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精雕细刻的艺术家奥斯丁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英国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22
14925

   18世纪,女性在小说的制造和清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复辟时期出现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女作家阿芙拉·贝恩。18世纪中叶,一些知名女性,如维赛夫人、蒙太鸠夫人等办的文化沙龙,以“蓝袜会”闻名,这些被称为“蓝袜子”的女士爱好文学并长于写作。而以写惊险离奇的“哥特式”小说著称的拉德克利夫夫人、生动地描写爱尔兰生活的“地方小说”作者玛丽亚·埃奇沃斯、擅长写家庭生活题材小说的芳妮·伯尼,都是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而奥斯丁的成就和在英国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远在她们之上。她在浪漫主义时代坚持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创作,使18世纪中期的小说写实传统得以延续,成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导。

  简·奥斯丁 (1775—1817)出生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文顿村一个教区长家庭。她在1782—1784年间,断断续续在牛津、骚桑普顿、里丁等地的寄宿学校学习,但基本上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她终生未婚,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她生活的时代是欧洲政治风云激荡的时期,不少奥评家论证她并非是个幽居的外省淑女,她的两个兄弟在英国海军服役,并在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得到晋升,她的一个表姐(也是她后来的嫂子)的前夫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使得她不可能与当时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隔绝。她也并非过着完全平静的乡村生活,她多次随家人旅行、迁居,长时期生活于处在英国中心的巴斯、骚桑普顿,常去伦敦。但是她的作品反映出来的确实是个相当平静,较为窄小的世界。她有意地限定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范围,把自己的创作比喻为在一块两寸宽的象牙上用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把描绘在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看作自己的乐趣。她写自己最熟悉和擅长的乡村生活题材,以18世纪后半叶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为故事中心,表现她对生活带哲学意味的思考和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评判。

  奥斯丁在1795年写了快书信体故事《埃莉诺和玛丽安》,这便是以后以叙述体重写并出版的《理智与情感》(1811)。姐姐埃莉诺重理性,妹妹玛丽安则偏重情感,她与同样富浪漫情感的威洛比情投意合,但是,威洛比背弃爱情娶了富家女,玛丽安嫁给年长、富有的布兰顿上校,完成了她自以为不能有的第二次恋爱,倒是一对讲求实际的爱人埃诺莉与爱德华为爱情而选择了不富裕的生活。在这部小说问世后,她早已写就的《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陆续得到出版。如果说《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描写了感伤主义文学对人产生消极影响,“《诺桑觉寺》则表现了作者对泛滥成仇的哥特式”小说的嘲弄。故事在“戏拟”的框架中展开。年青的女主角满脑子“哥特”小说,以此来印证生活,结果处处落空,时时碰壁,平谈而却是冷峻的现实使她最终摆脱了生活与文学的混淆。1809年定居汉普郡的乔顿以后,奥斯丁恢复了中断数年的文学创作,写成的《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 (1815)和《劝导》(1818)。这6部小说真实又情趣盎然,特别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拥有大量读者和崇拜者。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小说的代表作,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小乡绅班纳特先生5个待嫁的女儿之一,她聪明、活泼、幽默,观察敏锐,言语伶俐,有很强的人格尊严感。她顶住母亲的压力,果断地拒绝了自己不爱的柯林斯的求婚,又坚决拒绝了来自富有的青年达西那屈尊于贵的求婚,当盛气凌人的贵妇人德·包尔夫人企图干涉她的婚姻选择自由时,她毫不妥协、示弱。达西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傲慢,真诚地爱伊丽莎白并暗中帮助她的家庭。伊丽莎白则逐渐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接受了平等真挚的爱。在这条中心线索之外,小说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与彬格莱的爱情周折,而柯林斯与夏绿蒂、韦翰与丽迪雅注重实利或轻浮草率的婚姻,与男女主人公的美满婚姻形成以对照。

  《爱玛》是奥斯丁另一部受到广泛欢迎的小说。出身富家的爱玛在悠闲无聊的乡居生活中,热衷于牵线搭桥,乱点鸳鸯,自以为有操纵别人命运的本能,结果不仅把她保护的少女哈里斯推向痛苦,还差点搭上了自己的幸福。小说弥漫着喜剧色彩,奥斯丁出色地运用“反讽”艺术,打破人们精神上的优越感和安宁感,迫使人们以更复杂、更立体的眼光看待现实和自我。 《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仍具有出色的喜剧成分,但基调要沉郁得多,女主人公不像伊丽莎白和爱玛性情活跃,充满生气,芳妮寄人篱下,默默地爱着爱德蒙;安妮初恋失败,在青春的流逝中暗自神伤。奥斯丁表现她一贯的讲求尊重、理解,不为金钱和利己观念毒害的、进步的婚姻观。并表达了作为个体和社会化的个人应有的理想品格,人与人之间理想的伦理关系。

  奥斯丁的小说是 18世纪菲尔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到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中继,预示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方向,她也是英国最早的重要的妇女小说家。她在《诺桑觉寺》中为小说辩护的一段话恰当地概括了自己的写作特色。即小说“发表了对世态人情最深刻的见解,绝顶微妙地刻划了各种人物的性格,并且生动地流露俏皮而诙谐的意境,作者把这些都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给世人了”。在浪漫主义时期,她坚持在对平凡生活的精细写实中发掘诗情和哲理,将严肃的道德评判、机智的哲学思索和出色的喜剧艺术融为一体。

  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但散文方面也成果丰硕。查尔斯·兰姆 (1775—1834)进一步发展了培根、艾迪生和斯蒂尔的散文风格,他的《伊利亚随笔集》(1823)文笔亲切、风趣、典雅,受到许多读者欣赏。威廉·哈兹列特 (1778—1830)则是浪漫派文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时代的精神》 (1825)、《莎士比亚戏剧人物》(1817)等,都表现出重想象、联想,推崇天才等浪漫主义观点。《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1821)的作者德·昆西 (1785—1859)写作“富有感情的散文”,力求精当丰瞻、声韵之美。他们代表着浪漫派散文的成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英国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历史小说的宗师司各特

下一篇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上)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