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鄒 陽
鄒陽,西漢初時齊人。最初在吳王濞手下任職,以文辭著稱。吳王謀反,鄒陽諫而不聽,
於是鄒陽改投梁孝王門下。鄒陽為人有智謀才略,慷慨不苟合,因此被人讒忌。梁孝王聽信
讒言要殺他,他在獄中寫了這封信。梁孝王看信後,立刻釋放了他,並且把他當做上客。《史
記》有《鄒陽列傳》。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
[2],白虹貫日[3],太子畏之[4];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5],太白食昴[6],昭王
疑之。夫精誠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7],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8],
左右不明,卒從吏訊[9],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願大
王孰察之。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10];李斯竭忠,胡亥極刑[11]。是以箕子陽
狂[12],接與避世[13],恐遭此患也。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
聽[14],毋使臣為箕子接與所笑。臣聞比干剖心[15],子胥鴟夷[16]。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願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1]此篇文字參照《史記》、《漢書》、《文選》。
[2]荊軻,戰國末衛人。燕丹,燕太子丹。丹曾在秦為質,秦始皇對待他很不禮貌,丹於是逃回。當時
秦蠶食諸侯,燕丹厚養荊軻,讓他去刺秦王。行刺沒有成功,荊軻被殺。
[3]這是說荊軻精誠感動天地,以致天上出現不平常的現象。
[4]畏之,指畏其不去(依王先謙說,見《漢書補注》引)。據《戰國策·燕策》載,荊軻臨出發至秦,
等一個事先約好一同到秦國去的人,遲遲未發。太子丹懷疑他是不想去秦了。
[5]衛先生,秦人。長平之事,秦將白起伐趙,在趙地長平大敗趙軍,打算趁勢滅趙,派衛先生說秦昭
王增撥兵糧,被秦相應侯范睢(事詳後)從中破壞,事未成。下文"昭王疑之"卽指此事。
|
[6]太白,即金星。昴,星宿名,趙之分野。太白食昴,金星運行到昴宿的位置,遮住了昴宿,主趙地
將有兵事(依蘇林說)。這也是說衛先生的精誠達於上天。
[7]諭,明白,懂。這裹是使動用法。
[8]把計議說盡了,希望〔大王〕知道。
[9]終於聽從了獄吏〔對我〕的審訊。
[10]楚人卞和得璞(玉在石中未經治理叫璞),獻給楚武王,武王交給治玉的工匠看,工匠說是石頭,
於是武王砍斷卞和的右腳。文王即位,卞和又獻,文王也以為是石頭,又砍斷他的左腳。到成王時,卞和
抱著璞在郊外哭,成王讓工匠治理,果然得到寶玉。後代即稱這塊玉為和氏璧。這裹說"誅之",就是"刑
之"的意思。
[11]胡亥,秦二世名。二世即位,荒淫無道,李斯上書諫戒,胡亥不聽,反而聽信趙高誣陷的話,把李
斯殺了。
[12]箕子,名胥餘,紂的叔伯,因封於箕,故稱箕子。紂荒淫昏亂,箕子諫而不聽,又不肯出走"彰君
之惡",於是假裝瘋癲。陽,通佯,一本即作佯。
[13]接與,參看第一冊 199 頁注〔1〕。
[14]後,使動用法,把......放在後邊。實際上是說不要那樣。
[15]比干,紂之叔父,極力諫紂,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於是剖出比干的心來看。
[16]子胥,即伍子胥,名員(yú n),子胥是字,春秋時楚人。子胥的父兄都被楚平王殺死,子胥逃到吳
國,輔佐吳王夫差攻打楚國、滅掉越國。後來夫差想攻打齊國,子胥勸諫,夫差不聽,命子胥自殺,並用
皮口袋裝了他的屍體扔到江中。鴟夷,又作鴟鴺皮口袋(依韋昭說,見《國語·吳語》注)。
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1]。"何則[2]?知與不知也[3]。故樊於期逃
秦之燕,藉荊軻首以奉丹事[4];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勁,以卻齊而存魏[5]。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於志,而
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為燕尾生[6];白圭戰亡六成,為魏取中山[7]。
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於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8];
白圭顯於中山[9],人惡之於魏文侯[10],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11]?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
見嫉。昔司馬喜臏腳於宋[12],卒相中山;范睢拉脅折齒於魏,卒為應侯[13]。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14],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15],故不能自免於嫉
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16],徐衍負石入海[17],不容於世,義不苟取
比周於朝[18],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於道路[19],繆公委之以政;甯戚
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20]。此二人豈素宦於朝,借譽於左右,然後二主用
之哉?感於心,合於行,堅如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故偏聽生奸,
獨任成亂。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21],宋信子冉之計囚墨翟[22]。夫以孔墨之
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23]。是以秦
|
用戎人由餘,而霸中國[24];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25]。此二國豈拘於俗,
牽於世,系奇偏之辭哉[26]?公聽並觀[27],垂明當世。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
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為讎敵,朱象管蔡是矣[28]。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
後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29],三王易為比也。
[1]這是說:相識多年,直到頭髮白了,還和新結識一樣,沒有很深的感情;在路上相遇,停車交談,
就好像有多年交情一樣。語,俗語。傾蓋,指兩車緊靠著以致把車蓋擠歪了。
[2]何則,為什麼。
[3]白頭如新是因為不相知,傾蓋如故是因為相知。
[4]樊於期,秦將,被讒害而逃到燕國,秦王殺了他全家,並用重金購其頭。荊軻要刺秦王,樊於期自
刎,讓荊軻用他的頭來做進獻的禮物,以便荊軻能接近秦王。藉,借。奉,等於說助。
[5]王奢,齊臣,由齊逃到魏,後來齊伐魏,王奢登城對齊將說:"現在你們來不過是因為我的緣故。
我不願意苟且偷生,成為魏國的拖累。"於是自殺。
[6]蘇秦,戰國時的縱橫家。尾生,古代傳說中的極守信的人,據說他與一個女子約定在橋下相見,女
子沒到,大水來了,他抱橋柱而死。這裹"尾生"即指極守信用而被人信任的人。蘇秦曾先說秦、趙沒有
被用,又以合縱說燕文侯,文侯出車馬金帛,讓他去說諸侯。蘇秦終於成為縱約之長,並相六國。後來諸
侯不信任蘇秦,唯獨燕國仍然信任他,使他為相。
[7]白圭,戰國時中山國之將,因失掉六城,中山王要殺他,他逃到魏,魏文侯待他極厚,於是,白圭
為魏攻取中山(依張晏說,見《史記集解》)。
[8]怒,指對讒者怒。駃騠(jué tí ),一種駿馬。"食以駃騠"是表示敬重蘇秦。
[9]即"白圭因取中山而顯貴"的意思。
[10]魏文侯,名都。魏與韓趙分晉後,至魏文侯始列為諸侯。
[11]移,轉移,這裹指變心。
[12]司馬喜,戰國時人,據說在宋受臏刑,後來三次為中山國之相。臏(bìn),古代刑罰之一,割去膝
蓋骨。腳,小腿。
[13]范睢,戰國時魏人。初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到齊國。回國後,魏相魏齊懷疑范睢通齊,毒打范睢,
以至脅斷齒脫,然後把他扔到廁所裹。范睢逃到秦國,為秦相,封為應侯。拉(là),折斷。
[14]大意是:深信自己認為必然可行的計書。
[15]挾,持。
[16]申徒狄,姓申徒,名狄,商代人,諫君不聽,投水而死。狄先投入雍水而後流入黃河,所以說"蹈
雍之河"(依李善說,見《文選注》)。
[17]徐衍,週末人,惡世之亂,自殺。
[18]比(bì)周,結黨。義不苟取比周於朝,按照道義不肯隨便採取結黨於朝的手段。
[19]百里奚,見第一冊 314 頁注〔6〕。這裹說"乞食於道路",未詳出處。
[20]甯戚,春秋時衛人。因不被用,於是行商,住在齊郭門之外。齊桓公夜裹出來,甯戚唱著歌喂牛。
|
用戎人由餘,而霸中國[24];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25]。此二國豈拘於俗,
牽於世,系奇偏之辭哉[26]?公聽並觀[27],垂明當世。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
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為讎敵,朱象管蔡是矣[28]。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
後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29],三王易為比也。
[1]這是說:相識多年,直到頭髮白了,還和新結識一樣,沒有很深的感情;在路上相遇,停車交談,
就好像有多年交情一樣。語,俗語。傾蓋,指兩車緊靠著以致把車蓋擠歪了。
[2]何則,為什麼。
[3]白頭如新是因為不相知,傾蓋如故是因為相知。
[4]樊於期,秦將,被讒害而逃到燕國,秦王殺了他全家,並用重金購其頭。荊軻要刺秦王,樊於期自
刎,讓荊軻用他的頭來做進獻的禮物,以便荊軻能接近秦王。藉,借。奉,等於說助。
[5]王奢,齊臣,由齊逃到魏,後來齊伐魏,王奢登城對齊將說:"現在你們來不過是因為我的緣故。
我不願意苟且偷生,成為魏國的拖累。"於是自殺。
[6]蘇秦,戰國時的縱橫家。尾生,古代傳說中的極守信的人,據說他與一個女子約定在橋下相見,女
子沒到,大水來了,他抱橋柱而死。這裹"尾生"即指極守信用而被人信任的人。蘇秦曾先說秦、趙沒有
被用,又以合縱說燕文侯,文侯出車馬金帛,讓他去說諸侯。蘇秦終於成為縱約之長,並相六國。後來諸
侯不信任蘇秦,唯獨燕國仍然信任他,使他為相。
[7]白圭,戰國時中山國之將,因失掉六城,中山王要殺他,他逃到魏,魏文侯待他極厚,於是,白圭
為魏攻取中山(依張晏說,見《史記集解》)。
[8]怒,指對讒者怒。駃騠(jué tí ),一種駿馬。"食以駃騠"是表示敬重蘇秦。
[9]即"白圭因取中山而顯貴"的意思。
[10]魏文侯,名都。魏與韓趙分晉後,至魏文侯始列為諸侯。
[11]移,轉移,這裹指變心。
[12]司馬喜,戰國時人,據說在宋受臏刑,後來三次為中山國之相。臏(bìn),古代刑罰之一,割去膝
蓋骨。腳,小腿。
[13]范睢,戰國時魏人。初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到齊國。回國後,魏相魏齊懷疑范睢通齊,毒打范睢,
以至脅斷齒脫,然後把他扔到廁所裹。范睢逃到秦國,為秦相,封為應侯。拉(là),折斷。
[14]大意是:深信自己認為必然可行的計書。
[15]挾,持。
[16]申徒狄,姓申徒,名狄,商代人,諫君不聽,投水而死。狄先投入雍水而後流入黃河,所以說"蹈
雍之河"(依李善說,見《文選注》)。
[17]徐衍,週末人,惡世之亂,自殺。
[18]比(bì)周,結黨。義不苟取比周於朝,按照道義不肯隨便採取結黨於朝的手段。
[19]百里奚,見第一冊 314 頁注〔6〕。這裹說"乞食於道路",未詳出處。
[20]甯戚,春秋時衛人。因不被用,於是行商,住在齊郭門之外。齊桓公夜裹出來,甯戚唱著歌喂牛。#p#副标题#e#
|
上一篇論積貯疏[1]
下一篇上書諫吳王[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