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9-26
18519
      大家都知晓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可能没有听说过孔子的“治学三境界”。王国维的“三境界”,是只限于治学,最多是限于成就事业而言的,而孔子的“三境界”,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把治学和修身都包括在内,并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的。现简述如下: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有“朋”,通过同“友”“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正如《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现代人组织各种“学会”和“研讨会”,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
 
      对这两个境界,《论语正义》这样解释:“‘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学相长之意。”由此我想,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不妨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孔老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倡并实行的学习观念。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成的“君子”了。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我理解,一方面,做学问者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想想看,孔、孟、老、庄、墨这些思想的巨人,哪个不是被当政者所“不知”呢?如果他们官高爵显,都弄个司寇之类的职位一直做上去,中国的思想史恐怕就要暗淡很多。如果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玉粒金莼噎满喉的贵族生活,文学史上大概也不会有六大名著。另一方面,孔子强调“人不知”时要“不愠”,也就是保持一种澹泊宁静的心态。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如果在人生的不顺、社会的不公面前牢骚太盛,心理太不平衡,一“愠”而弃学从政从商,或者一“愠”而消极怠惰,失去奋斗的高标,还能在学问上有什么成就?

       只有那些心灵超脱尘俗,不为繁华所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高境界,同时也在心灵上达到高境界。程颢有诗述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豪雄男儿,正是孔子第三境界之“君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鲁迅先生与电影

下一篇《论语》的温度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