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怎样写好对联?

作者:fnkdh     来源:全息教育网     时间:2011-09-14
27979

   要想写好对联就要先了解对联的特点,那么对联有哪些特点呢?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p#分页标题#e#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上、去、入都归纳进了。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p#分页标题#e#   (5)“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对联的格律要求。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p#分页标题#e#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无边皆为偏正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全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还差一个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fnkdh,来源:全息教育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

下一篇对联简介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