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17
14149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这一概念出现在三十年代,由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创作原则、方法,在1934年的全苏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得到确立、通过,并被写进了作家协会的章程。这一概念的定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载。”

  可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含义,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注重文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提倡艺术形式方面的多种可能性。这一原则,实际上是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时代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加工、改造的结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三十年代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时代,国家力图将文艺纳入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教育、改造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文学如何来完成这一重托,当局和文艺界人士都在思考。三十年代,随着苏联社会的走向一统,文学也在趋向一统,这一庞大的文学必须有一个起统领作用的方法和原则。全新的文学的出现,也相应地呼唤一个全新的创作方法。于是,关于新的创作方法的讨论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全面展开,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而有了关于新方法的众多的新名称,诸如“新现实主义”(勃柳索夫)、“倾向性的现实主义”(马雅可夫斯基)、“宏伟的现实主义”(陈·托尔斯泰)、“社会现实主义” (卢那察尔斯基)、“浪漫的现实主义”(“拉普”),此外还有“革命的”、 “革新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的”、“英雄主义的”、“辩证的”、 “双体的”等修饰性字眼。后来被高尔基等人选中、并得到斯大林首肯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932年5月的《文学报》上。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在三十年代提出的,但它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所包涵的创作原则,在此之前的无产阶级文字创作中、尤其是在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的创作中,即已被确立。早在二十世纪之初,高尔基在致契诃夫的一封信中,就言“现实主义已经过时”,需要新的人物,需要高于生活的“第二自然”。在1906年创作的《母亲》中,高尔基对新的现实主义方法进行了创作上的尝试。高尔基在世界文学史上首次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站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描写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塑造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正面形象。正因为《母亲》是“以社会主义经验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的形象思维” (高尔基语),所以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奠基之作。。

  之后,自三十年代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受到了当时绝大多数俄罗斯作家自觉的奉行,运用这一方法也确实写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成功之作。但是,随着创作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不断地多样化,这一方法也引起过多次争论,几乎每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都要对它的定义作一次修改。其中较大的、较有成效的两次大讨论分别出现在“解冻时期”和七十年代初。五十一六十年代,随着社会上政治生活的松动,一部分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公开提出批评,认为它是“僵死的教条”、束缚作家创作个性的“公式”,另一部人则挺身捍卫这一方法的合理性。有人中和,提出了还应有“社会主义浪漫主义”等等,并认为在苏联文学中一直并存着两个主流,一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为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学”。通过这次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至尊地位似乎受到了冲击,创作方法上的多元化局面开始出现。七十年代初,文艺理论家德·马尔科夫(1913—1990)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的理论,主张赋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更大的思想内涵和更为丰富的美学可能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 “开放的美学体系”,“对客观地认识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而言是无止境的,对题材的选择也是没有限制的”,它既可以汲取古典文学的一切遗产,又可以借鉴一切现代艺术流派有益的经验,它既可以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也应当实行“广泛真实性”的原则,以浪漫、假定的、幻想的、象征的、怪诞的等形式表现生活。这一理论增大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可能性,使它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潮流,因而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将某一创作方法尊奉为唯一的、人人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未必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且往往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如苏联文学中出现过的“无冲突论”、 “粉饰现实”的倾向,就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单一的原则,也容易导致文学生活的简单化,制约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自由。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创作方法,毕竟有其开创性的意义,毕竟有其特定的历史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仅在俄罗斯、在全苏联取得了相当大的创作成果,而且还将影响辐射向半个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均同样被奉为指导性的美学原则。在我国文学界先后提出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原则、“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渊源关系。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大师和史诗

下一篇苏联卫国战争文学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