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2年历史的《少女》杂志,以及可以追溯至1934年的《译文》杂志,都在这个初冬合上最后一页,宣告停刊。
业界一片唏嘘之时,创刊8年的《报告文学》杂志爆出千字千元收取版面费的消息,使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又给寒风萧瑟中的纯文学杂志雪上加霜,折射出纯文学刊物的生存困境。
《报告文学》成“广告文学”?
“纯文学刊物千字千元卖版面”的争议主角,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旗下的《报告文学》杂志。
评论家和读者认为,报告文学的价值在于真实性、文学性,交钱上稿的做法,让它成为“广告文学”,难以让人信服。《报告文学》杂志社主编吴双却有点委屈:“大家其实都这么做,只有我们很倒霉。”
吴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报告文学》2000年创刊后一直处境艰难,有效发行量在11000至15000册之间,收入却只能维持前期制作和印刷发行,还要上缴给长江文艺出版社20万元,至于稿费、人工费用,只得“额外贴补”。“我们刊发的稿件,八成左右是正规报告文学,约15%是所谓‘软文广告’。”
纯文学刊物的“收费标准”是多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湖北约为千字千元,在北京有许多刊物是千字两千元,甚至三千元。
“潜规则”普遍存在
“文学刊物遭遇经济困境人所共知,收费卖版面是‘潜规则’。”吴双强调,《报告文学》坚持主体部分是严肃文学,不少作品还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潜规则”实为无奈之举,折射出纯文学刊物的生存艰难。《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刘益善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本刊物即将迎来60周岁生日,目前每年能领到财政拨款24万元补贴,以及十余万元工资,但全年运作经费需要六七十万,杂志新办一份下半月刊,刊登一些吸引眼球的纪实文章,走商业化道路,可以再收入12万,“剩下十几万缺口需要广告、软文广告来填补。”
“冰山”下变局五花八门
在湖北乃至全国,不同的纯文学刊物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收获》堪称纯文学杂志代表,放眼全国名家佳作,销量、口碑双丰收;《芳草》杂志和《北京文学》,因有财政拨款相对稳定;创刊于1979年的《花溪》,2000年改版为首家以现代都市情爱为主题的女性时尚杂志,另辟蹊径;《湖南文艺》一度停刊,变身时尚文化杂志《母语》重出江湖,不幸再度折戟,近两年又改名《文艺界》回归纯文学。更多的文学刊物没能逃过衰落甚至停刊的结局,《奔流》、《天津文学》、《译文》等相继停刊。“纯文学刊物真的很艰难。”刘益善说,以培养本土作家为主的地域性纯文学刊物更难,“但无论怎么难,多出好作家好作品,仍然是纯文学刊物的职责所在。”
《译文》,江湖再见
曾有人撰文感叹自己许多外国文学的精华和信息,都是通过《译文》这本刊物读到的。
追寻《译文》的历史,可追溯到1934年9月,杂志发起者是鲁迅和茅盾,最初三期为鲁迅编辑,1935年9月出至第十三期时曾停刊;1936年3月复刊,1937年6月再次停刊……如是反复,2001年再度复刊后,2008年停刊。
1936年的《译文》复刊词中这样写道:“不过这与世无争的小小的期刊,终于不能不在去年九月,以‘终刊号’和大家告别了。虽然不过野花小草,但曾经费过不少移栽灌溉之力,当然不免私心以为可惜的……”
期盼有一天又可以看到这与世无争的小小期刊,再写出一篇复刊词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纯文学刊物,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