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作者:张同俭,闫玮     来源:新编现代文学史     时间:2011-01-06
11663
 一、《呐喊》《彷徨》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创作的小说14篇(初版15篇,1930年第十三次印刷时抽去《不周山》,改名《补天》后收入《故事新编》)。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1926年8月由北京新书局列为鲁迅自己主编的《乌合从书》出版,收1924年2月到1925年11月间创作的小说11篇,按写作顺序依次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曾这样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由于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对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几千年封建主义的统治,养成了人民的愚昧和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倡言“改良这人生”,即发扬国民的精神,就是要人民从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敢于起来反抗一切。因而鲁迅的启蒙主义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他关心最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命运和觉醒,这是超出当时一般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的地方。那么,他希望被压迫人民起来抗争又是什么性质的抗争呢?由于当时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跟农民结合起来,鲁迅还没有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以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他的小说《呐喊》和《彷徨》,正是为了解剖中国社会,为广大被压迫人民寻找革命的出路而创作的。《呐喊》着重揭露封建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集中沉思旧民主革命,痛心辛亥革命失败,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的声音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由于写在五四高潮时期,又自觉遵奉革命前驱者将令,因而基调高昂;《彷徨》继续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封建余孽,并着重对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探索,批判他们的个人主义和软弱性,痛心先觉知识分子的沉沦。由于写在五四退潮时期,文学革命阵营正在分化,鲁迅深感忧郁、彷徨,“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却得不少”(《自选集·自序》)。当然,这“冷”不是冷漠,而是冷静的思考,仍然反映出作者在追求中战斗,在探索中前进。
  恩格斯说,在欧洲,“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也像1300年年间的欧洲那样,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历史也给了我们一位新的但丁似的人物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新纪元的诞生,这个人物就是鲁迅。他贡献了划时代的杰作《狂人日记》,不仅惊醒了沉睡的人们向吃人的旧世界宣战,而且展示了五四运动狂风暴雨的惊心动魄的壮丽前景。可以说不止在文学领域里,甚至在整个思想文化战线上,鲁迅都是中国旧时代结束和新纪元开端的一个闪光标志。他的贡献很多,首先,他是第一个立足于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历史高度,真正从被压迫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塑造了闰土、七斤、阿Q、祥林嫂等普通农民的丰满的艺术典型,揭示他们的苦难,挖掘他们的愚弱,甚至本能的反抗和潜藏在骨子里的革命性,透过这真实的描写揭示反封建的主题,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
  《狂人日记》是新中国文学的第一篇作品,它揭示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把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揭示和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狂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又都真实地揭露了生活的真相,从而显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它剥开了“仁义道德”的伪装,控诉了“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等残酷罪行,尖锐地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各式各样的黑暗势力,不仅被个别地写出,而且作为一个集团来表现,是被彻底否定的一种社会势力。作品还揭露封建黑暗势力对农民等被压迫群众的精神上的毒害。狼子村的佃户也在帮同吃人,帮同大哥来对付狂人。这些被压迫群众遭到知县绅士迫害时,并没有什么反抗的颜色,倒是在对付狂人时,表现得这么怕人,这么凶。面对黑暗的现实,狂人憧憬着未来,预示未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预示“真的人”要出现,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总之,鲁迅先生渗透在《狂人日记》里的思想是杰出的。第一,他揭露了吃人的现实,挖掘了吃人历史,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第二,他宣布了昏睡中的中国人民的开始觉醒,开始反叛,开始为勾销四千年的吃人的旧帐去努力改变吃人者的本性。第三,他呼吁人们“救救孩子”,渴望拯救被吃的中国人民。他的“救救孩子”正是救国救民的一声痛心的呐喊!
  继《狂人日记》后,鲁迅又发表了《孔乙己》和《药》。在这些篇章里,鲁迅先生不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至死都不醒悟的落魄文人孔乙己、买蘸了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的华老栓一家,更对准了逼孔乙己走向绝境的封建宗法制度,正是这延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才培育出了孔乙己、华老栓这样麻木的人,才有了那些一样贫苦却嘲弄着孔乙己的鲁镇的群众及那些像鸭子样伸长了脖子观看革命者就义的看客。该用什么“药”才能医治这不觉悟的一群人的灵魂呢?在以后的《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中一直渗透着作者这种忧虑,当然,更主要的还有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脱离群众的教训的总结。《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描写了这一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风波。农民七斤在辛亥革命时被剪掉了辫子;传来“皇帝坐龙廷”的风闻,赵七爷挟嫌报复,恫吓七斤,结果是弱小的八一嫂和六斤成了牺牲品,特别是新的一代六斤,在辛亥革命后又重新裹上脚“在土场上一腐一拐的往来”。《头发的故事》则哀叹辛亥革命的流产和群众对辛亥革命的冷漠:“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故乡》一开头便点染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从前机敏的小英雄闰土也被残酷的生活、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折磨得成了“木偶人”。这些都表明,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更没有给人民带来新的幸福生活。《阿Q正传》更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尤为重要的是鲁迅挖掘出了潜藏在中国贫苦人民身上的革命性,尽管还是出于本能的、盲目的,(如阿Q)仍不能不让我们佩服!
  揭示农村劳动者的苦难最为深刻的是《祝福》。围绕着地主阶级典型人物鲁四爷家的四次“祝福”,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而又愚弱的劳动妇女形象,封建礼教的“四条绳索”剥夺了她最起码的生活权利,让她最终死在了新年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的所有不幸几乎都发生在春天,她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最清醒的挣扎和反抗就是临终前对灵魂、地狱产生的动摇。和她不同的是,《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反封建意识最强烈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不信奉封建等级观念,不讲“三从四德”,敢于用战斗的方式争取妇女合法的地位和权利,她不堪丈夫的虐待和遗弃,她还要离婚,而且闹了三年!她不畏权贵,大胆泼辣,敢骂敢打,只可惜的是在七大人和慰老爷相互勾结的封建思想势力面前,自然形态的民主思想萌芽不会成为反封建思想的可靠力量,即使大胆如爱姑,仅凭个人反抗,还是注定会失败的。在旧中国,劳动妇女被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揭示她们的苦难,无疑能更深刻地揭示问题。
  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是真正从被压迫的农民角度出发,反映了农民不能不革命的悲惨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还缺乏民主主义的革命觉悟两者之间的矛盾,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担负起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责任。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还成功地塑造了新旧两代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一代是受到封建传统教育的旧知识分子,又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封建文痞,如《肥皂》中满口“风雅”,骨子里都是荒唐淫乱的四铭;《高老夫子》里满腹“国粹”,实际上只知吃喝嫖赌的高尔础,鲁迅对这些封建卫道者是无情揭露。另一类是不第文人,鲁迅对这些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讽刺,但更多的是同情。孔乙己在以传播孔孟之道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教育的长期毒害下,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视高人一等,鄙视体力劳动,好吃懒做,结果越过越穷,以至弄到了将要讨饭和偶然做些偷窃事的境地,即使如此,他还是那样可笑地自高自大,那样迂腐,那样麻木,他根本不明白究竟是谁,或者什么力量使他落到这个境地,一直到死他却都没想反抗,不怨不怒,奴性十足。如果说《狂人日记》描绘的是一幅吃人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那么,在《孔乙己》里,鲁迅就是在用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来进一步揭露和控诉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了。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连考十六回不中,最后疯死在万流湖中。他们的遭遇虽引人同情,但人们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任何希望。鲁迅更多关注的是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首先觉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并把他们作为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主要力量加以表现,但由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软弱性、妥协性使他们势单力薄,在强大的封建思想势力面前无法取得根本胜利,因此,鲁迅着重表现了他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是反映觉醒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作。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是被安置在旧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而新的风暴尚未到来的黑云重压的时代背景上。在旧的革命高潮时代,作品的主人公曾经是首先觉悟的人,有理想有作为,但当革命退潮,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地压迫着的时候,他们软弱了,甚至妥协了。吕纬甫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物,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能自拔,他觉得自己不过像蜂子或蝇子那样绕了一点小圈子,又飞了回来了。而魏连殳几乎被逼得为社会所不容,几乎要挨饿,要求乞了,他只好当了一个师长的顾问,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然而,他是痛苦的,他把自己和周围隔离开来,成了一个冷漠、阴沉的人物,以愤懑的心情和玩世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其实这只是个人主义的消极反抗和自我戕贼,实际上是投降。自暴自弃的结果使他造成了自己的死亡。《孤独者》以魏连殳给孤独的祖母送葬开始,以封建势力给魏连殳送葬结束,开头是魏连殳的哭祖母,结尾是“我”的感受:“......天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是对先觉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同情,更是对封建势力的控诉,同时也是鲁迅对个人主义的孤独作战的最严厉、最尖锐、最无情的批判。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同俭,闫玮,来源:新编现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鲁迅生平和创作

下一篇鲁迅杂文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