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时间:2012-11-01
18228
       在今天的语义中,“风骚”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女人,形容女人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至迟在明清之前,“风骚”一直都是褒义词。

  最早的时候,“风”和“骚”其实是两部文学作品的简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国风》共分十五部,分别是周代各个地区民间歌谣的汇集,“风”即是歌谣之意;“骚”是指屈原的《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就用来指代屈原的全部作品,“骚”是忧愁的意思。《国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离骚》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后人于是就用“风骚”来借指诗歌和文学,比如高适:“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即秋日的情怀和兴会激发了诗人写出诗文。

  在漫长的语言流变中,到了明清时期,“风骚”一词渐渐引申出风光、光彩,进而又引申出风流放荡,再引申出举止轻佻的意思。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明清时期的市井社会已经成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就日益增长。加上印刷术的普及,大量的通俗话本小说开始涌现出来。同时,市井社会的粗口俚语和不健康的观念也开始影响文学作品。具体到“风骚”一词,“风”的语义中形容男女情爱的一重语义,“骚”的语义中形容卖弄风情的一重语义开始在市井社会的俚语中凸显出来,因此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中大量出现“风骚”的贬义成分。比如收录在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一篇故事《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写道:“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明朝梁辰鱼《浣纱记·见王》中写道:“我为人性格风骚,洞房中最怕寂寥。 ”都含贬义。

  但此时“风骚”的贬义语义还没有用来专指女性。大约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风东渐,女人的主体意识慢慢觉醒,“风骚”一词才开始多用于女性。茅盾在小说《动摇》中如此写道:“金凤姐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风骚。”可见这时已经用“风骚”来专门形容女性放荡轻佻的举止了。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尽人皆知,但是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关于“上当”一词的权威解释来自清朝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在“自上当”的条目中,徐珂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苏清河有个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们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开当铺,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当铺的规模越来越大,王氏家族也越来越富有。子孙繁衍,家族中很多人都靠当铺吃饭,源源不断地把巨资投进了当铺中,成为当铺的股东。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都不擅长或者不耐烦具体的经营事宜,他们历来的做法是公选一个职业经理人代替家族来打理当铺的具体营业。到了光绪年间,家族公选的职业经理人叫王锡祺。王锡祺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和藏书家,字寿萱,自号书楼为“小方壶斋”,辑刊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行世,至今对考证古地理还很有参考价值。

  王锡祺乃是一位学者,精力都集中在了刻书、藏书上,哪里还能在当铺的经营上动脑子呢。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多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家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们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按照股东自定的高价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王锡祺没办法,只好靠借贷维持当铺的运营。时间长了,当铺终于宣告破产。

  清河的人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 ”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最终导致破产。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殊不知最早的“上当”是“自上当”。

    “小鸟依人”最早竟然形容男人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唤作 “小鸟依人”。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因此麻雀还有一个别称叫“嘉宾”,形容它们栖宿在人家里,状若宾客。

  “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唐太宗品评当朝人物,评论到褚遂良时,李世民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

  褚遂良是著名书法家,因被封为河南郡公,书法界世称“褚河南”。《唐人书评》如此评价褚遂良的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褚遂良是李世民的书法老师,李世民只要搜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必定要请褚遂良辨别真假。有一次,李世民又请褚遂良辨别,褚遂良仔细观察后告诉李世民,这卷墨宝是模仿王羲之的赝品。李世民好奇地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把这卷书法作品拿起来,对着阳光指点道:“陛下您看,‘小’这个字的点和‘波’这个字的捺,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败笔呢!”李世民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对褚遂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一对书法上的师生朝夕相处,褚遂良当然要像小鸟一样依在皇帝身边,尽管褚遂良还比李世民大上两岁,这就是等级制造成的视觉效果。今天的女孩子都想找身材高大的男朋友,因此“小鸟依人”不再是等级制造的视觉效果,而变成了性别和身高制造的视觉效果了。

   “杜撰”原来是姓杜的在撰写

  有人开玩笑,说老师提问:“杜撰是什么意思?”同学回答:“就是姓杜的撰写的。”各种词典中对“杜撰”的解释则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 “杜撰”这个词的词源却真的来自一位姓杜的人。

  杜默,北宋诗人,字师雄,和石延年、欧阳修并称“三豪”。石延年豪于诗,欧阳修豪于文,杜默豪于歌。他有一首送给欧阳修的诗,写道:“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杓凤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龙。 ”堪称豪气冲天。可是有人却说此诗后两句重复了一个“取”字,杜默则声称不能死守格律,诗贵在意境,不能以词害意。

  南宋王楸《野客丛书》列有“杜撰”的条目,其中写道:“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 ”大概因为杜默为诗过于豪放,不注重格律的缘故,才有这样的讥讽之辞。

  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 “杜撰”这个词起于唐末道士杜光庭。杜光庭喜好诗文,而且经常用神异故事来阐释道教,因此“道家经忏俱杜光庭所撰,多设虚诞,故云杜撰”。

  不管是杜默还是杜光庭,“杜撰”一词都与姓杜的人有关,至于胡编乱造的意思,是渐渐引申而来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人物故事:哲人王国维,诗人郭沫若

下一篇成语“衣冠禽兽”原来是褒义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