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古書的句讀

作者:王力     来源:古代漢語     时间:2011-03-12
12885

 

 
 
 
 
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時要自己斷句。古代斷句用""作為標誌。《說文解
 
字》說:"(zhǔ),有所絕止而識之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句讀(dòu)""的本字(注:
 
見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敘論》。)。前人在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在兩個字的中
 
間;在句終的地方,點在字的旁邊。後來用圈號作為句終的標誌。古代又有一個" (jué )"
 
字,《說文解字》說:,鉤識也。"這也是古人讀書時所用的句讀標誌(注:王筠說這是
 
分章所用的標誌(見《說文句讀》)。)。
 
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練,因為明辨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假使斷句沒有錯誤,也就可
 
以證明對古書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禮記·學記》說:"一年視離經辨志。"這就是說,
 
小孩讀書一年以後,要考查"離經辨志",所謂"離經",就是句讀經典的能力。
 
當然,能點句無誤,還不能說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點句有誤,那就
 
一定是對古書某些詞句沒有讀懂。現存的古書,經過標點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們要具備閱讀
 
古書的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句讀的能力。
 
在閱讀古書時怎樣才能不斷錯句,不用錯標點呢?這先要研究錯誤的原因。原因是多方
 
面的。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注:在分類之中,有跨類的情況,不一一說明。):一是意義不
 
明,二是語法不明,三是音韻不明。下面分別加以討論(討論以斷句為主,也涉及標點符號
 
的使用)。
 
(一)意義不明
 
詞和句子的意義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這是弄錯句讀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詞義,不通文
 
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導致句讀錯誤。
 
1.不明詞義,不通文理
 
有時是不明了一個單音詞的意義,有時是不明了一個復音詞的意義,有時是把甲義誤認
 
為乙義。這些情況都會把句子斷錯。有時,讀者並不是不明詞義,而是不能把上下文連貫起
 
來,不能串講;讀時不求甚解,不從上下文仔細體會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說是不通文理。這
 
樣,拿起筆來斷句,就容易產生錯誤。
 
例一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
 
論)
 
 
(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
 
務印書館出版的《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文選》;下引《文選》,版本同此,不再注明。)
 
""又作"",就是箭鏃。"""熔鑄"的意思。《文選》的斷句者將"銷鋒鍉鑄"
 
連讀,這是講不通的。《漢書·項羽傳》載賈誼《過秦論》,如淳,顏師古諸家皆讀""
 
斷句(注:他們雖沒有斷句,但是在""字下面加注,依《漢書》注的規矩,必須在斷句處加注,所以知道是這里斷句。)
 
為什麼《文選》的斷句者會斷錯句呢?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賈誼《過秦論》在這
 
里作"銷鋒鑄鋸"(鋸,鐘類)
(注:《古文辭類篹》根據《史記》,也作
"銷鋒鑄鋸"。),斷句者大約受了
 
這個影響,沒有仔細考慮""""兩字的意義,就把""字歸到上句去了。
 
例二
 
(正)洪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
 
(誤)洪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注:引 
 
自呂叔湘《"通鑒"標點瑣議》(見《中國語文》1979 年第 2 期)。)
 
這段文章是寫臧洪守東郡,糧盡援絕,叫部下將士和百姓棄城逃命。斷句者沒有弄懂這段話
 
中的復音詞"無事""沒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並不是現代漢語"無事生非"
 
"無事"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斷錯了。#p#副标题#e#
 
例三
 
(正)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左傳宣公二年)
 
(誤)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注:參看王伯祥《春秋左傳讀本》201 頁。)
 
這里是說,"給他預備一筐飯和肉,放在口袋裏給他"。標點者把連詞""看成動詞"
 
""",就和後面"以與之"""重復了。
 
例四
 
(正)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論衡·
 
問孔篇)
 
(誤)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注:以 
 
下所引《論衡》的例子,都是采自中華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本,國學整理社整理,其中標點錯誤很多。)
 
這里的""字應當作"錯誤"講,《諸子集成》本《論衡》的標點者誤認為否定副詞,所
 
以弄錯了。
 
例五
 
(正)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¼¼(曹植與楊德祖書)
 
(誤)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
 
第一句意思是說,"現在送我少年時代所著的辭賦一篇給你。"《文選》的斷句者不懂""
 
"送往"的意思,"相與""""給予"的意思,"少小"一詞也不懂,這就全句
 
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時代,這是古人常用的詞語。曹植自己在《白馬篇》就說"少小
 
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選》標點者這樣斷句,"今往僕少小"還成什麼話呢?
例六
 
(正)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李漢韓昌黎集序)
 
(誤)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注:參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 
 
學基本叢書簡編》本《韓昌黎集》。)"
 
笑且排",意思是"嘲笑而且排斥""先生益堅",意思是"韓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後,
 
不但不氣餒,而且更加堅定"。這才顯出了韓愈的戰鬥精神。如果把"且排先生益堅"讀成
 
一句,那是說"時人更堅決地排斥韓愈",和作者的原意正相違反了。
 
例七
 
(正)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
 
或無技能,而以色幸。(論衡·逢遇篇)
 
(誤)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
 
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假使用舊式點句法,這里的錯誤就顯露不出來。現在用的是新式標點,錯誤就很明顯了。"
 
俱大才,道有清濁"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濁"的意思。現在把"道有清濁"獨立成句,
 
上下文都講不通了。
 
例八
 
(正)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左傳成公
 
二年)
 
(誤)綦母(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注: 
 
參看王伯祥《春秋左傳讀本》250 頁。)
 
這里是說綦毋張站在左邊和右邊,韓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讓他站在後面。如果把"從左右"
 
看成是綦毋張說的話,那末"皆肘之"就無所系屬,上下文的意思都說不通了。杜預注和孔
 
穎達疏都是把"從左右""皆肘之"連起來解釋的。
 
2.缺乏古代文化知識,不知出典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識,就影響對某些特定詞語的了解。不知出典,
 
就容易用錯引號。
 
例一
 
(正)《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
 
右將。"(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七)
 
(誤)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史記》
 
張守節《正義》說:"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國民間所說的扁擔星,中央大星即牛郎
 
星。),在牽牛北,主軍鼓。蓋天子三將軍:中央大星,大將軍;其南左星,左將軍;其北
 
右星,右將軍。所以備關梁而拒難也。"這就是說,"河鼓"有三顆星,中間的大星為上將,
 
左右二星為左右將(注:古人迷信,有所謂占星術,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間的某些職官聯繫
起來,認為河鼓三星"明大光潤,將軍吉;動搖差戾,亂兵起;直,將有功;曲則將失計"。)。
 
《萬有文庫》本《苕溪漁隱叢話》的斷句者沒有這種古代的天文常識,把句子斷得完全不可
 
理解。
 
例二
 
(正)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記·秦始皇本紀)
 
(誤)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這里是說彗星又在西方出現,一共經過十六
 
天;不是說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為古人是用干支記日的,《史記》也是這樣。就以《秦
 
始皇本紀》來說,凡記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
 
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記》中,數
 
字和""連用總是說多少天,而不是說某月某日(注:《史記·孟嘗君列傳》:"文以五月
 
五日生,其父勿舉。"這是一個特殊的例子。)。用數位記日,大概起自東漢,但史書和其
 
他正式的檔中,一般仍用干支記日。《史記會注考證》的斷句者沒有細心考察中國古代的記
 
日制度,因而弄錯了。
 
例三
 
(正)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聽雨叢談卷
 
五京城建置裏數)
 
(誤)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注:參看中
 
華書局 1959 年版《聽雨叢談》。)。泰山、華山、嵩山都是屬於五嶽的。泰山是東嶽,在北
 
京之左,所以說聳左為龍;華山是西嶽,在北京之右,所以說聳右為虎;嵩山是中嶽,在北
 
京之前,所以說嵩為前案。斷句的人沒有弄清楚這一地理關係,錯誤很大,這話變得完全不
 
可理解。
 
例四
 
(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
 
(誤)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注:引自呂叔湘《"
 
"標點瑣議》。)。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過。這里"孝廉"不宜斷開。"各一人"是說
 
各郡或國分別推舉一人。
 
例五
 
(正)凡他宮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歷
 
代職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
 
(誤)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注:引
 
自叢書集成本《歷代職官表》。)。宋代翰林學士院有翰林學士等掌管起草制誥詔令,別的官
 
到翰林學士院沒有被任命為翰林學士時,叫做"直院"(直學士院)(注:《文獻通考》卷十
 
"職官"八:"資淺者為直院,暫行者為權直。");翰林學士院一時闕員暫由別的官掌
 
管文書,叫做"權直"(翰林權直、學士院直)。《叢書集成》本《歷代職官表》的斷句者不
懂宋代翰林學士院的官制,斷句就完全弄錯了。宋代翰林學士院沒有"直院學士"銜。"
 
闕他官",在意思上也講不通。
 
例六
 
(正)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見小倉
 
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誤)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注:參看 1961 1 23 日和
 
30 日的人民日報第四版。)。"省記"等於說"記得",這里是把它記在腦子裏的意思。"
 
籍後,俸去書來",是說通籍後有俸可以買書。過去中了進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
 
叫做"通籍"。標點者不知道什麼是通籍,所以弄錯了。
 
例七
 
(正)傳書曰:"¼¼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韋之言¼¼則必得景公祐矣。(論
 
·變虛篇)
 
(誤)傳書曰:"¼¼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韋之言¼¼則必得景公祐矣。""
 
",指的是《史記》等書。《史記·宋微子世家》所載,與此大同小異,最後一句是"
 
徙三度"。可見引號應該放在"果徙三舍"後面。至於"如子韋之言"以下,那是《論衡》
 
作者的話了。標點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話也歸到引文裏去了。
 
(二)語法方面
 
語句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的,語法就是組詞造句的規則。不通語法,自然也容
 
易弄錯句讀。在這個題目下,附帶討論由於不了解對偶和文體而產生的句讀錯誤。
 
例一
 
(正)夫拜謁,禮義之效,非益身之實也。(論衡·非韓篇)
 
(誤)夫拜謁禮義之效,非益身之實也。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拜謁是禮義之效,而
 
不是益身之實"。判斷句在古代一般不用係詞,依傳統的句讀法,"拜謁"後面應該斷句,
 
依新式標點用法也應該用逗號。這里是動詞用作主語,標點者沒有弄清,所以錯了。
 
例二
 
(正) 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
 
(誤) 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一般都是在""字斷句。陸德明《經典
 
釋文》說,"一讀至不字絕句"。王若虛在《滹南遺老集》卷五《論語辨惑》中就曾批評這
 
種斷法。他說,這樣斷句,意謂"聖人至仁,必不至賤畜而無所恤也。義理之是非,姑置勿
 
論,且道世之為文者,有如此語法乎?故凡解經,其論雖高,其於文勢語法不順者,亦未可
 
遽從,況未高乎!"王若虛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古漢語沒有這種在疑問語氣詞後再加
 
""字的疑問句。不問語法規律而去推求"義理",這種義理是主觀的產物,不可能不錯。
 
例三
 
(正)且夫天者,氣邪?體也?(論衡·談天篇)#p#副标题#e#
(誤)且夫天者,氣邪?體也。這是說,"再說,天是氣呢?還是實體呢?"這是選擇
 
性問句,這種句子往往用""字和""字相呼應。標點者不懂這個規則,所以不知道在
 
""字後面也要用疑問號。
 
例四
 
(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禮記·樂記)
 
(誤)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禮記·樂記》這一段話,從唐代起就有幾種不同的斷句法。《經典釋文》載:"雷讀
 
上至安絕句,樂音嶽,二字為句。崔讀上句依雷,下'以樂其政和',總為一句。下'亂世''亡國
 
'各放此。"雷讀、崔讀都是錯誤的。因為這里的""字是連詞,正如《經傳釋詞》所指
 
出的,它和""字的作用相同。"安以樂"就是"安而樂""怨以怒"就是"怨而怒"
 
"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語,""""""都是形容
 
詞作謂語。按照崔讀斷句,""只能看作介詞,""""""是動詞謂語,"其政"
 
"其民"是賓語,""""""無所隸屬。漢語沒有這種句法結構,因此"以樂""
 
""以思"只能屬上。
 
例五
 
(正)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陶淵明
 
桃花源記)
 
(誤)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所聞"
 
""指代""的對象,即漁人聞知的漢和魏晉間的情況。它不可能指代""這一行為
 
的主動者--聽漁人說話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說"聞者"。《古文觀止》的斷句
 
者不懂""""的用法的不同,誤將"所聞"屬下(注:參看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6
 
本的《古文觀止》,解放前某些版本的《古文觀止》也將"所聞"屬下。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6
 
年版的《靖節先生集》則將"所聞"屬上。)。
 
例六
 
(正)夫王者有過,異見於國。不改,滅見草木;不改,滅見於五穀;不改,滅至身。
 
(論衡·異虛篇)
 
(誤)夫王者有過,異見於國,不改;滅見草木,不改;滅見於五穀,不改,滅至身。
 
假設句不用連詞,在現代漢語裏也不是罕見的,在古代漢語裏更是常見。特別是否定的假設,
 
往往不用""""等字。這里標點者不懂"不改"是一種假設,等於說"如果再不
 
",因而把分號用錯了。
 
例七
 
(正)虞舜為父弟所害,幾死再三,有遇唐堯,堯禪舜,立為帝。嘗見害,未有非;立
 
為帝,未有是。前時未到,後則命時至也。(論衡·禍虛篇)
(誤)¼¼堯禪舜立為帝。嘗見害,未有非;立為帝,未有是前時未到,後則命時至也。
 
"堯禪舜"不斷句,不對。"未有是"不斷句,更不對。作者明顯地以"未有是""未有
 
"相對,意思是說,"虞舜被謀害的時候,他並沒有做錯什麼;他立為帝的時候,也沒有
 
做對什麼"。古人行文,往往愛用對偶。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識辨古書的句讀。
 
例八
 
(正)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
 
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
 
(誤)¼¼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注:參看《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韓昌
 
黎集》四,第 1 頁。)。這是一篇頌贊體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兩句
 
一換韻,中間插入一個"於虖"(嗚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後一種句讀法,就失其韻
 
讀,與文體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說"四海之所以不理""四海"斷句是
 
不通的。
 
例九
 
(正)¼¼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¼¼試問嶺南應不好,欲道,此
 
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
 
(誤)¼¼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¼¼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
 
安處是吾鄉。"定風波"這一詞牌分前後兩闋,最後三句的字數都是七、二、七,而且二字
 
句與前面七字句還要押仄聲韻(注:關於什麼是仄聲,參看通論第二十六節。)。這里前闋
 
應該在"風起"處斷句,後闋應該在"卻道"後斷句。《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第四十引
 
用了蘇東坡這首詞,《萬有文庫》本的斷句者不懂"定風波"詞牌的格律,把它斷錯了。
 
(三)音韻方面
 
不懂音韻,也可能影響到句讀的正確性。雖然這方面的情況比較少見,但也值得注意。
 
例一
 
(正)衛侯貞蔔,其繇曰:"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
 
乃自後逾。"(左傳哀公十七年)
 
(誤)衛侯貞蔔。其繇曰.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
 
乃自後逾(注:引自世界書局銅版《四書五經》下冊 542 頁。)。世界書局銅版《四書五經》
 
這樣斷句,大概是根據杜注孔疏。杜預和孔穎達以"衡流而方羊裔焉"為句,顧炎武、王引
 
之、武億等都不同意(注:參看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和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顧
 
炎武《杜解補正》說:"當以'裔焉大國'為句。言其邊於大國,將見滅而亡。"這是對的。
 
孔穎達認為"繇詞之例,未必皆韻""或韻或不韻,理無定準";因而說""""
 
"將亡"為韻。實際上""""兩字雖不與"將亡"押韻,但是""字與""
 
押韻(古音同在陽部),""字與""字押韻(古音同在侯部)。這是換韻,不能說是"
 
韻或不韻"
例二
 
(正)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
 
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後。(論衡·自紀篇)
 
(誤)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
 
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後。""""""""""""都是韻腳。""
 
字後面用句號是不對的,因為""字不是韻腳;""字是韻腳,句號應該移到""
 
後面。"斯須不老""暫時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連貫的。
 
由上所述,可見造成句讀錯誤的原因是復雜的。今人整理的古籍常常有標點錯誤的地
 
方,我們必須注意;就是古代的注疏家,對某些文句,也有不同的句讀法,需要有審辨能力。
 
古代不同的句讀,有的是某一注疏家弄錯了,如上面所舉《左傳》哀公十七年一例。有的是
 
數讀皆可通的。其實數讀皆可通,也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只是不同的斷法,如《論語·
 
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一讀""字後不斷句,還有一讀"欲之"
 
後也不讀斷(注:參看武億《經讀考異》。)。無論哪一讀法,意思都是一樣。另一種情況則
 
是因為時代久遠,目前無法確定作者的原意,暫時數讀皆可通,如《論語·公治長》,"
 
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白虎通》引作"願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
 
""字,從"敝之"斷句;《一切經音義》引作"共敝之而無憾",是以"""
 
之而無憾"連為一句(注:參看武億《經讀考異》。)。""字屬下不屬下,意思稍有區別,
 
現在還無從確定哪一斷法符合作者的原意。
 
總之,正確地標點古書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標點古書的錯誤,是沒有簡單的辦
 
法的。一方面要重視詞義、語法、音韻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多讀古
 
書,多掌握材料,並進行適當的句讀練習。等到詞義、語法、音韻、文化常識等各方面的知
 
識都具備了,又讀了一定數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於不會斷句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古代漢語,来源地址:)

上一篇古文的文體及其特點

下一篇謝靈運傳論[1]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