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斯丹达尔

作者:蝈蝈     来源:法国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18
13647

       斯丹达尔就在雨果的“浪漫主义炮弹”《欧那尼》击溃古典主义的那一年,也即法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波旁王朝——卷土重来之后彻底崩溃的那一年,法国出版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似乎时运不济,历尽坎坷,终生未娶,五十岁去世时,为他送葬者只有生前好友梅里美、屠格涅夫等寥寥几人。他写的书老是滞销,其中有本叫《论爱情》的书十年中只卖出十七本。因此出版商拿到他这部新作时只勉强同意印七百五十册。但正是这部小说,成了法国文坛和欧洲文坛现实主义大潮汹涌而来的第一个标志。这部小说就是《红与黑》,它的作者就是斯丹达尔。

红与黑
红与黑
 

  1.在时代的激流与漩涡中浮沉跌宕

  斯丹达尔 (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出生在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城一个著名律师的家庭。他的童年在法国大革命的火热岁月中度过,六岁那年就挥舞三角旗,喊着“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欢呼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的胜利。16岁中学毕业,他投笔从戎,穿上了拿破仑部队的军服。从此他跟随拿破仑大军转战于整个欧洲。波旁王朝复辟以后,他因追随过拿破仑而被“扫地出门”,流落到意大利。在意大利,他一面从事写作,陆续发表了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泰斯的生平》 (1815),美术评论《意大利绘画史》(1817),旅行游记 《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1817)和一批为浪漫主义而呐喊的文艺论争文章;一面密切关注法国国内的形势和变化,拿破仑东山再起时,他激动,又失败时,他痛惋不已;此间他还结识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魂拜伦,象拜伦一样同情和声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活动。烧炭党人起义失败以后,他被迫回到巴黎,在复辟王朝后期的黑暗统治下和极为清贫的生活中,写下他第一部小说 《阿尔芒斯》(1827)和最重要的作品《红与黑》(1830),以及很多关于政治、文艺的评论文章。1830年,波旁王朝崩溃,他的境遇随之改观,被任命为驻外领事,担任该职直到去世。其间,仍辛勤笔耕,写作了回忆录《回忆拿破仑》,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另一部最重要的小说《巴玛修道院》 (1838),两部自传性作品《自我崇拜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尔的一生》,还有一些旅行随笔和多部没有完成的小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吕西安·娄万》。

  斯丹达尔一生命运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回旋和拿破仑的浮沉起落息息相关。因此,他的作品最真实、最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2.浪漫主义旗帜下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斯丹达尔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潮高涨的时候开始创作。象这个时候所有的新潮作家一样,他以浪漫主义者自居,以浪漫主义者为荣。在浪漫主义的大旗下,二十年代前后,他写出了《浪漫主义是什么?》、《美术中的浪漫主义》、《拉辛与莎士比亚》、《英国通讯集》等一系列文艺论争文著,向伪古典主义发起冲击。其中最重要的是《拉辛与莎士比亚》。这个文艺论集与雨果的《<克伦威尔>序》是射向伪古典主义的两支犀利的投枪。就攻击的对象而言,斯丹达尔与雨果是同仇敌忾的。但是,就文艺观的性质而言,他与雨果那种典型的浪漫主义不同,他所主张的,实际上是后来的批评家为之正名的“现实主义”。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二者兼而有之,而后者更具有本质意义。因此,如果说,雨果是浪漫主义的领袖, 《<克伦威尔>序》是浪漫主义运动的纲领,那么,斯丹达尔就是现实主义的先驱,《拉辛与莎士比亚》就是现实主义的宜言。

  在《拉辛与莎士比亚》及一系列文艺论著中,斯丹达尔打破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树立莎士比亚为新文学的旗帜。尽管他不否认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代表拉辛的杰出才能,但认为十九世纪更需要的是“莎士比亚”,响亮地提出了“要莎士比亚不要拉辛”的口号;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作家应该写出“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象莎士比亚一样描绘出“朴素而真实的细节”和“细腻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激情”;并且满怀信心地宣称:“十九世纪将以它对人类准确而热烈的描绘,与过去一切时代的文学区别开来”。斯丹达尔对“真实”、“朴素”、 “准确”、“热烈”的强调,表明他的文艺思想中揉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成份,而又是以后者为主导的。这是他作为现实主义理论先驱的鲜明特点 之所在。

  3.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红与黑》

  《红与黑》代表了斯丹达尔的创作高峰,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经典作品之一。甚至有人认为,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就全部创作而言,巴尔扎克是无与伦比的,而如果从单独一部作品所达到的成就来看,则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更有资格摘取桂冠。尽管这部小说在1830年问世之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的作者深信:它的价值必将在二十年以后被发现。天才的预言得到了应验:当“现实主义”在五十年代不但名正言顺而且独步风流的时候,正是由于《红与黑》,已经逝去的斯丹达尔被当作这个流派的鼻祖宗师而受到热烈推崇。它对时代作出的及时、敏锐、准确的反映,它的卓越的艺术表现,它的主人公于连的典型意义,在时光的磨砺下,日益显出了诱人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价值。

  《红与黑》的创作契机是由一桩真实的案件触发的。1827年,法国某地的《司法公报》上报道了一起罕见的情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家庭教师出于绝望和冲动枪杀了同自己秘密相爱的女主人。斯丹达尔利用这个富有开掘潜力的素材,结合自己对拿破仑时期和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尤其是对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充分理解,写下了《红与黑》。

  《红与黑》围绕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的命运展开情节。小说在1828年动手写作之初就是命名《于连》,1830年出版时才易名《红与黑》,并加副标题“1830年纪事”。对此,斯丹达尔自己解释说:“作者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风气。”点明了小说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义。它们集中表现在于连的命运、历程、性格发展和悲剧结局上。

  于连是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聪明过人,但不会干锯木厂的体力活,因此常遭父兄斥骂,从小养成敏感多疑,倔强好胜,孤傲虚荣的性格。他爱读书,思想活跃,既能背诵《圣经》,也被卢梭的《忏悔录》、拿破仑的《回忆录》所深深吸引。他少年时代崇拜拿破仑,朝思暮想能穿上“红”色的军装,在戎马倥偬中干一番出人头地的事业。但他生不逢辰,及至成年,已是拿破仑垮台而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红”道已经阻塞不通,于是又羡慕重新得势的穿“黑”袍的教会人员,决定另谋出人头地的道路。依靠西朗神父的帮助,他在重新设计的“黑”道上作了三次大拼斗。首先是经西朗神父的介绍,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当家庭教师;由于市长傲慢无礼,出于一种报复和征服心理,他与比他大得多的德·瑞那夫人发生暧昧关系。事情败露以后,他无法再在维立叶尔市存身,又经西朗神父的推荐,进了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在这里,他博得了院长的赏识,被连连擢升。但不久以后,由于神学院内教派斗争激烈,院长在斗争中失势,被迫辞职。于连又无法再在神学院立足,经院长介绍,他来到巴黎,当了保王派头子木尔侯爵的秘书。在侯爵府内,于连十分卖力,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几次挫折中获取的经验,他左右逢源,既受到侯爵的重用,又博得侯爵的女儿玛特儿小姐的垂青。可正当他春风得意,即将成为侯爵的乘龙快婿而飞黄腾达之际,他在教会内的宿敌策划了一封德·瑞夫人写的“揭发信”,毁了他的锦绣前程。气忿之下,他寻机开枪击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庭判处死刑。

  小说通过于连在三大环境中的活动和经历,艺术地再现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政治面貌。三大环境实际耸立在于连面前的三堵 “高墙”:财势双全的保王党人德·瑞那市长的“高墙”;貌似神圣却黑暗龌龊的神学院的“高墙”;权位显赫的木尔侯爵的“高墙”。平民青年于连竟试图跨越这三堵“高墙”,打入特权阶层的行列,这是高墙内的社会决不能容许的,于是招致了严厉的报复。他被复辟政权的法庭处死,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他胆敢持枪杀人,而是因为他胆敢混迹于上流社会,非分攫取平民青年不可能享有的特权。对此,于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法庭上一针见血地慷慨陈辞:“我不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到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我不向你们祈求任何的恩惠,我一点也不幻想,死亡正等待着我……即使我的罪没有这样重大”。于连是新旧两个时代剧烈冲突中的幻想者、奋斗者和牺牲者。他的奋斗,利己色彩很浓,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但他的命运和结局却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揭示了小说反封建反复辟的主题。此外,小说还通过广阔的画面,描绘出王政复辟时期官僚的专横腐败、贵族的贪婪残暴和教会僧侣的虚伪险恶,揭露了复辟派对共和派和人民革命浪潮的恐惧仇视。因此,小说标题《红与黑》的另一层含义,也即用“红”与“黑”的鲜明对比,来象征两个时代、两个世界的激烈冲突。正因为如此,斯丹达尔把《红与黑》称为政治小说。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红与黑》除了思想内容深刻以外,也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它的结构严谨,情节引人入胜。全著以于连及其周围人物的政治活动为“经”,以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玛特儿小姐的爱情波折为“纬”,经纬交织,条理分明。第二,它注重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历史裂变的大背景上,紧扣住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市、勾心斗角的贝尚权神学院和充满阴谋邪恶的巴黎侯爵府来表现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他身上的双重人格——平民青年带有集团意识和政治色彩的反抗情绪与利己主义者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个人“野心”——正是这种时代这种环境的产物。第三,它的心理描写也很出色。比如于连去当家庭教师时,他父亲注意的是报酬是否丰厚,他自己关心的却是能不能与主人同桌进餐;于连之追求高贵的市长夫人,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报复趾高气扬的市长,以这种方式求得平等;玛特儿小姐之爱出身低贱的于连却是想表现自己不同凡俗,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因此,有人评论,《红与黑》进行了“心理学的深刻研究”。斯丹达尔既是描写社会的巨匠,也是刻画心理的大师。

  4.《红与黑》之外的其他小说

  在创作《红与黑》的前后,斯丹达尔还写了一系列小说。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早期的《法尼娜·法尼尼》(1829)和后期的《加斯特里女修道院长》(1839)。象当时法国流行的浪漫小说一样,它们都是以异国情调为背景,以男女爱情为主线,表现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富有荡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法尼娜·法尼尼》的故事发生在斯丹达尔长期旅居过的意大利,写的是民族独立与个性解放,或者说是“革命”与“爱情”之间的尖锐矛盾。青年烧炭党人彼特罗逃出监狱之后与贵族小姐法尼娜·法尼尼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热烈爱恋。法尼娜决心抛弃自己的门第、财产而与情人结合。但彼特罗为了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毅然告别了心爱的姑娘。法尼娜为了让彼特罗脱离烧炭党人回到自己身边,不惜告密,使彼特罗领导下正策划起义的同志被逮捕。为了与同志共患难,彼特罗也自动投案入狱。在狱中,他得知告密者竟是自己的情人,忿怒不已,与法尼娜决裂。法尼娜最终与另一位男人挽手走进了教堂。法尼娜的形象很复杂。她高贵、美丽,却又玩世不恭;富于同情心,却又喜欢颐指气使;爱得真诚热烈如火如荼,却又无比自私不顾大义;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冒险精神,却又甘愿随波逐流,最终沉沦于世俗。真善美与假丑恶以近乎纯粹的自然状态统一于她的一身。她与梅里美笔下的“恶之花”嘉尔曼有着类似的艺术魅力。这个小说是斯丹达尔的浪漫主义中短篇小说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

  另一类是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有《阿尔芒斯》、《巴玛修道院》、 《吕西安·娄万》等。它们的思想内容都与《红与黑》有密切关系。前者《阿尔芒斯》以复辟王朝即将颁布索回贵族损失的“赔偿法”为政治背景,以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为情节线索,表达了反封建的思想和对拿破仑的崇拜。后者《吕西安·娄万》是一部未完成的杰作,又名《红与白》,主人公吕西安是大银行家之子,青年时代富于共和主义理想,但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了军队和官场。他厌恶官场陋习,却又身不由己同流合污。小说通过他的经历,揭露了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政界丑闻。如果说《阿尔芒斯》是《红与黑》的“前奏”,《吕西安·娄万》是《红与黑》的“尾声”,那么,《巴玛修道院》则可以说是《红与黑》的姊妹篇。其中的主要人物法布利斯颇似于连,只是出身高贵结局稍好一点。他也向往过非凡的英雄事业,追求过爱情,他想通过宗教职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和“野心”。但由于身处王政复辟时代,他的一生虽然曾经显赫却又毫无意义,最后隐居到巴玛修道院了却残生。这部小说的社会历史内容丰富,批判精神强烈而深沉,细节描写,心理刻画都很出色,问世不久,巴尔扎克就写了专论《贝尔先生研究》对它热情赞扬。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法国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现实主义思潮综述

下一篇文坛拿破仑——巴尔扎克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