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河南越调历史之一

作者:网络     来源:全息网     时间:2015-10-13
32201

 

    越调历史简述越调,其历史文献缺乏资料,生于誉清末民初的南阳人张嘉谋在校注《南阳府志》时,引用吴梅村《绥寇纪略》中的一段话,"兵未起时,中州诸王府造弦索,渐流江南,其音繁促凄紧,听之哀伤,士大夫雅尚之。"张嘉谋批注道,盖今所传越调、南阳调者,亦起于是时云。明崇祯十五年(164)傅一臣所作《苏门啸》杂剧集卷二《卖情扎囤》第三折《阻约》中,有:我你总是越调,不比昆腔。可见明代确有越调在,但这个越调是不是现今的越调,还无法确知。乾隆年间开始由曲牌体像板腔体转化。民间"一清二啰三越调,梆子花鼓,梁山调"道出此时河南流行的剧种,前三大剧种中的清戏,啰戏都消亡了,只有越调坚持了下来。清中叶已有越调班社演唱,乾隆年间,禹县县衙门及车马行会就组织越调班,同治年间镇平县,光绪年间内乡县都有越调班社存在,清末时河南南阳以及襄城县、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越调班社达一百多个。在广大农村还有木偶皮影越调班,不少越调演员就是唱皮影木偶出身。乾隆年间有名角王庆和(红脸)清末有名艺人吴春城(艺名真得酥),陈小金(人称戏子王)。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说,以后剧目越来越多,又有正装戏外装戏之分,外装戏在清末就代替了正装戏。不知正装戏还有剧本曲谱流传没有了。这时期的越调还是高台演唱时期,显出兴旺之势,剧本多为艺人集体创作,口碑相传,袍带戏、历史戏居多。各剧种竞争激烈,都努力吸收杂技武术表演,筱金钩即身怀绝技。

    民国成立以后,越调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始尝试向城市发展。民国四年(1915)新郑县越调演员和尚娃到郑州平阳里搭席棚栅暂作戏园,同年开封巨商李某从上海购置行头,于舞阳县请越调班演出,民国六年一月,南阳公议社越调班进入开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轰动,又在开封最好的戏院丰乐园演出,售票单价超过豫剧,对筱金钩,罗金章评价很高,豫言报评价筱金钩"人以梅兰芳目之,实非过誉之言"。三十年代以后,大多数越调班在农村,大都在内乡县许昌县舞阳县南召县邓县等河南西南部。主要有关公挑袍,白木店,战马超,霸王别姬,赵公明下山,马二虎请神婆,撕裹脚,三怕老婆等剧目,不知今日可有流传,这一时期,张秀卿,李桂红,魏大妞,赵富兰等女演员开始登上舞台,《申凤梅》一书写的老桂红不知是否此人。抗日时期,越调也转入低谷,艺人流离失所,新郑县著名越调红生姜文斌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饿死于战乱灾荒之中。七七事变后不久,各个剧种都演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剧目,越调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河南越调,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河南越调起源

下一篇河南越调历史之二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