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第五章 当代文学

作者:张良村等     来源:世界文学历程     时间:2011-01-03
14634

 

第一节  概述

    
东方当代文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文学。当代东方各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各具特色,文学现象、文学发展及文学成就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反映。在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东方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东方文学加强了现实性,并积极接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融合到世界文学的主潮中,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了解当代东方文学,有助于全面把握感觉当今的世界。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民族独立与解放

当代东方,是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地区。具有反法西斯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东方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统治开辟了广阔道路,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锐不可当。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宣告成立,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一大批国家纷纷宣布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
2·万隆精神

这些相继独立的东方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成为亚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这是东方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是“万隆会议”的一个基本主题。“万隆精神”激励着亚非各国人民加强联合,自强不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经济繁荣与世界文化交流

政治上的独立带来了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虽然大多数亚非国家属于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但对经济建设的探索与追求日益影响到文学,尤其是在近些年,随着电视机等现代化文化娱乐设施的日益推广,文学的表现形式已显示了多样化风格,传统的文学观念、读者群、作家队伍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学的风貌越是丰富多采。另外,随着国际对话增多,文化交流加深,各国文学间的隔膜正在逐渐消除,西方世界看待东方文学的眼光也在逐步改变,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不断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已更多地接纳并欣赏东方文学。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正日益获得一个宽松、平等的世界文化环境,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正日渐扩大。
二、文学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

当代东方文学,诞生在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风雨之中。在它产生之初,无论是无产阶级文学,还是民族资产阶级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即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赞颂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斗争。

由于东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东方各国文学也出现了一种多元化态势。战后日本出现了许多凭吊战争、揭示战争给人民心灵造成创伤的作品,而后又出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私小说、通俗小说等,或反映现实生活,或描写人的心灵,表现了在工业化社会高度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在非洲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独立与种族歧视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进步作家将推翻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民族解放与国家繁荣而斗争作为创作的基本主题。许多作家是反殖的战士,是斗争的直接参与者。尼日利亚作家沃尔·索因卡曾因参加民族解放运动而坐牢。
2.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积极交流

东方各国的进步作家,有着广泛的友好联系,经常进行文化交流、考察访问等多项活动。东方当代作家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人民间的深厚友谊,促进了东方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当代东方文学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在近现代影响到东方,到当代这种影响更加剧烈。日本战后文学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如野间定的《阴暗的图画》便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明显受到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椎名瞩三是公认的日本存在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墙壁》和《砂女》也反映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和卡夫卡的影响。在当代印度文学中,50——60年代出现的新小说派,明显接受了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在当代阿拉伯文学中,埃及著名小说家陶菲格·哈基姆的戏剧《爬树的人》、《人有其食》及埃及当代作家赛义德·舒尔巴吉的《十二点的列车》等,都是深受西方荒诞派戏剧影响的代表作。在非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戏剧家索因卡的有些作品,则被称为贝克特式的荒诞佳作。
3.民族特征

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在积极向世界靠拢的同时,既不排斥外来文化、外国文学的影响,又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特点,无论作品取材、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文学的审美情趣、思想哲学观念,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之所以享誉世界,都与其创作中着力展现的日本文学审美世界密切相关;塞内加尔著名女作家阿·索·法尔虽然用法语创作,曾荣获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但作品中所展示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非洲世界。
三、文学状况

当代日本文学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从1945年到1950年为战后恢复期,从1951年到1960年为战后过渡期,从1961年到现在为新文学展开期。

战后恢复期的文学(1945——1950)。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战争破坏是惨重的,战后日本文学愤怒揭露战争的罪恶,真切反映战后现实社会的混乱与艰难,并呈现出多种流派并立的现象。

1945年12月,新日本文学会成立。发起人有秋田雨雀、江口涣、藏原惟人、洼川鹤次郎、壶井繁治、德永直、中野重治、藤森成吉、官本百合子等9人,几乎都是战前的左冀作家,赞助人则包括志贺直哉、野上弥生子、广津和郎等负有盛名的老作家。它一面继承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传统,一面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扩大战线,成为一个民主的文学统一战线组织,口号也由无产阶级文学改为民主主义文学。在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下,该会成为战后日本最大的一个丈学组织,拥有2万会员,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创刊于1946年。宫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46——1947)、德永直的《妻啊,安息吧》(1946)等作品均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战后最早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是一批老作家,作品有;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194),正宗白鸟的《战争受害者的悲哀》(1946),永并荷风的《舞女》(1946)、《勋章》(1946)及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上卷(1946)等。短篇小说《灰色的月亮》通过描写一个少年工人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处境,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悲惨情景,表露出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失望情绪。

适应新时代而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为“战后派”。“战后派”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所谓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野间定《阴暗的图画》(1946)被公认为“战后派”的先声。继之有梅崎春生的《樱岛》(1946),推名巴三的《深夜的酒宴》(1947),武田车淳的《审判》(1947),填谷雄高的《亡魂》(1946——1949),大岗升平的《俘虏记》(1948),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自白》(1949),安部公房的《墙壁》(1951)等相继发表,逐渐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当然,他们在经历、作风、文学观念等各方面仍有很多不同。

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不断宣扬对毁灭、流血、死亡与自杀的沉迷,并在《忧国》(1960)、《明日黄花》(1961)和《英灵之声》(1966)中美化法西斯军人。他主张“必须复兴日本的传统,尚武和武士的传统”,还宣称剖腹自杀是“死的美学的极点”。最后,为了煽动人们挺身而出,复活日本军国主义,他按照日本传统方式当众剖腹。

《假面的自白》是一部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叙述一个具有特异性格的人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大胆自白。《金阁寺》(1956)被誉为战后文学的杰作。小说以一位口吃的青年和尚放火烧毁美丽的金阁寺的事实为素材,生动地描绘丑对美进行报复的复杂心理历程。1970年他完成了历时近6年的长篇巨制《丰饶之海》(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该作品被评论界视为三岛文学的顶峰。

三岛由纪夫一生著有ZI部长篇小说,80余个短篇,33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其中有不少曾被译成欧美多种文字,他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作品中有10部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多种文学奖。日本文艺评论家松本鹤雄说,三岛的文学特征是:“日本浪漫派精神、贵族情趣和对王朝文化的憧憬的结合,转化为天皇神格化。”将艺术的卓越与政治的反动如此极端而严密地凝聚于身上的三岛由纪夫实在是个谜。

战后日本社会混乱,人们茫然不知所措,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法”)应运而生,并受到读者欢迎。这派作家对一切权威抱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反抗意识,采取自嘲自谑的态度,嫌恶市民社会的伪善,并且往往具有颓废倾向。在创作方法上,他们摆脱以描写客观对象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力图采用更加自由自在的小说作法。织田作之助的《世态》(1946)、《星期六夫人》(1946),坂口安吾的《白疾)(1946)、堕落论)(1946),太宰治的《富岳百景》(1939)、《津轻》(1944),石ill淳的《黄金传说》(1946)等,都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品。

私小说和风俗小说依然存在。私小说在日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当战后派作家那些新鲜的、难懂的作品相继出现并风靡文坛时,同时也有不少优秀的私小说作品产生出来。私小说的弱点是反映生活面狭窄;长处是亲切、动人。尾崎一雄的《虫子的二三事》(1948)等可为代表。风俗小说的代表作有:丹羽文雄的《讨人嫌的年龄》(1947)、石川达三的《迎风摇曳的芦苇》丹桥圣的《雪夫人绘画》(1948)、石坂洋次郎的《青青的山脉》(1947)等,这些作品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风俗图景。

一战后过渡期的文学(1951——1960)。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文学发生新的转变,“第三新人”登场。他们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了战后派的雄心勃勃的风格。从嫌恶政治性的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的感觉构成自己的世界这点来说,他们与私小说传统一脉相承,他们的创作常以朝鲜战争和日本军需经济为背景,也被称作“相对安定期的作家”、“军需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乐趣》(1953)、《坏伙伴》(1953)、《海滨的光景》(1959),吉行淳之介的《骤雨》(1954)、《砂上的植物群》(1963)等,其中很多获得芥川奖。阿川弘之参加过侵华部队,小说《春城》(1952)以这段生活为背景,既有对侵略部队内部黑暗的揭露,也有对侵华战争罪恶性质的辩解。

从1955年起,日本社会进人安定时期,经济走向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不少青年耽于享乐,丧失理想。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轰动一时。作品以当时的不良男女为主人公,他们无目标,乱发火,不知反抗什么才好。作品以“性”为中心问题,试图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确定某种新的道德观念。作品于1956年获得芥川奖,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这一时期,老作家志贺直线、正宗白鸟、永并行风、谷崎润一郎、武者小路实笃、川端出成、中野重治、佐多稻子等仍在继续创作。并上靖的创作被有些评论家称为“中间小说”,即所谓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作品。他的创作题材很广,取材于现代的《斗牛》(1949)、《猎枪)(1949)、《冰壁》(1957)、《化石》(1967)等描写了当代生活的风貌;历史题材的《天平之甍》(1957)、《楼兰》(1958)、《敦煌》(1958)等大都与中国有关,通过对历史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

新文学展开期的文学(196——目前)。自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人“高度成长期”。高度现代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内在生活根底看,“性”价值发生变化,人们追求所谓“性”解放,传统的“家庭”意识变质解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冷漠和不安特征;另外,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在消失,个人在日常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是“第三新人”作家们继续活跃的社会基础。他们写小世界,写日常生活,迅速描写时代变化所引起的种种现象,如安冈章太郎的《花祭》(1962),描写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性欲的觉醒;吉行淳之介的《阴暗的节日》(1961),描写已婚的小说家和女演员的恋爱的情事。

同时,也不乏对时代、社会作总体观察与描写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1972)、综合污染》(1975),山崎车子的《白色巨》(1965)和《浮华世家》(1973)。

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周刊杂志的全盛,这时期大众文学繁荣,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水上勉、森村诚一等都拥有广大的读者。

60年代末期,一批被称为“内向世代”的作家登场。他们的普遍特征是:对现实社会缺乏积极的关心,依赖现在表面的和平与繁荣,埋头于追求自身和日常生活的不安定因素,时常陷人轻薄的虚无主义;在日常场景中导入某种“非现实”的东西;描写都市生活,这种生活是从传统的“家庭”、“血缘”、“故乡”分离出来的,于是就变成写无意义的人,在无意义的场所,过无意义的生活,即写砂粒一般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高度现代化经济发展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困惑。
当代印度文学。l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印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发展时期。

当代印度文学思潮繁多,派别林立,各民族文学均有发展,多方面地反映7印度的社会现实,较广泛地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不少作家以印巴分治、宗教纠纷、城乡生活为题材,成就显著。杰南德尔·古马尔是当代印地语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继普列姆昌德后的第二位重要小说家”。他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擅长心理刻画,堪称印地语心理小说的创始人。195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苏克达》、《旋转》。耶谢巴尔是全印进步作家协会的代表作家,曾因积极参加反英斗争而两次被捕入狱,长篇小说(不真实的故事》(ig60)为其代表作。小说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为《故土和国家》,下卷为《国家的前途》,作品生动反映了印巴分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因此而被称为“印地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60年代,印地语文坛出现了“区域派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描写乡村或城镇的风土人情;展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物关系等综合性、立体性画面;不注重刻画人物和铺叙情节,常常把方言、土语作为文学语言而广泛使用,具有过分浓厚的乡土气息。雷努的长篇小说《肮脏的区域》(1954)就属于这类作品。小说不是描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择取异乡生活的各个侧面,给人以立体感,进而反映出一种“全貌”,这“全貌”便是小说中的“形象”,具有艺术独创性。

乌尔都语小说家克里山·钱达尔在当代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写有30多部长篇小说,30余部电影剧本,400多篇短篇小说,在印度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长篇自传体小说《失败》(1944)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描写莫汉辛哈。金德拉和夏姆、文蒂两对青年男女悲惨的爱情故事,愤怒地控诉了印度的封建族权、宗教门第观念和种姓制度,揭露了社会丑恶势力对自由、人性、人情和人权的摧残,同时也指出了知识分子在追求新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软弱性。50年代末,中篇小说《一个姑娘和千百个追求者》出版。作品描写了一个令人心颤的悲惨故事。吉卜赛女郎娜吉长得如花似玉,为众多男子所倾倒,更令权贵富商垂涎三尺。为了捍卫自身的尊严、人格与爱情,娜吉勇于向社会挑战。在一个姑娘和千百个追求者之问,形成了美与丑、善与恶、贞与淫、灵与肉、诚与伪、弱与强的鲜明对比与较量。然而这是一个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美貌虽可征服金钱,却难以长存。一场意外的天花,毁去了娜吉美丽的容颜,她便随之而丧失了一切,终于被万恶的社会吞噬。钱达尔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泰米尔语作家阿基兰迄今已创作了40余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画中女》(1968)获1975年度全印涅那比达文学大奖。其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万卡之子》(1961)、《丹凤眼)(1965)、向何处去》(1973)等,阿基兰还曾获得印度文学院奖和印度讲座奖。阿基兰自称是甘地主义者,不满印度社会的不合理现实,作品多带批判锋芒,反映印度社会现实。有不少作品已被译成印度其它民族语言和英、俄、德、捷、波兰等语言。

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包括东非、西非、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大陆及诸岛。因这一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黑色人种,故而一般将其称之为黑非洲。15世纪以前,这里曾是一块不大为外部世界所了解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大陆。大约从15世纪末起,西方国家开始对黑非洲海岸进行掠夺。后逐步深入到内地,到19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几乎全部占领了黑非洲地区。殖民主义的野蛮掠夺和残酷统治,给黑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严重破坏了黑非洲原来的经济形态,阻碍了黑非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正常发展。殖民主义者占领和统治黑非洲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黑非洲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过程。,黑非洲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起初是部落酋长发动的旧式暴动,后来变成了优秀分子领导的有组织的现代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斗争规模不断扩大,反抗精神日益增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SO年代末和60年代逐渐达到高潮,并且相继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到90年代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

黑非洲有着较为古老而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口头文学丰富多采。一种类繁多,有谚语、格言、寓言、诗歌和各种叙事故事等。、20世纪初叶。教会和黑非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口头文学作过不少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些神话故事集和传说故事集,如塞内加尔的《阿马杜_‘库姆巴的故事》、象牙海岸的《非洲的传说》。喀麦隆的《在美丽的星空下》、乍得的《在乍得的星空下》、加蓬的《加蓬故事集》、尼伯尔的《尼日尔的故事和传说》等。1960年;由几内亚历史学家、文学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整理出版的《松迪亚塔》,无疑是黑非洲口头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松迪亚塔》是整理者根据几内亚西基里地区杰里巴。科罗村的“格里奥”杰里·马莫杜·库雅泰的口头演唱记录整理而成的。“格里奥”是黑非洲专门从事口头文学演唱、传播和保存工作的人。他们以此为业,家族世袭。“格里奥”虽是行吟艺人,但据传曾在国王或酋长的宫庭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博古通今,熟谙王国或部落的家族谱系、历代国王或部落祖先的不朽业绩,精通固有的律法和传统的习俗礼仪,充当史官和国王或酋长的顾问及传话人。国王或酋长每有重大决策,如征战、继嗣等,都要征询“格里奥”的意见。“格里奥”在收集、保存、传播黑非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口头文学作品正是依靠他们才得以流传后世。

《松迪亚塔》这部既具有神话色彩又具有文献价值的长篇英雄史诗,共18章,歌颂了13世纪西非马里帝国的“国父”松迪亚塔一生的业绩。传说松迪亚塔是古代曼了国凯塔王朝的继承人,非王后所生。因先知有言他将为王,遂遭王后迫害,经历了疾病和贫寒等苦难。国王去世后,太后篡权,松迪亚塔与其母被迫流亡国外。其后王国遭外敌侵犯,太后和新国王不敢抵抗,弃国而逃。年轻的松迪亚塔联合一些国家和部落举兵进击,经过几次大的战役,终于消灭了敌人,收复了国土,开创了延续二百余年的马里帝国。这部史诗塑造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英雄松迪亚塔的形象,描述了黑非洲人民光荣的历史传统,反映了13世纪上半叶西非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风土人情。史诗的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文笔活泼,语言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史诗中史实与神话相交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黑非洲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一般是在19世纪以后。至今发现的东非斯瓦希里语第一批书面文学的手稿,其创作时间大概是18世纪30年代。黑非洲书面文学的全面繁荣开始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到高潮。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世界文学增添了光彩,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重视。1986年、1991年,瑞典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与尼日利亚黑人作家沃尔·索因卡和南非白人女作家纳了·戈迪默就是显明例证。诚如沃尔·索因卡在获奖后接见法国《晨报》记者时所说:“这不是对我个人的奖赏,而是对非洲大陆集体的嘉奖,是对非洲文化和传统的承认。”

黑非洲文学的跳跃性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中,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促进文学飞跃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民族的觉醒,不仅推动了黑非洲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深人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掀起了维护黑非洲民族文化的运动。1934年,塞内加尔的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和马提尼克的艾梅·塞译尔以及圭亚那的莱昂·达马,在巴黎创办了《黑人大学生》杂志,提倡“黑人性”文艺,发起了一个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桑戈尔认为,黑非洲的文化遗产具有崇高价值,它包含着黑人心灵的精华,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精巧的艺术性。“黑人性”作家主张从黑非洲传统生活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和创作主题。展示黑人的光荣历史和精神力量。此外,黑非洲文学的飞速发展亦与黑非洲作家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取外国文学的营养不无关系。

黑非洲文学的语言比较复杂,既有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作家,也有用欧洲语言写作的作家。诚然,最先使黑非洲文学走向世界的是用欧洲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作品,但不能就此断言黑非洲文学中用欧洲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成就就一定大于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大量的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还未被翻译成世界常用的语言文字,尚未被世界所认识和了解。不论是用何种语言文字写成,黑非洲文学所表现的都是黑非洲文化,所反映的都是黑非洲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借助于文学,使人们对黑非洲有了更多的了解,确如尼日利亚著名黑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所说:“非洲人民并不是从欧洲人那里第一次听说有‘文化’这种东西的,非洲的社会并不是没有思想的,它经常具有一种深奥的、价值丰富而又优美的哲学。”

在黑非洲的现当代文学中,各种文学体裁都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以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诗歌是黑非洲现代文学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并得到普遍繁荣的文学形式。数量众多的诗歌作品,歌颂了黑非洲的民族传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行,反映了非洲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气概和必胜信念,发出了民族觉醒的呐喊声。小说在黑非洲的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黑非洲的历史和现实,描述了殖民主义入侵后非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抨击了殖民统治给黑非洲人民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也展示了独立后非洲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矛盾和冲突。戏剧的真正繁荣开始于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之后,现已成为黑非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非洲的现代戏剧与传统的民间滑稽剧、闹剧、哑剧、歌剧、配有音乐和歌唱的舞蹈等有渊源关系,不少作品也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法。戏剧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不但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某些作品还赢得了国际声誉。

黑非洲文学的飞跃发展和全面繁荣,是众多的黑非洲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文学领域人才辈出,群星争辉,仅《20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载入的黑非洲作家就将近40位,他们都是20世纪的重要作家,获得了国际承认。在这众多的黑非洲作家中,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桑贝内·乌斯曼、费丁南·奥结诺、钦努阿·阿契贝、沃尔·索因卡和纳丁·戈迪默等人当属重要代表。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是塞内加尔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生于达喀尔南部着亚尔镇一商人家庭。1928年高中毕业后前往法国留学深造。193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一方面担任中学教师,一方面从事文艺活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第二年被德军俘虏。1944年获释后回到巴黎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参加民族独立运动。1945年被选为塞内加尔立宪会议议员,1960年又被选为塞内加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此后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至1980年退休。

桑戈尔被誉为非洲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用法语写作,是“黑人性”文艺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歌创作便是这种文学主张的具体体现。其第一部诗集《阴影之歌》,1945年在巴黎出版。其中大部分作品写于30年代末。这部诗集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艺术才华,因而一出版便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如在《黑色的妇女》一诗中,诗人将黑非洲大地和黑非洲妇女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形象;作者对黑非洲妇女的热爱,其实也就是对黑非洲大地的热爱,对祖国塞内加尔的热爱。第二部诗剿黑色的祭品》发表于1948年,其中收录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作品。这部诗集中的不少作品谴责了法西斯主义,控诉了侵略战争给非洲士兵带来的灾难,揭露了西方文明将非洲士兵作为祭品的罪恶,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的强烈不满。同年还编辑出版了《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让一保罗·萨特为此书写了序。这部诗集在现代非洲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和《夜歌集y(1961)也是桑戈尔的著名诗集。前一部诗集以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为题材,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感情,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后一部诗集中收录有诗人发表过的一些爱情诗,诗风大有变化,以描绘塞内加尔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主调,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其他诗集还有《热带雨季的信札》(1972)和《主要哀歌3(1979)等。除诗之外,桑戈尔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有关文学、文化和政治的作品。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内容丰富,情感炽热,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桑贝内·乌斯曼(1923——)是塞内加尔著名的小说家,出生于济金朔尔一个沃洛夫族渔民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读过三年书。15岁时应征参加法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自由法国部队”的一名汽车司机,参加过在意大利和德国境内的战役。1945年复员后回到塞内加尔,参加过达喀尔——尼日尔铁路大罢工。几年后去巴黎雷诺汽车厂当技工,后又到乌赛作码头工人,并成为码头招待所运工会的领导人。贫困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和同胞的被奴役的地位,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195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黑人码头工》,开始显露头角。以后又相继发表了《祖国,我可爱的人民》(i957)、《神的儿女》(195——1959)等长篇小说以及一些中、短篇作品,如《公民投票》(1964)、《汇票》(1965)和《哈拉》(1973)等。其作品以法语写成。

《黑人码头工》是作者以自己当码头工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狄阿乌·法尔被诬陷、被出卖的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不合理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愤怒和对殖民当局的投诉。《祖国,我可爱的人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觉悟的非洲青年知识分子乌马尔·法伊的典型。乌马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入伍,战后带着自己的白人妻子回到故乡。开始时不被人们所理解,后来他为了保护同胞的利益,计划建立一个合作农场,自产自销农产品。这种反抗性的活动遭到殖民当局的仇视,最后殖民者竟下手谋害了他。这部小说反映了非洲人民的屈辱和痛苦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和广大群众的觉醒,预示着大规模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即将兴起。《神的儿女》被认为是乌斯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反映的是铁路工人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待遇所进行的一次罢工斗争。这场罢工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展开的。作品以深厚的情感,细致地展现了广大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罢工胜利的过程,并成功地塑造了杰出的工人领袖巴格尤戈的形象。这部作品的问世,显示了作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日臻成熟。

乌斯曼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还被誉为“非洲电影之父”,编导过好几部故事片。1963年,他编导的影片《四轮马车夫》在法国图尔电影节上获最佳作品奖,标志着黑非洲电影开始步入世界影坛。他根据自己的小说《汇票》改编的影片,在196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特别奖。桑贝内·乌斯曼的艺术创作不仅为塞内加尔,亦为黑非洲赢得了国际声誉。

费丁南·奥约诺(192——)是喀麦隆小说家,出生在埃博娄瓦附近的思古勒马孔。曾就读于埃博娄瓦公立中学,1950年到法国普罗凡公立中学进修,并入巴黎大学研究法律和政治经济学。在去法国之前曾给传教士做过家僮。

奥约诺的主要创作是三部长篇小说,即《家憧的一生》(1956)、《老黑人和奖章》(1956)和《欧洲的道路》(1960)。这三部小说的主题都是表现黑人对殖民者的曲折认识过程,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家僮的一生》采用日记体,记述在白人司令官家当家僮的青年童迪的悲惨遭遇。起初,他崇拜主人,并以主人身分高贵为荣,甚至认为国王的狗乃是狗中之王;后来,通过主人对他的残暴虐待,主妇对他的无耻诬陷,他彻底认识了这帮殖民者的肮脏灵魂。不幸的是,他的觉悟已为时过晚,一场不白之冤终于断送了他的生命。这部小说的创作与作者曾当过家僮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老黑人和奖章》是奥约诺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是受殖民主义蒙蔽最深的老一代农民的觉醒过程。主人公麦卡一生饱受殖民主义的折磨,可是两个儿子被征入伍死于战争,他不怨恨;天主教会骗走他视为至宝的土地,他没有牢骚;殖民当局授予他一枚荣誉奖章,他便感激涕零,忘乎所以。然而,就在他得到奖章的当晚,由于不辨方向误人白人住宅区而竟然被捕入狱,并且受尽凌辱和鞭打。这个严酷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麦卡本人,也教育了他的同胞。《欧洲的道路》描写一个深受殖民主义蒙蔽和腐蚀的土著青年试图得到殖民当局批准去欧洲留学而遭遇的种种难题与挫折。主人公阿凯·巴纳巴斯一心要去法国,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他的个性和才能,幻想通过“欧洲的道路”,使自己高出黑人之上,和白人平起平坐。不用怀疑,其结局只能是幻想的破灭。

奥约诺把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当作自己的使命,试图用一种既幽默又哀惋的故事唤醒读者,使他们了解黑非洲人民在独立前夕所忍受的压迫,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来激起民族的觉醒意识。奥约诺的作品笔法细腻,情节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钦努阿·阿契贝(193——),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出生于东尼日利亚奥基迪的一个伊博族的家庭。1953年毕业于伊巴丹大学,最初从事尼日利亚对外广播工作,一直到1966年。后来回到家乡,在1967——1970年尼日利亚——比夫拉冲突期间,他为比夫拉政府工作。1972年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或作研究员。自1962年起开始主编《非洲作家丛书》。1971年创刊、主编尼日利亚《奥基凯》杂志。他用英语写作,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曾在国内外获得过多种文学奖,并曾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阿契贝为尼日利亚文学乃至黑非洲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契口的主要作品有以尼日利亚伊博族人民独立前后的生活为题材的、被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的长篇小说《瓦解》(1958)、《动荡》(1960)、《神箭》(1964)和《人民公仆》(1966)。《瓦解》描写了本世纪初第一批殖民主义的欧洲传教士和行政官员进入非洲大陆内部,使传统的伊博社会——乌姆奥菲亚村的生活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殖民主义者采用宗教诱惑和暴力镇压两种手段,终于使传统的伊博氏族社会分崩离析,趋于瓦解。作品通过主人公奥贡喀沃一生的荣辱浮沉的变化,表现了早期殖民地人民的命运和斗争。主人公的自杀,象征着旧的秩序已成为过去。《动荡》的社会背景转向了现代城市,描写了一个颇有抱负的青年,在国外接受了高等教育,带着改变尼日利亚现状的雄心返回家园,到头来屈服于金钱的诱惑,终于成为贿赂的俘虏;又因为他爱上了一个族人不能接受的青年女子,导致众叛亲离;最终被送交法庭审判而身败名裂,成了非洲内部两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神箭》描写了英国殖民者在尼日利亚站稳脚跟之后的伊博氏族社会生活,讲述了伊博族一个老祭司的故事。他试图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应付变化不定的时代。他送儿子去教会学校读书以求得同新宗教的妥协,在土地争端中反对自己的人民以证明同英国行政当局的合作。结果损坏了他在村社的权威,百姓逐渐离他而去。作品反映了尼日利亚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和氏族上层的日益背离氏族成员的利益,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人民公仆》是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杰出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尼日利亚独立之后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政治的腐败现象,辛辣地嘲讽了自称为“人民公仆”的政客官僚的贪污腐化,营私舞弊,表明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刻。现代非洲社会的混乱状况就是由这样的政客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衍生出来的。非洲文化同外来文化的撞击,造成道德观念混乱。这个无耻政客正是这种道德观念混乱的产物。作品中描写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混乱。

除“四部曲”外,阿契贝还发表过诗集《当心啊,心灵的兄弟及其他》(1971)和《比夫拉的圣诞节及其他》(1973),短篇小说集《祭祖的蛋及其他》订962)和《战火中的姑娘及其他)(1971),)L童故事《契克过河)(1966)、《晰蜴为什么有了爪子》(1972)等。还有论文集《还是在创造日的早晨:论文荟萃》(1975)。近年又有新作问世。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3O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影响。

沃尔·索因卡(193——),尼日利亚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用英语写作。1934年7月13日出生在尼日利亚西部阿贝奥库塔的一个约鲁巴族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在本地念书,18岁时前往伊巴丹学习。1954年到英国利兹大学深造,1957年毕业后曾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工作过。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回国,曾担任过伊巴丹大学戏剧学校校长,并在拉各斯大学和伊费大学任过学术职务,还在英国剑桥大学、舍费尔德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做过访问教授。在尼日利亚——比夫拉战争期间曾被作为政治犯拘禁22个月。近年在伊费大学任比较文学教授。索因卡是非洲最多才多艺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他将西方戏剧艺术和非洲传统的音乐、舞蹈、哑剧等结合起来,为西非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剧作在非洲各国和英美等国都享有盛名。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他:“索因卡是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认为他的作品“具有讽刺、诙谐、悲剧和神秘色彩,他以精练的笔触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鼓舞人民的斗志,为非洲人民指出方向”。他因此成了第一位获得此项荣誉的非洲作家。

索因卡的戏剧创作成绩卓著,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着意表现急剧变化的非洲大陆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反思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各自的价值,并且试图调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喜剧《狮子与钻石》中传统战胜了现代新风:一个容貌美丽而头脑简单的农村少女抛弃了在西方受过教育的青年教师,而爱上了老奸巨滑的部落酋长。在《杰罗兄弟的考验》和续篇《杰罗的变形》中,狡诈和机智得到了奖赏。作品出色地塑造了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花言巧语的江湖骗子的形象。在为尼日利亚独立而演出的《森林的舞蹈》以及《孔其的收获》中,其讽刺性更为犀利,而且后者还抨击了殖民地后的非洲的专制政治和妄自尊大。《疯子与专家》则以非常严竣时代的无人性与掠夺性为题。这类作品具有黑色幽默的特点。他的另一些剧作则具有严肃的哲理剧色彩。《良种》和《沼泽地的居民》考察了混乱世界中传统的完整性和社会责任的实质。在神秘诡奇的《路》中探讨了死在似乎无意义只是昙花一现的生存中的意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死与国王的马夫》探讨了自我牺牲与忠于由来已久的忠诚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放到文化转换前面加以考察。他还改编过一些欧洲剧本,使之适用于非洲舞台。因其在戏剧方面的突出贡献,索因卡于1985年当选为国际戏剧学会主席。

索因卡的诗歌作品,题材范围也比较广阔,体现了他多次强调的他最感兴趣和关注的就是“尼日利亚和全世界的人的命运”的创作指导思想。在1967年出版的诗集《伊丹纳及其他》中,表明他已掌握了多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其中有些作品是受导致尼日利亚内战事变的刺激而创作的;忧郁、沮丧和感伤的情调同喜剧式的斥责、辛辣的讽刺及对死亡的亲切的抒情式反思相对照。《狱中纪诗》是他在被拘禁期间出版的小册子,反映了他对失去自由的种种思考。《阿比比曼大神》则是为庆祝莫桑比克对白人统治的罗得西亚宜战而写的颂辞。

索因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释者》发表于1965年。这部作品描写了拉各斯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徘徊不定的心境,同时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作品的结构复杂多变,语言耐人寻味,人物形象富于象征性。它所表现出的作者娴熟的叙述技巧,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被认为是由非洲作家所写的最复杂的叙述体作品,人们经常将其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比较。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不平常的季节》发表于1973年,描写一个刚独立的非洲国家在敌对势力的包围下求生存、争自由的斗争,反映了他在狱中形成的许多社会观点和理想。

索因卡迄今为止已发表了2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现代非洲人生活变化的复杂情景,其影响已超出了非洲的范围。他对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的融会贯通,对各种文学题材、体裁的大胆尝试,对当代非洲社会的敏锐观察,对民族统一进步事业的挚着追求,使他成为了当今黑非洲大陆的第一流作家。

纳了·戈迪默(192——),南非著名的白人女作家,用英语写作。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斯普林斯村。她出生在南非,生活在南非,先在特兰士瓦受教育,后到约翰内斯堡的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就读。戈迪默从小喜欢文学,9岁开始写小故事,15岁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26岁时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集《毒蛇温柔的声音》,从而一举成名。30岁时被誉为南非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50年代以来,她先后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戈迪默的作品以种族隔离下的南非社会为背景,全面真实地描绘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动荡的社会以及南非人民觉醒后的抗议运动。她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通过其作品揭露南非种族隔离的不公正行为,表达了南非人民要求自由、幸福与和平的愿望。因此她被许多南非黑人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妈妈”。她因触犯了南非执政的白人少数派的利益,其作品屡遭查禁。1991年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在“授奖词”中对她的评价是“在一个对书籍和作家进行审查和迫害的警察国家,戈迪默在文学界争取言论自由方面长期的先驱作用,使她成为南非文坛的耆宿”,她以“壮丽的史诗般的作品,极大地造福了人类”。

戈迪默的主要长篇小说有《说谎的日子》(1953)、《陌生人的世界)(1958)、《爱的时节)(1963)、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1966)、《尊贵的客人》(1970)、K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伯格的女儿》(1979)、《朱利一家》(1981)、大自然的运动》(1987)和《无人作伴3(1994)等。其中《陌生人的世界》是她50年代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个英国人的眼光来观察南非社会的情况。通过了解他发现约翰内斯堡郊区的白人“世界”富有、奢侈而且自私,并与外部隔绝;黑人“棚户区”贫穷、简陋,人们的生活艰难、困苦。这“黑”、“白”两个居住区是互不了解的“陌生世界”。他既要保持和中产阶级白人的友谊,又要维持同“黑人居住区”的黑人相识者的友谊,这是办不到的。由于小说强烈的揭露性和巨大的真实性,很快便被南非当局禁止发行。《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是作者60年代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南非种族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年轻的离了婚的白人女子,一天早上她收到了一份电报,通知她的前夫麦克斯已投水自尽。麦克斯是个聪明、正直、敏锐又带点神经质的人,他希望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现实却令他进退维谷,心中充满了矛盾。他背弃了自己所受的白人教育,不愿在伪善和谎言中去拓展自己的事业,又没有勇气成为被压迫者——黑人和苦役犯中的一员。因此在受到警察审讯时,他被迫出卖了自己的白人和黑人同志,完全失去了自尊,最终只有自杀一条路。《大自然的运动》是戈迪默80年代后期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位出生在南非,但从小离开了南非,在非洲和欧美许多国家生活过的白人女性为主人公,通过她的生活经历,描绘了新南非的发展模式。这位白人女性经过多年在国外生活的观察体验,意识到了自己的归宿应是生养她的南非。她成了一位黑人将军的夫人,其夫后被推选为国家元首,并担任非洲统一组织的主席。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他们一起回到了南非,参加了宣布南非新秩序建立的庆典仪式。她丈夫主持、管理的国家生产资料国有化上地重新分配,人民生活富足。这部作品表明了作者对南非未来和前途的关注与思考。。

戈迪默这位南非的白人女作家,作为一位为自由而奋斗的坚强战士,她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批判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其作品为黑非洲大陆文学增添了光彩。

纵观黑非洲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成功的文学,有希望的文学。它形象地展示了黑非洲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黑非洲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黑非洲人民尽管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黑非洲文学也必将为世界文学宝库奉献出更加丰富多采的艺术珍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良村等,来源:世界文学历程,来源地址:)

上一篇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

下一篇第二节 川端康成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