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駢體文的構成(下)

作者:王力     来源:古代漢語     时间:2011-03-12
9422

 

 
 
上節我們談了駢偶問題,現在再談"四六"問題。
 
駢體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龍·章句》說:"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
 
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柳宗元《乞巧文》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
 
都是對駢體文這一特點的說明。因此駢體文在晚唐被稱為"四六",李商隱的文集就題為《樊
 
南四六甲乙集》。從宋到明都沿用"四六"這個名稱,清代才叫做駢體文。
 
"四六"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魏晉時代的駢體文,句子的字數還沒有嚴格的限制,一
 
般以四字句為多。劉宋時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雛形。齊梁以後,"四六"的格式完全形
 
成,所以劉勰能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唐宋以後,"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單元文
 
選所選的庾信《哀江南賦序》、王勃《滕王閣序》都可以作為代表。
 
"四六"的基本結構有五種:(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
 
四。這五種基本結構是由對仗來決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對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對
 
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對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對為四六四六;上六
 
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對為六四六四。現在分別舉例如下:
 
(1)四四
 
縟旨星稠,繁文綺合。(沈約謝靈運傳論)
 
英英相雜,綿綿成韻。(吳均與顧章書)
 
心非權衡,勢必輕重。(文心雕龍·熔裁)
 
眾制鋒起,源流間出。(蕭統文選序)
 
(2)六六
 
綴平臺之逸響,采南皮之高韻。(沈約謝靈運傳論)
 
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文心雕龍·情采)
 
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蕭統文選序)
 
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賦序)
 
(3)四四四四
 
張蔡曹王,曾無先覺;潘陸顏謝,去之彌遠。(沈約謝靈運傳論)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舒布為詩,既言如彼;總成為頌,又亦若此。(蕭統文選序)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王勃滕王閣序)
 
(4)四六四六
 
譬陶匏異器,並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蕭統文選序)
 
 
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庾信哀江南賦序)
 
鵪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5)六四六四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庾信哀江南賦序)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王勃滕王閣序)
 
前期駢體文的對偶,主要是上述第一二兩種句式;後期駢體文的對偶,則以第三四兩種
 
為最常見。四字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二,六字句的節奏主要有三三("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
 
以猶歡。")二四("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兩種。三三的句式,一般是第四
 
字用個虛詞,也可以劃分為三一二;二四的句式,是以二字為基礎的,也可劃分為二二二。
 
駢體文中,除四六句以外,還有五字句和七字句。駢體文的五字句和詩句的節奏不同:
 
詩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三;駢體文五字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一四。例如:
 
雖清辭麗曲,時發乎篇;而蕪音累氣,固亦多矣。(沈約謝靈運傳論)
 
美終則誄發,圖像則贊興。(蕭統文選序)
 
故有志深軒冕,而泛泳皋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文心雕龍·情采)
 
若情周而不繁,辭運而不濫。(文心雕龍·熔裁)
 
第一、三兩例是一四的五字句,這種格式大多是四字句的前面加一個連詞或別的虛詞;
 
第二、四兩例是二一二的五字句,這種格式大多是四字句中間插進一個虛詞。
 
駢體文的七字句也和詩句的節奏不同:詩句的節奏一般是四三;駢體文七字句的節奏一
 
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例如:
 
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庾信哀江南賦序)
 
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王勃滕王閣序)
 
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王勃滕王閣序)
 
都督閻公----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懿範,襜帷暫駐。(王勃滕王閣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七字句實際上也是以六字句為基調增加一字而成。
 
短到三字句,長到八字句,如王勃《滕王閣序》:"四美具,二難並。"沈約《謝靈運
 
傳論》:"相如巧為形似之言,班固長於情理之說。"那是罕見的情況,這里不詳細討論了。
 
下面我們談一談平仄問題。
 
"平仄"是與"四六"對仗有關的。平是平聲,仄是非平聲,包括上聲、去聲、入聲[1]
 
在對仗的時候,應該以平對仄,以仄對平。這是後期駢體文的特點,發端於齊梁,形成於盛
 
唐。在我們的文選中,可以舉《滕王閣序》為代表。現在分別加以說明[2]
 
【注釋】
 
[1]這里所說的是中古漢語的聲調系統,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系統不完全相同。普

 

#p#副标题#e#

通話沒有入聲,而平聲分為陰平、陽平。
 
[2]下面例句,除第四例以外,均引自《滕王閣序》;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1)四字句
 
甲式:  仄,  
 
例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乙式:  平,  
 
例句: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2)六字句
 
二四甲式: --  平, --  
 
例句:(老當益壯,)甯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二四乙式: --  仄, --  
 
例句: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1]
 
【注釋】
 
[1]駢體文中,一般多用甲式,《滕王閣序》沒有這種乙式,這里舉駱賓王《代李敬業以
 
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
 
三三甲式: -- 平平, -- 仄仄
 
例句: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
 
三三乙式: -- 仄仄, -- 平平
 
例句: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上文所述四六句的五種基本結構,其平仄都可以由此推知。節奏點的平仄是最嚴格的:
 
四字句的第二第四字是節奏點;六字句如果是二四式,第二第四第六字是節奏點,如果是三
 
三式,第三第六字是節奏點。五字句和七字句也可由此類推。五字句如果是二一二式,節奏
 
點就是第二第五字,如果是一四式,節奏點就是第三第五字。七字句如果是三四式或三一三
 
式,節奏點就落在第三第七字;如果是二五或二三二式,節奏點就落在第二第五第七字;如
 
果是四一二式,節奏點就落在第二第四第七字。我們只要記著平對仄,一切就都了解了。
 
現在,我們談用典的問題。
 
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文心雕龍》有《事類》一章是專講用典的。不論什麼文章,完
 
全不用典是很難的。先秦的古書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漢代的文章用典更多。但這只是修辭
 
的手段,不成為文體的特點。魏晉以後,駢體文逐漸以數典為工,以博雅見長,形成滿紙典
 
故,用典成為駢體文語言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文心雕龍·事類》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就是說,用典的目的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話是正確
 
的。例如蕭統《文選序》:"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關雎》《麟趾》,正
 
始之道著;桑間濮上,亡國之音表。"第一句是引用《毛詩序》的話,表明這個觀點是有所
本的。後面一聯對偶,上半聯也是引自《毛詩序》,下半聯是引自《禮記·樂記》。蕭統再引
 
用這兩個典故,進一步證明自己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
 
但是駢體文用典的目的,更主要的還在於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煉。例如:
 
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庾信哀江南賦序)
 
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庾信哀江南賦序)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滕王閣序)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王勃滕王閣序)
 
例一庾信用兩個典故表現了他對梁朝滅亡和自己被羈留西魏的悲痛心情,做到了言簡意
 
賅。例二庾信用兩個典故表達了他的鄉關之思,能喚起很多聯想,耐人尋味。例三例四王勃
 
用馮唐、李廣、賈誼、梁鴻的故事來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貶斥的遭遇,發洩他的"時運
 
不齊,命途多舛"的感慨。其實是牢騷很深的話,但由於用了典故,表現得非常委婉。總之,
 
駢體文用典,往往意在言外,說的是甲,影射的是乙,使讀者從典故中可以聯想到更多的內
 
容。
 
駢體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處,最講究剪截融化。剪截是裁取合乎本處屬對所需的古事
 
古語,融化是把裁取的古事古語加以改易,使它同文中的本意相合。例如:
 
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文心雕龍·情采)
 
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贅懸疣,實侈於形。(文心雕龍·熔裁)
 
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庾信哀江南賦序)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王勃滕王閣序)
 
例一的上半聯出自《論語·顏淵》,原話是"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
 
之鞟。"下半聯出自《左傳》,《左傳》宣公二年:"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
 
多,棄甲則那。'役人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劉勰從《論語》《左傳》這兩段話中裁取
 
了需要的詞語,完全重新組織,融化成一聯對偶,使它符合下文所提出的"質待文也"的觀
 
點。正如《文心雕龍·事類》所指出的,"不啻自其口出"。例二也是融化古語,例三例四
 
則是援引古事。作者把這些古語古事都融化成自己的話,用的是古語或古事,表達的卻是作
 
者的思想感情。
 
有時候,融化到了和原文差別很大,已經等於改寫了。例如《文心雕龍·情采》:"
 
以文遠。"《左傳》的原文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關係則是《左
 
傳》原意,這仍算是用典。有時候甚至不是一句話,而只是簡單的兩個字,也算是用典。例
 
如: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沈約謝靈運傳論)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
 
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吳錦好渝,舜英徒豔。(文心雕龍·情采)

 

#p#副标题#e#

(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英。"
 
夫百節成體,共資榮衛。(文心雕龍·熔裁)
 
(黃帝內經:"榮衛不行,五藏不通。"
 
有時候,極平常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詞或片語,似乎沒有什麼出典,但是作者確實是有
 
意識地用典。例如:
 
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文心雕龍·情采)
 
(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褻服。"
 
大盜移國,金陵瓦解。(庾信哀江南賦序)
 
(後漢書·光武贊:"炎政中微,大盜移國。"史記·秦本紀:"土崩瓦解。"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庾信哀江南賦序)
 
(賈誼過秦論:"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駢體文用典,一般多是正用,但有時也反用。反用就是把古語古事反說。《哀江南賦序》
 
中就有不少反用的例子:
 
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
 
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
 
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
 
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
 
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
 
典故正用,如上面所分析的,可起比喻影射的作用,反用則有襯托、對比的效果。伯夷、
 
叔齊,不食周粟;瘐信卻做了北周的官,所以例一說"遂餐周粟"。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齊
 
相比,用這個典故只是襯托他自己的處境。例二例三是同樣情況。庾信引用這些典故只是掩
 
飾他的不光彩的事情,把話說得委婉一些。例四是引《博物志》上的典故,《博物志》載,
 
海濱有一人,曾乘浮槎到達天河。這里卻說"星漢非乘槎可上",這就獲得了對比的效果,
 
使感情表現得更加深刻。例五是同樣的情況。
 
總之,駢體文要做到"典雅",所以大量用典。我們如果要深入了解駢體文,就要知道
 
其中典故的出處,否則不容易懂得透徹。例如《文心雕龍·情采》:"研味李老,則知文質
 
附於性情;詳覽莊韓,則見華實過於淫侈。"如果不知道"文質"出自《論語》(論語·
 
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華實"出自《左傳》(左傳
 
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也就不容易了解""""對立,""
 
""並稱,對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夠全面。特別是像"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文心雕龍·情采),如果不按《詩經》和《論語》原文去解釋,單憑字面就完全講不通。
 
駢體文用典,最主要的是採取這種融化的辦法,這是閱讀駢體文時的難點,值得我們重視。
 
最後,我們附帶談談藻飾問題。藻飾就是追求詞藻華麗。顏色、金玉、靈禽、奇獸、香
 
花、異草等類的詞是駢體文用得最多的詞語。正如楊烱《王勃集序》所說:"糅之金玉龍鳳,
亂之朱紫青黃。"六朝有的駢體文僅顏色一類詞就占全文字數的十分之一以上。我們可以
 
說,藻飾和用典共同構成駢體文詞彙方面的特色。
 
在這兩節通論裏,我們已經對駢體文的語言特點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駢體文的這些特
 
點是與漢語的特點有一定的關係的。古漢語的單音詞多,組成對偶比較方便。但是駢體文的
 
形成,主要地還是由於魏晉以後的文風。
 
對偶和四六,能使文章產生整齊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聯想,並使文章變得典雅;協調
 
平仄能增強語言的聲音美。但是過分追求形式整齊,詞句對偶,就往往使文章單調板滯,並
 
影響內容的表達。例如《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一個意思,說了兩句,正是
 
《文心雕龍·麗辭》所批評的"對句之駢枝"。又:"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慚。"為了適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詞語,把楊得意說成楊意,鐘子期說成鐘期。
 
過多地用典,堆砌成篇,不僅使文章繁冗累贅,"殆同書抄",而且使內容隱晦難懂,影響
 
文章的效果。比如徐陵《玉臺新詠序》:"新制連篇,甯止蒲葡之樹。"千多年來,就沒有
 
人知道它的出處。過分拘泥平仄,不僅妨礙內容的表達,並且影響語言的自然節奏,反而會
 
削弱語言的聲音美。
 
就一般情況來說,駢體文總是追求形式美,而內容往往是平庸和貧乏的。在漢語文學語
 
言的發展過程中,駢體文是一股逆流,它是宮廷文學、貴族文學的產物,是和人民口語背道
 
而馳的書面語言。但是,駢體文不是沒有好作品,六朝的駢體文中有許多作品確實是有文采
 
的。駢體文寫得好,不為格式所困,仍可言之有物,既能細膩地寫景,又能宛轉地抒情,也
 
能精密地說理。古人文章,不少是用駢體文寫的;駢體文對唐宋以後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
 
詩)也有很大的影響。為了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為了批判地吸收駢體文某些有用的藝術,
 
駢體文作為一種文體,還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古代漢語,来源地址:)

上一篇駢體文的構成(上)

下一篇吊屈原賦[1]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