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一个人的经历,会在他的生活中留下轨迹;一本文学刊物的经历,也会给接触过它的人留下痕迹。诞生于银川这片土地、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黄河文学》,自1992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30年岁月。“三十而立”的《黄河文学》,正如它的名字,如同一条河流,汇聚时代声音,澎湃流过,润泽人心。
创刊二三事
1992年初,银川市文联打算创办一份文学刊物,彼时,才刚调入自治区文联《朔方》编辑部的高耀山,又被调回市文联,任《黄河文学》主编。办刊启动费5万元,除了高耀山,另有两位编辑于秀兰、葛林。编辑部地点在当时的新华东街,租了两间办公室,装了一部电话。高耀山还记得那部电话,准确地说应该是“半部”——编辑部与一个个体商户共用一个号。
条件艰苦,三个人事务繁多,没日没夜地工作,这些辛苦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怎么把刊物质量提上去。当时“两张一戈”(张贤亮、张武、戈悟觉)是宁夏文学响当当的品牌,高耀山便邀请张贤亮任《黄河文学》名誉主编,请他为创刊号封二“名家风采”题词赠照片,并约稿,张贤亮一一答应了。同时,他又向张武、戈悟觉、肖川等本区著名作家诗人约稿,他们都鼎力相助,纷纷寄来题词、照片和作品。
有了名家名作,刊物的品质和水准就上去了。10月份,《黄河文学》创刊号如期出版发行,受到了区市领导、文艺界、新闻界和读者们的肯定,特别是创刊号上同时发表张贤亮的题词、照片和作品,实属难得,一时在宁夏文艺界引起热议。
高耀山回忆,后来,编辑部想给张贤亮送点名誉费以表谢意,他婉拒了,调侃说要感谢就给他买只小狗吧。后来,高耀山和葛林、于秀兰到狗市上买了只小沙皮狗送到张贤亮的办公室,他抱在怀里抚摸许久。
对文学的情怀
刊物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缺少稿件,尤其是优质稿件。《黄河文学》一方面向名家约稿,刊物的质量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走群众路线”,为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提供创作平台。如今,许多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正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当时,三个人办刊着实艰难,高耀山又邀请资深编辑、著名诗人罗飞帮忙。罗飞当时已经退休,经过一番相劝,加入了《黄河文学》编辑部。他朋友颇多,为刊物约来很多名家大腕的佳作、题词与照片,《黄河文学》一度名人荟萃,风光一时。此外,罗飞文学造诣深,鉴赏水平高,编稿校稿更是专业细致,“罗飞眼光很‘毒’,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有时候编校过的稿件,也能被他发现问题。”高耀山说。
后来,罗飞又推荐了宁夏出版社编辑、诗人陈琢如加入《黄河文学》的编辑工作,高耀山将刊物终校交给他,“他就像一台‘验钞机’,能把‘假冒伪劣’一一识别,扫除干净。”高耀山说。
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而《黄河文学》的编辑队伍就是这样勤勤恳恳,以过硬的文学素养和认真细致的作风,为作者们铺就了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
【以文学的方式回报养育自己的土地】
2009年《黄河文学》编辑部为来宁借读的四川绵竹学生送行。
《黄河文学》首届签约作家笔会。
当年,《黄河文学》不仅以“走群众路线”发展起来,选稿更是看内容是否能贴近生活、打动人心,这彰显了一代编辑的文学观念。在先前形成的基调上,《黄河文学》继续发力,在全国文学期刊中,成为独特的存在。
不断成长的《黄河文学》
2004年,郭文斌出任《黄河文学》主编。郭文斌说,通过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深刻感知到文学对人的影响,他希望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主持刊物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办一份能够首先拿回家让自己小孩看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给读者带来安详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内向上的杂志)办刊主张,“这也是我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说。事实上,这种观念确实将《黄河文学》带到了另一个发展阶段。
2007年,《黄河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印行量过万册,连续四年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推荐目录,是全国同类同级文学刊物中唯一一家。《黄河文学》“六个关键词”(底线、纯粹、高度、警觉、生机、公益)办刊理念和“三个倡导”选稿方向也受到总署、中宣部文艺局及区市领导、专家的肯定。2017年,中宣部文艺局领导在调研全国文学期刊现状时,对《黄河文学》的办刊品质等给予肯定和鼓励。
文学的蔚然之观
长久以来,《黄河文学》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定位。郭文斌介绍说,《黄河文学》的发稿有三分之一是名家约稿,三分之一来自宁夏文学的中坚力量,还有三分之一重点培养文学新人。如此,便呈现了文学的蔚然之观。
创刊至今不变的封二名家“寄语黄河”(原“名家风采”),姚雪垠、马烽、王蒙、萧乾、邓友梅、于光远、高晓声、邵燕祥、陈忠实、贾平凹、张贤亮、蒋子龙、韩少功、陈思和、铁凝、李敬泽、张炜、汪政、次仁罗布等当代二百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的题词,已经成为一份难得的当代名家文学观档案。
《黄河文学》开设“话题·文学的干净”栏目,让知名编辑、作家、时任《黄河文学》副主编的郭红,以大访谈形式,先后采访了周国平、史铁生、陈忠实、陈建功、张贤亮、杨绛、王安忆、韩少功、陈世旭等文坛大家,达三十余万字,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这个访谈的体量相当大,采访张贤亮先生那期,三万多字,其中谈到了很多他个人的经历和思考,非常难得。这么多作家,如此大体量的访谈,我把它称为‘另一种文学史’。”郭文斌说,其中采访史铁生的文章,因成为“史先生的最后一篇访谈”被媒体广泛转载。
这里走出一批青年作家
创刊以来,《黄河文学》坚持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2005年,刊物签约本土十一位70后、80后作家,通过组织笔会,编发专刊、小辑,召开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助其成长,十一位作家诗人均有多部著作出版,获得各种奖项,其中马金莲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赵华获得第十届“优秀儿童文学奖”、刘汉斌散文作品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黄河文学》常常因稿设栏,只要稿子好,我们就开相应的栏目。”郭文斌说,当年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六万字,《黄河文学》以“特稿”一次刊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记者做了特别访谈,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多家刊物转载,除了获得“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奖项,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全景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文艺战线取得新成就新突破的大型电视文艺专题片《为时代放歌》第二集《荟萃》中,作为文学类的成就被重点介绍。
作为地方文学期刊,对本土的宣传也是责任,《黄河文学》以文学的方式礼敬养育自己的土地,举办了“宁夏之美”全国散文征文大赛,收到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作者,以及澳大利亚华人作者参赛作品,共计一千余篇。“如果能有一篇像《岳阳楼记》那样的名篇产生,宁夏将随之名闻天下。”郭文斌说。事实上,在这次征文中,很多人就是因为作家李进祥了解了清水河。
带着使命前行
创刊初期,《黄河文学》第一代编辑定下基调,坚守刊物“关注心灵秘密、提升人的品格”的底色。“我们提倡‘文学的干净’,把世道人心的阳光温暖展示给读者。”郭文斌认为,《黄河文学》的成功,在于它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活水源头,展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美丽。
如今30年过去,《黄河文学》倡导的价值观影响着无数人,这种力量值得总结。主编闻玉霞介绍,2022年,刊物推出了一系列策划,其中,以“寄语黄河”“话题·文学的干净”“宁夏之美”“中国当代知名散文家新作展”等原创品牌栏目的作品为基础,出版一套精品集,打造刊物标志性书系,助力本土文化外宣。
“这是一系列承上启下的工作。”银川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黄河文学》编委会主任代晓宁说,三十而立的《黄河文学》继续自觉担负起“出好作品”“推好作者”“培育好读者”“滋养好社会”的责任,不断拓宽这条“文学之河”的河道,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更为厚重更为美好的精神文本,成为人们抵达诗和远方的心灵目的地。
【作家寄语】
哲学和文学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形式,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必定具有哲学的深度,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必定拥有高贵、丰富、智慧的灵魂。愿以此与《黄河文学》的每一位作者共勉。——周国平
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好希望在青年们的身上;而好青年从来是被好文化所化就的。——梁晓声
谨于长江之流致黄河之岸,无限感恩大江大河给文学的哺育与滋养,祝《黄河文学》源远流长,万木葱茏。——池莉
我和七零后几位作家朋友的第一篇小说,都发表在《黄河文学》上。《黄河文学》是我写作生涯中特别重要的一站,也是我小说创作的始发站。在此深深祝福她,愿她有更美好的未来!——艾玛
每当看到和听到《黄河文学》这个名称,我心里都暖暖的,不由得想起自己在文学道路上所受这本刊物的帮助和扶持。《黄河文学》首届签约作家里有我,我在乡村待业那几年唯一能读到的刊物就是受赠的《黄河文学》。三十年风雨历程,她从双月刊改为月刊,栏目也偶有调整改动,唯有文学的真挚情怀不变,发表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优秀文学人才、传播优秀文化的宗旨不变。祝贺《黄河文学》创刊三十载,希望《黄河文学》越办越好。——马金莲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黄河文学》创刊30周年:黄河流长文学澎湃,作者:李尚,来源:银川晚报,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115/c403994-32566304.html)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