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时间:2012-12-10
22390
《诗经》的编定 风、雅、颂 用诗和传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 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 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 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 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 的。《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 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 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 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 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 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 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 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 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 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 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 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 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 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 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 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章, 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 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 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戏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 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诗,也很常见。他们所引用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孔子就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 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 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嫁妆一牛车(三)

下一篇灵璧赋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