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時要自己斷句。古代斷句用"、"作為標誌。《說文解
字》說:"、(zhǔ),有所絕止而識之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句讀(dòu)的"讀"的本字(注:
見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敘論》。)。前人在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在兩個字的中
間;在句終的地方,點在字的旁邊。後來用圈號作為句終的標誌。古代又有一個" (jué )"
字,《說文解字》說:" ,鉤識也。"這也是古人讀書時所用的句讀標誌(注:王筠說這是
分章所用的標誌(見《說文句讀》)。)。
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練,因為明辨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假使斷句沒有錯誤,也就可
以證明對古書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禮記·學記》說:"一年視離經辨志。"這就是說,
小孩讀書一年以後,要考查"離經辨志",所謂"離經",就是句讀經典的能力。
當然,能點句無誤,還不能說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點句有誤,那就
一定是對古書某些詞句沒有讀懂。現存的古書,經過標點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們要具備閱讀
古書的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句讀的能力。
在閱讀古書時怎樣才能不斷錯句,不用錯標點呢?這先要研究錯誤的原因。原因是多方
面的。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注:在分類之中,有跨類的情況,不一一說明。):一是意義不
明,二是語法不明,三是音韻不明。下面分別加以討論(討論以斷句為主,也涉及標點符號
的使用)。
(一)意義不明
詞和句子的意義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這是弄錯句讀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詞義,不通文
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導致句讀錯誤。
1.不明詞義,不通文理
有時是不明了一個單音詞的意義,有時是不明了一個復音詞的意義,有時是把甲義誤認
為乙義。這些情況都會把句子斷錯。有時,讀者並不是不明詞義,而是不能把上下文連貫起
來,不能串講;讀時不求甚解,不從上下文仔細體會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說是不通文理。這
樣,拿起筆來斷句,就容易產生錯誤。
例一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
論)
|
上一篇古文的文體及其特點
下一篇謝靈運傳論[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