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二十七】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8-06
7987

  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二十七】


  2014年3月23日,我曾与中共平顶山市委政法委副调研员高宏亮一行驱车来到汝州市大峪镇,在大熊山半山腰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炎黄文化书院,并向炎黄文化书院捐赠了《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赤子情怀》、《箕山小吏》等价值5000元的图书。还和院长樊忠义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和访谈,双方达成了共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大熊山文化书院创作研究基地的协议,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将组织作家深入大熊山采风创作,力争写出一批歌颂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今日老友重逢,我被樊忠义先生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即又捐款一千元,以表达我对他的一片敬意。

  樊忠义先生向我们介绍说, 由于女娲治世有方,天皇伏羲才将汝水北岸的广大地区封给妹妹女娲(也是妻子)全权管理,其后共工作乱,被女娲率大臣大鸿、祝融等追逐,共工怒撞天熊山,后有女娲登天熊补苍天之事。山顶西部最高处有女娲的补天台遗迹,上有女娲庙,庙旁有女娲泉,自古为寨内山民所用。

  补天台向南延续一岭凤凰岭。岭上一坪凤凰坪,也叫封王坪。这里是女娲部族造屋群居的主要生活区。伏羲去世后,中原各部落首领在这个坪上,推选女娲为统领中原的“女皇”(首领),坪中有封王台和女娲书画台。书画台,也叫伏羲八卦台,传说伏羲女娲曾经在这里画八卦、造六书、初创文字,附近有毛(笔)岭和笔架山。老南海西南岸有伏羲女娲的“皇印”山。

  由于伏羲女娲姓风,东寨门南下一山岭,叫风王岭。岭中数洞叫风王洞。这里金矿石、铁矿石储量大,民间说是羲娲二祖留给后代的“金山”。汉代志书称:古时阳城曾在此山设置炼金、铸铁督察官。岭旁过风口有两尊四丈高的石人,呈手拉手状。相传是伏羲女娲滚石相合成夫妻的证婚石。二石人间一石洞,是二祖的“洞房”。天熊山前黄涧河畔的老婆地,是女娲抟(tuán)土造人的地方。河的源头处有个女娲潭,也叫娃娃鱼潭,说是女娲在潭中洗澡时,生了数不尽的娃娃鱼。鱼儿跃出水潭,经日晒变成人,女娲还嘱咐两条大鱼在水中修炼三千年后变为圣人,必须从岭东四十五里的马峪川河洞走出去,有人在那里迎接。三千年后,二鱼真的修炼成圣人,从女娲潭下洞中来到马峪川洞口,果真有二位男女老人在这里等候。二老给二圣取名鲧(gǔn)和大禹(鱼),还送给天书和治水工具。后人称这河叫禹洞河,二山洞叫鲧王洞和禹王洞。还说为大禹他们起名送天书的就是天皇伏羲和人皇女娲的英灵变化的。

  天熊山南坡山腰有女娲洞和伏羲洞,曾经南北相通。乾隆《大清一统志》和《登封县志》称:“登封县南三十里小熊山有通往汝州二洞,深不可测。”这二洞就是羲娲二皇在这里生活的主要住处。人们还传说,伏羲女娲后来转世为神,在大峪地区特别是天熊山一带,有好多他们显灵行善的故事。 为了挖掘整理和弘扬女娲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在汝州市和大峪镇领导及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我们在天熊山腰古老的女娲宫遗址处,创建女娲文化传承基地,根据前人“女娲洞前古有女娲泉”的传说,我们按预测定点于2003年农历腊月初一,在洞下方挖出了潜于地层的女娲泉。解决了建设用水和山下500人的饮水困难。

  当天下午,我们又在大峪镇党委书记范强立带领下,观赏了万亩野生杏林。润饰在连绵三十多公里的靳马线沿途,形成了奇怪的旅行景观。只见漫山遍野杏花怒放,处处飘香,与山村、古寨、梯田、油菜花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幅秀美的山乡风光图。

  我喜欢在春季欣赏大自然,因为这时,举目望去,都已是绿荫荫的一大片,有翠绿色,墨绿色,黑绿色,茶绿色,绿的山,绿的水,不得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焕之四望云物,光明而清鲜,一阵暖风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几乎传达到每一个细胞。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二十六】

下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二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