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6-14
13327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正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等,种种作弊方法不胜枚举。

    为防止考生偷偷携书进入考场,朝廷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的现象。这个时候准考证便应运而生了。

    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放行。

    除了准考证,考生报考时也有一条可防止作弊的防线。朝廷要求考生报考时必须五个人结保报考,意思就是五个人彼此相互担保才能报考,若参加考试的人有作弊行为,则互为结保者都要受到牵连。

    虽然有这两道防线,但仍不免闹出许多笑话。比如,注明考生身体特征的准考证,其实用性有些令人怀疑。稍微有一两个长相差不多的人站在一起,恐怕就难以辨认孰真孰假了。

    相比较而言,古代防止科举作弊的措施里最有效的应该是搜身了。据说金国时期,负责搜身的士兵一般都不识字,这是为了防止搜身士兵与考生勾结在一起。“解发袒衣,索及耳鼻”《金史》里的这句话说明当时金国搜检考生达到了必须解开发髻、衣服,连鼻子、耳朵都要细细搜索的程度。由此可见金国对科举作弊防范的严格。后来因这样检查读书人有辱斯文,受到不少官员的反对,于是改成了考试之前必须在指定地方沐浴洗澡,然后换上官方准备的衣服。这样一来,明显文明许多,作弊现象也大减。

    “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这段明史史料便记载了明代严惩作弊者的法规,轻者罚款,重者还要坐牢房、发配到边疆充军,若是官吏还要贬为庶民。可见,古代高考作弊与防作弊真是五花八门,趣味横生,也恐怕只有严惩才能完全禁止作弊现象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历代朝官职数

下一篇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张舜徽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