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两种巴罗克诗风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     时间:2011-02-25
12701

  西方学者沃恩克(Frank J.Warnke)在《欧洲玄学诗》(纽黑文,1961)一书中指出:巴罗克实际上是“几种相关风格的集合”。他区分出了“鼎盛巴罗克”和“玄学”诗风(或曰“矫饰主义”诗风)两种风格。前者“以****意象,感叹句式和令人震惊、力求奇崛的意图为标志”。这种风格“与其说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叛逆,不如说是对那些技巧的极端扩展”。后者的特点在于“精巧的比喻,持久的理性,几乎无所不涉的措词,口语语吻,把经验视为全部现实的倾向,以及经常关注玄远问题和矛盾的态度”。15
  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为上述区分提供了用武之地。麦克劳德援引了沃氏的论述之后,剖析了杜甫的《绝句》二首、《 美 陂行》,孟郊的《归信吟》,韩愈的《游太平公主山庄》,李商隐的《锦瑟》等诗。
  杜甫的《绝句》二首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麦氏说,这两首诗措词直朴,几欲遮掩独具的匠心。每句说两件事,其间具有一种逻辑关系:因为“迟日”,才见“江山”之“丽”;因吹“春风”,才知“花”草之“香”:因为“泥融”,燕子就匆忙来去衔泥垒巢;因为“沙暖”,鸳鸯便幸福地双双在此安睡。诗中的逻辑意义特别重要,正是放眼观察的人,才能发现眼下时令之中无所不在的和谐与逻辑,而且这种逻辑是如此明显。关于第二首,他说:
  其首联继续就景物的色彩进行分析。自然万物的颜色,并非不相谐和,它们实际上甚至在互相强化。在尾联里,人大胆地闯了进来,来得颇不协调,令人不安。该诗所写的环境,本来作为秩序、逻辑与和谐的典型,其全部意义唯因观察者的闯入而改变了。这个人悖于时代,困于乡愁,却是在这应有别种心绪的季节。思想上的克制引导着这两首诗的铺展。……人以壮观景象为背景,尽管它很宏大,但所在世界仿佛是一些不同凡响的悲剧人物登台表演的场所。
  他认为,这种诗风是一种带有分析倾向的矫饰主义风格。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也有这种风格特点,如“顾惟蝼蚁群,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然而,麦克劳德还认为,杜甫诗歌也具有鼎盛巴罗克的诗风,代表作是《美陂行》。他说这首诗的措词,雅致如《文选》,所写之景为奇异之景,所叙之事极富戏剧性。游人进入险境时情绪很高,但似乎有凶险的兆头在即。苍天变幻莫测,而且时隐时现,鼍鲸群龙、女神男仙居住在这个“琉璃漫汗”的湖中。诗人任凭诗思自由发抒,自由联想。他喜欢水中山、云中寺的幻景。“锦帆”、“丝管”与“恶风白浪”适成鲜明对照。他肯定知道诗境与现实不相一致,他之所以如此写,乃是出于礼节而迎合主人(岑参兄弟)的趣味,但这也是一种巴罗克式的决断:天地间的人可以创造天地间所缺乏的事物。以道德观视自然不合此诗情调,诗人已经塑造了一个新的自然。麦氏说,杜诗既有鼎盛巴罗克的诗风,善写“诉诸美感的变幻不定的场面”,又有矫饰的(即玄学派的)巴罗克诗风,善用理性化的、爱争辩的和分析式的句法。
  关于孟郊,麦氏说,他的分析式矫饰主义风格可用《归信吟》加以说明。孟诗云: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诗中多种奇喻,均从泪水发展而来,——过度的悲痛足以使之研墨。而诗中思乡之人的强烈感情,实际上也写进了家书。尾联表明,矫饰型巴罗克风格如何从日常琐事创造诗歌效果。泪墨为书,书去魂随,这是很怪诞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与其他诗人相比,孟郊同韩愈、贾岛等同时代巴罗克诗人一样,喜欢“硬语”和奇喻,这是杜甫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黄德伟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讨论了韩孟诗,如孟郊的《出门行》(二首之一)、《悼亡》、《答友人赠炭》、《南浦篇》,和韩愈的《枯树》、《双鸟诗》、《落齿》等。他也提到了两种巴罗克诗风,其结论是:“孟郊诗主要代表矫饰主义风格——用字省俭,感情强烈,爱好沉思,多用悖论;韩愈诗则主要代表鼎盛巴罗克风格——唱叹恣肆,用语夸张,爱好辩论。”16
  海外学者分辨愈细,遇到的问题就愈多。首先,文化习惯不同,对诗歌的理解也不同。孟郊《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句,是极言思家心切,念兹在兹;读者欣赏时不会太拘泥“魂去”二字,如麦氏所说“人剥去灵魂,只剩驱体,便不能再有智力和感情”,而误入歧解。其次,说某个诗人具有巴罗克风格,应该分清是他的部分诗作,还是全部诗作。再就孟郊而言,现今传诗五百余首,脍炙人口者《游子吟》、《织妇吟》、《古怨别》诸诗,均用白描手法,语言淡朴,不事雕琢。有些诗篇虽见出“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近似巴罗克诗风,但不能以此概括他的全部诗作。再次,巴罗克风格研究有分析精到之处,而我国传统诗说也有鞭辟入里之评,如说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即在指明“感情强烈”之外,复又指明强烈的感情系何种感情。如果失察于此,恐怕就难以反映他整个诗风的真面目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来源地址:)

上一篇《锦瑟》的巴罗克风格

下一篇巴罗克时期的界定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