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革損益,情況復雜。在這個題目下,我們不能
全面敘述歷代官制的發展,只能大致談談幾個重要的問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
等。
(1)中央官制
|
戰國時代,各國國君之下分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趙惠文王以藺相如為相,以廉頗爲
將,是人所共知的例子。《荀子·王霸》說相是百官之長,所以《戰國策·齊策》說:"梁
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黄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楚國最高的長官稱
爲令尹,次於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國,官號和其他各國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國
政;太尉掌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承相官位最高,尊稱爲相國,通
稱爲宰相。漢初沿襲秦制,漢武帝以後,丞相地位雖尊,權力卻逐漸縮小。例如霍光以大司
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理國政,其權勢就遠在丞相之上。西漢末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
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注:大司空是主水土之官,和先前御史大夫的職掌不同。),號稱三公(又稱三司),
都是宰相。但到東漢光武帝時,"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注:見《後漢書·仲長統傳》。),三公只
處理例行公事,臺閣反而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所謂臺閣,是指尚書機構尚書臺說的,後世逐漸稱為尚書省(注:晉稱為尚書都省,劉宋稱為尚
書寺,一名尚書省。),首長是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魏文帝鑒於東漢尚書臺的權勢太大,把
它改為週邊的執行機構,另外設置以中書監、令為首長的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南北朝時
皇帝鑒於中書省權勢日大,又設置以侍中為首長的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
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注:
隋代避用"中"字,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侍中為納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時,三省名稱曾有幾度改變:尚書省稱中臺,
文昌臺;中書省稱西臺,鳳閣,柴微;門下省稱東臺,鸞臺,黃門。),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共議國政。
唐代因為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唐高宗以後左
右僕射不再參決大政。唐太宗又認為中書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輕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
"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的名義掌宰相之職,高宗以後執行宰相職
務的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簡稱為"同平章事",以"參
知政事"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樞密院類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
長是樞密使、副使。
宰相一詞最早見於《韓非子》
|
上一篇古代文化常識——地理
下一篇古代文化常识——科舉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