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苍茫的落红——解读萧红作品中色彩意象的伤痕情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4-04-23
15520
     萧红是一个擅长用色彩表述情感理念的天才作家,她用一支“画笔”描绘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的存在。她用满蕴“情感的色彩”阐释爱与温暖,伤与冰冷,炽烈与酷寒。萧红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色彩意象”,融进了作者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反应。“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出的理智与复杂经验”是一种“有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美]勒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2页。萧红用色彩表达心中的某些理念和情绪,从而使表达含蓄生动,因此萧红的作品中出现的色彩往往具有意象的蕴涵。
  一、色彩意象的情感表达
  著名诗人闻一多在一首小诗里写道:“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桢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色彩的意义,无论是固定的,还是非固定的,实际上都是将色彩以实变虚,化实为虚的一种艺术运用,其艺术作用在于引导读者通过五彩斑斓的色彩意象,去联想,想象,寻觅,发掘色彩所含而不露的意义宝藏,创造含蓄、隽永、意味无穷的艺术表达效果。人对色彩的体验和他对情感的体验之间其实有着类似的地方的。比如红,作为热血,生命,亢奋的表情色,最能体现原始经验的意象。人对色彩的体验与他对情感的体验是有着类似的地方的,色彩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色彩语言比文字语言更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康定斯基说:“每一种色彩都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暖的,任何色彩也找不到在红色中所见到的那种强烈的热力。”但是“他只在自身之内闪耀,并不向外放射很多能量”。[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的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70页。而黑色在心理上是个很特殊的色,它本身无刺激性,但与其他色彩配合却能增加刺激性。红黑相配,突出了红色的热情,活泼,艳丽,喜庆等心理特征,也凸现了黑色的沉郁,悲哀,绝望,死亡,恐惧的内涵。这恰恰隐喻了萧红的生命与情感经历。“萧红”笔名蕴含着作家的命运之劫,“萧”的字面意思为“寂寞冷清”,萧红的表层意义为“寂寞之红”、“萧索之红”。冷清与热闹皆灾,悲凉与欢喜相伴,这种看似不甚和谐的构成正与作家的生命状态对应。此外,“萧”谐音同“小”、“消”,前者为红色占据空间之小,后者暗示红色存留时间之短。联系萧红多病之躯,软弱之个性,才华横溢却过早夭逝的一生,“萧红”二字名至实归成为作家的悲剧命运的写照。萧红作品的题旨意趣,也蕴藏在“萧红”二字里,红色是萧红全部作品贯穿始终的中心色,红色周围的辅助色,则伴随萧红创作心态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总体来说出现频率最高的辅色有“黑,白,灰,黄,绿”。黑,白,灰弱化红色,黄、绿强化红色,使萧红的色彩结构呈现出有彩色红,黄,绿,和无彩色“黑,白,灰”的对立冲突。这两套色彩系统一朴素,一华丽,一凄冷,一热闹,正与“萧红”之意境相吻合。黑白灰所描绘的意象多为夜晚,黑暗,雪,雾,雨,风霜,而小红花,小红绳,红电杆,红桥栏,红手折,红绒绳鞋,红玻璃花筒等“小红”事物在作品中比比皆是。此外红,黄,绿还与太阳,火光,温暖与春天,自然等意象与感觉相联系。从整体色彩布局上看,黑,白,灰往往是潜在对立中的占优势者,红,黄,绿往往处于劣势。“小红”物体指作家本质生命的对象化之物,被风卷,被水淹,被冰雪覆盖,被灰尘淹埋,被黑暗漫漶,最后变为“消红”隐喻了萧红流浪,漂泊,挣扎的人生经历,也隐喻了她创痕累累的情感经历。阳光尽管灿烂,也将被黑夜代替,春天纵然绿意盎然,也难在人间永驻,美好的一切终将逝去。萧红的作品中便一再地出现“红消香断”的联系与追怀。
  萧红的全部作品都是在追求“温暖”与“爱”的情结的延伸,在这一情结中,蕴含着作家很深的精神与情感的痛苦,难以言说的生命与情感之痛,于是将生命中的“创伤性体验”融化到作品中,用文字书写“不堪承受的生命之重”。用色彩来浸染“伤痕色彩”的诉说与记忆。童年经历被织成一张强大的记忆之网,在情感上缠绕萧红,令她时时反顾,咀嚼,品味。她终其一生都赞美与渴望太阳,光明,春天等红,黄,绿的对应物,而对那些呈现出的黑,白,灰的色的异己毁灭性的力量投以憎恶,恐惧,以及无可奈何。所以作品中色彩的背后时常隐含着情感与生命的痛楚。“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生息”(《王阿嫂的死》);“白色的潮啊!惊天的潮啊!拍上红日去了”(《离去》);“桥上栏杆还是照样的红……桥西,人家的纺锭,照旧发着灰色。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桥栏被雪花折断了”(《桥》);“一些红色的纸片……也就被大风撕的一条一条一块一块的。大风像在洗刷着什么似的,一切发光的都变成混沌的了,一切颜色,都变成没有颜色了”(《旷野的呼喊》)。黑白灰仿佛色彩世界里暴虐的统治者,压迫,摧残,遮蔽,毁灭以红色为代表的有色彩,体现萧红的“永远憧憬爱和温暖”的心灵深处无法得到慰藉的深深绝望感,红与黑白灰相融合较之浸染生命与情感的悲凉。情到深处悲浓!《生死场》是萧红早期的成名作。这个时期的萧红以传统父权文化的反叛者姿态出现。她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桎梏,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希望找寻“温暖”和“爱”,但“冰冷”与“憎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尤其是情感上的抛弃放逐给予萧红的是重重的磨难和无尽的悲伤。在父权制文化浸淫成长中的萧红的无意识中,也难以摆脱传统观念与习俗的纠缠。这一时期萧红的创作主题为“离家”,充满强烈的反叛意识。表现在小说的色彩结构上,红与黑,红与白的色影配置较多,以强烈的对比方式象征新与旧,明与暗,生与死的相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理震撼力。堪称斑斓色彩下悲凉的“生死场”,用色彩表现对人物的刻画,浸透着“伤痕”情感的表达。“打渔村最美丽的女子”月英身患瘫病之后,变得非人非鬼,眼睛和牙齿都发着绿光,生老病死随心所欲地摆布着青春和美。人却对自己无能为力。尤其是生产的女子,身体在血泊中挣扎,生命在血液的汩汩流淌中延续,这里没有生的喜悦,更多的是鲜血淋漓的伤痛和死亡,这是一种“消极之红”,留些痛苦的哀歌。
  《呼兰河传》被矛盾誉为“一幅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它是萧红在生命的后期,以整个心灵书就的,弥漫浓郁的情感的“荒凉”,以沉郁的无色彩为基调,但又在“灰暗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小说开篇进入视野的是灰白的世界,冬天,大雪,酷寒,冰雪覆盖大地。“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到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这里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去是一片白”。灰白色拉开晦暗的帷幕,定下忧郁的情感基调。第二章出现一些鲜亮的色彩,热闹的场景,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起初色彩是鲜艳浓丽的,节目到结尾是无一例外地转入荒凉寂寞。无论送神归山时“冷森森越听就越悲凉”的鼓声,还是“使着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的越漂越远,越流越少的河灯,或是野台子戏散场时,在沙滩上过夜者的“凄凉之感”无不暗示那些“五红大绿”、“金呼呼”、“亮通通”地给人们沉闷乏味的生活带来些许亮色的事物的存在是多么短暂。第三、四章回忆“我”的童年及“我家”那使“我”的童年充满了无限乐趣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的花园,秋雨过后,便“黄的黄,败的败”,这些明艳的色彩渲染与烘托出悲怆之美,沉郁之美。
  二、生命色彩在作品中的情感蔓延
  萧红生命与色彩的底色是红与黑的交织,红与黑的色彩意蕴与情感表达能体现性格的悖论。红与黑强烈的对比与交融,表达了作家内心的大爱、大痛与大悲、大憎。斑驳色彩下悲凉的《生死场》寂寞的大红的柿子,隐喻了菜园里热闹情境下的荒凉感,更深的隐喻是金枝少女的爱情,“寂寞的大红”注定女性爱情的孤独与荒原,所以“男人是炎凉的人类”,固然花般的姑娘、花季的爱情是美好的,可是都因男性的“炎凉”浸染寂寞的情调。由于主观的介入,各种不同的色彩成了作家各种不同情绪的化身和载体,从作品里色彩的选择和变化中,我们便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及其发展轨迹。《生死场》集中表现了人的愿望和阻碍愿望实现的力量之间的竞争,表现在小说的色彩结构上,红与黑,红与白的色彩配置较多,以强烈的对比方式象征了新旧,明暗,生死的相争。在萧红以“归家”为主旨的后期创作中,色彩的选择则有了明显的改变,作品多以灰色作为整体基调,显示了作家寂寞、忧伤的悲凉心态,从“离家”到“渴望回家”但“家”的大门却始终未向作家敞开,灰色成为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悲凉之雾。《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以白为底色,其间涂抹点染了鲜亮的色彩,在白的底色中,在鲜亮的色彩背后深蕴着作家无限的悲凉情感。互补色与白色之间有着潜在的血缘关系。然而白色本身却又有独特的两重性,一方面,她是一种最圆满状态,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各种色彩加在一起之后,而得到的统一体;但另一方面,它本身又缺乏色彩,从而也是缺乏生活的多样性的表现;它既具有那些尚未进入生活的天真无邪儿童所具有的纯洁性,又具有生命已经结束的死亡者的虚无性。萧红是一个喜爱红色的作家,她喜欢用红色来装扮自己,在她的心底深埋着一个“红色之梦”,红色不仅象征“温暖”与“爱”的理想和憧憬,也是萧红表达自己独特存在的感悟的颜色尺度。萧红的生存环境,感情炽烈,敏感及其自尊的性格,都影响其作品中色彩意象的象征指向。萧红出生在东北的呼兰河,那里一年有四个月飘着清雪,大风,霜雾天气也多于晴朗天气。北国人民对于阳光的喜爱,对鲜艳明亮色彩的喜爱,正显示了生命于严苛自然条件下展颜露色,傲霜斗雪的气度,体现了北方人民独特的生命哲学。同时大红大绿也给生活在灰暗环境中的人们以视觉的补偿和情感补偿。这种集体无意识影响了萧红的色彩心理。
  童年的记忆往往形成作家创作的“母题”和“原型”。苏联著名作家巴乌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所说:“写作像是一种精神状态,对我们周围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给我们的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又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萧红的色彩心理还可以从她童年的记忆中找到源头。敏感自尊的小萧红拥有一颗早醒而忧郁的灵魂,又喜欢绘画,喜欢将自己的情感情绪用色彩表达出来。萧红长在一个冰冷而又缺少爱的父权制家庭中。父亲给予她的只有损害与蔑视,唯一的情感慰藉来自祖父。在散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中,萧红满怀深情地写道:“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若以萧红的色彩语言翻译“冰冷和憎恶”相当于黑,白,灰,而“温暖”和“爱”则为红,黄,绿。从某种意义上讲,萧红的全败的败“冬天来临,更是触目一片灰白”,夏天雨中的蒿草“像已经来了大雾或者像是要变天了,好像是下了霜的早晨,混混沌沌的,在蒸腾着白烟”;漏粉房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纵使鲜艳如红色者也被浑浊的背景粘上了萧索之气,一切繁华胜景都如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有抹不去、挥不掉的悲凉寂寞。作品结尾处展示了一幅送殡的场面:满天飞过的遮天蔽日的黑乌鸦,死者的儿子打着白色的灵头幡,这一黑白两种意象无需任何语言就将悲哀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无色彩是宇宙永恒的颜色,《呼兰河传》是以白色始,以黑色终,其间闪烁着红的,绿的,黄的色块,似一幅油画,局部区域不乏热闹。喧嚣的色彩组合,但它们均属于一个更大的色彩结构,渲染与烘托出悲怆之美,沉郁之美,素洁之美。
  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诗泽》中谈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色彩对情感逆向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情感的“逆向”显示,如以明艳的景物色彩衬托哀伤的情感。萧红在《小城三月》的开头和解为军医大段笔墨描绘绿意融融的春天景色。“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然而象征宁静满足的绿意却没有带来希望,翠姨的爱情在春天萌芽,还未来得及开出红色花朵,就永久地凋谢了。无影无形字里行间氤氲“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伤情愫。
  三、诗性的色彩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风格的作家之一。在她不足九年的创作生涯中,对色彩的理解逐渐深刻,运用色彩的技巧也日臻完美。正是大幅度与大密度的色彩土灰,给萧红小说赋予一种“不像小说”却又比“像一部小说更诱人,更令人回味的品质——诗意之美。雅克马列坦说:“伟大的小说家就是诗人。”而诗意的两大标准就是音乐化和色彩化。
  萧红小说的色彩结构不仅属于创作技巧和艺术形式范畴,而且联系着有关萧红全部作品的巨大的“象征之网”。色彩将陌生世界里无形无声之“无”引入象征世界之“有”。萧红以她的色彩语言发问——在这个荒凉,空虚和绝望,无意义的世界中,到哪里去寻找光明,温暖和世界意义?换句话说,人类在何处?何时方能找到自己妥帖的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这也是缠住20世纪无数诗人,哲人与思想家的问题。萧红以她的天赋才华和创造性知觉逼近生存哲学。她是海德格尔所称的“贫困时代的诗人”、“在的使者”。她的全部作品是对“在”的呼唤,对世界之暗的拯救之光的呼唤。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苍茫的落红——解读萧红作品中色彩意象,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左河右岸》:田园诗的新流变

下一篇蘩漪新论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