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白话自由诗

作者:张同俭,闫玮     来源:新编现代文学史     时间:2011-01-06
11527
  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前旧体诗词的腐朽最为明显,反映在思想内容上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在形式上又死死坚守着陈腐不变的格律。为此,胡适明确指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28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适《谈新诗》)。这一主张,成为后来白话新诗创作的经典理论。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首先是破除僵化陈腐文言,以白话加入诗行。尤其是提倡以接近大众口语的简洁亲切的俗字俗语取代文言的艰涩滥调,实写社会状况,表现真挚的感情和崭新的思想。
  其次是在音节韵律上破除旧体诗词的声韵、格律平仄,废除骈偶典故等僵化的束缚,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而不必拘于音韵(康白情《新诗之我见》),诗歌的声气音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求合乎诗人自身情绪感兴的自然消涨和语气的自然节奏。
  另外,在体式上有意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不为格律音韵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倾吐心里的东西,诗既不分行也不押韵,即使分节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内容而随意排列,以此形成了自由诗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自由诗在思想内容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便是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工农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前所未有的以大量篇幅,展现了他们现实人生的苦难,以此来揭示旧社会贫富尖锐对立和封建专制的本质特征。
  另一显著特点是在反封建专制种种旧传统旧观念的精神禁锢和束缚的主题上更多地寄寓着渴求个性自由解放、独立不阿的意义。这一特点又集中地体现在以汪静之和冯至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自由诗创作中。他们赤裸裸地表述男女青年在恋爱上的欲望和要求,毫无拘束地自由放肆地歌唱自己的青春爱情,清澈见底地倾吐和展露五四青年不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内心深处的自由向往和个性解放要求,表现出一种蔑视旧礼教的叛逆姿态和对婚姻对自由的如火如荼的热切向往,真正地显示出五四要求个性自我解放的时代主题。
  自由诗中也有一些赞美劳动意义,歌颂劳动人民优良品质,抒写对理想社会和光明前景憧憬的作品,这些作品尤为可贵的思想特征是往往在赞美的文字里透露出反封建的主题和乐观明朗积极进取的倾向,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还有相当数量的写景抒情短诗,诸如冰心、宗白华的那些诗意幽美的小诗,虽然不如揭示劳苦大众悲惨命运和歌唱追求爱情自由反叛封建旧礼教的诗篇深刻动人,但它们开掘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由此展示出这方面的苦恼迷惘感伤和愤懑,同样映照出时代的投影,并且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尤为真挚细腻新颖,显得别有意味。
  自由诗的不足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诗的语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开放缺乏应有的约束,自由成章,语风散漫,总显得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种过分直露和明快的毛病不仅使诗作本身缺乏应有的意境和充沛深刻的感情,也从整体的构成上丧失了诗歌的美感,并且损害了在冲破旧体诗词镣铐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白话新诗的信誉和地位。另一方面以太多太盛的说理入诗,使理念多于情感,这亦反映出诗人体验生活的肤浅和对诗歌抒情特点的幼稚把握。与此相联系的是,那些描述社会人生苦难生活的诗作的写实手法也较肤浅,多以旁观姿态和一些生活表象的罗列堆集手法,因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分析,这些都是自由诗的通病。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他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白话诗和话剧的创作以及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方面,他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早在1916年夏秋留学美国期间,他就开始试作白话诗。1917年2月,胡适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胡适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尝试集》的题材内容可分为四种。
  一是写景诗。写云淡天高的秋景或写夜的景观和雾景、雪景,均信手写来,颇具细致奇异之处和至美境界,衬托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艳羡之情;二是赠友诗。诉说友情,回顾友情的昔日畅快悲苦或酬答友人,三是政治诗。这类诗或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揭露军阀,或表达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或表达作者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内容均积极向上;四是爱情诗。总的说来,《尝试集》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
  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尝试集》具有下列突出特点:
  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胡适主张“做诗如作文,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尝试集》出版自序),《尝试集》的多数作品正是努力向着这个目标靠拢的。“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欢喜!”(《老鸦》)“奴隶们做了一万年的工,/头颈上的铁索渐渐的磨断了。/他们说:‘等到铁索断时,/我们要造反了!’”(《威权》)这些诗句都写得质朴无华,明白如话,《人力车夫》更大胆引“车夫”的俗言俚语入诗,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甚至晦涩难解的弊端,是白话诗迥异于旧诗词的一大创新。
  平实、冲淡的意境。《蝴蝶》、《鸽子》、《一颗星儿》都以平实的语言,常见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调,展示出各自的韵味、意境。写景诗《湖上》,以朴实的诗句对湖光夜色中的一星“萤火”稍加点染,即衬托出那一种飘渺中不失清新的境界。
  托物寄兴,是胡适较多运用的手法。这方面的成功之作有《蝴蝶》、《老鸦》、《鸽子》等。作者借形单影只的蝴蝶、桀骜不驯的老鸦、如意翻飞的鸽子抒写新文学拓荒者执着的追求和时感欢跃、时感孤寂的情怀,不无自况之意。《乐观》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意,而以“树”为喻,表达不畏摧折、终将获胜的信念。
  在诗形和用韵上,胡适旗帜鲜明地主张“诗体的大解放”,决心“要用白话来征服诗的壁垒”,并且具体指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谈新诗》)。《尝试集》中的大部分诗体现了他自己的主张。
  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字半农,江苏江阴人,现代著名作家,音韵学家,早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与钱玄同妙演“双簧戏”。在《奉答王敬轩先生》一文中深刻犀利地批评了封建国粹派,也曾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发表了大量新诗、杂文评论与译著。他的重要成就,也就是在新诗方面,他在理论上主张诗之精神在于求真,力主建立新韵,增多诗体,追求音节严整有韵律,是新诗革命的先驱。主要诗集有《扬鞭集》和《瓦釜集》。
  刘半农是诗体多样化和平民化道路的热心探索者。他率先对白话诗进行大胆的尝试性的“革新”,尤其是“在诗的体裁上”,他主张“翻新花样”,他写了大量的有韵诗、无韵诗和散文诗等,还曾仿效故乡江阴的民歌而创作了《瓦釜集》。其处女作《相隔一层纸》以鲜明的对比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颇为人称道。这一类诗篇还有《车毯--拟车夫语》、《卖萝卜人》、《一个小农家的暮》等,它们为作者赢得了“平民诗人”的美誉。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幼年时期,受过严格的诗书训练。“五四”时期积极倡导创作白话诗,成为《星期评论》的一个主要诗人。最初写的新诗,辑集为《旧梦》,1923年出版;“五四”后期写的新诗,辑集为《邮吻》,1926年出版。
  刘大白诗歌的创作倾向表现在:一方面注重用歌谣体来揭露封建势力,表现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反抗,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注与同情,富有强烈的现实性。代表作是《卖布谣》、《田主来》。另一方面把赞美工农革命、劳动者创造世界的伟大壮举与歌颂苏联十月革命有机结合起来,此以《红色的新年》、《五一运动歌》、《劳动节歌》为代表。
  在艺术风格上,刘大白的绝大部分诗作,写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语言朴素通俗,意义明白如话,诗的格调自然流畅。但有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刘大白《〈旧梦〉付印自记》),形式上也遗留着“传统气味”,没有脱尽旧诗词的痕迹。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五四”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和散文家。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写新诗开始的。它的新诗创作除了一部分与朱自清等人的诗收入《雪朝》集以外,只有《过去的生命》(1929年出版)一部,其中收新诗三十四首。
  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小河》于1919年2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受到胡适、郑振铎、康白情、朱自清等的一致赞扬。它的成功在于:一是思想内容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表现了“五四”时代人性和个性解放的要求。自然流动的河水,被无端地用石堰堵断,诗人以此为喻,强烈谴责了灭绝人性的专制对自由的束缚和对个性的扼杀。其次,周作人曾幻想建立一种以“爱”为核心的乌托邦社会生活,《小河》就是他的这种主张的形象体现。诗人告诉我们,小河原先过的是“利己而又利他”的生活的:河水“稳稳的向前流动”,自身富有旺盛的“生命”,生活很自由,而且还使“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色的果实。”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们“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他也深知“水的利害”,古人云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诗中通过对稻苗、桑树、草和虾蟆焦虑而矛盾心理的描写,反映了他对社会变革和生活变故的“忧惧”。二是在艺术形式方面,胡适等诗人大多从“诗体的大解放”着眼,对这首诗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代的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等创作的白话新诗,在格律、音节及至感情境界上,都还多少带有传统气味,受着旧诗词的影响;而《小河》则完全摆脱了这种气味和影响,诗中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紧密结合,化为一体。全诗用诗体散文来写,句式长短不拘,每句也都不押韵,“但是读起来自然,有很好的声调”。胡适在《谈新诗》中称誉它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冰心的小诗虽然在形式上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但在内容上却是从她自己“爱的哲学”中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因而大多数抒写母爱的真挚和童心的纯真,吟咏母爱、童真和自然美。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解决的“药方”就是“爱的哲学”,由亲子之爱推及到万物之爱。这种思想在诗中表现得往往更直接鲜明。《繁星》就集中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切思考和认识,展现了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的爱与忧。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赞颂了。”(《繁星》)诗人用拟人化的手笔吟咏繁星,太空,在她心中,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太空、繁星、春水、小草、白云、露珠......无一不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意象丰繁而情思专一,对大自然的礼赞也与她对母爱的宣扬一脉相承,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从她的一些诗行中也不难体会到她像稚童一样对大自然的“母爱”充满依恋,充满一腔深情。她以繁星在沉默中“深深的互相赞颂”象征人世间的关爱,这种“完全之爱”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大海呀,/哪一颗星没有发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繁星·一三一》)冰心从常见的自然中发现美的作用,“大海”、“星”、“花”,小诗由这些碎小的音节连缀成行,且押了韵,自然流畅,又柔和优美,且含蕴深远,富有哲理意味。小诗以新鲜的感受通过艺术的想象,撷取大自然中具有特征的美的东西,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了爱的情感,抒情与哲理相结合,通过浅近的哲理体现了事物的相互关系。《繁星》中除对母亲、童真、自然的赞颂外,还有对现实社会的慨叹,唱出了在黑暗重压下与激烈斗争中弱者的哀歌。如《繁星·一五九》,她要躲避风雨,便只有躲到母爱、童真和自然中去。冰心以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的伟力,,宣扬为孕育一切的万有之源,而当不安宁的心灵需要寻求安慰和归宿时,母亲又成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其实是弱者的体现。此外还有《春水·一○五》:“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明月的大海里。’”《春水》的主要内容是对母爱的讴歌,《春水·一○五》集中表达了这一基本主题,母爱、童真与自然之美已浑融为一体,难以分割。在这首小诗中,冰心更多是表现对现实社会的慨叹,是一次哀婉浅斟的低唱,情绪比较低沉,表现了生活的不安、孤寂,而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容易共鸣,流露出苦闷怅惘的情绪:“心儿啊!/什么时候值得烦乱呢?/为着宇宙,/为着众生。”(《春水·一六》)诗人在此小诗中展现了她对人生意义的沉思默想,现实的社会引起了诗人的不满和警觉,感受到时代生活的脉搏,认真思考社会人生问题。诗人用简短的八字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思索,展示作者对爱与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
  “婴儿,/在他颤动的啼声中,/有无限神秘的言语,/从最初的灵魂里,带来/要告诉世界。”(《春水·六四》)对纯真童心的歌颂是冰心宣扬的母爱向另一方面的自然延伸,她偏爱一切幼小的、稚嫩的、芽苗一样的事物,她视儿童为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儿童之真美善反衬社会之丑恶及世风的堕落。“真理,/在婴儿的沉默里,/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对童真的讴歌也是诗人对自己灵魂的独白,虽然诗很少正面表现时代风云、重大事件,但她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受,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对各种人物的呼唤和同宇宙万物交谈,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了她“零碎的思想”。同时感情是冰心诗歌的血脉,冰心以“爱的哲学”的伟大感召力,引起读者共鸣,传达出了全人类普遍相通、凡人皆有的一种高洁情愫,表现了生活在充满虚伪奸诈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纯真、无私感情的渴求。冰心在小诗创作中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给人类带来了真善美,使人们得到精神的慰藉,不仅净化了人的心灵,陶冶了情操,而且小诗中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美德力量,使她的作品葆有永不凋萎的艺术青春,也实现了她为“人生而艺术”的志向!
  秦牧说:“她望着繁星,对着大海,赞美自然,讴歌母爱,爱慕善良,探求真理,在夜气如磐大地沉沉的当时,她告诉人们要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起了一定的作用”,“发挥了一定的功能”(秦牧:《一代女作家的光辉业绩--祝贺谢冰心同志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
  [作品选析]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
  这首诗选自冯至的第一个诗集《昨日之歌》(作于1921年至1926年)。诗集分上、下两卷,上卷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叙事长诗。《我是一条小河》是上卷抒情短诗中的代表作,最集中体现了冯至诗歌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鲁迅曾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首诗一般被当作爱情诗来读。写少男少女纯洁、执著、美好而略带忧郁情绪的爱恋。当然,我们的理解可以更宽泛些,比如小河追求的执着与痴迷,可理解成对理想追求的忧与喜。全诗共五节,诗人把“我”比喻成一条“小河”,写“我”作为一条“小河”流入“大海”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写“我”对“你”无法忘怀的眷恋,不懈的追求和最后无可奈何的结束。整首诗情节流动发展,像一首叙事诗,但事实上又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全诗从头至尾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喜与忧。
  第一节写“我”和心中的恋人“你”邂逅,一见钟情。我是“无心”绕过你的身边,你也是“无心”把影儿投入我的心中。两个“无心”明白写出了爱情的不期而至,两个年轻的生命相遇,迸发出青春耀眼的火花,写得极富诗意,把“我”比作一条向着目标永远前进的“小河”,比喻贴切新颖,把“影儿”用“彩霞”来装饰,把“我”的心表达成“软软的柔波”,把似水的柔情表达的非常到位。
  第二、三节,写“我”流过森林和花丛,为心中的恋人编织裙裳和花冠,这里表达非常独特:“我”作为一条“小河”,用“我”荡荡的柔波“把那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用粼粼的柔波把那凄艳的花影/编织成你的花冠。”这无意的邂逅,总让诗人忘不了,这无意识的忘不了,让读者感觉那样美好:“我”无论走到那里,在什么场合,甚至在想象的场合,都不自觉地把“我和你”联系起来,总在作“白日梦”。在这样的梦里,“你”的裙裳碧翠,花冠凄艳。
  第四、五节,写“我”作为一长“小河”流入风厉浪狂的无情大海,“我”作为“小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已不复存在,给恋人编织的裙裳和花冠也被吹折和击碎了!诗人那些少年时代的白日梦,在投身于实实在在的现实之后,都一个个折了,碎了,“你”彩霞般的影儿,也幻散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和个性解放,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他惆怅,彷徨。诗人是感伤的,悲哀的,他的悲哀正是因为“我是一长小河”,因为人生是流动的,是变化的,通过这段感情历程的抒写,诗人对人生,对爱情有了更多的领悟,也可以说有了些哲理性思考。诗人这段美好回忆,是这样的不由自主和无奈。青年的冯至不愿接受这个无奈,他用一个“竟”字表明了他的惊诧和失望,但也因为这点对人生悲哀的抗拒,冯至才得以写出这首诗。如果冯至把人生的悲哀看得平常和麻木了,就会什么也写不出来了,也不用写了。
  《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写作的当时,冯至喜欢读郭沫若的《女神》,又因为学德语,接触到德国浪漫派诗歌。他还反复诵读郭沫若译的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在这样的影响下写出年轻人带有浪漫主义气味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柔漫的语句,缠绵的意境,舒缓的节奏,构成了这首诗的特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同俭,闫玮,来源:新编现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女神》及其他早期诗歌

下一篇现代新格律诗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