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汉字部首举例

作者:王力     来源:古代汉语     时间:2011-03-11
11279

 

 
(7)足部之類
 
足部的字,意義都與腳有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名詞,如蹏(蹄)
(注:《說文》
 
有蹏字,無蹄字,經典多作蹄。)、蹟(《說文》以為迹字的異體字,收在辵部迹字下)等;第二類是
 
動詞,如跨、逾、躋、跪、跽、跣、踐、蹴等。此外有極少數形容詞,如跛。下面提出兩個
 
字來討論:
 
路,本義是道路。因為路是人走出來的,所以從足。
 
距,本義是雞距(雄雞腳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雞,
 
郈氏為之金距。"(介其雞,給雞穿上盔甲;為之金距,給雞加上金距,以便鬥雞。)
 
止部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止的本義是腳(依朱駿聲說)。腳趾的趾就是這個止,由腳
 
的意義轉到趾的意義,這是意義縮小了。後人給止加足成趾,弄得意符重複了。從止的字都
 
表示和腳有關的意義。下面提出三個字來討論:
 
歷,本義是經過,引申為經歷,閱歷。
 
歸,本義是女子出嫁,從止,從婦省,炅(堆)聲。《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
步,本義是步行。甲骨文作,象兩腳走路。《說文》有步部。 
 
走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走字金文作 ,象人奔跑,兩手擺動,下麵畫一隻腳。《孟
 
·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走。"走部都是一些與行走有關的字,如趨、赴等。下面提
 
出三個字來討論:
 
趣,本義是疾走(快跑),和趨差不多;又解作催促(本是催人快走),和促差不多。《詩
 
·大雅·棫樸》:"左右趣之。"毛傳:"趨也。"《史記·項羽本紀》:"數使使趣齊兵。"
 
(項梁屢次派遣使者催促齊國出兵。)
 
越,本義是越過。《左傳宣公二年》:"惜也,越竟乃免。"
 
超,本義是跳過。《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
 
(chuò)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說文》:"辵,乍行乍止也;從彳(chì)從止。"
 
""""同義(依王筠說)。《說文》說"彳,小步也。"其實彳是""字的左半,
 
止就是腳。辵部偏旁,後代都寫作" "。凡從辵的字都和行走的意義有關。少數是名詞,
 
如跡(跡)、道(道路)等;絕大多數都是動詞,如巡、過、進、退(《說文》彳部 字的古
 
文)、逝、逾、迎、遇、逃、追等。這一部的字很多,下面提出一些常用字來討論:
 
邁,本義是行。《詩經·王風·黍離》:"行邁靡靡。"
 
徒,本義是步行(徒步);從辵,土聲,本該寫成 。後代的人把辵的上半寫在左邊,辵
 
的下半寫在土字下麵。(從字從辵,從從,徙字從辵,止聲,也是同樣的情形。)現在徒字
 
在一般字典中改入彳部。
 
遵,本義是順著走。《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行。"
適,本義是往。《莊子·逍遙遊》:"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造,本義是至(從朱駿聲說)。《儀禮·士喪禮》:"造於西階下。"造詣、深造都是這
 
個意義。
 
逆,本義是迎。《左傳成公十四年》:"宣伯如齊逆女。"
 
通,本義是通過(窮的反面,窮是走不通)。《周易·繫辭》:"往來不窮謂之通。"
 
違,本義是離去。《詩經·小雅·節南山》:"惡怒是違。"
 
迷,本義是迷了路。《楚辭·離騷》:"及行迷之未遠。"
 
關於遠近的意義,如遠、遼、遙、遐(遙、遐是《說文》新附字)、近、邇、迫(近也)
 
等,因為最初是就行路說的,所及從辵。關於遲速的意義,如遲、迅、速等,最初也是就行
 
路說的。如果從古文字說,辵是由 變來的(  的左半),則遠近似乎是就路途說的。
 
彳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說文》:"彳,小步也。"彳部的字,擇要討論如下:
 
徑,本義是小路。《論語·雍也》:"行不由徑。"
 
復,本義是往而復來。《周易·泰卦》:"無往不復。"
 
往,來的反面。
 
循,本義是順著走,與遵同義。《左傳僖公四年》:"循海而歸。"《左傳昭公七年》:
 
"循牆而走。"《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
 
徐,本義是慢走,《戰國策·趙策》:"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
 
走。'"引申為慢。
 
待,本義是等待。
 
徧(遍),本義是周匝,引申為普遍。《詩經·邶風·北門》:"室人交遍謫我。"
 
後,本義是遲到,後到,最後走。《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論語·
 
先進》:"曾晰後。"《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
 
足,止,走,辵,彳,這五個部原則上是相通的。例如跡又作跡,踰又作逾。有些寫法,
 
後代與《說文》有分歧。例如征,《說文》作跱,踟,《說文》作跱。有些字,《說文》有或
 
體,如後又作 。這些都可以證明相通的道理。
 
行部也可以認為足部的分支。《說文》:"行,人之步趨也。"甲骨文作 ,顯然是道路。
 
《說文》所說的只是行的引申義。因此,從行的字都與道路的意義有關。行部的字,聲符夾
 
在中間。下面提出幾個字來討論:
 
行,本義是路。《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行。"《詩經·周南·卷耳》:"置彼
 
周行。"
 
術,本義為邑中道(據《說文》)。《漢書·刑法志》:"園囿術路。"引申為抽象的道或
 
法。《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術也。"
 
街,本義是四通道;從行,圭聲。
 
衢,本義也是四通道。《說文》:"四達謂之衢;從行,瞿聲。"《荀子·勸學》:"
#p#副标题#e#
衢道者不至。"
 
沖,本義是通道,即交叉路口。《左傳昭公元年》:"及沖,擊之以戈。"(趕到了交叉
 
路口,用戈打他。)"衝要""首當其衝",都是這個意義的引申。
 
(8)人部之類
 
人部絕大多數的字都是在字的左邊加上一個亻旁,亻就是人。人部的情況很複雜,區别
 
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a)名詞,表示人的類别,如俊、傑、儒、俠、仇等。這一類的字不多。
 
(b)形容詞,表示人的德性,如倨、傲、儉、侈、仁等。這一類的字也不多。
 
(c)動詞,表示人的行為。這一類的字很多。如企、仰、伏、侍、依、倚、伸、僵、偃、
 
僕、借、付、償、仕、使、侵、伐、俘、侮等。
 
下面提出一些字來討論:
 
倫,本義是類(指人的種類)。《禮記·典禮》:"儗人必於其倫。"(儗,同擬,比較。
 
同類的人才好比較。)引申為"人倫"""
 
偶,本義是偶象(就是俑),所以從人。《史記·孟嘗君列傳》:"見木偶人與土偶人相
 
與語。"
 
伯,本義是兄弟當中年長者。
 
仲,本義是兄弟當中排行第二的。
 
伍,本義是五人組成的集體,特指軍隊編制中的""。《史記·項羽本紀》:"願賜骸
 
骨歸卒伍。"又戶籍五家為伍。
 
什,本義是十人組成的集體。賈誼《過秦論上》:"而倔起什伯之中。"
 
負,本義是背(bēi)在背上(依徐灝說);從人,從貝。《說文》入貝部,其實該入人部。
 
《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儋(擔),本義是挑在肩上。《國語·齊語》:"負任儋何(荷)。"
 
何(荷,),本義是扛在肩上。例見上。
 
作,本義是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作。"
 
俱,本義是偕同,在一起。《史記·項羽本紀》:"梁與籍俱觀。"
 
仍,本義是依舊,照舊(不改動)。《論語·先進》:"仍舊貫。"(貫,事。)
 
代,本義是更遞(一個接替一個)。《孟子·滕文公下》:"暴君代作。"(作,起來,
 
出來。)
 
傷,本義是受傷,所以從人。《史記·項羽本紀》:"漢王傷。"
 
係,本義是縛;從人,從系(繫),系亦聲。《孟子·梁惠王下》:"若殺其父兄,系累
 
其子弟。"(累,縛。)
 
(rén)部實際上也就是人部,因為把人字寫在字的下面,才變成 ,隸書變成兒。下面
 
提出幾個從兒的字來討論:
兒,本義是嬰孩。引申為兒子。《史記·項羽本紀》:"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外黃
 
縣令的門客的兒子才十三歲。)
 
兄,本義是哥哥。《說文》另立兄部。
 
皃,就是貌字,本義是容貌。《說文》另立皃部。
 
先,本義是走在前面。甲骨文作 ,金文作 ,從人,從止(腳)。《論語·先進》:"
 
進於禮樂。"《說文》另立先部。
 
元,本義是人頭(依孫詒讓說)。《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說文》元
 
字在一部。
 
(9)大部之類
大字篆文作 ,象人的正面形。所以大字在最初是人的意義,可能是大人的意義。從
 
大等於從人,從大的字的意義往往和人類或人事有關。從大的字有少數和大小的大有關,例
 
如誇、奢等。《說文》另立奢部。下面提出幾個從大的字來討論:
 
夷,本義是東方之人(依段玉裁說)。《論語·子路》:"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之,
 
往。)
亦,篆文作,即古腋字(依《說文》)。《說文》另立亦部。
奔,篆文作,《說文》從夭,賁省聲;金文作 ,從夭,從三止,象人奔走。從夭也
 
等於從大,曲其上筆。《說文》在夭部。
交,篆文作,從大,象交形。《說文》另立交部。
夫,篆文作;甲骨文作
 
義區别開來(依孫詒讓說)。《詩經·豳風·七月》:"食我農夫。"《說文》另立夫部。
天,篆文作;金文作 。天應是顛的本字,顛就是頭頂。《周易·暌卦》:"其人天且
 
劓。"馬注:"剠(黥)鑿其額曰天。"頭上有青天,故引申為天地的天。《說文》天字在
 
一部。
立部可以認為大部的分支。立,篆文作,甲骨文作,象人站在地上。這個人也 
 
就是大字。一般字典裏的某些立部字在《說文》裏並不屬於立部,例如竟、章都在音部。音
 
樂完了叫竟,音十為章。下面提出幾個從立的字來討論:
 
竝(並),本義是兩人並肩而立。《莊子·馬蹄》:"族與萬物並。"《說文》另立竝部。
 
端,本義是直立(端正地站著)。《莊子·山木》:"顏回端拱還目而窺。"成玄英疏:
 
"顏生既見孔子擊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視。"
 
(sǒng),從立,束聲;本義是企待。《漢書·韓信傳》:"竦而望歸。"注:"謂引領
 
舉足也。"
 
竢,同俟,本義是等待。《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sī),站著等待。《漢書·翟方進傳》:"下車立"通作須。《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卬須我友。"(卬音 áng,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古代汉语,来源地址:)

上一篇魏其武安侯列傳[1]

下一篇汉字部首举例士部、女部等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