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哀江南賦序[1]

作者:王力     来源:古代漢語     时间:2011-03-12
12233

 

庾信
庾信(公元 513-581),字子山,南朝梁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人。起初在梁任抄撰學
 
士、東宮學士等官,梁元帝承聖三年(公元 554 年)出使西魏,被強留在長安(西魏國都),
 
並在強迫下做了官。北周代魏後,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所以世稱"庾開府"
 
他雖位望通顯,但由於梁元帝被西魏殺死,梁朝快要滅亡了,自己卻屈身仕敵,內心裹產生
 
矛盾,因此常常懷念故土,自傷身世。後來陳與北周通好,曾請求北周讓他回到南朝,但沒
 
有成功。
 
庾信前期在梁朝做抄撰學士時,為迎合帝王的口味,與徐陵等人作了許多綺豔靡麗的宮
 
體詩和駢體文,世稱"徐庾體"。後期由於生活境遇的改變,創作面貌也隨之而有所轉變。
 
這期的作品裹,充滿著故土之思和對自己身世的感傷。藝術上也更趨於成熟,風格蒼勁悲涼,
 
對唐代詩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杜甫稱"庾信文章老更成",就是指他後期的作品而言。
 
有《庾子山集》傳世,清代倪璠為它作過注。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2],大盜移國[3],金陵瓦解[4]。余乃竄身荒穀[5],
公私塗炭[6]。華陽奔命[7],有去無歸。中興道銷[8],窮於甲戌[9]。三日哭於都
亭[10],三年囚於別館[11]。天道周星[12],物極不反[13]。傳燮之但悲身世,無
處求生[14];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5]。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
並有著書,鹹能自序[16]。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17];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18]。
信年始二毛[19],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20]。燕歌遠別,悲不自勝[21];
楚老相逢,泣將何及[22]!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23];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
[24]。下亭漂泊[25],高橋羈旅[26]。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27]。追
為此賦,聊以記言[28],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29]。
 
【注釋】
 
[1]《哀江南賦》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篇有名的長賦,內容以自己的遭遇為線索,敘述梁朝的興亡和人
 
民遭遇的痛苦,抒發了他內心的悲哀。"哀江南"出於《楚辭·招魂》的"魂兮歸來哀江南"。梁武帝建
 
都建業(今南京),元帝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縣),都在江南,所以借用成語作為賦名。本篇是賦前面的
 
序,概括了賦的全篇大意,並說明作賦的動機。這篇序是用駢體文寫成的。庾信的駢體文,實集六朝之大
 
成,而《哀江南賦序》更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2]粵,句首語氣詞。以,介詞,在這裹相當於""。戊辰之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 548 年)。建
 
亥之月,陰曆十月。
 
[3]大盜,指侯景。侯景原先在魏做官,後降梁。太清二年八月反,先攻進金陵(即建業),又攻陷台城
 
(梁的宮城),梁武帝被逼餓死。立簡文帝。後又逼簡文帝禪位於豫章王蕭棟而殺簡文帝。不久,又廢蕭棟,
自立為帝。移國,等於說篡國。
 
[4]瓦解,比喻崩潰。
 
[5]竄,逃匿。荒谷,春秋楚地名。《左傳》桓公十三年:"莫敖縊于荒穀。"這裹借指江陵。
 
[6]公私,公室和私門。塗,泥。炭,炭火。偽古文《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炭,指陷入污泥炭火之中,比喻陷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7]華陽,指西魏。《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據胡渭考證,華陽在今陝西商縣(見《禹貢
 
錐指》)。西魏京都在長安,用華陽是活用典故。奔命,為王命奔走。這是指梁元帝承聖三年,庾信從江陵
 
奉命出使西魏的事。
 
[8]中興,指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即位江陵,梁亡而復興。銷,消,削減。《周易·泰卦》:"君子道
 
長,小人道消也。"這裹借用"道銷"二字來說明中興越來越沒有希望。
 
[9]窮,指中興道銷到了極點。甲戌,即承聖三年(公元 554 年),這年西魏派於謹來攻,梁王察(古察
 
字,元帝的侄子)與于謹合兵攻下江陵,殺死元帝。
 
[10]都亭,城郭附近的亭舍。三國時,魏兵攻蜀,後主劉禪降魏。守永安城的蜀將羅憲聽說後,率部下
 
到都亭哭了三天。這是庾信寫他對梁朝滅亡的哀痛。
 
[11]囚於別館,庾信出使西魏後,梁朝接近滅亡,西魏扣留住他,他成了囚徒,不能居使臣的正館,而
 
住在正館以外的館舍裹。
 
[12]天道,天理。周星,指歲星(木星)運行一周天,歲星約十二年繞天一周。
 
[13]物極不反,古人認為事物發展的常理是"物極必反"(語見《鶡冠子》),而梁朝自江陵失敗至甲戌
 
元帝被殺,卻未能復興,所以說"物極不反"。連上是說:按天理,周星之時,應出現物極必反的現象,
 
現在卻是物極不反了。
 
[14]傳燮(xiè),字南容,東漢靈州(今寧夏靈武縣)人,任漢陽(今甘肅天水一帶)太守。被王國、
 
韓遂圍攻,城中兵少糧盡。他兒子勸他棄城歸鄉,他慨歎道:"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
 
吾行何之?必死於此!"終於臨陣戰死。這裹用傳燮來比喻自己的遭遇,是說梁不復興,身羈異國,只能
 
悲歎自己的身世,而無處求生。
 
[15]袁安,字邵公,東漢汝陽(故城在今河南商水縣西北)人。官至司徒。因和帝幼弱,外戚竇憲專權,
 
每當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談論國事時,總是嗚咽流涕。這裹以袁安自比,表明自己對梁朝的覆亡時時悲歎。
 
[16]桓君山,名譚,東漢光武時人,著有《新論》。志事,有志於事業。事,一本作""。杜元凱,
 
名預,西晉時人,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通敘。自序,寫文章來敘述自己的身世和志趣。《太平
 
御覽》卷六百十四載杜預的自序,中有"少而好學,在官則觀於吏治,在家則滋味典籍"等語。桓譚的自
 
序已佚失。
 
[17]潘岳,字安仁,晉滎陽中牟(今河南中牟縣)人,曾作《家風詩》。
 
[18]潘岳首先以華美的辭采述其家風,陸機首先以辭賦陳其祖德。陸機,字士衡,晉華亭(在今上海市
 
松江縣)人,擅長詩賦,他曾作《祖德》《述先》二賦。又,他的《文賦》中有"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
 
清芬"的句子。(陸機的祖父陸遜是吳國的丞相,父親陸抗是吳國的大司馬,都有功於吳。)庾信在這裹隱
含著自己要向潘陸學習的意思。
 
[19]二毛,頭髮有黑有白,即花白頭髮,指年已半老。時庾信年三十六歲。
 
[20]大意是:遠遠地離開故國,流落在異城,一直到晚年。藐,遠。流離,因災荒或戰亂而轉徒流落在
 
異鄉。暮齒,晚年。
 
[21]燕歌,曹丕有《燕歌行》。王褒(庾信同時詩人)曾作《燕歌》,元帝與庾信等諸文士都有和作。《燕
 
歌》多是傷別之作。
 
[22]大意是:遇到故國遺老,也只有對泣,但哭又有什麼用呢!《後漢書·逸民列傳》載:桓帝時,黨
 
錮事起,兼代外黃令陳留張升棄官歸鄉,路上遇見一位朋友,兩人坐在草上共談,談到悲痛處,相抱而泣。
 
陳留老父走過,放下拐杖長歎道:"籲!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綱羅高懸,去將安
 
所,雖泣何及乎!"陳留古為楚地。
 
[23]這是說本想潔身遠害,卻又出使西魏。《列女傳》載:陶答子妻嫌丈夫貪位懷祿,不修名節,說道:
 
"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忽,快速。秦
 
庭,喻魏都。魏都長安,秦都咸陽,二城相距不遠。春秋時,吳兵攻陷楚都,楚國幾亡,申包胥到秦國乞
 
師救楚,才恢復了楚國。
 
[24]讓東海之濱,讓位而居於東海之濱。戰國時,田和把齊康公遷到海濱,自立為齊國的國君。這裹指
 
宇文覺篡奪西魏,改國號為北周。""是委婉的說法。因庾信在北周作官,只好這樣說。餐周粟,周武
 
王滅商,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這話是說自己先失節於西魏,又失節於北周,不像伯夷叔齊
 
恥食周粟而死,表示慚愧。
 
[25]下亭,《後漢書·獨行列傳》載:孔嵩被徵召,在去京師的路上,宿在下亭(地名),馬被盜去。這
 
是說旅途漂泊之苦。
 
[26]高橋,又作皋橋,在江蘇吳縣閶門內,相傳漢時皋伯通居此橋旁。《後漢書·梁鴻傳》載:梁鴻曾
 
至吳依皋伯通,居廡(廊下的小屋子)下。羈旅,寄跡於外,他鄉作客。這是說在異鄉過著羈旅生活。
 
[27]楚歌,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又《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對戚夫人說:"
 
我楚舞,吾為若(你)楚歌。"魯酒,《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忘憂,陶潛《飲酒》:"凡此
 
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這裹用"楚歌""魯酒"這兩個現成的詞泛指歌與酒。這是說歌與酒都不能取樂
 
忘憂。
 
[28]《漢書·藝文志》:"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這裹說"記言"也是指記事。因為""字平聲,
 
合於這裹所要求的平仄。
 
[29]危苦,危懼愁苦。嵇康《琴賦》:"稱其材幹,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
 
""為主",大意是:作賦是要記載歷史事實,雖有寫自己危苦的話,但主要是哀痛梁朝的滅亡。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1]!將軍一去,大樹飄零[2];壯士不還,寒風蕭瑟[3]。
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4];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5]。鐘儀君子,入就南
冠之囚[6];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7]。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8];蔡威公
之淚盡,加之以血[9]。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10];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11]!
 
【注釋】
 
[1]世變多故,不知現在是個怎樣的世界,而自己已老,不能再有所作為了。日暮,喻年已垂老。遠,
 
一作""。《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塗遠。"人間何世,《莊子》有《人間世》篇。
 
[2]《後漢書·馮異傳》:"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這裹只借
 
用字面,不用故事。"將軍"是庾信用以自比。大樹飄零,比喻軍隊潰散。侯景進攻金陵時,信率宮中文
 
武千餘人駐劄於朱雀航(即朱雀橋),侯景兵到,信率眾先退。
 
[3]這是說他一去西魏,即不得重返故國。《戰國策·燕策》(又見《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入秦,
 
燕太子丹在易水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蕭瑟,
 
雙聲連綿詞,形容秋風吹拂樹木所發的聲音。
 
[4]這是說相如出使沒有被騙,而自己卻為西魏所欺。荊璧,即和氏璧,因楚人卞和得玉於楚國的荊山,
 
所以稱荊璧。睨柱,斜視著柱子。連城,相連的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得楚和氏璧,秦昭王
 
聽說後,願以十五連城換和氏璧。趙王使藺相如奉璧見秦王。相如見秦王無意償趙城,於是詭稱璧上有瑕,
 
要指給秦王看。相如取回璧後說:"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
 
俱碎於柱矣。"說後就"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怕他摔破了璧,於是向他道歉,並召有司案圖指
 
出所要給的十五城。
 
[5]這是說毛遂能訂盟而自己卻不能。載書,盟書。珠盤,用珠子裝飾的盤子。珠盤是盟會時所用的。《周
 
·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供)珠盤(盤)玉敦。"《史記·平原君列傳》載:平原君與楚合
 
從,從早晨到正午,還沒談妥。毛遂按著寶劍邁幾層臺階闖上前去,責備楚王,楚王這才答應了。毛遂捧
 
銅盤和楚王歃(shà)血(飲血,藉以示信)而定合從之約。
 
[6]這是說自己本是楚人,而被留在北朝,有如南冠之囚。鐘儀,春秋時楚人。入,指入晉。就,成。《左
 
傳》成公七年載:楚伐鄭,鄭人俘虜了鐘儀,獻給晉國。晉人把他囚在軍府(儲藏軍器的地方)。又九年載:
 
晉侯到軍府去,見了鐘儀,問道:"南冠(戴著南方楚國式的帽子)而縶(拘禁)者誰也?"有司回答說:
 
"鄭人所獻楚囚也。"問明瞭鐘儀的先人是個伶人,於是讓他彈琴,奏出了南方楚國的音樂。範文子說:
 
"楚囚,君子也。"
 
[7]季孫,名意如,春秋時魯大夫。行人,官名,掌朝觀聘問之事。西河,地名,在陝西東境。《左傳》
 
昭公十三年載:晉侯與諸侯盟於平丘,季孫意如相魯昭公去參加盟會,由於邾人莒人告魯侵伐他們,以致
 
無力給晉國進貢,於是晉人不讓昭公參加盟會,並把季孫意如扣住帶回晉國。後來晉國要釋放季孫,季孫
 
要求按禮把他送回。晉人恐嚇他說要把他拘囚在西河。這是比喻自己被留在西魏。
 
[8]頓地,叩頭。碎,破。碎之以首,即碎首,碰破了頭的意思。《左傳》定公四年載:楚破於吳,申包
 
胥到秦國乞師,秦哀公不肯出兵,申包胥"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等到秦
 
哀公允許出兵,申包胥才"九頓首而坐"
 
[9]劉向《說苑·權謀》載:"下蔡威公閉門而哭,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以血。"鄰人問他為什麼哭,
 
他說:"吾國且亡。"下蔡是春秋時邑名(蔡昭侯時蔡國的都城),在今安徽壽縣一帶。從"申包胥""
"是說自己對於梁朝之亡,不能像申包胥那樣設法拯救,只能像下蔡威公那樣痛哭罷了。
 
[10]釣台,在武昌。移,一作栘(yí   ),柳的一種。《晉書·陶侃傳》載:陶侃鎮守武昌,曾經考核諸營
 
士兵種柳的情況。玉關,即玉門關,在甘肅敦煌縣西北。這話表面是說釣台的柳不是玉門關可以望見的,
 
實際是說自己望不見故鄉的樹木。
 
[11]華亭,在今上海市所屬松江縣西平原村,陸機的故宅在這裹。唳(lì),鶴叫。河橋,在河南孟縣南。
 
陸機和弟雲事成都王穎,穎進攻長沙王乂,使陸機都督前鋒諸軍事。機敗於河橋,受到盧志的讒毀,與弟
 
雲同時被穎殺死。《世說新語·尤悔》載:機臨刑前歎道:"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這話是說自己聽
 
不到故鄉的鳥鳴。從"釣台""可聞",表示懷念家國而不得見。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1];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2]。遂乃
分裂山河,宰割天下[3]。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4],芟夷斬伐[5],如草木焉?
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6]。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7];鋤耰棘矜者,
因利乘便[8]。將非江表王氣,終於三百年乎[9]?是知併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
[10];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11]。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12];春秋
反覆運算,必有去故之悲[13]。天意人事,可以悽愴傷心者矣[14]!況復舟楫路
窮,星漢非乘槎可上[15];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16]。窮者欲達其言,勞
者須歌其事[17]。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18];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19]。
 
【注釋】
 
[1]孫策,孫權的哥哥,字伯符。《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載:遜上疏曰:"昔桓王(孫策諡號為長沙
 
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三分,指魏蜀吳三分天下。一旅,五百人。
 
[2]項籍,字羽。《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籍隨叔父梁起事,"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吳郡的屬縣),
 
得精兵八千人。"項籍臨死前,對烏江亭長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江東,
 
長江下游南岸之地。
 
[3]賈誼《過秦論》:"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4]卷,同卷。卷甲,把戰衣卷起來,形容軍隊敗退的情況。侯景破金陵,梁兵號稱百萬紛紛敗走。
 
[5](shān),割草。芟夷,削平。斬伐,砍伐。侯景入金陵,殺人很多。於謹入江陵,虜男女數萬口
 
充當奴婢,弱小的都殺死。從"豈有""如草木焉",大意是:梁兵百萬,一旦潰退,使得侯景、於謹
 
殺人像割草伐木一樣,難道古來有過這樣的事嗎?
 
[6]這是說,江淮不起險阻的作用,而防禦工事還不如藩籬堅固。涯岸,指河岸。亭,指亭候。古人在
 
邊塞的險要處,築亭駐兵以伺候寇盜。壁,營壘。藩籬,用竹木編的籬笆或圍柵。
 
[7]這是說,人民因為不堪橫徵暴斂之苦,於是互相聯合,結成武裝集團,起兵反抗。會、斂,抽稅。
 
頭會箕斂,秦時按人頭數抽稅,用簸箕來收斂租穀,以充軍用。《漢書·張耳陳餘傳》:"頭會箕斂,以供
 
軍費。"合從,戰國時六國南北聯合以抗秦叫合從。賈誼《過秦論》:"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這裹指起
 
事者互相聯合。
 
[8]這是說,南朝陳的開國皇帝陳高祖(名陳霸先)和拿著低劣武器的平民乘機推翻了梁朝。耰(yōu)
摩平田地的一種農具。棘,通戟。矜,矛柄,這裹指戈戟的柄。棘矜,即戟柄。鋤耰棘矜,用如動詞,是
 
拿著鋤耰棘矜的意思。《過秦論》:"鋤耰棘矜,非銛(xi   n,鋒利)於鉤戟長鎩(shā,長刃矛)也。"
 
因利乘便,是兩個同義詞組,乘時勢之便利的意思。《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9]將非,等於說豈不是。江表,即江南,這裹指金陵。王氣,王者之氣。古人迷信,認為某地出帝王,
 
就有王氣。三百年,金陵作為國都,自吳孫權黃龍元年至孫皓天紀四年(公元 229-280)共五十二年;又
 
自東晉元帝大興元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 318-557)共二百四十年。兩段時間合計為二百九十二年,
 
"三百年"是舉其整數。
 
[10]這是以秦始則強盛,終不免滅亡,比喻江陵陷後樑元帝投降西魏。六合,天地四方,指天下。《過
 
秦論》說秦有"併吞八荒之心"。又說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zhǐ)道,亭名,
 
在今陝西咸陽縣東北。劉邦入關,秦王子嬰降於軹道旁。
 
[11]這是以晉比喻金陵陷後,梁武帝和簡文帝先後被害死。混一車書,即"車同軌,書同文"的意思(見
 
《禮記·中庸》),這裹指統一天下。幹寶《晉紀·總論》:"太康(晉開國皇帝武帝的年號)之中,天下書
 
同文,車同軌。"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晉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劉聰攻陷洛陽,懷帝被虜至平陽,
 
後被殺。又建興四年(公元 316 年),劉曜攻陷長安,湣帝被俘至平陽,也被殺。從"是知吞併六合""
 
救平陽之禍",含有即便是統一了天下的國家也難免滅亡的意思,所以下文說"天意人事"
 
[12]山嶽崩頹,比喻國家覆滅。履,踐,走上。
 
[13]反覆運算,更替。春秋反覆運算,四時更替,比喻朝代更替。去故,指離開故土。班昭《東征賦》:
 
"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恨(chuànglǎng)而懷悲。"
 
[14]悽愴,悲傷。阮籍《詠懷詩》:"素質游商聲,悽愴傷我心。"
 
[15]星漢,天河。槎(chá),用竹木編成的筏子。張華《博物志》有一段神話,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
 
八月,有浮槎按期往來。有個人好奇,帶著食糧乘槎而去。起初還能見到日月星辰,後來一片茫茫,不分
 
晝夜。忽然來到一處,城郭環繞,房屋整齊。遠遠望見宮裹有許多織婦,又見一男子在水邊飲牛。牽牛人
 
很驚奇,問他怎麼來到此處的。他說明之後,並問這是什麼地方。那人告訴他回去後到蜀郡問嚴君平便知。
 
他回來後去問嚴君平,君平說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經過計算,那正是他見到牽牛人的時間。
 
[16]蓬萊,傳說中的仙山,和方丈、瀛洲並稱海中三仙山。據說其上有不死之藥。戰國時齊燕諸王及漢
 
武帝都曾派人去尋求。《漢書·郊祀志》說三仙山"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患且
 
至,則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雲"。從"況復""可到之期",是說自己不可能回到江南,就像天河
 
蓬萊之不能到達一樣。
 
[17]這兩句是說自己寫《哀江南賦》的動機。窮與達相反。不得志的人希望立言,也就是在言中求得志
 
(達)。《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勞者歌其事。"這是說勞役的人只能唱歌以減少辛苦。
 
[18]陸士衡,即陸機。撫掌,拍手。《晉書·左思傳》載:陸機剛到洛陽,打算作《三都賦》,聽說左思
 
也在作,便拍掌大笑,並在給陸雲的信中說:"此間有傖父(等於說鄙夫),欲作《三都賦》,須(等待)
 
其成,當以覆酒甕耳。"等左思把賦寫成之後,他見了卻十分敬佩,自己就不再寫了。
 
[19]張平子,即張衡。班固作《兩都賦》,張衡薄而陋之,另作《二京賦》。陋之,認為不好。從"陸士
""宜矣",都是自謙之辭,意思是:自己寫這篇賦,被人嘲笑,是甘心情願的;受人輕視,也是理
 
所當然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古代漢語,来源地址:)

上一篇文選序[1]

下一篇滕王閣序[1]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