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京剧与豫剧的比较

作者:网络     来源:全息网     时间:2015-08-31
29011


1、京剧从它娘胎里出来后,从南方来到北方,落户北京。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及京城百姓的欢迎与呵护,养就了它高雅的气质。而豫剧是从密不透风的高粱棵里,或在空旷的靠山坡里,劳作的汉们吼出来的,所以它具有鲜明的草根性。

2、京剧的高雅虽不及昆曲,但比起豫剧来要高出一个档次。豫剧比粗犷的大平调、怀绑又要高出许多。河南人说京剧是“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剧种不太确切,外省人说豫剧是“下里巴人”也未免过甚。

3、京剧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拥有广大的戏迷群体,而豫剧的基地在广大农村。

4、喜欢京剧的多是有知识、有涵养人(那些以看京剧来炫耀其知识层次的人除外)。当然,不能说喜欢豫剧的都是知识层次较低的人。

5、京剧文词雅致,欣赏京剧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而豫剧文词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懂。豫剧在地理位置上处在中原,使用“中州韵”,不像秦腔、越剧、粤剧那样受地方语音的限制,因此在全国欣赏豫剧基本上无语音上的障碍。这是豫剧的一大优势,为其他剧种所不及。

6、豫剧因此在全国拥有的剧团数量比京剧要多,但多在基层,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近十几年才有了宣传豫剧的《梨园春》),其影响力远不比京剧。豫剧不能因为剧团数量多而排为我国第一剧种。

7、京剧的优势在于剧目繁多,行当齐全,唱腔优美,做派规范,并且覆盖全国范围,因此被列为“国粹”。而豫剧只在河南及周边省份(个别远在新疆、台湾等省)流行,因此虽然剧团数量最多,也只能算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8、在全国,有豫剧的省份都有京剧,但反过来,有京剧的省份不一定有豫剧(例如浙江、福建等省)。

9、豫剧控制了河南,于是河南京剧团名存实亡,成不了气候,稍有名气的京剧演员都跑到外省京剧团了,河南京剧团排新戏也要从外地聘请名演员。

10、京剧现存剧目几千出,而豫剧仅几百出。京剧从豫剧移植了《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豫剧从京剧移植了《南阳关》、《春秋配》、《玉虎坠》、《状元媒》等戏。

11、豫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京剧,不仅在剧目上,在演员化妆、戏装样式、舞台设置、武打动作等入眼就能看得到的地方向京剧学习,就是在吐字、念白、水袖、做派、用气,归韵等演唱表演方法、技巧上也向京剧学习了许多,甚至照搬了一些京剧的锣鼓经。

12、京剧除了在“文革”中排了八出样板戏外,以后很少排现代戏。而豫剧最擅长演现代戏,《朝阳沟》是最成功的,但比不上京剧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戏。

13、总体上讲,京剧比较守旧。豫剧没有什么家底,要谈家底的话,远不及京剧那么厚实,所以没有太多的包袱,开放得多,创新空间也要大得多。

14、京剧武戏也占一大块,《孙悟空大闹天空》、《雁荡山》、《泗州城》、《三盗九龙杯》、《挑滑车》、《小商河》等武戏直到今天仍久演不衰,京剧舞台上仍活跃着众多专业武生、武旦演员。豫剧武戏是从京剧那里学来的,数量上、演技上都远远落后于京剧。在豫剧舞台上,现在恐怕找不出一个专业的武戏演员。从戏校培养出的武功演员,也多到外省演京剧了。戏曲演员讲唱、念、做、大四功,豫剧演员多能只讲三功。

15、京剧传统戏坚守老唱腔、老流派、老扮相、老的程式做派,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豫剧不太讲究这些,可以随心所欲地改,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甚至对老戏也敢“伤筋动骨”,来个“颠覆性”改编。

16、京剧也有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世》、《徐九经升官记》、《宰相刘罗锅》及最近排演的《赤壁》,都保留了京剧声腔的旋律。而豫剧新编历史剧可谓不少,有的还得了大奖,但一些戏迷就是不买你的账,咋看咋不好看。

17、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越是大剧团,出手越阔绰。讲什么“大手笔”、“大制作”,排一出戏就要花不少钱。前几年,一方面听河南省的豫剧团哭穷没有钱,另一方面听动辄却投入几百万排戏,觉得不可思议。花那么多钱排一出戏,靠演出能挣回来吗?最近听说北京、天津京剧院团排演《赤壁》和《郑和下西洋》,一出戏就要两千多万元,怎么不让人瞠目结舌?

18、京剧在CCTV11频道“空中戏院”接连不断地推出了许多挖箱底的老戏(有些几十年未演过,如《佛手橘》、《琼林宴》、《黄金台》、《三打祝家庄》等),很受戏迷欢迎。豫剧除了石磊等人排过几出老戏外,很少在舞台上出现过豫剧的传统老戏,不要说几十年没有演过的传统老戏。

19、京剧很少再排现代戏,豫剧现代戏几乎占了新排剧目的一半,大多为“煽情戏”,且都悲悲切切,表现形式上也多为话剧加唱。

20、京剧的唱腔很守旧,再创新,也能听出“西皮”、“二黄”的旋律。豫剧新戏(特别的现代戏)的唱腔,已听不出哪是“二八”,哪是“流水”了,都唱成了戏歌了。其中流畅好听的还好,那唱得又疙里疙瘩,一声低一声高,没有一点戏曲的韵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21、京剧旦行门类众多,主要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和老旦,还有武旦和彩旦等等,并且各有各的唱法(例如老旦就和其他旦角的唱法有很大不同),而豫剧旦角唱法就没有太多的讲究了。

22、一般认为,青衣是用来表现古代中年妇女的,但京剧把苏三、姜秋莲这样十几岁的女子,因其以唱为主,也把她们归入青衣行当,而豫剧却把她们归入闺门旦,而闺门旦在原来京剧中是没有的。

23、京剧旦角还有一个重要行当,就是王瑶卿创造的“花衫”,它融合了青衣的端庄大气,花旦的活泼俊俏,武旦的开打工架,最能展示演员唱、念、做、打方面的功力。当年陈素真先生也把“花衫”引用到豫剧中来,在《三拂袖》、《涤齿血》、《柳绿云》中以花衫应工,创造出蒋琴馨、李芳、柳绿云等人物形象,但花衫这个行当在当今豫剧中已不复存在了。

24、京剧旦角(老旦除外)的化妆多用传统方法,依然是抹底油,上底色,上面红,画鼻影,画眼窝,画眉,上口红,上定妆粉,然后吊眉,贴鬓,扎帘子,挘水纱,盘发,戴头面等程序。豫剧旦角化妆时,很少再用包大头的方法,多以梳古装头为主,简化了程序,不再吊眉,不再浓妆,突出了本色,但显示不出戏曲演员的东方“古典美”。

25、京剧旦角演员仍多采用包大头的化妆方法,在前额上是从来不留刘海,如果采用梳古装头才在前额留有刘海。而豫剧演员不管什么发式,都喜欢在额头上梳一个刘海,因为她们认为那样好看。

26、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早于豫剧的“六大名旦”。所以京剧旦角流派的形成也早于豫剧旦角流派,在梅、尚、程、荀四大旦角形成之前,还有王瑶卿的“王派”,陈德霖的“陈派”等旦角流派。豫剧也有与他们同时代的燕小庚、李剑云、杨金玉等著名的男旦演员,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流派。

27、京剧的老旦过去由男性扮演,所以气口足,音色高亢洪亮,形成了老旦的声腔体系。而今赵葆秀、袁慧琴虽说都是女性演员,但仍保留了她们老师的那种粗犷、酣畅、激越的老旦唱法。豫剧老旦和青衣的唱法没有什么两样,豫剧青衣演员也你演老旦,而赵葆秀唱不了青衣戏的。

28、当今流行的京剧旦行(老旦除外)有梅、尚、程、荀、张等流派。当前京剧演员多半各宗一个流派,“窜派”的却极少。豫剧却不注重“门派”,除张宝英、张晓霞等演员仍坚守门派——崔派外,其他豫剧演员不再讲究这些了,经常改换门庭,也无人再说什么。

29、京剧旦角艺术因流派而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梅派雍容华贵,富丽典雅;程派端庄稳重,细腻婉转;尚派洒脱大气,高亢激扬;荀派俊俏秀丽,圆润甜美。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唱腔规范,不温不火,不过分张扬,不显山露水。豫剧旦角流派也泾渭分明:常派的激越,陈派的委婉,崔派的低回,马派的清脆,阎派的明亮,桑派的乖巧都呈现了自己的声腔艺术特点,但她们的唱腔并非无可挑剔,例如有的晚期唱法太过张扬,有“过为已甚”之虞,因为她们出了名,生怕观众说唱得不好。

30、京剧从前也是男性演员统治舞台,从陈德霖、王瑶卿到梅、尚、程、荀,舞台上的旦角演员还都是男性,之后女旦才走上舞台,而后张君秋、赵荣琛、王吟秋、陈永玲、梅葆玖、毕谷云、沈福存等男旦仍占有一席之地。豫剧早期舞台上也有孙彦德、李剑云、杨金玉、阎彩云、大鳖妮(艺名)、燕小庚、翟彦生等一大批男旦,直到陈素真、常香玉等一批女旦登上豫剧舞台,才打破了男性的一统天下。现今京剧舞台上还有宋长春、温如华、吴汝俊、胡文阁,豫剧舞台上也有连德志等优秀的男旦演员。

31、京剧旦角的唱法,由于上气部位、吐字方法不同,同时受发声位置的限制,演员的口型多是小口的。豫剧旦角则不然,有的旦角演员非要张开大嘴才能唱出声音。特别是当代的中青年旦角演员,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不注意控制自己的口型,常常用尽气力,张开大嘴,唱得脖子下的青筋暴起,赢得一片掌声才算了事。

32、京剧舞台上悲剧所占比重是不大的,即便是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等大悲剧,唱起了也是悲而不嚎,哀而不嚣,哭而不泣。豫剧则不然,即便不属于悲剧,也要在戏中加上一些哭爹、哭娘、哭夫、哭妻的段子,难怪有人说“十出豫剧八出哭”。

33、京剧的传统老戏如《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其中所演绎的历史故事为人们熟知,戏中行当齐全,又包含许多经典名段,所以唱了上百年,依然很受戏迷欢迎。豫剧的经典剧目《桃花庵》、《穆桂英挂帅》、《对花枪》也唱了近百年,恐怕不能与之相比。

34、京剧的老生(也叫须生)流派比旦角流派还要多。最早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被誉为“老三甲”)所创建的须生流派,紧跟其后,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鼎三甲”)也创建了自己的流派。“前四大须生”谭鑫培、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所创建的须生流派老戏迷不会忘记。接下来“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所创建的流派及周信芳的“麒派”,更为我们当今戏迷所熟知。

35、豫剧在建国以前著名老生也不少,豫东唐玉成,开封的曹子道、张子林,豫西的张同庆、周海水、王随朝(艺名狗尾巴)、贾宝须(艺名地牤牛)等都是名震中州的须生演员,不少都演员具有创建流派的实力。但他们苦于生计,长年在农村奔波,又没有报价人士的吹捧,所以没有一个入“流”,只是比他们晚一些的唐喜成,在建国后创建了自己的须生流派——唐派。

36、豫剧的须生又称为“红脸”,多演一些挂须着靴,穿蟒扎靠(有的不扎靠),有身份,以唱功为主的角色,以面部油彩泛红色而谓之“红脸”,如《刘公案》中的刘墉,《打金枝》的唐王就是。但它不同于京剧中面部勾有深红色油彩的脸谱,唱做兼备,演关公、赵光胤等角色的“红生”。也不同于《三娘教子》中是老薛保,《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等衰派老生。

37、京剧中须生流派众多,尽管豫剧的须生流派虽少,但按流行地域来说,“隐形”须生流派的声腔特点也棱角分明。以唐喜成为代表的“唐派”(归祥符调)唱腔多用“上五音”,明亮高亢,洒脱雅致;以王二顺为代表的豫西调,唱腔则多用“下五音”,浑厚古朴,苍劲酣畅;以唐玉成为代表的豫东调,大小嗓运用自然,上扬下抑,游刃有余。

38、豫剧的小生唱腔介于须生与旦角之间,也是真假声相结合,而且女小生占较大比例。不像京剧那样,小生都是用假嗓行腔,并且都是由男性扮演。

39、豫剧的专业武生演员在戏曲最鼎盛的年代也曾上演过几出武打戏及文武代打的戏,那时的武生演员(如任宏恩、艾立等)后来都转为其他行当的演员了。

40、京剧的净行(即花脸)现在粗分为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豫剧净行戏很少,以包公戏为多,所以一般管净行叫“黑头”。“黑头”以唱功为主,归京剧中的铜锤花脸。豫剧的架子花脸(如窦尔敦、张飞、李逵等角色)在豫剧中较少见(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王强属于架子花脸)。

41、早年京剧净行侯喜瑞、郝寿辰、金少山等名家都创造了自己的净行流派。后来形成了裘盛戎的“裘派”,几乎控制了京剧的净行,有“十净九裘”之说,他的弟子众多,从方荣翔到今天的孟广禄,都是京剧净行的佼佼者。当今梅花大奖的获得者尚长荣先生,汲取前辈净行大家的艺术精华,融“铜锤”、“架子”于一身,开创了京剧净行艺术的新天地。豫剧的净行流派只有公认的李(斯忠)派,他的传人兰力、王青海、李根旺也很有影响。

42、京剧的净行演员几乎都是男演员,女性唱花脸的寥寥无几。豫剧则不然,五十多年前就出现了女黑头演员(如开封的陈慧秋)。如今,豫剧舞台上少说也有三五个女老包(戏迷唱老包的不算)。

43、京剧与豫剧的花脸除了演唱板式根本不同外,在发声位置、用气方法上也有较大不同。京剧净行的发声位置比较靠后,而豫剧比较靠上、靠前。京剧花脸唱腔沉稳苍凉,刚柔相济,韵味醇厚;豫剧老包的唱腔亦粗犷豪放,古朴苍劲。在我国戏曲中,京剧与豫剧的花脸的扮相、唱法有诸多相似,比其他剧种的净行要好一些。

44、京剧与豫剧的丑角常常是配角,但很多戏里是少不了的,所以有“无丑不成戏”之说。萧长华先生是著名的京剧丑行前辈,是丑行的一代宗师,他的亲传弟子郑岩是当今京剧丑行的领军人物之一。朱世慧、石晓亮等人是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优秀的丑角演员。豫剧的丑行比起京剧来并不弱,建国前,高兴旺、牛得草两位丑角就名震开封,后来形成了两个豫剧丑角的两个流派——高派和牛派。牛得草的传人金不换当前声势正旺,其艺术成就可以说超过了他的老师。

45、丑角演员的说、学、逗、唱的硬功夫,插科打诨的本领,幽默风趣的表演,常常引起观众的笑声,为整出戏起到润色、调剂作用,提高其演出效果。京剧中,《玉堂春》、《审头刺汤》、《乌盆记》都需要有丑角的精彩的表演。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以丑角做主演的戏,更需要见丑角的功力。豫剧的《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戏,也要丑角在唱功、表演方面有过硬的本领才行。

46、京剧有武丑行当,五十多年前在豫剧舞台是也能看到杨香武的身影,现在基本上看不到豫剧的武丑戏。京剧有彩旦,豫剧也有彩旦。

47、丑行的功夫主要还是唱功。丑角的演唱方法和生行的唱法差不多,但不能唱得那么死,那么中规中矩,要活泼、欢快,从而表现出丑角唱腔的幽默韵味。京剧著名演员朱世慧在《徐九经升官记》中唱腔是这样,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唱腔也是这样。

48、京剧的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常演出的传统戏按戏曲故事可分五类:(1)帝王将相的明争暗斗(如《大探二》、《狸猫换太子》等);(2)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如《西厢记》、《桃花扇》等);(3)市井百姓的恩怨情仇(如《三娘教子》、《四进士》等);(4)绿林豪杰的争斗嗜杀(如《龙潭包骆》、《盗御马》等); 5)仙道鬼神的情缘孽债(如《白蛇传》、《铡判官》等)。 豫剧这五类戏都有,但(1)类的宫闱戏却很少,而(4)类的武打戏基本没有。 
49、现在戏曲(包括京剧和豫剧)都是按传照传统戏(细分为上面说到的五类)、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三个门类来划分的,有时也用戏曲的情调划分为喜剧和悲剧。过去所说的“酬神戏”、“亮箱戏”、“打炮戏”、“垫戏”、“压轴戏”、“封箱戏”等术语已很少使用。

50、随着人们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戏曲市场越来越萎缩,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戏曲绝不会消亡,因为它传承中华文化走了几百年。京剧是这样,豫剧也是这样。有人说要振兴戏曲事业,那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我们只是希望戏曲人能力图减缓戏曲的衰败速度,将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有人说戏曲将是博物馆的艺术,这话不无道理。有人说戏曲要存活下来就必须变种,这话也有它的道理。这些是戏曲专家们研究的课题,还是让他们来说吧。

零零碎碎写了50点,对京剧和豫剧进行了比较,让我们归纳结论:京剧的剧目之繁多,行当之齐全,文词之文雅,板式之丰富,唱腔之优雅,做派之规范,伴奏之细腻,化妆之精美,服饰之考究,武打之高超,都是豫剧所不能比拟的。京剧是“国粹”,也是我们今后要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豫剧的唱腔和表演易表现现实题材,易被人民大众接受;同时易改革创新,易与时俱进,这些都是豫剧的优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京剧与豫剧的比较,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牡丹亭

下一篇豫剧永恒的经典——《穆桂英挂帅》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