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官九贪”的封建社会,清官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的,于是,百姓们虚构出了众多的青天大老爷,他们“铁面无私辨忠奸”,他们是“定盘的星”,寄托着百姓心中的信仰与期待。任何虚构都是有现实基础的,中国古代的清官以其高风亮节彰显着官场正气。“反腐”与“倡廉”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在对贪官进行揭露的同时,学习清官的高风亮节亦是必要之举。那么,中国有哪些清正廉洁的成语?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哪些反腐文化呢?
成语“不贪为宝”,意思很明了,就是将不贪视为珍贵的宝贝,是对廉洁奉公的推崇。此成语出自《左传》,源自春秋时期一位官员的话。这位官员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乐喜。乐喜,字子罕,是宋国的司城,位列六卿,掌握着国之重权,因此有人便想通过子罕做点事情。求人办事,总要送点东西才能安心,送礼人了解到子罕的一个爱好——喜爱玉石。送礼人便想方设法弄到一块上好的玉石,献给了子罕。送礼人的设想很好,结果却大大出乎他所料,子罕非常坚决地拒绝了。送礼人很不解,拼命解释道:“这块玉石是经过雕玉专家鉴定过的,专家说这是一块稀世珍宝,我才敢献给您的。”看到送礼人很着急的样子,子罕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的看法不太一样,我是以不贪财作为宝贝的,你则是以玉石作为宝贝,如果你将玉石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会丢掉自己的宝贝。人都有自己的软肋,人也最容易被自己的软肋拿住,好多人就是在酷爱的钱财、女色面前丧失了理智。“不贪为宝”的故事从正面回应了如何不被软肋打倒。与子罕同时代的鲁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公仪休拒鱼”。
子罕拒玉与公仪休拒鱼,都是清正廉洁的代表,但他们二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子罕是出于道德自律,公仪休是因心中有所敬畏,敬畏法律。不管怎样,他们二人都以坚决的态度给那些一叶障目的短视之辈上了一课。抵制诱惑、放弃小利与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相比,孰轻孰重,了然于胸。
虽说是“不贪为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官员并不是很多,因此“两袖清风”便成为歌颂清官的首席成语。“两袖清风”最早见于元朝陈基的一首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在诗中,“两袖清风”指的是迎风行走的轻快与潇洒,这当是“两袖清风”的最初意思。至于“为官清廉”的意思则是在明代才出现的,与当时的清官于谦有关。宣德五年(1430)于谦为兵部侍郎,至河南等地巡行,抚军安民。按照要求,于谦需要定期回京汇报,但是于谦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盘剥百姓,每次回京都是不带一物。当时有好心的同僚就劝说于谦:“老兄啊,你如果不带金银钱财,哪怕带点土特产,如绢帕、蘑菇、线香等也行啊。”于谦听闻之后,哈哈一笑,扬起袖子说:“我带了呀,带了满满两袖的清风啊!”
于谦用他的两袖清风诠释了为官当如何,历史上则有人用“两袖铜臭”诠释了贪官之无耻。“两袖清风”与“两袖铜臭”,见证的是迥然不同的为官之道,不过好在历史上“两袖清风”尚有同道中人——“卖狗嫁女”。
成语“卖狗嫁女”,说的是东晋吴隐之节俭清廉的故事。吴隐之,是东晋的儒雅之士,厉行节俭,做官的俸禄除了日常家庭开支之外,全部接济了周围的乡邻和亲友。女儿结婚,是家里的一大喜事,即使在普通人家也要热闹一番,当时的吴隐之官职为卫将军主簿,也就是卫将军的秘书长,也是官宦人家,但是吴隐之嫁女却极为冷清。吴隐之的好友知道他一向清贫,便派管家带着厨子到他家帮忙张罗,谁知刚到吴隐之家门口,看见吴隐之家的侍女牵着一条狗要去卖,要用卖狗的钱来张罗女儿的婚事。
在中国成语中,“一意孤行”是站在被贬斥的一方,指的是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等词比肩而立。不过,追溯“一意孤行”的原始出处就会发现,“一意孤行”最初是与清官坚持原则相关的。
明代薛瑄《从政录》将“清官”概括为三种类型:“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明理不妄取、尚节不苟取、畏法不敢取,从自身道德自律与外部法律方面保证了清官的出现,这正是“反腐”与“倡廉”两个方面要努力的趋向。但在反贪过程中,切记要带上一双慧眼,因为有时清官不清,切不可被“口蜜腹剑”与“笑里藏刀”的隐身术迷惑了双眼。
“口蜜腹剑”,指口中说话极亲切,心计多端图谋害人。这一成语的主角是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这一成语与唐代的李义府有关。 “伪清官”擅长的也是此道,“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潜伏在清正廉洁的队伍里面,装穷、装廉、装傻,忽悠了老百姓,忽悠了上级,忽悠到了名声,忽悠来了权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立群,来源:网络,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