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十九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与西欧国家相比十分落后、但官僚政体却相当顽固的专制农奴制帝国。黑暗的现实使贵族阶级中的优秀分子首先觉醒,他们发动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唤醒了一代人的民主意识,为推翻专制农奴制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对农奴制罪恶本质认识的加深,在文学史上反映为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这一阶段的结束,以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果戈理的《死魂灵》宣告现实主义在俄国的确立为标志。
1801年,亚历山大一世登位,慑于十八世纪末的普加乔夫起义和德国大革命,他进行了一些自由主义改良,但这些改良措施丝毫没有触动专制农奴制制度。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俄国民族士气空前高涨,俄军不仅打败拿破仑强大的军队,而且还乘胜追击,远征西欧。这次出征西欧使俄国军队中不少贵族军官痛切地感到了俄国的腐败落后,对沙皇专制制度产生了不满情绪。
1815年,亚历山大一世纠集德、奥等国组成“神圣同盟”,充当欧洲宪兵,扑灭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在国内,他任命阿·安·阿拉克切耶夫(1769—1834)为军事部长,残酷地奴役百姓。千百万人民深感卫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相反,亚历山大的军屯制度使他们陷入了更加困苦的境地。农民起义在此期间此起彼伏,连年不断。
1816年,彼得堡的贵族军官成立了第一个反沙皇政府的秘密团体“救国同盟”,1821年初国内部分歧而解散。1821年3月和1822年秋,在乌克兰和彼得堡分别成立了以巴·伊·彼斯捷利上校为首的“南社”和以尼·米·穆拉维约夫为首的“北社”。1825年12月14日,“北社”成员乘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尼古拉一世尚未登位之际,率兵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上起义。由于贵族革命者没有人民的支持和缺乏经验,所以,这次起义和后来举事的“南社”起义都失败了。彼斯捷利、雷列耶夫等五名起义领袖被判处绞刑,其余的全遭流放或体罚。尼古拉一世上台后用一切手段强化专制统治,大肆监视和迫害进步人士,查封《莫斯科电讯》、《望远镜》等进步刊物,使俄国进入了历史上极端黑暗的时期。
1830年,法国革命和华沙起义爆发。这两次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俄国的进步青年中引起很大的震动。三十年代,以莫斯科大学为中心,成立了许多进步思想小组,探讨祖国未来的出路,其中有尼·弗·斯坦凯维奇(1813—1840)小组、赫尔岑与奥加辽夫小组和以别林斯基为首的平民知识分子为主要参加者的“十一号房间文学社”。四十年代中叶,彼得堡出现了以米·瓦·彼特拉舍夫斯基(1821—1866)为首的革命小组,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俄国的历史进程在坎坷中缓缓迈进,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政治气氛中,正孕育着一场大的风暴。
十九世纪初,俄国正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语言的障碍使人们迫切地认识到改革俄语语言的问题,于是,在各文学流派问展开了有关语言改革的大论争。改革派的领袖是卡拉姆辛,他在纯洁俄国民族语言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这一时期的语言仍然未显得成熟。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正是欧洲浪漫主义盛行的时期,它表现了社会的不满情绪,推崇人的个性和情感,注重表达人物的主观感受,有浓厚的主观和抒情色彩。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以茹科夫斯基的创作为代表。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 (1783—1852)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斯维特兰娜》是俄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这首故事诗充满离奇的故事情节、凄婉抒情的风格和听天由命的宗教思想。除茹科夫斯基外,康·尼·巴丘什科夫 (1787—1855)也是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他们的抒情风格对普希金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和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格里鲍耶陀夫伊凡·安德列耶维奇(1795—1829)的戏剧创作也是十九世纪初的文学现象。克雷洛夫的寓言具有反映真实生活、富有浓郁的民族性的特点。克雷洛夫出身平民,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对民间生活非常熟悉,在他的作品中,充分显示出了民间语言质朴、自然、诙谐的活力,他来自下层,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的寓言已超越了传统的道德说教,具有揭露农奴制度种种罪恶的深刻性,为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过良好的作用。格里鲍耶陀夫的喜剧 《智慧的痛苦》(1824)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杰作。它通过贵族青年恰茨基与贵族少女索菲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进步与保守势力两个营垒的全面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成了十二月党人的代言人。格里鲍耶陀夫的戏剧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倾向在文学中日趋加重。1831年,普希金发表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叶甫盖尼·奥涅金》,1835年果戈理发表了中篇小说集《小品集》和《密尔格拉德》,1836年又发表了《钦差大臣》,莱蒙托夫于1840年发表了《当代英雄》,1842年果戈理发表了《死魂灵》等,这一切都反映了现实主义已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在亚·伊·波列扎耶夫 (1805—1838)和尼·普·奥加辽夫(1813—1877)的诗歌中,也出现了抒情与抗议精神、探讨社会问题的热情融为一体的新特色。
在30、40年代的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亚·别斯图热夫(1797—1837)、弗·费·奥陀耶夫斯基(1803—1869)等浪漫主义小说家和米·彼·波戈津 (1800—1875)、尼·阿·波列伏依(1796—1864)和尼·费·巴甫洛夫(1803—1864)等平民出身的作家。在这一时期,阿·瓦·柯里佐夫(1809—1842)的民歌以其质朴浑厚的风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大大地丰富了俄国文学,受到进步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1825年贵族革命的失败,促使作家们更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和社会的现状、人民的生活处境,都促使作家们运用手中的武器,去揭露、批判现存的社会秩序,唤醒人民的觉悟。在否定、批判的过程中,现实主义方法逐渐成熟起来,并日益取代了大多为拘于个人情感圈子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一面“镜子”。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那种人道主义、人民性的精神日潮明朗地体现了出来。
现实和时代呼唤出了更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方法,也造就出了普希金、莱蒙扎夫、果戈理这些光辉的名字。
上一篇拉季舍夫和 《旅行记》
下一篇十二月党人文学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