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核心阅读
潮州,是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工夫茶、潮州木雕、老民居……既沉淀着古城的深厚历史,又展现了古城的活力与魅力。
如今,古城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举,绵延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登上广东潮州古城城墙,韩江、韩山立于左,古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骑楼老城立于右,“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格局依然如故,绵延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考察时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有很多宝,潮绣、木雕、潮剧、工夫茶、潮州菜等,都很有特色,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传承非遗手艺,留住文化底蕴
牌坊街是潮州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23座古牌坊串联起51条古街巷。清晨沿牌坊街漫步,小吃小铺还未开门,各家各户的茶具已支起,单枞飘香。
“潮州工夫茶,是茶又不是茶。”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谢鸿洲觉得,无论是否身处家乡,工夫茶都是潮州人心中的乡愁。人们一天的生活,千年古城的滋味,都从一泡茶开始。
“特别喜欢古城的细节,看得出每一处都是精心打造,逐渐将旅客引向内街小巷。”来自佛山的游客张丽娜说,她也想和当地人一样,摆上茶具,一坐一下午,细细品味这座古城。
潮州木雕第四代传人郭奕辉的工作台上,就考究地摆放着一整套工夫茶具。今年22岁的他,从17岁起跟随父亲、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郭少俊学习木雕技艺,是潮州木雕最年轻的传承人。
“学习木雕太苦太累,我一开始并不感兴趣。”郭奕辉说,但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逐渐明白这份坚持是一种责任和传承,正如父亲所说:“木雕工艺不能从年轻人这里流失了。”
把手艺传下去,也是潮州木雕传承人金子松的希望。今年65岁的他从事木雕创作已47年,近年来培养出2名省级传承人,同时还在学校开班,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础。
“目前潮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3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2人,省级传承人77人。”潮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伍茸介绍,近年来,潮州重点解决资金、场地问题,计划让古城成为非遗的集中展示地,留住古城的“根”。
保护文物古迹,展现多样风貌
古城中心地带的唐伯元故居,是集展示潮州历代先贤事迹及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也是潮州市“百家修百厝(祠)”工作启动以来,第一例由民间筹集资金捐建的古宅修复工程。
潮州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是广东省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如何将珍贵的文物古迹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潮州启动了“百家修百厝(祠)”工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有效尝试。首期启动了15处文物点的修缮工作,已完成海阳县儒学宫大成门和大成殿、下东平黄宅等修缮工程,并向公众开放。
“在‘百家修百厝(祠)’的影响下,市民掀起自发修葺自家祖屋、祠堂的热潮。”伍茸介绍,修缮后的老屋或自用,或交由所在地办事处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使用。目前潮州聚集了约60家民间非遗文化展馆和博物馆,明年将达百家,多是民间修缮老屋活化利用的成果。
向北步行到忠节坊,道路拓宽,墙面刷白,这座经受几百年风雨冲刷的古牌坊经过“微更新”,如今有了全新面貌。这里还专门搭设了一个戏台,木质棚顶四周装上了专业的舞台灯光,不定时举办文艺表演,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采用小规模、小尺度、小范围的更新,包括地下管网、路面石板砖铺设、墙面刷新、路灯安装及地面‘三线’整治工作。”潮州金山街道工作人员叶烘介绍,“微更新”就是要在整体保护城市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以最恰当的改造带动周边自主更新,激发老城整治的连锁效应。
如今,古城各条巷道灯光照明提升、外墙面更新、景观小节点打造恰如其分;墙面修补从设计到施工采用传统批灰做法,力求符合历史风貌。
潮州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沈建中介绍,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尊重古城肌理,发挥“绣花”功夫,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把精细、精致的“潮味”元素融入古城“微更新”工程,体现古城风貌的多样性。
古城变美了,住在忠节坊附近的居民蔡伯有直观感受:“原来忠节坊墙面破破烂烂的,电线乱拉,现在既保留了老厝的味道,又变得干净整洁,住起来很舒心。”
活化传统建筑,老街小巷焕新
从牌坊街出古城,迎面是已经800多岁的广济桥。当地人形容它“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潮州木雕《湘子桥图》尽现以往“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风光。
今天,非遗集市、香艺展演、古琴专场演奏等成了“桥市”的新看点。夜幕降临,以广济桥为背景的灯光秀如梦如幻,酷炫科技与历史文化地标巧妙融合。今年“十一”假期,广济桥共接待游客6.72万人次,有些游客在桥上摆开工夫茶旅行套装,甚至直接在瓶装水里冷泡单枞茶,一阵清风一啜茶,好不惬意。
“作为一名守桥人,让这座古桥既活下来,也火起来,是我最大的愿望。”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说。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举,古城才能越来越“火”,潮文化才能越来越“潮”。
载阳巷里,坐落着一家具有传统潮汕民居“四点金”建筑风格的载阳客栈。客栈创办人廖奕铭介绍,这里原本是他童年居住的老宅,为了不让老屋废弃,他将民居改造成客栈,现在已经成为传统民居、工夫茶及潮乐等本土文化爱好者的聚会地。“在修复、保护的基础上,将现代家居生活融入老建筑,与日常生活无缝连接。”廖奕铭说。
古城有130多家客栈,30多座茶楼,很多都有着跟载阳客栈一样的故事。各具特色的建筑,既留住了游客的脚步,也成为弘扬潮州文化的平台。
“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古城的保护、修缮和活化,都为文旅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伍茸说。古城是潮州的文旅核心区,以此为重点,潮州通过举办文旅活动、非遗展演、活化文物点等形式不断促进文旅融合。
如今,古城内众多已经破旧的传统建筑,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得到保护修缮,老建筑被赋予新功能,丰富了旅游业态,助推文旅融合的良性发展。据统计,2019年,潮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629.47万人,同比增长31%,旅游收入398.25亿元,同比增长30%。
传承千年的潮州文化,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城市肌理,让城市的积淀更加深厚,也焕发耀眼光芒。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012/t20201202_12601696.htm)
上一篇绵延千载的历史与文化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