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后七子派的文论

作者:郭绍虞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史     时间:2011-02-26
11477
  前后七子均长于论诗而短于论文,故诗论每掩其文论。七子派中如王廷相李维桢等大率囿于传统见解,并无特异之处,而且与李何诸人之持论不尽同,可不赘述。
  求其真能阐说文必秦汉之旨者,惟王世贞与屠隆二人。王氏之评归有光文,称其“单辞甚工,边幅不足,每得其文读之,未竟辄解,随解辄竭”,(《?州四部稿》一二八,《答陆汝顺》)这也是归文定评。不仅归文,凡示唐宋古文者,大率都有此病。《艺苑卮言》中谓唐之文庸,宋之文陋,(见卷三)唐宋文何以视为庸且陋,即因认为愈趋愈下,安于凡近的缘故。王氏于《古四大家摘言序》云:“宋则庐陵临川南丰眉山者,稍又变之,彼见以为舍筏而觅津,不知其造益易而益就下。明兴,弘正间学士先生稍又变之,非先秦西京弗述,彼见以为溯流而获源,不知其犹堕于蹊也。夫所谓古者,不能据上游以厌群志,而一时轻敏之士,乐于宋之易构而名易猎,众然而趋之。”(《四部稿》六十八)则可知他对于献吉诸人之蹊径未化,不足以厌群志,虽深致忱惜,然其力争上游,固不妨引为同调。至于流连忘返,愈趋愈下的风气,在他也认为必须改革的。
  不过王氏虽引其端而未畅厥旨,后来屠隆论文,始大阐王李之说。屠氏有一篇《文论》,是他文学批评极重要的一篇。此文虽长,我们不能不全引之。他先申论历代文学以明文必秦汉之旨。他说:
  世人谈六经者,率谓六经写圣人之心,圣人所称道术,醇粹洁白,晓告天下万世,灿然如揭日月而行,是以天下万世贵之也。夫六经之所贵者道术,因也,吾知之;即其文字奚不盛哉?《易》之冲玄,《诗》之和婉,《书》之庄雅,《春秋》之简严,绝无后世文人学士纤?佻巧之态,而风骨格力,高视千古;若《礼·檀弓》,《周礼·考工记》等篇,则又峰峦峭拔,波涛层起,而姿态横生,信文章之大观也。六经而下,《左》《国》之文高峻严整,古雅藻丽,┅┅贾马之文疏朗豪宕,雄健隽古。┅┅其他若屈大夫之词赋,┅┅庄列之文,┅┅亦天下之奇作矣。譬之大造,寥廓清旷,风日熙明,时固然也,而飘风震雷,扬沙走石,以动威万物,亦岂可少哉?诸子之风骨格力,即言人殊,其道术之醇粹洁白,皆不敢望六经,乃其为古文辞一也。由建安下逮六朝,鲍谢颜沈之流,盛粉泽而掩质素,绘面目而失神情,繁枝叶而离本根,周汉之声,荡焉尽矣。然而?华色泽,比物连汇,亦种种动人。譬之南威西子丽服靓妆,虽非姜姒之雅,端人庄士,或弃而不睨,其实天下之丽,洵美且都矣。
  在此节中,他完全站在文学的见地,以说明六经之文章技巧,以说明《左》《国》贾马屈宋庄列诸子之文学价值,乃至建安六朝之文所以也有可取之处。于是他再说明唐后无文之意。他说:
  文体靡于六朝,而唐昌黎氏反之,然而文至昌黎氏大坏焉。┅┅昌黎氏盖所谓文起八代之衰者,今读其文,仅能摧骈俪为散文耳。妍华虽去,而淡乎无采也;Ο腴虽除,而索乎无味也;繁音虽削,而?乎无声也。其气弱,其格卑,其情缓,其法疏,求之六经诸子,是遵何以哉?世人厌六朝之骈俪,而乐昌黎之疏散,翕然相与宗师之。是以韩氏之文,遂为后世之楷模,建标艺坛之上,而群趋旌干之下,一夫奋臂,****同声,斯不亦任耳而不任目之过乎?六经而下,古文词咸在,正变离合,总总夥矣,然未有若昌黎氏者。昌黎之文,果何法也!藉令昌黎氏之文出于周汉,则不得传。何者?周汉之文无此者,周汉诚无用此文为也。昌黎氏之所以为当时宗师而名后世者,徒散文耳。今姑无论其他。即如两汉制诰,谁非散文,冲夷平淡,都无波峭之气,而朴茂深严,远而望之,则穆然光沉,迫而视之则神采隐隐,风骨格力,往往而在。昌黎氏之文若是邪?论者谓善绘者传其神,善书者模其意,昌黎氏之文盖传先哲之神,而脱其躯壳,模古人之意,而迂其形画者也。奚必六经,必诸子哉!且风骨格力,韩子焉不有也!嗟夫!令韩子不屑屑于拟古,而古意矫然具存,即奚必如六经,如诸子,而自为韩子一家之言可也。今第观其文,卑者单弱而不振,高者诰屈而聱牙,多者装缀而繁芜,寡者率略而简易,虽有他美,吾不得而知之矣。尚焉取风骨格力于其间哉!厥后欧苏曾王之文,大都出于韩子,读之可一气尽也,而玩之则使人意消。余每读诸子之文,盖几不能终篇也。标而趋之者,非韩子与?(《文论》)
  “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这原是何景明的话,不过何氏于此,未曾加以发挥,长卿则称其“淡乎无采”“索乎无味”“?乎无声”,称其“气弱”“格卑”“情缓”“法疏”,称其“卑者单弱而不振,高者诘屈而赘牙,多者装缀而繁芜,寡者率略而简易,尚焉取风格骨力于其间哉!”于是觉得昌黎之文与六经诸子之文气象全不合,而所谓古文之法亡于韩者,于此可以看出其关系。长卿再有一篇《与友人论诗》,(《由拳集》二十三)也曾发挥此意。人家说:“昌黎盖文章家之武库也,何所不有矣”,他则说:“谓昌黎何所不有,周汉独何所无耶?”人家说:“昌黎文大抵雅驯不诡于大道”,他则说:“谓昌黎不诡于大道,周汉独与大道诡耶?”两两相较,高下自显,所以他以为只有立剖判之先,出****之外,高自出奇,才可全不学古。否则,“独奈何能舍周汉而学昌黎氏也”。
  这样说明,真所谓能立有破,在李、何、王诸人的文论中确未曾见如此博辩闳肆之文,可谓复古潮流中的健将。不仅如此,他于李、何,李、王末流之弊亦痛切言之。他说:
  明兴,北地李献吉,信阳何仲默,姑苏徐昌?,始力兴周汉之文;诗自《三百篇》而下,则主初唐。厥后诸公继起,气昌而才雄,徒众而力倍,古道遂以大兴,可谓盛矣。然学士大夫之奋起其间者,或抱长才,而乏远识,踔厉之气盛,而陶?之力浅。学《左》《国》才得其高峻而遗其和平;法《史》《汉》者,得其豪宕而遗其浑博;模辞拟法,拘而不化。独观其一,则古色苍然,总而读之,则千篇一律也。愚尝取以自谂,盖亦时时有之,有之而思变之,犹未得其要领焉。嗟乎,文难言哉!愚意作者必取材于经史,而?意于心神;借声于周汉,而命辞于今日。不必字字而琢之,句句而拟之,而浩博雄浑,识者自知其为周汉之文,不作昌黎以下语,斯其至乎?今文章家独有周汉之句法耳,而其浑博之体未备也,变化之机未熟也,超妙之理未臻也,故吾愿与海内诸君子勉之矣。夫文不程古则不登于上品,见非超妙,则傍古人之藩篱而已。┅┅二三君子,苟非得之超妙,无轻议古,苟非深于古,无轻訾韩欧也。夫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将奔走焉;麋而虎皮,人得而寝处之矣。深于古以訾韩欧,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影响古人而求胜之,则麋而虎皮矣。诸君子其无为韩欧寝处载!(《文论》)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举第一义的高格以语人,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似乎在当时是无可反对。不过模辞拟法,拘而不化,一方面是影响古人,一方面亦千篇一律,此则不能不说是学古之病。所以他要“取材于经史而?意于心神,借声于周汉,而命辞于今日”。他觉得当时文章家“独有周汉之句法耳”,所以主张“不必字字而琢之,句句而拟之”。这实是当时复古说中修正的论调。
  “取材于经史而?意于心神,借声于周汉而命辞于今日”,这是两句很重要的话。我们特别提出这两话可以看出复古说之所以为人诟病,与长卿之怎样修正当时的复古文学。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二十三)《许觉父集序》中也有两句名语,是:“体格法古人而不必立异于今人,句意超今人而不必袭迹于古人”,与长卿所言正是异曲同工。
  我常想,由长卿之理论言之,则复古之说,真是能立能破,可谓挟天子以令诸侯,理应有所成功;然而结果徒袭形貌,拘而不化,不必待日后之论定,即在当时已起许多非难,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推原其故,不外两种:(一)是古今语言变迁的关系,(二)是文章本质的问题。在当时,宗秦汉与宗唐宋,同样是复古,同样是模拟,实在不过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分别。然而一般人总觉宗唐宋者得其神,而宗秦汉者拘于貌,此其故,恐怕只有在语言变迁的关系上说明之。语言变迁愈甚,则古今文章的形貌愈离。古今文章的形貌愈离,则规摹学拟,不得不先从形貌上着手。于是“字字而琢之,句句而拟之”,也成为不得不然的现象了。因为不如是则不能得其声调。不能得其声调,则更不能法其气象,而又何风骨格力之足言。所以他说:“借声于周汉而命辞于今日。”借声于周汉,指句法言;命辞于今日,则变化矣。不妨用古人的句法,不妨袭古人的声调,但不可不用现代人的思想。易言之,即不可不说现代的话。瓶是旧的,酒却是新的。何以瓶宜其旧?因为是骨董,其工致可爱,其古雅可赏,所谓“文不程古则不登于上品”。何以酒宜其新?又因其适时,有真味可品,有厚味可甘,所谓“八珍醇醴,以视古者太羹玄酒之风则愧矣,盖太上不贵而后世争驰,天下之甘旨也”。(均见《文论》)这是他要修正的一点。
  又在当时,李何李王何以要崛起于文坛,不是为了台阁体末流之?单缓冗沓吗?不是为了唐以后文之气弱格卑情缓法疏吗?“读之可一气尽也,而玩之则使人意消”,这诚深中唐宋古文之弊。所以李何李王一以奇岂雄健矫之;其中以二李为尤甚。他们只知学唐宋古文者之卑与弱,而不知其致病之由,乃在别无创见,乃在“超妙之理未臻也”。他们不从超妙之见着手,而只于文章之形貌注意,于是所取于秦汉者,偏主奇崛,则陷单调,如李于鳞便是;兼取其长则伤于芜毁,如王元美便是。要之都是所谓“傍人藩篱,拾人咳唾”者。《由拳集》中又有一篇《与王元美先生书》,论好奇之病云:
  今夫天,有扬沙走石,则有和风惠日。今夫地,有危峰峭壁,则有平原旷野。今夫江海,有浊浪崩云,则有平波展镜。今夫人物,有戈矛叱咤,则有俎豆晏笑。斯物之固然也,藉使天一于扬沙走石,地一于危峰峭壁,江海一于浊浪崩云,人物一于戈矛叱咤,好奇不太过乎?将习见者厌矣。文章大观,奇正离合,瑰丽尔雅,险壮温夷,何所不有!尝试取先民鸿制大作读之,《书》如《盘庚》,《礼》如《檀弓》,《周礼》如《考工记》,亦云奇苦近险矣,而不过偶一为之;其平旷莹澈,揭日月而临大道者,固多。他如《穆天子传》《左》《国》《庄》《骚》秦碑《吕览》诸篇,虽云魁垒多奇,而其中平易者,亦往往不少。惟扬子云好奇,言言艰棘,后世而下,论者为何?平生辛苦,虫鱼自况;出奇间道,终属偏师。(《由拳集》十四)
  在当时李于鳞之文,其病正坐此。所以他说:“信如于鳞标异,凌厉千古,吞掩前后,则六籍之粹白,汉诏诰之温厚,贾长沙之浩荡,司马子长之疏朗,长卿之词藻,王子渊之才俊,六朝之语丽,不尽废乎?即天又奚以和风惠日为也!”至于王元美之文则包罗《左》《国》,吐纳《庄》《骚》,出入扬马,鞭?褒雄,广大变化,似乎与李不同了;然而他又窃有疑焉;“隽永之中,不嫌杂俎,闳丽之极,间出{分鹿}毫,又撰著太多,篇章太富,宇宙群品,题咏靡遗,古今万状,搜罗略尽,无仍伤于杂乎!”王李都是当时复古的大家而受病若是,其他诸人,更可知矣。所以他要“取材于经史而?意于心神”。取材于经史,则“风骨格力陶?之,但不至成为偏师;陶?而运以心神,便不致伤于芜杂。此中有我,呼之欲出,而又何赝古之足病!学古到此,于是”浩博雄浑,识者自知其为周汉之文“,而于文中自能表现个性,这又是他要修正的另一点。
  此种讲法,在当时李维桢说来,便是才与法的问题。李氏《太函集序》云:“文章之道,有才有法。┅┅法者前人作之,后人述焉,犹射之彀率,工之规矩准绳也。知巧,则存乎才矣。┅┅所贵乎才者,作于法之前,法必可述;述于法之后,法若始作;游于法之中,法不病我;轶于法之外,我不病法;拟议以成其变化,若有法,若无法,而后无遗憾。”(《大泌山房集》十一)这也与屠氏所言是同样的意思。重法,所以必须学古;尚才,自然不致泥法。前者不妨取裁于经史,后者必须?意于心神。李氏在此文中之批评李王谓:“历下语不作汉以后,字不失汉以前,而钩棘涩吻,不必合也;?州篇或有累句,句或有累字,不必合也。”也与长卿的批评有些相类,可知这是时人共有的公论。
  这样修正,是不是同于一般人之反对七子,诋其摹拟呢?则又不然。主唐宋者不欲摹秦汉之辞,拟秦汉之法;近公安者根本便不主张摹辞拟法;而他则于摹辞拟法之外,似乎觉得应更进一步备其浑博之体,熟其变化之机,而臻其超妙之理,他始终只成为复古论的转变者与修正者,而不成为复古论的反抗者。这就是他们所受时代的限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郭绍虞,来源:中国文学批评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唐宋派的文论

下一篇后七子派的诗论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