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第二节 高尔基

作者:张良村等     来源:世界文学历程     时间:2010-12-31
15581

 


    
高尔基(1868——1936)是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以卓越的艺术创作,把世界无产阶级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一个细木工家中,因父母早亡而幼年失估,童年生活十分不幸。先后当过流浪儿、学徒、工人、杂役等。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尝了生活的苦难。他只读过两年小学,靠勤奋自学成了伟大的作家。1888年和1891年,高尔基为了广泛地了解社会和寻求真理,曾两次到俄罗斯南部漫游,这使他加深了对人民痛苦生活的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素材。1892年,他用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意即“最大的痛苦”)在《高加索报》上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1892——1899)。高尔基开始其创作活动的时候,沙皇反动统治已经到了末日,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的高涨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具有两种色彩和风格,一种是浪漫主义的,一种是现实主义的。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主要歌颂英雄的献身精神,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沙皇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如取材于民间传说的《伊则吉尔老婆子》(1894)和《鹰之歌)(1895)等。伊则吉尔老婆子》写英雄丹柯为给人们在黑暗的森林中照亮前进的道路,毅然掏出了自己胸膛里燃烧着的心。《鹰之歌》中,雄鹰尽管身负重伤快要死去,却仍然向往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生活。高尔基笔下丹柯和鹰的形象,是19世纪末俄国革命者反抗沙皇暴政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概括。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旧世界的无比仇恨,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作者刻画了不少感人的流浪汉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揭露了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如《切尔卡什》(1895)、《马尔华》(1897)、沦落的人们)(1897)等。

1899年,高尔基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作者通过商人之子福玛·高尔杰耶夫性格的形成和他同本阶级的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崩溃的必然性。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高尔基的创作走上了一个新阶段。

1905年革命准备时期和革命时期(1900——1907)。20世纪初期,高尔基同布什维克党的联系日益密切,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把文学创作同革命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时,他的创作从短篇小说转到中长篇小说以及诗歌剧本方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1901)、剧本《小市民》(19OI)、《底层》(1902)等。

《海燕》是高尔基的著名诗篇。1901年2月高尔基在彼得堡参加了革命群众的游行活动,他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和亲自经历,写下了这篇反映革命斗争的战斗诗篇。为了避免沙皇政府的检查,作者采用了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表现出了革命人民与反动势力之间进行的激烈斗争,揭露了机会主义者和小市民的丑恶嘴脸,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战斗精神,热情欢呼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诗中风、云、雷、电象征着黑暗的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汹涌澎湃的大海象征着日益觉醒的革命群众;暴风雨象征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海燕则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是作者歌颂的中心形象。《海燕》是革命的檄文,战斗的颂歌,它一经发表,便不胫而走,传遍全国,成为革命的号召书。高尔基因此被捕,后来,又被流放到南俄。

《底层》是高尔基影响最大的剧作。它是高尔基在社会底层20年生活的艺术总结,同时也最能代表高尔基的戏剧风格。剧本描写了一群被抛弃到生活底层的流浪汉的悲惨遭遇,强烈控诉了黑暗的沙俄社会,向人们揭示了变革社会的不同途径和前景:游方僧鲁卡要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其结果只能是继续听任奴役;流浪汉沙金则认为人们不仅要“喂饱肚子”,而且还应当为更崇高的生活目的奋斗,只有维持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才是生活的出路和真理。在这个剧本里,高尔基把思想问题、哲学问题提到了首位,创立了新型的社会政治哲学剧。
《敌人》(1905)一剧展示了劳资两个阵营间的正面冲突,表现工人群众的觉醒。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它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母亲》的素材取自1902年索尔莫沃工业区的“五一”示威游行事件和1905年革命经验。小说真实地描写了20世纪初俄国革命运动发展、人民群众觉醒的过程,塑造了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领导者的光辉形象。作者紧紧结合革命斗争,真实地描写了巴威尔的成长、成熟过程。

尼洛夫娜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俄罗斯劳动妇女的代表,是作者精心塑造的革命母亲形象。通过尼洛夫娜性格的逐渐完善,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意识的觉醒。

《母亲》以对新的革命现实的真实描绘,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英雄人物以及新的创作方法,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代。

1905年革命以后到十月革命期间(1908——1917)。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者被监禁、流放和处决,反动势力猖獗一时。布尔什维克党派高尔基出国进行革命宣传,并为革命筹集资金。后来他来到意大利,侨居在喀普利岛上。由于错综复杂的思想政治斗争,高尔基受波格丹诺夫等人“造神论”的影响,于1908年写出了中篇小说《仟悔》,错误地把革命与宗教结合起来。针对高尔基这一错误思想,列宁曾多次写信对他进行恳切而严厉的批评。在列宁的帮助教育下,高尔基很快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同波格丹诺夫等人划清了界线。

此后,高尔基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情绪,写出了中篇小说《夏天》(1909)。这部被称为《母亲》姊妹篇的作品,描写了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国的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觉醒。此外,还写出了批判小市民落后、自私和保守的作品《奥古洛夫镇》(1909)和《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以及《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叮5一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在十月革命以后完成。《意大利童话》表现了劳动者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工人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自传体三部曲反映了一代劳动者成长的曲折过程,表达了人的力量能改变命运的信念。

十月革命后(1917——1936)。十月革命初期,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高尔基在政治上又一度误入迷途。由于受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影响,不能正确判断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错误地指责无产阶级专政的“残酷性”,过高地估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为此,列宁严厉地批评了高尔基的错误,要求他“彻底改善环境,改换接触的人,改换居住的地方,改换工作”,离开彼得堡,去部队、农村和工厂观察“新生活”。1918年8月30日列宁被社会革命党党徒刺伤,这件事使高尔基受到极大震动,他亲自去克里姆林宫看望列宁,当面向列宁承认了错误。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和文学创作之中。

1921年高尔基因病严重,出国疗养。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作品,除完成《我的大学》(1922)外,还写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未完成)以及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的人们》(1931)。1928年高尔基回国。1934年主持召开了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作家协会主席。此间,高尔基发表了大量文艺理论著作和批评文章,就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的本质与任务,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形象、典型、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继承和革新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还积极从事文化建设的组织工作,为无产阶级文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具有双重的总结性:一是作者对自己创作的全面总结;一是对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艺术总结。小说的情节从1877年开始,直到1917年,历时40年。小说对这期间的风云变幻、历史事件囊括无遗。小说中活动着“所有阶级的代表人物”总共约有800个之多。小说的主人公是克里姆·萨姆金,他40年的生活历程构成小说的主线,小说的副题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的故事》。

主人公萨姆金是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自愿的革命者”,他追求的是“最独立不羁的位置,而这种位置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却对他最相宜”。他在革命高涨中加入了革命阵营;而在低潮时,即表现出敌视革命的面孔。他崇拜“个人英雄”,轻视人民;对待爱情,也是为我所用,和许多女人同居,而无爱情可言;他的政治立场多变,十分善于伪装,他参加了革命,却又与宪兵、暗探等反动分子混在一起。1905年12月起义时,他逃到外省,离开革命。起义失败后,他在十字路口徘徊。当革命再次高涨起来时,他公然阻拦迎接列宁的群众,“像一个充满了卑贱拙劣物品的脏口袋一样”被历史抛弃了。萨姆金是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的典型。萨姆金的毁灭是历史的必然。

总之,《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前40年间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和一系列重大事件,塑造了几乎无所不包的社会众生相,并且表现了各种思潮、学说、流派之间的纠葛与冲突,所以被称为那一时代“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主人公萨姆金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命运归宿,具有可据以认识俄罗斯、了解俄罗斯民族心态的意义。通过这一形象,作家力求在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中探索俄罗斯历史、文化与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之间的复杂的有机联系,揭示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促进民族精神文化的革命性转换。小说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鲜明的理性色彩和波澜壮阔的史诗风范。在艺术技巧方面,作家广泛吸收了现代派的某些成功经验,如描写人物的梦境、幻境、联想、潜意识,以象征、隐喻、荒诞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意识流程,显示出20世纪现实主义的新动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张良村等,来源:世界文学历程,来源地址:)

上一篇第九章 二十世纪传统文学

下一篇第三节 肖洛霍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