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诗歌的特点

作者:未知     来源:全息教育网     时间:2011-09-23
24483

   凝练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崔度更高。也就是说,诗歌体现了凝练性的特点,这种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话和表达思想感情。

    一般而言,诗人总是选取生恬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位歌女弹奏琵琶的经过,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诗歌所反映

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练的。《长恨歌》也只用了l20句,840个字。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856个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仁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宿

    文学作品语言的共同要求是凝练含蓄,然而,在诗歌中这一要求表现得尤为突出。语言如果不凝练,诗歌就不可能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步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全是客观景物的排列,若用严格的语法来要求,确实是不完整的。可是,作为诗句,它却准确而生动地勾勒出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高度,一个字也改动不得,除此之外,诗歌还要求音调和谐、押韵。这就不仅能使人们读起来顺口,记起来容易,而且还加强了诗歌的节奏,使诗人的情绪获得更好的表现。

    诗歌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与诗歌语言的凝练、精粹相应,这促使诗人对语词进行反复锤炼,力争言简意赅。在有限的诗行、语词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反映生活的场景。正是如此,才会有“推敲”的执着,才会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艰辛,才会有文学史上众多不朽的名篇名著。
  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Hl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比比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自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似性联想。自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的《江南好》的小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优美画卷。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伦、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埘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韵律性、节奏性

     诗歌在表现形式上同其他文学体裁有显著的不同,它节奏特别鲜明,讲究音调的和谐与押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于音乐性的。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波动,诗歌往往不得不采取一唱三叹的形式,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丁鲜明的节奏。

如《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被黍离离,被稷之穗。行迈靠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全诗共三章,同第一章相较,二、三章不过改动了三个字。通过由“苗”至“穗”、至“实”的反复咏叹,一再强化诗人心中的忧愤。节奏的起伏,情感的回荡,不能不叫人心灵为之震颤。郭沫若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全息教育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影子对我悄悄地提醒

下一篇刻在木石上的记忆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