地予以保护修葺。至清顺治年间乾明寺已成为前后九进,占地300多亩,殿堂房舍近300间,有僧300余人、僧田400亩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依山而建,山寺连体,气势恢宏,襟带汝水,相映生辉。千百年来,历代先贤名士、高官显宦、文人墨客来此参禅礼佛,唱咏书丹,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和65首诗词歌赋(《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乾明寺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大规模修葺过程中,许多文人雅士和地方官宦所赋的诗词和题写的匾额被勒石为碑,镶嵌在乾明寺内的不同部位(《史话襄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刘宗泗在《乾明寺》一文中,用“四壁多名人题咏,邵二泉、王复庵其尤著者”对寺院四壁碑刻进行了描述。这些碑刻虽历经风雨,至今仍存,成为襄城首山乾明寺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在这些诗文碑刻中,邵宝《乾明寺纪游》、刘魁《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杨名《次韵寄意晴川太守》碑刻,与王守仁及阳明心学有诸多关联,颇有深入挖掘、研究利用的价值。

 一、王守仁及阳明心学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12岁立志做圣人,15岁独闯长城塞外,拥有“经略四方之志”,35岁不顾杀身之祸上书直言,贬谪贵州龙场,最终在“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完成了王守仁的精神觉醒,形成了对“良知”的自信,提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之说,奠定了“致良知”的理论基础,进而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晚年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心学”,弟子众多,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心学”形成过程黄梨洲这样总结:“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明儒学案》)

王守仁去世后,他的“阳明心学”按地域分为姚江王门、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等王门学派。每个王门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王守仁的思想,因此每个学派都是阳明心学的一部分,各有其独特价值和贡献。其中,江右王门因其影响力,被后人认为是最接近王守仁思想核心的学派,享有王学正宗的称誉。阳明心学不仅在中国,甚至对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曾评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二、邵宝及《乾明寺纪游》碑刻

《明史·邵宝传》记载:“邵宝,字国贤,无锡人。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邵宝是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门生,他的诗文皆宗法东阳,为茶陵派著名代表诗人。弘治十三年邵宝迁为江西提学副使,十月,王阳明为其送行作《时雨赋》:“……激湍兮深潭,和煦兮冱寒。雨以润兮,过淫则残。惟先生兮,实如傅霖。为云为霓兮,民望于今。吞吐奎壁兮,分天之章。驾风骑气兮,挟龙以翔……”。赋中把邵宝比作江西的及时雨,这从侧面说明邵宝与王阳明的关系密切,非同一般。

邵宝的《乾明寺纪游》碑刻镶嵌在乾明寺后院知客堂门之右侧的墙壁上,这是他在许州(今许昌市)知州任上八年,即弘治四年(1491年)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释文如下。

峰有烟霞涧有泉,此中佳景是天然。山穷西北翻称首,寺背东南却号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为郡几参禅。题诗不尽登临兴,分付缁流莫浪传。二泉居士

首联以首山“峰、烟、霞、涧、泉”等自然景观勾勒出一幅山峦间烟云缭绕、泉水潺潺、灵动秀美的风景画;颔联“山穷西北翻称首,寺背东南却号乾”则采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手法,对首山、乾明寺的名称进行了打趣性描写,突显其名称的与众不同。因为按照俗理,“山穷西北”本可称“尽”或“尾”,但“翻称首”。“寺背东南”本属巽位,但“却号乾”;颈联转以“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为郡几参禅”抒发自己在许州(今许昌市)知州八年任上公务繁忙,无法寄情林泉的感慨;尾联则以“题诗不尽登临兴,分付缁流莫浪传”之悠闲谦和收尾。缁流,僧徒也。僧着缁衣,故谓之缁流或缁徒。整首诗起承转合如涓涓细流,水到渠成,用极其简洁的笔墨,营造出闲淡悠远的意境,颇能体现他“典重和雅”的诗文风格。

三、刘魁《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及杨名《次韵寄意晴川太守》

在首山乾明寺后院内另有一通宽150厘米、高50厘米的碑刻。这通碑上镌刻了四首诗,其中三首均是唱和邵宝《乾明寺纪游》诗韵而作的诗。嘉靖六年(1527年)邵宝去世后,嘉靖八年(1529年)时任河南钧州(今禹州)知州、王阳明弟子刘魁和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第三名(探花)杨名先后次韵唱和。这通碑上镌刻的其中三首,即是刘魁《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杨名《次韵寄意晴川太守》。

(一)刘魁及《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碑刻

《明史·刘魁传》记载:“刘魁,字焕吾,泰和人。正德中登乡荐。受业王守仁之门。嘉靖初,谒选,得宝庆府通判。历钧州知州,潮州府同知。所至洁己爱人,扶植风教。”诗作者刘魁, 字焕吾, 号晴川, 庐陵人,王守仁的受业弟子。嘉靖七年(1528年)从宝庆府通判升任河南钧州(今禹州)知州。在钧州扶植风教,移风易俗,创办社学书院,建设先贤祠堂,开办社仓义仓。刘魁修养有素,豁达大度,衙门同僚相处一年,竟然没见他发过脾气。《明儒学案》称:“李脉泉言在钧州与先生同僚一年, 未尝见其疾言遽色。乡人饮酒, 令之唱曲, 先生歌诗, 抑扬可听。”

刘魁任钧州(今禹州)知州的当年,即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来回答弟子“有何遗言”后,顷之而逝,享年57岁。刘魁在《为阳明挽辞》中道:“呜呼!夫子已矣,后学失所宗矣,生民失所望矣,吾道一脉之传,将复付之谁矣?虽然,人心有觉,德音未亡;俨门墙之在望,顾堂室之非遥;去意见之私而必于向往,扫安排之障而果于先登,是在二三子,后死者不得辞其责矣。归葬有日,筑室无期,临风遣使,有泪涟洏,嗟何及矣!矢志靡他,庶其慰矣!”(《王阳明全集》)《挽辞》字里行间流露出刘魁与其师阳明感情笃厚,对其逝世哀痛不舍,及对传承弘扬阳明心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北宋以降,程朱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居于儒学道统绝对主导地位。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嘉靖初,阳明心学在南方传播,在北方遭到嘲讽和抵制。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阳明尸骨未寒,廷议论其功过,多有抨击。《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帝收到廷议结果后批语:“卿等议是。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其殁后恤典,俱不准给。都察院仍榜谕天下,敢有踵袭邪说,果于非圣者,重治不饶。”嘉靖帝的批语指斥阳明学为“诋毁先儒”“坏人心术”的邪说,严令禁止。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冬十一月长至后五日,作为王守仁的亲传弟子,在恩师逝世周年祭日前后,在阳明学遭到“敢有踵袭邪说,重治不饶”封禁,登许州(今许昌市)襄城首山乾明寺,遥寄哀思,当看到恩师的故友、故乡江西前提学副使、许州(今许昌市)知州邵宝的诗作,不由诗兴大发,次韵唱和二首,抒发阳明学遭遇不公的郁愤之情。释文如下:

大明嘉靖八年己丑冬十一月长至后五日,登乾明山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

野寺逢僧煮白泉,僧家兴味岂萧然。山中日月今犹古,天下贞元复到乾。谩说人心都是佛,安知我语不如禅。独怜老纳传灯地,只恐真灯已不传。

读易曾占山下泉,流行坎止不徒然。老僧谩谓跏趺坐,君子还当终日乾。云影天光经外典,鸟啼花落意中禅。无尘有发休疑我,我本如来得正传。庐陵晴川刘魁

第一首诗,首联以寺、僧、煮白泉等描写僧家索然无味的日常生活;颔联则以“山中日月今犹古,天下贞元复到乾”来展现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规律。贞元即“贞下起元”,万物从生到成熟分“元亨利贞”四个阶段,“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颈联用“谩说”“安知”抒发自己对阳明心学不被儒家道统认可,而遭朝廷封禁的愤懑;尾联则以“传灯地”“已不传”的感叹,在表明当下弘扬佛法的禅寺只怕徒有虚名的同时,也对王学未来的传承发扬忧心忡忡。

第二首诗,首联以读《易经》占到蒙卦(山下出泉),需要“顺流而行,遇险而止”。流行坎止,比喻行止进退视境况而定。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上书直言,沦为阶下囚,在狱中写下一系列诗歌,反映了他身处的环境以及他思想觉悟的变化,其中也有《读易》一首;颔联用“老僧谩谓跏趺坐,君子还当终日乾”指出君子不应坐而论道,而要“终日乾乾”,自强不息。谩谓,不要说。跏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颈联转而以“经外典”“意中禅”,抒发自己对佛教禅宗的觉悟,为结尾的观点进行铺垫;尾联则顺势以“休疑我”“得正传”来抒发自己在钧州(今禹州)知州任上踌躇满志,扶植风教的抱负。并与颔联“老僧谩谓跏趺坐”互为补充,表明阳明“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传习录》)儒佛之辩的观点。民国二十年《禹县志》记载:嘉靖九年诏府州县劝导僧徒迁俗受业,知州刘魁奉诏毁境内佛寺300余处建社学95处,义学始盛。

(二)杨名及《次韵寄意晴川太守》碑刻

《明史·杨名传》记载:“杨名,字实卿,遂宁人。童子时,督学王廷相奇其语,补弟子员。嘉靖七年,乡试第一。明年以第三人及第,授编修。”杨名为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第三名(探花),同科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分别是罗洪先、程文德。嘉靖十一年(1532年),杨名与文选张君庭分校《春秋》,乃誓曰:“吾侪为国求贤惟其才,勿徒多取人以蹈宿弊。”后杨名所选中者不足,乃以庭所选足之,张子叹服。与同第罗洪先、程文德,阳明弟子欧阳德、魏良弼、薛侃结社讲学,雅契夙心。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杨名弹劾吏部尚书汪鋐、武定侯郭勋等,指责嘉靖帝任用不当,嘉靖帝震怒,当即逮捕杨名入狱,杨名被拷打将近昏死,但只供说奏章草案曾让程文德过目。程文德因此受牵连,一并下诏狱。一年后杨名才被释放,后屡有举荐终不复召,家居二十余年,侍奉父母。杨名去世后,罗洪先为其写墓志铭。《国朝献征录·翰林院编修杨公实卿墓志铭(罗洪先)》记载:“……绍兴良知之学,初闻于予,予亦数数言之,独君心契,时就薛君侃、欧阳君德问所以。一夕,予已寝,君扣门就榻曰:吾适有悟思决于君,若不能终夕者。其意兴勃勃类此,相聚不四月而别……”程文德早年授业于章懋,后又专门研究阳明心学。罗洪先归隐后,亦专心考究阳明心学,三年不出户。从以上史料来看,杨名少年得志,官翰林院编修,后上疏忤权贵,免官居家,著书研学,与王门弟子交往甚密,深受“绍兴良知之学”影响。且刘魁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备棺冒死谏君,受廷杖下诏狱,和10年前自己的遭遇如出一辙。同样的政治抱负,相似的坎坷仕途,杨名次韵寄意,以诗相勉,以情相慰,也就不难理解了。释文如下: 

日来偶梦上林泉,此际南山兴宛然。白雪阳春看泼泼,少年终日愧乾乾。良知自是玄关佛,默识何须不语禅。千载阳明真特出,晴川早已继心传。蜀郡杨名题

该诗首联以梦中来到首山乾明寺,宛若身临其境为开篇;颔联第一句“白雪阳春看泼泼”形容首山及乾明寺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二句“少年终日愧乾乾”阐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颈联用“良知自是玄关佛,默识何须不语禅”表明“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的障碍?”(《传习录》)的认识理解,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同样也提出“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明儒学案》)的观点;尾联则以“千载阳明真特出,晴川早已继心传”来表明自己对王阳明的无比尊崇,以及对江右王门刘魁继承王学正宗的肯定。

四、结语

邵宝《乾明寺纪游》、杨名《次韵寄意晴川太守》均被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襄城县志》收录,但刘魁《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却没被明清各刊本《襄城县志》收录,这对王阳明亲传弟子、江右王门的刘魁来讲有失公允。或许是“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传习录》)的原因,刘魁《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对禅宗佛门多有抵牾,然其最终却以首山乾明寺碑刻的形式遗存至今,这用禅宗佛门的宽容和眷顾诠释应是最为恰当。

襄城首山乾明寺的诗文碑刻,特别是刘魁《奉次二泉先生韵二首》、杨名《次韵寄意晴川太守》碑刻,与阳明心学有着千丝万缕关联,因此,它极大地丰富了襄城首山乾明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增添了其佛教禅宗文化的底蕴和张力,对今人探寻研究碑刻诗文风格、襄城地域历史文化,乃至阳明心学在中原传播之脉络均具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于群涛,男,河南省许昌襄城县人,襄城县档案馆工会主席,省级档案专家。
雷鸣,男,河南省卫辉市人,祖籍河南襄城。卫辉市档案馆三级主任科员,市级档案专家。

(责任编辑:宋颂)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岑港白老龙》的传说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