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三十八】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2-28
3437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孩子们是没有劳动任务的,而学校也根本没有家庭作业。因此,我们农村的泥孩子们就只剩下玩了。

  每到晚上,我的一群小伙伴们就开始在村子里吆喝:“萝卜干儿,丢挂面儿,吃罢饭,快来玩儿。来得早,喝一碗,来得晚,喝半碗。”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听到这吆喝,就像着了魔,有时候饭也顾不上吃,刺溜一下就跑出家门了。

  通常我们先玩“打瞎摸卦”。先“剪包锤”确定出“瞎子”,用手巾或者衬衫蒙住眼,在划定的区域抓伙伴,抓住谁谁就当瞎子。不过,“瞎子”有时候是要挨伙伴们的拍打的,多少带有对盲人的不尊重,那时候并不是多感兴趣的。

  后来玩腻了,就玩“鸡鸡翎”游戏。所谓“鸡鸡翎”,现在想来就如同古时候将军或部落酋长们头上插的长长的野鸡等禽鸟的尾翎,在古装戏里还可经常见到。伙伴们分成两派,各有三人以上。双方开始叫阵——

  “鸡鸡翎,扛大刀,俺咧人,拣你挑。”

  “挑谁?”

  “挑万奎!”

  “万奎不在家,”

  “挑恁老弟仨。”

  “老弟仨不说话,”

  “挑你价(自己)!”

  这算是叫阵吧!说罢,一方派出一个人往手心里吐口唾沫,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气冲向另一方“阵营”。对方也不是好惹的,他们的小手紧紧拉在一起,组成坚固的防线。要是被对方闯开了防线,必须让人家带走一个人,要是没有被闯开,对方就留下做“俘虏”。那时,总认为这个游戏是一个故事,特别是那个叫万奎的人,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能征善战的英雄吗?不得而知。

  那时候,玩得最多的游戏还是捉迷藏。小伙伴“剪包锤”定出一两个人侦察,其余的各找各的地方躲藏。于是乎,墙角旮旯,草垛里,甚至大树上,都是躲藏的好地方。有一次,在树影婆娑的月光下,我爬上了一棵大槐树躲藏。不大一会,伙伴真找不到我了,就吆喝起来:“快出来罗,不出来就走啦。”可是我还是不相信,因为小伙伴也是很狡黠的,一出来就上当了。后来小伙伴的声音渐渐远去,月亮慢慢的向西边天空挪动着脚步。直到夜风吹起,更深人静,哪里还有伙伴们的影子,只剩下我自己了。

  当然,有时候玩累了,就煨坐在村头的一个小庙旁,玩“星星过月”的游戏。先有伙伴里的“头儿”用双手蒙住另一个人的眼睛不让他随便乱动,其余的小伙伴像星星一样做着各种各样的滑稽动作(比如扭屁股掉腰、学猴子跳、叉着腰作扇耳刮子状等),一一从前面走过。每过去一个人,“头儿”就逐一介绍动作,然后松开手询问被蒙住眼睛的小伙伴是谁扭屁股掉腰的。猜对了,换扭屁股掉腰的那个小伙伴被蒙上眼睛,一个都猜不对,继续被蒙上眼睛。

  最近,我读到了一位叫鹿慕溪诗人写的《星星过月》:“每一只青蛙都曾有过一个无忧无虑的//蝌蚪的童年。都有过//被荷叶或手指蒙上眼睛,与月光短暂隔绝的时刻……让我揣测和辨认//从我身边大步流星经过的//是哪一颗。”我才知道游戏还有诗意哩。

  我的乳名叫栓娃儿,对于我来说,孩童时代我就和故乡抱玉河里的鱼儿一样的快乐。可惜,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家家户户承包了土地,我的游戏童年也宣告结束了。

  如今,我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回忆起儿时的很多游戏,比如摔面包、吹气球、弹玻璃珠、打陀螺......尤其是打瞎驴,也是儿童和少年群众活动嘻戏的首选项目。男女五六个人、十几人均可活动。活动时,先根据人数多少,划一大圆圈,人不许出圈,围圈而站,一男人充当“驴儿”,用围巾、手帕把双眼蒙上,看不见人为准,站在圈中心,为被“打”之人,作出伸手待抓、静听、猛扑、侧耳、歪脖等等样子,抓人、防打、逗人嘻笑。其余均为打“驴”之人,前去一人或几人,轻摸、轻拍、轻拧、拽,拉“驴”儿,当驴之人凭耳听之人发声,脚动声,接触身体感觉判断距离远近,迅捷地扑捉触体之人,捉不住人继续挨打,捉住后,取下蒙眼之物,被捉之人当“驴”,以此类推。此项活动不许推打头和胸部、脸部,不许拌脚,动作体现轻快,人不许出圈。另一玩法是人少,五、六个人,捉住后,要报出名来,否则无效。场上人多,怪态百出,嘻笑声扬,十分火爆。

  “打瞎驴”这个词是我们当地人的一种叫法。一次在火车上,我也看到了几个维族小伙子玩起了这个游戏。

  一个人双手遮了眼,弯下腰去充当瞎驴。其他四个虚张声势的举起手来,其中一个拍打他的脖颈、后背。打完后,被打者要依靠感觉和声音判断是谁击打他,如果判断错误,他就要继续做瞎驴,直到他猜对了是谁击打他,那个人则要替代他被击打,依次循环下去。

  游戏过程中,不时传来开心的大笑。对此,即使是坐在他们邻座的汉族小伙子,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好奇,他们紧绷着的面部神经,明确地传达了另一个信息,出门在外,千万别有什么是非差池。我心里虽然好奇,但也不敢投入太多的关注,生活也告诉过我,出门在外,一切小心。

  小伙子们玩得很起劲,并没有意兴阑珊的迹象。一个留小胡子的青年充当瞎驴的次数最多,他每次都深深地弯下腰去,使劲遮住眼,被击打后憨憨地站起来,乱猜一气,按照概率,他猜中的可能性也就在25%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羞恼,一次次的充当瞎驴的角色。

  据我观察,一个留短发的小伙子下手最狠。“啪”的一声,被击打者常常会疼痛的直咧嘴,当然,他当瞎驴的时候,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他。我的目光渐渐地被吸引了过去,心绪也随着他们一同活跃了起来。

  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列车员提醒要熄灯了,他们的游戏也就结束了。

  如今,我人虽然老了,却常常想起儿时唱的儿歌:小三妮,当“瞎驴”,转了一圈抓把泥,二小子,蒙上眼,东抓西挠乱了点,“瞎驴”打个滚,抱住了二小的腿,“瞎驴”撒个欢,搂住二妮不松开,瞎驴跌一跤,抱住二姐的粗牛腰。

  我们小时候,农村孩子没有多少玩具,没有电视电脑手机,更谈不上电子游戏,小朋友聚在一起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打瞎驴”。

  “打瞎驴”的名称,来源于磨道里蒙眼拉磨的毛驴。游戏非常简单,一般三五个人一起玩,在空地上划定一片区域,出区域就算犯规。然后用一块毛巾或布条,把一个小朋友的眼睛蒙住,也就是所说的“瞎驴”,其他人则不动声色地躲藏起来,趁其不注意,在他身上敲打几下,轻轻地朝屁股上踢一脚,如果被他捉住,被捉住的就成为“瞎驴”,要蒙上眼睛被别人来打,直到捉住下一个替代对象为止。

  “打瞎驴”很锻炼听觉的灵敏性,眼睛被蒙住,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觉上,辨别哪里有脚步声,哪里有喘息声,然后果断出击,当然下手一定要狠,一定要把对手死死抓住,不然就不会成功。这项活动更锻炼人的智慧,有时身体被左面击打了一下,其实人却藏在右面,前面被击打了一下,人却藏在后面,这样就要有精准的判断力,他声东击西,你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成效显著。有经验的孩子,看起来慢慢蹭蹭往前摸,待对手悄悄从腋下转到身后,刚刚放松,猛地转身一把将对手抓住,从而,让自己在黑暗中解脱。

  当然,由于捉贼心切,造成身体失衡,人仰马翻的状况也不少见。这时,就会逗得大家笑作一团,也有的怕暴露藏身地点,强忍笑颜不敢出声的。无论怎样摔跤跌倒,只要没抓到下一个对象,瞎驴还是自己当,游戏还是要继续。

  有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在这个游戏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当然关门也好,开窗也罢,关键还是当事人智慧的抉择。

  我们那时候所玩的打瞎驴的游戏,是要用一块不透明的布蒙在眼睛上的。为了防止“瞎驴”偷看,蒙眼的工作是别人做的。可是,那几个维族小伙子,他们能自觉地把眼睛蒙上,不管什么情况,能坚持约定,信守规则,这一点就了不起。反观我们,不管是游戏还是工作,我们总会想尽办法地去找一些规则的漏洞,并以此作为投机行为的借口,当游戏结束的时候,还千方百计的为自己开脱。这样的做法,真不知是聪明还是愚蠢。

  我忽然想起了柏杨先生,他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这样写道:“以色列国会里吵起来了,不得了啦,三个人有三个意见。但是,却故意抹杀一件事情,一旦决定了之后,却是一个方向,虽然吵得一塌糊涂,外面还在打仗,敌人四面包围,仍照旧举行选举!”

  从国土面积到人口数量,以色列绝对是一个小国,可是,他们却凭借超出世人的智慧傲然立于世界,其原因,或许与不折不扣的执行规则有关。打瞎驴,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像蒙上眼睛的瞎驴一样,由众多人去打去摸。玩这种游戏活动量很大,需要一个比较大的空屋子。

  记得小时候我们玩这种游戏,大都在生产队的空炕房屋里。那时,每个生产队种几十亩烟,建有几座炕烟的炕房。炕房用着的时候,就那么一两个月,其余大部分时间是空着的。空的炕房,有的堆放些麦秸杂物,有的用来拴牲口,也有什么都没有的。什么都没有的炕房,就成了我们打瞎驴的好去处。

  一群孩子,用剪刀、锤子、布的方式,决定谁先当瞎驴。当瞎驴的,一般用自己的围巾把眼睛蒙上。这蒙眼睛很有讲究,不能自己蒙,自己蒙容易作弊。要么蒙不严,露出半拉眼睛,要么看似整个脸都蒙上了,因为围巾抻得开,容易透过围巾眼看到别人。要由别人去蒙,把围巾叠成几折,把鼻子以上额头以下蒙个严严实实。

  把瞎驴蒙好,其他人开始打瞎驴。你打一下瞎驴的头,瞎驴赶紧去撵打头的人,当然打头的人早已躲到了远处;又有人拽一下瞎驴的衣襟,瞎驴顺着衣襟去抓,拽衣襟的人已经逃之夭夭。还有胆大的,故意向瞎驴挑衅,去打瞎驴的手。打瞎驴的手固然最刺激,但也是最危险的,弄不好会被瞎驴抓个正着。有时,当瞎驴的浑身被打遍也没逮住一个。这时,瞎驴就成了“疯驴”,不等别人打,主动疯跑着踅圈去摸。这一来,其他人就像被猫撵的老鼠,到处乱窜。最终,瞎猫总会撞住个死老鼠,撞着了,就死死抱紧不丢手。被抱住的人就成了下一个瞎驴,又开始新一轮的摸打。

  我也曾经多次当过瞎驴,当然也多次打过瞎驴。当瞎驴的感觉和打瞎驴感觉那是不一样的。当瞎驴,眼睛被蒙上,有时黑咕隆咚,不见一点光,有时眼前朦朦胧胧一片昏黄。一会儿头上挨一下,一会儿腰里被捶上一捶,伸手抓去十有八九抓空。有时摸到别人的手尖或衣袖,就要抓死,别人却猛一拽,出溜又挣跑了。

  打瞎驴,那整个是睁眼的打瞎子,基本上一打一个准。有时窜到瞎驴前面,有时窜到瞎驴后面,甚至还随心所欲摸摸瞎驴的“驴蹄子”。边打边喊:“瞎瞎,在这哪--瞎瞎,在这哪--”气得瞎驴直尥蹶子。那感觉真就痛快!

  无论是当瞎驴或者打瞎驴,对人的健康成长都很有益处。当瞎驴,培养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意志和耐力,打瞎驴,培养一个人的灵活性和机敏程度。我就想,我何时再回到空炕房,再打一回瞎驴或者当一回瞎驴呢。恐怕这样的机会不多了,因为时光不能倒流啊!

  好怀念我们儿时打瞎馿那美好、快活、难忘的日子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三十九】

下一篇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三十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