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9-14
12225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还可以是助词。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例释如下:

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和this is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4.必死是间。《崤之战》

5.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8.是吾剑之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治平篇》

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

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

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12.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左传》

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动词相当。

14.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15.皆是水凿之穴。《雁荡山》

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17.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

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

19.是己而非人。《问说》

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

19.定国是之诏既下。《谭嗣同》

20、共商国是

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左传》中成语知多少

下一篇“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