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南京因文学留名,文学“塑造”了南京

作者:王峰     来源:南京日报     时间:2022-07-06
69929

7月4日上午,作为第二届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主题书展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南京分展的重点活动,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张鸿雁、潘知常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的“文学:让世界更美好”主题论坛,共话南京与文学、个人与文学的深厚渊源。

从一名知青到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代表人物,古典诗歌一直与莫砺锋相依相伴,尤其在他人生的低谷期,给了他莫大的人生指引:1977年,在安徽泗县插队的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当时他虚岁29岁,在农村已待了整整10年。在农村的那10年,莫砺锋随身带了二三十本书,包括《宋词选》《古文观止》等,不但能从头到尾背下来,还可以背好几千首唐宋诗歌。回头望去,莫砺锋表示,人生是会变化的,而古代诗人坚毅的人生精神正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中。比如他非常喜欢诗人苏轼,作为宋朝美学的集大成者,苏轼能在积极进取和清净淡泊间找到平衡,这一点特别适合当下焦虑而不知所措的年轻人。

莫砺锋、张鸿雁和潘知常不但因文学而受益,而且在南京这座城市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莫砺锋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近年一直致力于唐诗的普及工作;潘知常首倡“生命美学”,在美学界影响广泛,他从人生、青春、情爱、社会四个方面品读《红楼梦》,也是广为人知;张鸿雁从东北铁岭来到南京,其研究涉及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文化学等。

南京因文学而留名,文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南京。几位专家一致认可,南京文学源远流长,而六朝文学是南京文学的黄金时代,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都是在六朝时期的南京诞生的。据莫砺锋介绍,南京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学教育机构,在南朝刘宋时期建立四学馆,即经学馆、史学馆、玄学馆和文学馆,而文学馆大概就在今天的鼓楼以西一带。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了当时萧梁时期两部重要的著作,一部是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另一部是梁朝皇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昭明文选》。莫砺锋表示,六朝文学承汉启唐,为唐诗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对后世的南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六朝文学成为构成南京文学和南京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六朝时期的南京文学是南京人性格的表征,同时也塑造了南京人的性格,这种性格经后世文人的不断追忆和重塑,汇聚成了一条若隐若现的文脉,即“六朝烟水气”。

南京位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交汇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此互动交融,成就了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城市繁荣,人文荟萃,思想激荡,为文学提供了生长、繁衍的沃土。在潘知常看来,《红楼梦》和《儒林外史》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研究表明曹雪芹和吴敬梓不过相差14岁,几乎就是同一代人。两人的书写完全不同,却都能够在南京同获成功,这充分反映出南京诞生伟大文学的必然性。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南京因文学留名,文学“塑造”了南京,作者:王峰,来源:南京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705/c403994-32465993.html)

上一篇两位文坛百岁老人的友情

下一篇以琼瑶家庭纷争为思考起点,上海作家张怡微新作描摹“社交媒体一代”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