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第三节 雨果

作者:张良村等     来源:世界文学历程     时间:2010-12-31
15912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戏剧、小说、美学和政论方面,均有建树。

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贝尚松,父亲勃鲁都斯·雨果系平民生身,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军。在拿破仑时期曾转战南欧,得过将军头衔。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年轻的雨果影响颇深。刚涉入文坛的雨果在政治信仰上是保守的,拥护波旁王朝,反对拿破仑。他曾在《读书乐》一诗中辱骂拿破仑是“蹂躏世界的暴君”,由此他多次获得路易十八给予的奖励和荣誉。

20年代,法国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因之有了转变。1827年发表的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们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脱离保王党立场,政治进步的标志。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后,雨果又以欢迎的态度写了颂诗《年轻的法兰西》。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雨果发表了一系列戏剧和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1848年以前他一直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之间摇摆。1848年的革命粉碎了他对君主立宪的幻想。最初他对二月革命是不理解的,对六月起义有更多的误解,认为人民的起义是“反对自己”。但他又觉得人民的行动是争取自己的权利的“神圣的愤怒”。当大多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站到了反革命方面,反动派阴谋消灭共和时,雨果却成了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在1848年底的共和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但不久又成了这个野心家的反对派,最终被迫流亡国外。

在19年的流亡生活中,雨果始终不妥协,坚决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1852年他出版了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小册子《小拿破仑》,并写成了揭露政变过程的《一个罪行的始末》。1853年,出版了揭露独裁者拿破仑三世的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了巴黎。普法战争开始时,他持反战的态度。但普鲁士军队入侵法国。围困巴黎时,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反侵略的战争,报名参加自卫军,捐款铸造抗战的大炮,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对巴黎公社,他既同情又不理解。但公社失败后刽子手大肆屠杀社员时,他挺身而出,宣布他在布鲁塞尔的住所是公社社员的避难所,积极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

雨果晚年的政治观点复杂矛盾,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他一方面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动起义,另一方面又对其的悲惨处境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的压迫表示了强烈的憎恶。雨果在政治上犯有不少错误,但总的说来,他随着社会不断在进步,成为文学上和政治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进步代表。

雨果是欧洲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位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通过想像和19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可以说,人道主义是贯穿雨果全部创作的主线。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中。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通过对爱斯梅拉尔达和克洛德命运的描写;集中反映了雨果早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他赞美普通人,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他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主张将人类从宗教精神枷锁了解放出来。他以全美的艺术形象和深邃的思想力量,沉重地打击了宗教势力和封建势力。雨果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

雨果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流露了他一生中一直存在的基督教泛爱思想的阴影。这个阴影影响了雨果的政治立场。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他提出诗人应该平静、独立。公正,应该“同情受苦人,厌恶损人利己”,他又要诗人“爱人民但不仇恨国王。……以由衷之情和平静的眼光,在恰当的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去看望草地上的春天,探望鲁佛宫中的王子和监狱里的犯人”。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写人和宗教的斗争,那么,1862年完成的《悲惨世界》则是写人与社会的斗争。悲惨世界》是雨果3o年代至50年代社会实践和思想探索的总结,标志着雨果人道主义思想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这个时期,君权神权被推翻了,但社会现实依然是“男人犯法,女人堕落”。他认识到人们灵魂的堕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贫穷”、“饥饿”、“寒冷”和“困苦”。他切近实际地提出要将拯救人的灵魂的工作与改善人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在《悲惨世界》中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的设想。这个设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的教育和感化,通过教育和感化可以使人成为有善性的人,特别是资产者。这主要体现在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的教育。二是物质方面的财富社会化,通过那些已具有善性的(即人道精神的)资产者将部分的财产用于公共福利事业,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拯救更多的人。这主要体现在成为人道主义者的马德兰发明新技术而发财以后,在蒙特漪办工厂,设免费药房,修校舍,建贫儿院……人道主义者能想到的社会福利事业,在这幅理想的蓝图里都包罗进去了。

值得指出的是,雨果的这种人道主义理想的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依靠资产阶级的“善”心,依靠资产阶级不要对“物质过度热”的无力说教。_
《悲惨世界》在实现人道主义的途径问题上表现出了一种迷惘。《九三年》是雨果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

有的人认为:“在这部小说里,雨果对革命的同情和对革命暴力的怀疑矛盾地结合在一起。”他“从抽象的人道主义精神出发,把仁慈、善良等道德原则与革命的暴力相对立,提出‘在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主张在革命与人道原则发生矛盾时,宁可牺牲革命的利益。”认为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革命是对立的。

还有人指出:“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首先是通过对这场大革命的赞美体现出来的。”雨果“充分肯定了这场震惊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正义性和进步性”;雨果也充分”肯定扫荡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势力”,他认为“善对恶的斗争。不用暴力,就不可能取得胜利”。雨果认为革命只是一种手段,而人道主义的理想则是革命的目标,所以有了“在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这句话。因此,这句话不是说两者的对立关系,而是说两者的相互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对作品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得出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与革命之间不存在矛盾的结论。

雨果《九三年》“上牢”一章郭文和西穆尔登的对话,体现了人道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指出了革命风暴到来的必然性。仔细作会郭文和西穆尔登在土牢中的对话,我们看到雨果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没有像19世纪许多人道主义者那样高唱”勿以暴力抗恶”、“宽恕一切”的滥调,认识到要清洗一切时弊,消除黑暗社会这个瘟疫,只有通过革命的风暴。虽然他的思索还带有主观性和唯心色彩,但晚期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是最富有进步意义的成分,是雨果几十年实践、思索、探求的结晶。
《(克伦威尔)序言》、《(欧那尼)序》、们留克莱斯·波日雅)序》等体现了雨果的文艺思想。
雨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对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从而正确地把握了文学的本质。

雨果提出了文学的功利主义思想,文学应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和社会进步服务,因而文学也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更名的内容和形式,这与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截然不同。

雨果对文艺界长期争论的两个重大问题即想象与真实、继承与创新有一套独特的见解。他强调文学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竭力反对照相式的摹写真实,主张要创造艺术的真实,其关键是靠想象的神奇魔力,这对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雨果在继承和创新问题上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他坚决反对全盘否定前人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也反对食古不化的保守思想,提倡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文学风格。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

2.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o“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

3.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一方面缩小它的某些部分,另一方面夸大它的某些部分,“取一个形体上畸形的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把它放置在社会的最底层,然后给他一个最美好的灵魂,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

雨果创作生涯长达60年之久,从1823年他独立创作发表中篇小说《冰岛的汉》到1882年发表戏剧《笃尔克玛》,他一生共有26部诗集,20部小说,12部戏剧,21部理论著作和2部政论。他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指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愤怒谴责民族压迫,反对封建暴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关心祖国的命运,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向往自由解放事业。他的创作给时代以巨大影响。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诗歌创作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的26部诗集按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如《东方集》、《秋叶集》。《东方集》中的希腊组诗表现了希腊人民英勇壮烈的解放斗争。《秋叶集》中作者谈到面对严酷的现实自己所应负的责任。2.反对独裁暴君统治,揭露其罪恶,鼓励爱国志士英勇斗争。《惩罚集》矛头直指拿破仑第三,历数其统治罪行,鼓励一大批爱国仁人志士为祖国而英勇斗争。3.反映法国社会贫富日益分化的现实,表明自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态度,如《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集》等等。4.歌颂公社社员的崇高品质,表达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如《凶年集》。作者悼念为祖国献身的勇士,歌颂他们虽死犹荣。相信巴黎必将“在光荣、真理和美好的光辉中复兴”。5.感叹人生,议论哲理,抒写爱情,描绘大自然景色,记述家庭悲喜之作。雨果描写大自然常常是触景生情,发掘其中的诗意。另外,关于家庭生活的诗数量不少。他在自己的亲人去世时所写的一些伤悼诗如《静观集》中悼念大女儿的《明天,天一亮》、《啊,记忆》等等,感情真挚,亲切自然,都是颇具特色的佳作。

雨果是法语诗艺大师。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具有优美的诗韵,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雨果的戏剧在艺术上都显示出浪漫主义特色

从19世纪初到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戏剧都由政府控制,古典主义文学被用来表现和美化统治阶级。在官方的支持下,形成了文学上的伪古典主义。新的浪漫主义文学要发展,必然要与之作激烈的斗争。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从此,法国浪漫派有了自己的领袖。拥护新文学的青年艺术家以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显示了浪漫主义的业绩,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也日趋激烈。1830年2月《欧那尼》上演时,保守派出来攻击,浪漫派出来捧场,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最后,演出取得巨大胜利。史称“《欧娜尼》决战”。

《欧那尼》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方法都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反对暴君专政,蔑视封建的道德规范,歌颂平民,鞭挞嘲笑贵族;抛弃“三一律”的戒律,打破悲喜剧不可逾越的界限,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雨果一生写出12部戏剧。其主要的思想内容是反封建,所鞭挞的对象大都是封建专制时期的国王、贵族及朝臣。《欧那尼》中的卡洛斯国王就是一个封建暴君、好色之徒。《玛丽都铎》反映了封建宫廷丑恶现实。

雨果戏剧思想内容的另一特点是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地位卑微的下层平民敢于同封建朝廷对抗。欧那尼这个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绿林强盗,为自由正义而敢同国王分庭抗礼。《玛丽蓉·德·洛尔墨》中的普通青年狄杰与妓女玛丽蓉的爱情远比贵族纯洁。

雨果的戏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离奇,想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夸张.主观色彩极浓,渲染时代风貌,富有异国色彩。

雨果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他一生共写有20部小说,这些小说共同的特点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线。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在一些作品中叉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雨果第一部具有巨大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小说是《巴黎圣母院》。
在19年的流亡生活中,雨果创作了三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海上劳工》的故事发生在雨果流亡时期居住多年的盖纳西岛。主人公吉里亚特是一个以捕鱼种地为生的劳动青年,爱上了船主勒杰利的侄女代律雪特,遭到了勒杰利的反对。勒杰利被合伙人汉丹拐走巨款以后,为了恢复元气,购置了一条新式的汽船做运输生意,雇了克里班当船长。汉丹杀害哨兵、拐走巨款准备逃走时,被克里班持枪抢走了巨款。克里班精心策划汽船误入迷雾触礁,制造以身殉船的假象,准备潜逃外地,但在海上被章鱼伤害,葬身船底。勒杰利损失了心爱的汽船,痛不欲生,声称谁能从海底把尚未损坏的机器捞上来,就把侄女嫁给谁。吉里亚特为了得到理想的婚姻。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两个月极为艰苦的劳动和顽强的斗争终于创造出人间奇迹,把机器运了回来,勒杰利履行自己的诺言,同意代律雪特和吉里亚特成婚。就在这时,吉里亚特发现代律雪特早与一青年神甫相爱。他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放弃了与代律雪特结婚的权利,成全了她与青年神甫的婚姻,并帮助他们远走他乡。他自己则在这一对青年出发之际忧伤地坐在海边的岩石上,让自己淹没在涨潮的海水里。

小说的绝大部分章节都用来描写音里亚特这个人物,仅仅描写他在小岛上惊心动魄的艰苦劳动过程就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雨果让他的主人公在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吉里亚特的劳动被作者升华为一种足以与任何巨大的自然力量相对抗并最后战胜它们的伟大力量。吉里亚特品德高尚,助人为乐,与阴险狡诈的汉丹、克里班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笑面人》采用非当代生活的异国题材,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一小说故事发生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从詹姆士二世到他的女儿安娜统治的这一段时期。1690年1月1日,在一个荒凉的海岸。一伙拐骗、贩卖儿童的歹徒乘上一艘走私船,匆忙逃离英国。他们恶毒地把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扔在海岸上,故意让他在这旷无人烟的海边死于寒冷和饥饿。但是走私船很快就遇上了风暴。全船覆灭之前,这一伙儿童贩子为了仟悔自己的罪过,把他们所害的小男孩的来历写在羊皮纸上,连同有关的证明书一起封闭在一个葫芦里。原来这个男孩就是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合法的继承人。克朗查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少数赞成共和国的英国上议员之一。查理二世复辟以后,他流亡国外,至死不与王权妥协。他去世后,英玉詹姆士二世把他的仅2岁的孩子出卖给儿童贩子。儿童贩子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的脸面成为畸形,就像戴上了一个笑的面具,让他跟他们到处流浪,充当他们的小丑,把他叫做格温普兰。

格温普兰被弃在荒凉的海岸,经过顽强的奋斗终于被一个善良的江湖医生、卖艺人“熊”所收容。同时被收容的还有格温普兰在路上从一个死在雪地里的女乞丐的怀里救出来的小女孩。“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组成一个流浪的家庭,到处卖艺为生。

15年过去了,格温普兰与取名“女神”的女孩长大成人并且相爱。1705年,这个流浪的家庭来到伦敦卖艺。格温普兰的笑面使全城大为轰动。这时,在海上飘浮了15年的葫芦落到英国皇家海军手里。官府把格温普兰秘密带进监狱,和关在监狱多年的唯一尚存的知情人对质。格温普兰的身份被证实以后,宫廷的阴谋使格温普兰的命运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原来克朗查理爵士另有一私生子大卫。大卫颇得王室的庞爱,不仅视为克朗查理的继承人,而且詹姆士二世还把自己的私生女约瑟安娜许配给他。安娜女王即位后,与自己的妹妹约瑟安娜不和。为了打击她,安娜女王趁机宣布格温普兰为克郎查理的合法继承人,恢复他世袭的爵位和上议员的资格,并命令约瑟安娜与他结婚。格温普兰当晚被送到上议院参加议会讨论。在那里,他发表了一篇激昂慷慨的指责统治阶级的演说,遭到贵族们的嘲笑和侮辱、他痛心之下,放弃了自己的爵位又去寻找他的亲人“熊”和“女神”。这时女神已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很快死去。格温普兰在极度悲伤中投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笑面人》写的是17、18世纪之交英国宫廷内外的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力地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雨果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九三年》,这是描写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著名作品。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93年这个充满了暴风骤雨的年代。这一年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生死大搏斗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开头,新生的共和国处死了路易十六,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疯狂反扑:欧洲君主国奥地利、英国、普鲁土、荷兰、俄国、西班牙、意大利组成了反法联盟从各处边境向法兰西进攻,力图扑灭革命。在旺岱爆发了保卫党煽动和操纵的十万农民的暴乱,朗德纳克是旺岱叛军的首领,革命军派出郭文负责追剿。郭文出身贵族,朗德纳克原来是他的叔祖父。为了监视郭文,革命机构又派出西穆尔登为公安委员会驻郭文司令部的全权代表。西穆尔登原来是一个教士,革命前曾在郎德纳克家任家庭教师,郭文就是他亲自教育成人的,他对郭文怀着慈父般的感情。

郭文勇敢机智,节节取得胜利,彻底粉碎了胡德纳克要煽动50万农民叛乱,勾结英国军队入侵法国的反革命计划,最后将朗德纳克完全击溃,把这个作恶多端的匪首围困在他祖传的堡垒中。朗德纳克劫持三个小孩作人质,声称一旦堡垒被攻破,就放火将他们烧死。、最后堡垒被攻破,朗德纳克从暗道逃走时,三个小孩即将死于烈火。小孩母亲痛苦的母爱的呼号使朗德纳克受到了感动,他返身到楼上把三个小孩救了出来,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共和军手里。

郎德纳克将于次日处死。这时.郭文思想矛盾。他认为郎德纳克因救三个小孩而被捕,共和国不应该处他死刑,所以他私自放走了朗德纳克。最后西穆尔登按照“任何军事领袖如果纵放一名捕获的叛军便要处以死刑”的法案,铁面无私地监斩了郭文。就在郭文人头落地的瞬间,他自己也痛苦地开枪自杀。

《九三年》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题材。再现了这一时期两个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总结和探索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作者既肯定了革命,同时又通过郭文、西穆尔登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以紧张奇特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色彩浓烈的中世纪社会背景,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主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她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她挽救误入乞丐王国的青年诗人甘果瓦,不计前嫌给受刑时干渴难忍的伽西莫多送水喝。她热情天真,至死爱着负心的法比,丝毫没有怀疑他会欺骗和背叛自己。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最后无辜地被送上绞架。

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从外表看,这是个令人恐怖和滑稽的人物。出身不明和外貌奇丑这两重灾难,使他在唾骂、嘲笑中长大。伽西莫多是个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爱斯梅拉尔达在他受刑口渴难耐之时,送水给他喝这一行动,成为他人性觉醒的契机。从此以后,他变成她忠实的保护人。他劫持法场,将她救至圣母院避难,悉心照料她。就在女郎被绞死的深夜,他找到她的尸体,并头躺下,直到一同化为灰尘。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_-,_

副主教克洛德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也是宗教的牺牲品。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伽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尔达,一手造成了她的悲剧。雨果同时也把克洛德写成宗教势力的牺牲品。克洛德并非天生的恶人,宗教使他的人性畸形发展,最后走到了人性的反面——灭绝人性。他为宗教所害,又以宗教害人。对于爱斯梅拉尔达,他是只可恶的“蜘蛛”;对于宗教,他又是只被吞吃的“苍蝇”。作为“蜘蛛”,他以宗教杀人,罪孽深重;作为“苍蝇”。他命运悲惨。作者通过描写克洛德这样一个出类拔苹、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副主教,在情爱的驱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情欲俘虏的结局,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作品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描写性格夸张,心理描写细腻。作者多方面运用了对照方法。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对照的意义。_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共分一5部,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作品从他出狱之日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入狱的1796年。往下涉及了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相当广阔,包括拿破仑当政,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三个时代。一作品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租控诉。雨果在小说的“作者序”里曾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他还明确地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这也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冉阿让被监禁19年,而他所犯的“罪行”,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本是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公子哥儿欺骗后有了私生女,因此被工厂开除,丢了饭碗。为了女儿活命,她流落街头,从卖头发,卖牙齿,到卖身,终因贫病交加而死.小柯赛特的悲惨遭遇更令人同情。小说还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冉阿让犯了个小过失,对他的处罚何等残酷。芳汀受一绅士侮辱与之争吵,认为触犯了法律要监禁三个月。小说通过对沙威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揭露了法律暴虐、残忍的本质。
雨果在小说中还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同时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的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为人清廉,生活俭朴,救济穷人。与贵族权势势不两立。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宽容与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处处仿效主教,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对待死敌沙威,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在雨果看来,沙威自杀是善战胜了恶。

小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小说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柯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街道战等等,都写得比较真实。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鲜明。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如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战舰极高的横杠去救水手而自己投人海中。抱着柯赛特被警察追得走投无路,从角墙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经从翻倒的马车下救出的刮风爷爷。冉阿让躺在棺材中抬出修道院,在街垒战斗中救了昏迷的马吕斯,在下水道口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小说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它的政论性。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良村等,来源:世界文学历程,来源地址:)

上一篇第二节 拜伦

下一篇第三节 普希金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