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唐詩的平仄

作者:王力     来源:古代漢語     时间:2011-03-14
10307

 

上節通論我們討論了詩體,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和句式,漢魏六朝詩和唐詩的用韻。
 
本節通論繼續討論唐詩的平仄、對仗、句式和語法特點。
平仄是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們講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平仄在詩和韻文中的作用是構成一種節奏。作家依照漢語聲調的特點,安排一種高低長
 
短互相交替的節奏,就是所謂"聲律"。《文心雕龍·聲律》篇就談到這個問題。中國文人
 
很早就有意識地運用聲調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來尋求聲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
 
作為一種規則固定下來,則是從近體詩開始的。
 
相傳南朝沈約發明了四聲,甚至有人說平仄的區分也是沈約在他的《四聲譜》裏規定了
 
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聲調在古代漢語裏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由誰主觀創造的。至於沈約
 
等人有意識地運用聲調的交互來寫詩,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聲調的交互
 
是中國歷代詩人們長期創作所積累的藝術經驗,決不是少數文人所發明的。遠在魏晉時代,
 
詩人們可能就已經探索用聲調的交互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注:範文瀾在《文心雕龍·聲律》
 
篇的注中說:"(曹)子建集中如《贈白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情
 
詩》'游魚潛綠水,翔鳥薄天飛;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皆音節和諧,豈盡暗合哉?"
 
又說:"《世說新語·排調》篇載陸雲'雲間陸士龍',荀隱'日下荀鳴鶴'二語,以為美
 
談,今觀二語無奇意,蓋徒以聲律相尚也。"範文瀾的話是對的。他所引的語句都是合於後
 
代律詩的平仄的。),沈約等人不過更積極更有意識地提倡罷了。
 
平仄的交互成為詩的格律要求以後,其影響是很深遠的。不但近體詩用平仄,連某些古
 
體詩也用平仄,這就是所謂入律的古風(見下文)。不但詩用平仄,連詞律和曲律也離不了
 
平仄。懂得了近體詩的平仄,對於詞、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難的。拿普通話來說,陰平、陽平都是平聲,上聲、去聲都是仄聲。
 
古代的入聲字,現在轉到上聲、去聲的,也不成問題,因為反正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
 
只有從入聲轉到陰平、陽平的字,才需要記一下,而這類字是有限的。吳方言、閩方言、粵
 
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等區域的人辨別平仄更加容易,因為他們的方言裏仍保存著入聲。普
 
通話區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也有許多地方還保存入聲。因此,經過一定
 
的學習,各地方的人辨別平仄都不是很困難的。
 
下面分別敘述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詩的句子只有四個類型: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這四類句型可以歸成兩大類:(1)A a 為一類,頭兩個字
 
都是仄仄,是仄起句;分別在於 A 收平聲,a 收仄聲。(2)B b 為一類,頭兩個字都是平平,
 
是平起句;分別在於 B 收平聲,b 收仄聲(注:A aB b,第三字的平仄也相反。)。
由這四個句型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
 
(1)仄起式
 
(甲)首句不入韻的 杜甫:春望
 
附圖:
 
(乙)首句入韻的 王維:終南山
附圖:
 
(2)平起式
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為()仄仄平平,其餘沒有變化。
(甲)首句不入韻的 李白:送友人
 
附圖:
 
(乙)首句入韻的 李商隱:晚晴
 
附圖:         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為平平()仄平,其餘沒有變化。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軌,而且以仄起式為較常見。首句入韻的仄起式也有一些;
 
至於首句入韻的平起式,那是非常罕見的。
 
以上四種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首句不入韻的),其餘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
 
基礎上稍有變化而已。
 
懂了五律的平仄規則以後,對於七律的平仄就容易懂了。七言律句不過是在五言律句的
 
前面增加兩個字,把仄起變為平起,把平起變為仄起罷了。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個類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由這四個句型錯綜變化,也可以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兩種基本格式。
 
(1)平起式
 
(甲)首句入韻的 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
 
附圖:
 
(乙)首句不入韻的 杜甫:客至
附圖:
 
(2)仄起式
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為()()()平仄,其餘沒有變化。
(甲)首句入韻的 杜甫:登高
 
附圖:
 
(乙)首句不入韻的 杜甫:詠懷古跡(其五)
 
附圖:         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為()()()仄仄,其餘沒有變化。
 
七言律詩以首句入韻為正軌,這一點與五言律詩正好相反。上面所列的七言律詩的四種
 
平仄格式當中,也應該以首句入韻的兩種為基本格式。
 
律詩一共八句,每兩句成為一聯,這樣,一首律詩分成四聯: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三
四句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第七八句稱為尾聯。每聯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
 
句。
 
律詩有"粘對"的講究。所謂"",是指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
 
同一大類的:上聯對句是 A 型,則下聯出句是 a 型;上聯對句是 B 型,則下聯出句是 b 型。
 
也就是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須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兩聯
 
粘聯起來。所謂"",是指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的類型:出句是 a 型,則對句是
 
B 型;出句是 b 型,則對句是 A 型。也就是在對句中,平仄完全是對立的。以五律為例,
 
杜甫的《春望》就是 aBbAaBbA;李白的《送友人》就是 bAaBbAaB。上文所
 
引的律詩都是合乎粘對規則的。
 
不合乎粘的規則的,叫"失粘";不合乎對的規則的,叫"失對"。初唐時,格律未嚴,
 
粘的規則尚未確定下來,所以有少數失粘的現象,直到王維還是如此。杜甫的詩中也有個別
 
失粘的例子,如《詠懷古跡》(其二)的頷聯和首聯就是失粘。至於對的規則,似乎確定得
 
較早,所以在唐詩中極少失對的情形(注:溫庭筠《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飛。
 
美人鸞鏡笑,嘶馬雁門歸。楚宮雲影薄,臺城心賞遠。從來千里恨,邊色滿戎衣。"第五句
 
既失粘,第六句又失對。這種情況是非常罕見的。杜甫近體詩也只有一個失對的例子,見
 
1522 頁注。)。宋代以後,失粘和失對成為大忌,更沒有人犯這些規則了。
 
粘對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樣化。因為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
 
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講究粘對能使整首詩的平仄有變化、有回環,對詩的節奏優
 
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律詩除了講究粘對外,還要避免孤平,講究拗救。
 
孤平是就 B 型句說的。B 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叫做犯孤平。
 
具體說來,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變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變為仄平仄仄平。其
 
所以稱為孤平,是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孤平是律詩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詩中,
 
很難發現孤平的句子(注:杜甫近體詩中只有一個例外,見下頁注。)。但是應該注意,
 
犯孤平只指 B 型句,仄收的句子(a b 型)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李
 
白《送友人》的"此地一為別",陸遊《夜泊水村》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都只算拗句,
 
不算孤平。
 
所謂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詩人對於拗句,往往用""。具體地說,就
 
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然後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
 
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做拗救。常見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種:
 
(1)b 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為平平仄平仄。如王維《輞川間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李白《贈孟浩然》的"紅顏棄軒冕",杜甫《天末懷李白》的"涼風起
 
天末",又《別房太尉墓》的"他鄉復行役"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為仄仄平平仄平
 
仄。如杜甫《詠懷古跡》(其四)的"蜀主窺吳幸三峽",又《詠懷古跡》(其五)的"伯仲
之間見伊呂"等。這就是說,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詩
 
人們最喜歡把這種拗句用在尾聯的出句,即第七句。例如: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王維觀獵)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杜甫詠懷古跡其一)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陸游夜泊水村)在唐宋的律詩中,這種拗句幾乎
 
和常規的 b 型句一樣常見;因此也可以認為不是拗句,而是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注意:這
 
樣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
 
(2)B 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為仄平平仄平。如李商隱《蟬》的"故園蕪欲
 
"。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蘇軾《新城道中》的"溪柳自搖沙水
 
",陸遊《夜泊水村》的"雙鬢向人無再青"等。前面講到 B 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
 
的第三字必須用平聲,現在用了仄聲,就必須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補償一個平聲,
 
以免犯孤平(注:杜甫《寄贈王十將軍承後》前六句:"將軍膽氣雄,臂懸兩角弓。 結青
 
驄馬,出入錦城中。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錢謙益引李(因篤?)云:"臂字宜平而
 
仄,應於第三字還之,且無粘聯,拗體也。集中只此一首,人藉口不得。")。
 
(3)a 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聲,詩人往往在對句第三字改用個
 
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贈孟
 
浩然》的"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杜甫《天末懷李白》的"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王維《輞川別業》的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種拗救常常和 B 型句的拗救結合起來。例如李
 
商隱《蟬》:"薄宦梗猶泛,故園蕪欲平。""" a 型句的拗,"" B 型句的拗,
 
""字兩救。又如蘇軾《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都拗,""字兩救。這種 a 型拗句也可以不救,如王維《輞川間居贈裴秀才迪》:"復值
 
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又如李白的《送友人》,同一首詩中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
 
",也是拗而不救;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有拗有救。但是,如果這種句型
 
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聲(有時是三四或五六兩字都用了仄聲),那就必須在
 
對句相救。例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字拗,
 
""字救。又如陸遊《夜泊水村》:"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有萬"拗,
 
""字救。同時還和 B 型句的拗救相結合,""字還救本句的""字。
 
律詩的平仄規則略如上述。從前學詩的人有兩句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說: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
 
平仄則是固定的,為什麼不提第七字呢?因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容易了解的,就用不著說
了。這是就七律說的。如果就五律說,那就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兩句口訣對初學的人有一些幫助,但也引起一些誤會,因為這並不完全符合事實。對
 
於仄收的句子(a 型和 b 型)來說,的確是一三五不論(五律是一三不論);對於平收的句
 
子(A 型和 B 型)來說,那就不然了。上面講到,B 型的句子,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是
 
要論平仄的,必須是平聲,否則叫做犯孤平。至於 A 型的句子,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
 
必須是仄聲;否則最後三字變為平平平,是所謂三平調。而三平調是古風專用的形式(下面
 
再談)。
 
了解了律詩的平仄規則,律絕和長律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律絕的平仄格式等於半首
 
律詩(見下文)(注:上節通論說過,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古絕不依照律句的平仄,以五
 
言為常見,而且常用仄聲韻。)。律絕也有四種格式。和律詩一樣,五言絕句以首句不入韻
 
的仄起式為最常見,七言絕句以首句入韻的平起式為最常見。本單元文選中所選的七言律
 
絕,除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首句入韻的仄起式,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是首句不入韻的平起式以外,其他像杜牧的四首七絕和蘇軾的《題
 
西林壁》都是首句入韻的平起式。長律就是普通律詩的延長,平仄規則完全以律詩為標準;
 
長律不管多長,都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韓愈的《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就是依照首句不入韻仄起式五律的平仄加以延長的。長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長律很少見。
 
五言長律和五言律詩一樣,也以首句不入韻的仄起式為最常見。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注:清初王士禎著《古
 
詩平仄論》,首先提出古詩也有平仄講究;趙執信作《聲調譜》,以為古詩另有平仄規則。他
 
們的話不完全可信。)。唐以後古體詩受到律詩的影響,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講究。根據這一
 
點,古體詩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粹的古風,一種是入律的古風。
 
純粹的古風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過,唐以後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有意避
 
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這樣就使古
 
體詩的句子有了某些特點。
 
前面說過,三平調是古風專用的形式,這成為古風的特點之一。最後三字除了這種三平
 
調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這就是說,
 
平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
 
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從全句的平仄看,多數句子的節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疊平疊仄,這
 
就是說,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
 
都平的(注:這種情況正和律句相反,律句偶字的平仄是交替的。)。例如杜甫《歲晏行》:
 
歲雲暮矣多北風(注:用黑體字排的符合四種三字尾的要求,加·的是疊平或疊仄。),
 
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綱 凍,莫徭射雁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
 
割慈忍愛還租庸。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全詩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談的四種三字尾的
 
要求;特別是十個平腳的句子中有七個是三平調,尤其值得注意。符合疊平疊仄要求的有九
 
句。剩下來只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農""萬國城頭吹畫角")。由此可見純粹的
 
古風的平仄與律詩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風,和純粹的古風恰恰相反,詩人們盡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風之所以和律詩不
 
同,主要在於:(1)句數不定;(2)平韻和仄韻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換韻。這種情況,一般
 
只存在於七言古風中。例如王勃《滕王閣》,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簡直是兩首律絕連
 
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這種仄韻和平韻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
 
律古風的典型。白居易的《長恨歌》基本上就是這種形式,還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的《連
 
昌宮詞》等,都採用這種形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元和體"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古代漢語,来源地址:)

上一篇唐詩的用韻

下一篇唐詩的對仗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