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古代文化常識——什物

作者:王力     来源:古代漢語     时间:2011-03-12
9686

 

什物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敘述。現在只選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別較大的談一談。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必先脫屨。席長短不一,長的可坐數人,短的僅坐一人。席和
 
筵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筵比席長些,是鋪在地上墊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後
 
來筵字用來表示宴飲的陳設。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金樽對綺筵。"近代"筵席"成為
 
一個詞,用作酒饌的代稱。
 
古代床有兩用,既可以用作臥具,又可以用作坐具。《詩經·小雅·斯干》:"載寢之
 
",那是用作臥具;《孟子·萬章上》:"舜在床琴(注:琴,用如動詞,彈琴。)",那
 
是用作坐具。
 
古人坐時兩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腳後跟上(注:古人坐著要起身時,先把腰挺直,
 
這叫長跪。長跪可以表示敬意,《戰國策·魏策》說秦王"長跪而謝"。又,箕踞在古代被
 
認為是一種不恭敬的坐式,所謂箕踞,是說坐時臀部著地,兩足向前伸展,膝微曲,其狀如
箕。《戰國策·燕策》說荊軻刺秦王不中,"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正表現
 
了蔑視敵人的氣概。),坐時可以憑幾。幾是長方形的,不高,類似今天北方的炕几。《孟子·
 
公孫丑上》說孟子"隱幾而臥"。《莊子·齊物論》說"南郭子綦隱機而坐",機就是幾。
 
幾通常是老年人憑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幾杖並舉,作為養尊敬老的用具。
 
古代進送食物用的託盤叫做案,有長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前者四足,後者三足,可以
 
放在地上,這是食案。食案形體不大,足很矮,所以《後漢書·梁鴻傳》說梁鴻妻"舉案齊
 
"。此外還有書案,長方形,兩端有寬足向內曲成弧形,不很高。後世因為坐的方式改成
 
今天的樣子,所以才有較高的案幾和桌椅。
 
先秦已有燭字,但是上古的燭並不是後世所指的蠟燭。《說文》說:"燭,庭燎大燭也"
 
燭和庭燎是一樣的東西,都是火炬。細分起來,拿在手上叫燭,大燭立在地上叫庭燎。據說
 
大燭是用葦薪做的,小燭是用麻蒸做的(注:依朱駿聲說。麻蒸是去掉皮的麻秸。)。
 
戰國時代就有照明用的鐙(燈)了,當時的鐙和後世的燈不同。因為形狀類似盛食物的
 
登(瓦豆),所以就叫做鐙(注:後來鐙的形制多樣化了。)。古代點鐙用膏,膏是獸類的脂
 
肪,《楚辭·招魂》說:"蘭膏明燭,華鐙錯些(注:蘭膏,加蘭香煉的膏,燃起來有香味。
 
燭,動詞,照耀。錯,錯鏤。些,語氣詞。)。"點燈用植物油,是後起的事。
 
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說文》說:"耒,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後
 
來知道"揉木為耒"。耒和耜本來是兩種農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則是一塊
 
圓頭的平板,後來嵌入青銅或鐵片,就成了犁的前身。古人常以耒耜並舉,例如《孟子·
 
文公上》說:"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注:見本書第一冊 300 頁。)。"
 
古代注家往往認為耒耜是一種農具的兩個不同部位的名稱,認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
 
下端的圓木或金屬刃片,可見耒耜混淆由來已久了。後來耒耜用作一般農具的代稱。
 
(zhì)是一種短小的鐮刀,錢和鎛(bó )是芸草挖土的鏟形農具。在上古時代,錢鎛大
 
約曾經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和戰國的貨幣模仿錢鎛的形狀,稱為錢或布(布和鎛古
 
音相同)。
 
上古的烹飪器有鼎、鬲(lì)、甗(yǎn)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銅制的。
 
鼎是用來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圓腹三足(注: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詞語來譬
 
喻三方並峙的情況。《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也有長方形四足
 
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鉉,鉉是抬鼎用的杠子(注:鉉是木制的杠子,以金
 
為飾(參看《說文》鍵欄位玉裁注)。)。鼎足的下面可以燒火,有幾種肉食就分幾個鼎來煮,
 
煮熟後就在鼎內取食,所以說"列鼎而食"。鐘鳴鼎食是貴族奢侈生活的一個方面。王勃《滕
 
王閣序》說:"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注:見本書本冊 1172 頁。)
 
古人用匕從鼎內把肉取出來後,放在俎上用刀割著吃。所以古書上常以刀匕並舉,刀俎
 
並舉。匕是長柄湯匙。俎是一塊長方形的小板,兩端有足支撐著,一般是木制的,銅俎很少。
 
上古煮飯用鬲,蒸飯用甗。鬲似鼎,有三隻空心的短足,下麵舉火炊煮。甗分為上下兩
層。下層似鬲,裏面盛水,燒火煮水使蒸氣上升到上層。上層似甑(底部有孔的蒸器),裏
 
面放米穀之類。上下兩層之間有個帶著許多孔的橫隔(箅 bì子),既便於透過蒸氣,又免
 
得米穀漏到下層。
 
古書上常見釜甑並舉。《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注:見本書第
 
一冊 302 頁。)"《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甗"。釜甑是
 
配合起來用的。釜似鍋,它的用途相當於甗的下層;甑似盆,底部有細孔,放在釜上,相當
 
於甗的上層。釜甑之間也有箅子。
 
古人盛飯盛菜不用碗。《說文》雖有碗字,那是"小盂"(水器)。傳世古器自銘為碗的,
 
實際上是一個小盂旁邊加上一個柄,那是用來舀水的(注: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上古沒有和現
 
代碗形大致類似的器物,不過它們的名稱用途和現代所謂的碗不同。)。上古盛飯用簋(gu
 
ǐ),一般圓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狀),兩旁有耳,是青銅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
 
又有一種簠(fǔ),長方形,用途和簋相同。古書上常以簠簋並舉。上古的盛食器還有豆,像
 
今天的高腳盤,有的有蓋。豆本來是盛黍稷的,後來逐漸變為盛肉醬、盛肉羹了。古代木豆
 
叫做豆,竹豆叫做籩,瓦豆叫做登(豋)。《詩經·大雅·生民》:"于豆於豋。"銅豆還有
 
別的名稱,這里沒有必要細說。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時代,吃飯一般不用筷子。《禮記·曲禮上》:"毋摶飯",意
 
思是不要用手把飯弄成一團來吃,可見當時是用手送飯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況下則用筷
 
子。《禮記·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孔疏:"以其菜交橫、非梜不可。"梜就是一
 
種筷子。大約到了漢代才普遍用筷子。《漢書·張良傳》說:"請借前箸以籌之。"
 
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罍、壺等。《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
 
酌彼兕觥"(注:見本書第二冊 470 頁。),那是盛酒器。觥,同時又是飲酒器,所以《詩
 
·豳風·七月》說:"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注:見本書第二冊 495 頁。)罍壺除了
 
盛酒外,還用來盛水。古人用鬥勺來舀酒、舀水。舀叫做挹,舀後倒到飲器中叫做注。所以
 
《詩經·小雅·大東》說:"不可以挹酒漿",《詩經·大雅·泂酌》說:"挹彼注茲。"
 
爵是古代飲酒器的通稱。但是作為專名,爵是用來溫酒的,它有三隻腳,下面可以舉火。
 
上古常用的飲酒器是觚(gū)和觶(zhì),觶比較輕小,所以古人說"揚觶"。戰國以後出現
 
了一種橢圓形的杯(桮),兩側有弧形的耳,後人稱為耳杯,又叫羽觴(注:《漢書·外戚傳》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此外還有別的說法,這里不
 
列舉。)。杯可以用來飲酒,也可以盛羹。《史記·項羽本紀》說:"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
 
桮羹。"杯的質料有玉、銀、銅、漆等,漢代很流行。
 
古書上常見槃(盤)匜(yí   )並舉,二者是配合起來用的盥洗器。匜像一隻瓢,有把,
 
有足,有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懷羸為晉公子重耳"奉匜沃盥",可見匜是用來澆
 
水洗手的。古代祭祀燕饗有沃盥的禮節,用匜澆水洗手時,下面用槃接住水,所以《說文》
 
說槃是"承槃"。上古槃又用於飲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饋盤飧",《史記·
滑稽列傳》提到"杯盤狼藉"(注:依桂馥說。),但還不是現代所謂的盤子。現代的盤子
 
是瓷器發達以後才出現的。
 
以上所說的飲食用具,大多數是貴族所享用的,平民則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古代漢語,来源地址:)

上一篇古代文化常識——衣飾

下一篇答李翊書[1]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