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來源於《史記》《漢書》。拿《史記》來說,《項羽本紀》,《孔子世家》,《淮陰侯列傳》,《魏
其武安侯列傳》等,都應該屬於傳(注:姚鼐以為正史的傳不算傳狀類,所以《古文辭類篹》
只收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種樹者郭橐駝傳》等。那是錯誤的。)。"行狀"又稱
"行述""行略""事略"等。行狀本來是提供禮官為死者議定諡號或提供史官採擇立傳
的。又,請人寫墓誌銘碑表之類(見後),也往往提供行狀。有的行狀實際上就是一篇很好
的傳記,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狀》被認為是傳狀類的名篇(注:徐師曾《文體明辨》說:
"逸事狀則但錄其逸者,其所已載,不必詳焉,乃狀之變體也。")。
傳奇小說,如《霍小玉傳》,《李娃傳》,《鶯鶯傳》等,可歸入傳狀一類。
8.碑誌類包括碑銘和墓誌銘。碑銘的範圍頗廣。有封禪和紀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
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銘》,韓愈《平淮西碑》等。有寺觀、橋樑等建築物的刻文,例如
王簡棲《頭陀寺碑文》,韓愈《南海神廟碑》等。此外還有墓碑,這是紀載死者生前事蹟的,
文章最後有銘(韻語)。封建時代大官的墓碑是樹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做神
道碑,官階低的則樹立墓碣。碑碣的文體沒有什麼差別,只是碑碣本身的形制有所不同(注:
《唐六典》卷四載碑碣之制說:"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龜趺(碑首盤螭,碑座龜形),趺上
高不過九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碣首圭形,碣座方形),趺上高不過四尺。若隱論
道素,孝義著聞,雖不仕亦立碣。"明代三品以上立神道碑。)。此外還有一種墓表,無論
死者入仕與否都可以樹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稱為神道表。墓表一般沒有銘(韻
語)。
墓誌銘(墓誌)也是紀載死者生前事蹟的,前有志,後有銘。它一般是兩塊方石,一底
一蓋,底刻志銘,蓋刻標題(某朝某官某人墓誌),安葬時埋在墓壙裏,據說是防備陵穀變
遷,以便後人辨認的,所以後來又稱為埋銘、壙銘、壙志等。
9.雜記類包括除傳狀、碑誌以外的一切記敘文。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刻石的如柳宗
元的《永州韋使君新堂記》;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遊記。雜記文的特點是敘事,但唐宋
古文家的雜記往往是敘中夾論;像蘇轍的《快哉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則是議論多
於記事。
10.箴銘類是用於規戒的文章,大多是用來戒勉自己的。劉禹錫的《陋室銘》屬於這一
類。
11.頌贊類是用於頌贊的文章,一般是對別人的歌頌和讚揚。韓愈的《子產不毀鄉校頌》
屬於這一類。
12.辭賦類近似於長詩,可以抒情,可以詠物。本書第十二單元將有專文討論。
13.哀祭類包括哀辭和祭文。二者都是哀悼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則是設祭時拿來宣讀的。
誄,就內容來說,是在碑誌與哀辭之間的。《文心雕龍·誄碑》篇說:"大夫之材,臨
喪能誄。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由此看來,誄就很像碑誌,只是不刻石罷
了。顏延年作《陶徵士誄》,就是敘述陶淵明的德行的。後來誄和哀辭沒有多大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