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影视剧批评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22
28165


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
1、镜像叙事分析;
   镜像分析是从对电影的批评中借鉴而来的,也就是对影视本体——画面、灯光、色调、场面调度、声音、叙事模式等本体问题进行分析;它是影视作为屏幕艺术的本体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进行批评的基础。
 巴赞谈到对影片的评论时说,“我们要求它不胡编乱造,要求它通过运用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拍得巧些。第一个要求是智力方面的要求,后一要求属于技巧方面。”(《电影评论辩》)——电影在内涵方面和形式方面的要求。 
  
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
2、文化研究;
   影视剧批评的文化分析特性力图在国家、社会、阶级、种族、身份和性别等等层面上强调电视剧的整体联系并展开影视作品及文艺作品的比较研究;同时,它还倾向于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影视现象并以综合的视野研究影视的文化性质;另外,还探询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冲突与变迁等等。


影视批评的基本特征
3、媒体研究与产业剖析: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形式,一种异军突起的文化工业,对其进行政治经济学批评和媒体研究都是必要的。它涉及到大众传媒的传播特性、收视率、观众反馈、传播效应的产生、发展、交互作用等等方面的问题。
影视批评模式与方法
一、社会——历史批评
一、社会——历史批评
基本特征:影视剧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是影视剧批评中使用最广泛、影响也最大的一种批评模式。它将影视剧作品的表现内容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进行对照比较,侧重研究影视剧创作主体与作品主题表达及其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它格外强调影视剧作品的社会历史蕴涵,以真实性、倾向性与社会效果为批评标准,采用主题探讨和形象论评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对文学批评相应模式的借用与移植。优点是把握了作品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精髓,缺点是容易忽略作品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形式。过于看重社会效果,也使其承担了过重的教化、引导功能。
社会——历史批评
发展演变:1、最初的伦理道德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因素往往是结合在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中。例证:对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0)的批评等;《中国电视剧告诉我们什么?》(《新华文摘》1995年第10期,张宏森),强调传媒的伦理功用。意识形态批评同样应用广泛,十七年、文革时期如对《武训传》的批评、谢铁骊为《海霞》给毛泽东的一封信。
社会——历史批评
发展演变:2、社会历史批评是在19实际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奠定的批评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伦理道德批评和意识形态模式中引入了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维度。这一批评模式中常常会结合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讨论,即典型形象批评模式,这是直接从文学批评中借鉴而来的:莱莘、巴尔扎克、雪莱、雨果、黑格尔等人的文论中都曾论及它。到马、恩获得丰富完善。三十年代被中国左翼批评家介绍翻译过来,一直延续到十七年的电影批评中。该理论在东渐过程中充满误读,也获得了本土化的全面接受与发展,存在着学术与政治、创作手法与意识形态立场之间的多重混淆。
社会——历史批评
3、八十年代以后,理解进一步深化,刘再复的“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论”。艺术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恰恰相反,是从特别、特殊去表现一般。典型并不是概念先行,图解概念,而是从鲜活的生活出发,“这一个”身上蕴涵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近年来在电视剧创作与批评领域被重新发掘、重视。这和电视剧特别是长篇电视剧的现实主义美学品格密切相关。

社会——历史批评
个案分析:经典批评文章——安德烈?巴赞的批评作品《奥逊?威尔斯论评》,导演一生经历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佐藤忠男《沟口健二的世界》,导演童年的经历,艺妓姐姐的影响,大量采访工作围绕这些问题进行。
  
个案分析:用社会—历史批评工具解剖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典型形象霍夫曼将军。(《当代电影》2002年4期)
影视本体批评模式
  一、本文分析
二、作者论
    三、类型研究
影视本体批评模式
影视本体批评模式以张扬影视创作者的创造运作个性为批评目的,以影视特性、人文深度和创新意识为标准,倾向于在观看和分析中排斥文本之外的任何因素,以作品为本体立足对作品进行文本的审美与形式分析。

本体批评
发展溯源:本文分析是西方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电影批评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理论的一种批评实践。60年代初期,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对传统电影理论(也可称为古典电影理论)中的形式主义(爱因汉姆的造型学派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学派)和现实主义(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说和巴赞的影象本体论)的理论争议作了一个总结。这也被看作是古典电影理论的终结。西方的传统电影批评中早已有作者批评、类型批评及场面调度批评,但随着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作者批评与类型批评这些着眼于电影本体艺术风格的批评模式又获得了更充分的发展。

 
传统电影批评与现代电影批评的差异
1、在如何看待作品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把影视节目看作是“作品”,而现代批评把它们看作是由符号(sign)以及一定的组合法则(code)所构成的“文本(text);
2、在如何看待作品的自律性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强调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而现代批评则强调文本(即作品)和其运作法则之间的关系;
3、在如何看待艺术家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以艺术家为中心,而现代批评则强调文化产品生产的语境以及作用和引导那种生产的力量;
传统电影批评与现代电影批评的差异
4、在如何看待作品与世界的关联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通过分析作品来揭示世界永恒的事实,现代批评则把文本看作是一个被建构的世界;
5、在如何看待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把意义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所有物,而现代批评把意义看作是读者读解文本的产物;
6、在如何看待艺术与非艺术上存在差异:传统批评常常不把为作品建立意义看作是它的功能,而且还担负起把“艺术”从“非艺术”中区分出来、在艺术作品中区分等级的功能,现代批评则质疑这些评判文本的标准和批评话语,并把其研究范围扩大到“非艺术”的文本。

现代影视批评的组成
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以银幕理论为核心的一些方法,包括符号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第二部分是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的一些方法,包括文化研究批评、读者反应批评、社会学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大众文化批评等。它们彼此交叉、渗透,在读解作品时很难单纯使用一种方法,而必须以分析对象为基本出发点。
一、本文分析简介
本文分析是指自60年代以来某种程度上将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在电影作品分析与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本原理。
符号学的基本前提是:所有的传播形式(电影、电视、书本、绘画、交通信号等以及其他)都可以分割成个别的意义单位,它们可以从各自的特征加以研究。更重要的是,它们也可以从它们如何与其他意义单位互动的角度加以理解。。最小的意义单位是符号,它和其他符
号组合起来成为系统,这就构成了文本。

当代西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电影理论的两类主要内容
第一类是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人文思潮兴盛时在法、意、英等国电影理论界的有关研究,代表人物是麦茨、帕索里尼、艾柯、沃仑等;主要课题是电影语言与电影本文分析。
第二类是在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新发展(主要是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和“后结构主义”的本文研究)影响下形成的一些电影符号学理论,主要课题有观众深层心理,电影机构与意识形态论、电影叙事学,此外还包括意、英、美等国的类似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麦茨、鲍得里、贝洛尔、欧达尔、汉得森、黑思、沃仑、克里斯蒂娃等。60年代早期电影符号学研究与结构主义的文学叙事分析密切相关。两者均属于基本理论与专业影评(而非时评或通俗批评等)两类。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它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历史发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
二是研究者的思想普遍趋近左倾,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是较为明显的。这和欧洲各国六十年代的现实背景和社会思潮有关,比如阿尔都塞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次,本文分析是一种方法论倾向,聚集在这面大旗——符号学之下的理论家、批评家在哲学观念、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方面常常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使得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内部又出现了由电影语言学向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变,从社会深层结构向心理深层结构的变化。因此,本文分析不是一种思想流派。
四、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对丰富我们的研究框架和扩充我们的思维幅度是有益的,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充分正确性,德鲁兹(哲学家)就曾抱怨麦茨把电影弄得不象电影了。但是,理论的探索正是人类精神的触角不断扩展的一个表现,不可纯粹苛求其现实有用性,学问的“有用”与“无用”在基础理论的探索中不可整齐划一。


本文分析解说(一)
以麦茨的电影“句法学”或叫“大组合段”为主要研究特征 ,是一种“电影语言结构表意说”。在《电影符号学中的几个问题》中,他指出,电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言”,指以故事片还是短片、纪录片、科教片或广告片为研究对象。电影和叙事性的结合是一件大事,这种结合绝非注定非如此不可,但也不是完全偶然的。它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事实,一种文明事实。
本文分析解说(一)
重要概念: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直接意指指被再现的情境,如虚构时空、人物、风景、事件以及其它叙事因素;后者指文学中有诗韵、章法和比喻,电影有框面安排、影机运动、光的效果,美学的序列类型和限制因素,风格、样式、象征、诗意气氛等等。其能指是整个直接意指的符号学材料。举例说明。用不同的照明拍摄的同一场景会产生不同的印象,而用于不同主题的同一技巧也会产生不同印象。电影的效果不能是“无缘无故的,”而必须始终“从属于情节”。

本文分析解说(二)
组合段研究:处于电影直接意指问题的中心地位,故事片的叙事性的相似性。交替组合段,为了建立含蓄意指作用而寻求一种“构造”或一种“效果”。如果以时间为基础可区分出三种交替组合段。(1)能指的交替表示所指的平行的交替——类比关系,也叫交替项,比如,两人打电话;(2)第二类,交替组合段,能指的交替动作和所指的同时性相应,追者与被追者,《警察的故事》,人物的行为是同时发生的,电影知觉的自发心理机制。(3)平行组合段,两个或多个事件通过蒙太奇混合在一起。如人物心情与外在环境的对比,产生象征意味,也会成为模式而令人生厌。
本文分析解说(三)
麦茨《想象的能指》(1975)、《历史与话语:两种窥视癖论》(1975)从结构主义向精神分析方面转化的研究指向,博德里的“满足欲望说”、达扬“缝合体系”等。适合于任何文化领域。注重研究电影本文与意识形态及父权制与观影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批评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电影叙事理论研究,可称为“叙事美学与艺术说”。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集大成之作。波德威尔的理论实用切近,对 叙事时间、空间、叙事人、叙事因果关系等功能元素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本文分析——叙事方法解说
一、电影中的故事、叙事与情节;
 

本文分析——叙事方法解说
二、电影叙事中的时间与声音;三种时间形态:本事时间(涵括在影片本文的叙述范围内,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故事本事的时间流程;本文时间——影片本文中呈现出来的时间;放映时间。影片的特色和魅力常常来自于本文时间结构中这三种时间的巧妙安排与控制。
   声音——时间的外化,是实施电影叙事时间变化的一个承担者。
本文分析——叙事方法解说
三、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画格空间(存在于电影胶片上的单一画格所具有和呈现的空间,分切、停顿、复现显示文本意义)、镜头空间(画面构图调节叙事信息功能、声音配置、镜头运动等)与形象空间;


本文分析——叙事方法解说
四、电影叙事中的叙述者;
   影片叙述人的身份与态度(画内与画外的“我”、多重声音叙述)、影片叙述的层次与视点(主要是从谁的角度在看?站在什么位置上看?)影片《情人》、《城南旧事》等例子。
本文分析——叙事方法解说
五、电影叙事结构模式:1、因果式线性结构,《玫瑰的名字》;2、回环式套层结构,《卡门》、《法国中尉的女人》;3、交织式对比结构,《广岛之恋》;4、放射式缀合结构,《城南旧事》;5、梦幻式复调结构,《野草莓》。
电影本文结构分析范例、参考书目、观摩影片
《电影手册编辑部》: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1970);
(美)比尔·尼柯斯:风格、语法和电影(以上文章均选自麦茨等著:《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三联书店2002版。);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320——390页,2000年版;
关于麦茨的“大组合段”说明。
观摩《罗生门》、《美国往事》。

“影视本体批评模式与方法”思考题与作业要求
1、从声音角度分析影片《一个和八个》的叙事特色。
2、从叙事时空结合角度分析《美国往事》的艺术特色。
3、从叙事结构角度分析《罗生门》的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舞台剧简介

下一篇如何看待戏剧冲突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