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常用詞(三) 65 字
知識見示視觀望 矜哀恤憾恕憤患 持措拱 攻竊誅翦脩講 設立
忠信諒正邪辟好惡恭敬慎苟 顯著
相帥士僕禦右 盜賊 國家社稷 仁義道德 文質 色臭先前後內外閑
123.【知】
(一)知道,懂得,瞭解。論語學而:"人不~而不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
~?"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也。'"又名詞。知識,知覺。論語子罕:"吾有~乎
哉?無~也。"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無~。"
(二)讀 zhì。知識豐富,經驗豐富,見解高明。形容詞。左傳僖公三十年:"失其
所與,不~。"這種意義後來又寫作"智"。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或:
通"惑"。)又名詞。孟子公孫醜上:"雖有~慧,不如乘勢。"
124.【識】
(一)知道,認識,能辨別。孟子梁惠王上:"不~有諸?"又梁惠王下:"吾何以~
其不才而舍之?"論語陽貨:"多~於鳥獸草木之名。"
(二)去聲,讀 zhì。記住。論語述而:"默而~之。"又子張:"賢者~其大者,
不賢者~其小者。"引申為表記(後起義)。現代變為雙音詞"標~"(標誌)。
[辨]知,識,記。"知"是一般的知道,"識"常常是比較深的認識。至於"知"當
"智"講,"識"當"記"講,更沒有共同之處了。"識"和"記"的區別是,"識"(zh
ì)為記住,"記"等於記得。"記"是"識"的結果。雖然"記"也有當"記住"講的,
如莊子山木有"弟子記之",但一般多作"記得"講。
125.【見】
(一)看見。論語裡仁:"~賢思齊焉,~不賢而內自省也。"又名詞。見解,見識。
如"高~","遠~"。
(二)讀 xiàn。謁見,拜見。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請~。"論語季氏:"冉有季路
~於孔子。"又微子:"~其二子焉。"(使其二子拜見子路。)注意:"見"字讀 xiàn
時,一般都當不及物動詞用。"見其二子"的"見"是使動用法(使拜見),所以是及物動
詞。至於及物動詞的"見"字(包括省略賓語的"見"),就唯讀作 jiàn,作"見面"講,
不作"謁見"講。例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使燭之武~秦君,師必退。"
(三)讀 xiàn,被看見,出現。戰國策燕策三:"圖窮而匕首~。"論語泰伯:"天
下有道則~,無道則隱。"按:上古沒有"現"字,中古也很罕見。凡"出現"的意義在上
古都寫作"見"。
(四)等於說"被"。楚辭漁父:"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放。"
莊子秋水:"吾長~笑於大方之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欺於王而負趙。"
有時候,"見"字表示一方面對另一方面施以某種行為。如"見教"表示"教我"。
|
126.【示】
給看。老子三十六章:"國之利器不可以~人。"引申為指示,顯示,使人明白某種道
理。禮記禮運:"刑仁講讓,~民有常。"
127.【視】
(一)看。禮記大學:"十目所~,十手所指。"左傳莊公十年:"下~其轍。"引申
為看待。左傳成公三年:"荀罃善~之。"又為按照。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卿受地~侯。"
(按照侯的身份受地。)[~¼為]比¼¼更(後起義)。孫樵書褒城驛壁:"蓋當時~他驛
為壯。"
(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視"字表示。詩經、尚書、
禮記都有這種"視"字。漢書多以"視"為"示"。如高帝紀敘述張良勸劉邦把棧道燒掉,
一方面可以防止諸侯來侵襲,另一方面"亦~項羽無東意"。(也讓項羽看見劉邦沒有向東
進軍的意思。)
128.【觀】
(一)有目的地看,觀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其裸;浴,薄
而~之。"(駢脅:肋骨合併在一起。薄:迫近,走到跟前。)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其行。"引申為觀賞,欣賞。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魚者。"(如:到,
往。棠:魯國地名。)又:"遂往,陳魚而~之。"又名詞。值得欣賞的事物。如說"洋洋
大~","壯~"。引申為一般的觀看,眺望。孟子盡心上:"故~於海者難為水。"陶淵
明歸去來辭:"時矯首而遐~。"(矯首:抬頭。遐:遠。)
(二)讀 guàn,去聽。高大可見的建築物。左傳宣公十二年:"收晉屍以為京~。"
這是指把敵人的屍體堆積起來封上土的高大的土堆。(留給人看以誇耀武功。)宗廟或宮庭
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又名闕。禮記禮運:"出遊於~之上。"引申為台榭(高臺上的房
子)。左傳哀西元年:"宮室不~。"又為一般的高大華麗的建築物,如樓閣之類。漢代有
"東~","白虎~"。又為道教的廟宇(後起義)。劉禹錫玄都觀桃花詩:"玄都~裡桃
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129.【望】
(一)向遠處看。左傳莊公十年:"登軾而~之。"(軾:車前端的橫木。)戰國策趙
策四:"故願~見太后。"引申為希望,盼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民之多
於鄰國也。"
(二)名譽,名望。詩經大雅卷阿:"令聞令~。"(令:好。)今成語有"德高~重"。
(三)古人於陰曆的每月十五前後,日月相望,月光滿盈時叫"望"。又特稱十五日為
"望日"。漢書蘇武傳:"以武著節老臣,令朝朔~。"(朔:初一。)又張禹傳:"罷就
第,以列侯朝朔~。"[既~]陰曆的十六日。尚書周書召誥:"惟二月既~。"蘇軾前赤
壁賦:"七月既~。"按:這個意義說文作"朢"。
|
(四)怨,怨恨,責怪。司馬遷報任安書:"若~僕不相師。"史記汲鄭列傳:"黯褊
心不能無少~。"
注意:"望"字有平去兩讀。第(二)(三)(四)三種意義都讀去聲(wàng),第(一)
義既可以讀平聲,又可以讀去聲。
[辨]視,望,觀,看,見,睹。"視"是近看,所以能引申出"視察"的意思。"望"
是遠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觀"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賞"的意
思。"觀"可遠可近(如觀潮,觀戰,觀棋)。"見"是"視"和"望"的結果,所以禮記
大學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戰國策趙策說"故願望見太后"。"睹"是"見"的同義
詞(但少用),故可說"熟視無睹","耳聞目睹"。"看"是探望。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梁東新為鄴令,其姊往看之。"早期的"看"是訪問、探望的意思(世說新語一書有許多
這類"看"字),最初與"視"不同義,後來才逐漸同義。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視",詩歌
則多用"看"。
130.【矜】
(一)矛柄。賈誼過秦論上:"鋤耰棘~,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耰 yōu:鋤柄。
銛 xiān:鋒利。鎩 shā:長刃矛。)也寫作"矜"。
(二)自誇。史記淮陰侯列傳:"不伐己功,不~其能。"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
不~名節。"
(三)憐憫,同情。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見人之厄則~之。"論語子張:"嘉善而~
不能。"李密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育。"
(四)讀 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禮記禮運:"~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引申為沒有妻的成年男人。後代一般都只寫作"鰥"。
131.【哀】
悲傷。禮記檀弓下:"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引申為憐憫,同情。戰國策齊策四:"~
鰥寡。"又趙策四:"念悲其遠也,亦~之矣。"論語子張:"如得其情,則~矜而勿喜。"
132.【卹】(恤)
(一)憂,憂慮。詩經邶風穀風:"我躬不閱,遑恤我後。"(我自己都不[為丈夫]
容納,還來得及憂慮我走後的事嗎?閱:容納。)引申為顧念,顧惜。戰國策齊策四:"哀
鰥寡,~孤獨。"胡銓上高宗封事:"竭民膏血而不~,忘國大仇而不報。"
(二)救濟。周禮春官典瑞:"以~凶荒。"賈誼過秦論中:"百姓困窮而主弗收~。"
範縝神滅論:"不恤親戚,不憐窮匱。"
133.【憾】
心中不滿,懊惱。論語公冶長:"敝之而無~。"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養生喪死無
~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猶有~。"現代雙音詞有"遺~"。注意:現代漢語裡
的"遺憾"是一個詞;在古代漢語裡,"遺~"是一個片語,等於"遺恨"。現代"遺憾"
|
的意思古人只說單音詞"憾"或"恨"。"憾"與"恨"是同義詞,上古"恨"字一般也不
解作"怨恨"。參看下冊"恨"字條。
134.【恕】
將自己的心度別人的心。論語衛靈公:"其~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裡仁:"夫
子之道,忠~而已矣。"依論語,"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作為道德標準來
說。引申為饒恕,寬恕。戰國策趙策四:"竊自~。"離騷:"羌內~己以量人兮,各興心
而嫉妒。"
135.【憤】
煩悶。司馬遷報任安書:"是僕終已不得舒~懣以曉左右。"引申為憋悶。論語述而:
"不~不啟。"(對學生要等他道理想不出來,心中憋悶,才啟發他。)又:"發~忘食。"
又為感情激動(後起義)。杜甫喜薛據畢曜遷官詩:"忠臣辭~激,烈士涕飄零。"
[辨]憤,怒,忿。"憤"與"怒"在上古漢語裡,意義的差別很大。"發憤"跟"發
怒"的意義全不相干,後來逐漸接近。"忿"是生氣,怨恨,與"怒"義近。古代"憤""忿"
不同音("憤"讀濁音,"忿"讀清音。)
136.【患】
擔心,發愁。論語顏淵:"季康子~盜。"又季氏:"不~貧而~不安。"又憲問:"不
~人之不己知,~其不能也。"又名詞。憂患,麻煩。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
則無敵國外~者,國恒亡。""患"字有平去兩讀;但用作名詞時,一般唯讀去聲。
[辨]憂,患。"憂"與"患"為同義詞。一般地說,"憂"多用於比較嚴重的場合。
有時沒有分別,如"內憂外患"。
137.【持】
拿著。孟子公孫醜下:"子之~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引申為把著使不動搖或墜落。
論語季氏:"危而不~,顛而不扶。"孟子滕文公上:"疾病相扶~。"現代雙音詞有"支
~"、"維~"、"護~"、"劫~"、"挾~"等。
138.【措】
放下,放。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手足。"("措":今本作"錯"。)又用於抽象
意義。禮記中庸:"學之弗能,弗~也。"又引申為安放。禮記禮器:"~則正。"[~意
]留意。戰國策魏策四:"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意
也。"按:"措"字在古書中常寫作"錯"。
139.【拱】
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一般是用左手握住右手。這是表示恭敬的姿勢。論語微子:"子
路~而立。""拱手"又用於比喻的意義,表示容易取得。賈誼過秦論上:"於是秦人~手
而取西河之外。"引申為兩手做合抱姿勢。這種意義常用來說明樹木的大小。左傳僖公三十
二年:"中壽,爾墓之木~矣。"
|
140.【攻】
(一)進攻,攻打。左傳僖公四年:"以此~城,何城不克?"引申為指責[過失,罪
惡]。論語先進:"小子鳴鼓而~之可也。"又顏淵:"無~人之惡。"
(二)進行工作,特指匠人及其他手工業的工作,如建築、雕琢等。詩經大雅靈台:"庶
民~之,不日成之。"又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玉。"引申為做學問或接受某種專
門訓練。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
141.【竊】
(一)偷。論語顏淵:"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莊子胠篋:"彼~鉤者誅,~國
者為諸侯。"注意:凡"偷竊"的意義,在先秦都說"竊"或"盜"。參看"偷"字條。
(二)偷偷地,暗地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與之齊。"
(三)謙詞。表示自己的話不一定說得對,自己的行為不一定做得對。戰國策趙策四:
"~愛憐之。"又:"老臣~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不
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辨]盜,竊。用作動詞時,"竊"與"盜"是同義詞。但是"盜"
字又是名詞,表示"盜賊";"竊"字不用作名詞。
142.【誅】
(一)譴責。論語公冶長:"於予與何~?"成語有"口~筆伐"。
(二)殺戮[有罪惡的人]。荀子正論:"~紂,斷其首。"引申為剷除。楚辭卜居:
"甯~鋤草茅以力耕乎?"
(三)要求,要別人負責供給東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求無時。"又莊公八年:
"反,~屨於徒人費。"(費:人名。)
143.【翦】
翦斷。詩經召南甘棠:"勿~勿伐。""翦"又用於比喻,表示削弱或消滅。左傳成公
十三年:"又欲闕~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又成公二年:"余姑~滅此而朝食。"又表示
"裁去"。文心雕龍熔裁:"~截浮詞謂之裁。"俗作"剪"。
144.【修】(修)
(一)乾肉。古人用來送禮。論語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修:
十塊乾肉成為一束)引申為乾。詩經王風中穀有蓷(tuī):"中穀有蓷,暵(hàn)其~矣。"
(二)培養,增進,改進,加強。左傳成公十三年:"吾與女同好棄惡,複~舊德。"
又桓西元年:"~好於鄭。"又桓公六年:"隨侯懼而~政。"論語季氏:"則~文德以來
之。"
(三)修理,修葺,修飾。左傳成公三年:"而帥偏師以~封疆。"左傳宣公十二年:
"鄭人~城。"
(四)長。詩經小雅六月:"四牡~廣。"戰國策齊策一:"鄒忌~八尺有餘。"楚辭
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能。"(修能等於說長才。)引申為善,美。楚辭
|
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名之不立。"
[辨]修,修。依說文,"修"是修飾,"修"是乾肉。由於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
但"乾肉"的意義決不能寫作"修"。
145.【講】
(一)講和,和解。戰國策西周策:"而秦未與魏~也。"史記項羽本紀:"業已~解。"
又樗裡子甘茂列傳:"與魏~罷兵。""講"本身就有"講和"的意義,後來變為雙音詞"~
和"。胡銓上高宗封事:"[秦]檜曰敵可~和,[孫]近亦曰可和。"
(二)謀畫。左傳襄公五年:"~事不令。"(不令:不善。)又為研究,商討。論語
學而:"德之不修,學之不~。"左傳宣公十六年:"武子歸而~求典禮。"韓愈張中丞傳
後序:"二公之賢,其~之精矣。"引申為講究,重視。禮記禮運:"~信修睦。"注意:
在上古漢語裡,"講"字沒有現代的"講話"的意思。禮記禮運的"講於仁",乃是討論,
議論。
146.【設】
(一)安排,擺設,建立。禮記禮運:"以~制度,以立田裡。"文心雕龍熔裁:"情
理~位,文採行乎其中。"
(二)假設連詞。假如,如果。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百歲後,是屬寧有可信者乎?"
(是屬:這些人。)[~如]比如,例如,白居易與元九書:"~如'北風其涼',假風以刺威
虐也。"
147.【立】
(一)站著。論語微子:"子路拱而~。"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待",比
喻事情很快就要到來。賈誼過秦論中:"故其亡可~而待。"引申為建立,設立,樹立。戰
國策齊策四:"~宗廟于薛。"禮記禮運:"以設制度,以~田裡。"
(二)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賈誼過秦論下:"子嬰~。"引申為使登上某一個位置。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章邯為雍王。"左傳襄公三年:"將~之而卒。"
(三)副詞。立刻,馬上。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誅殺曹無傷。"現代變為雙
音詞"立刻","立即"。
148.【忠】
盡力做好分內的事,盡力做好別人付託的事,對別人負責。左傳莊公十年:"~之屬也。"
又宣公二年:"賊民之主,不~。"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乎?"注意:上古"忠"字
意義很廣,不限於忠君。這是階級社會產生的一種倫理觀念,後來被統治階級利用來專指忠
君。
149.【信】
(一)言語真實,不虛偽。老子八十一章:"~言不美,美言不~。"戰國策楚策一:
"子以我為不~。"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加:指虛報)引
|
申為對人的一種道德,指對人真誠,不虛偽。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乎?"又為守信,
實踐諾言。左傳宣公二年:"棄君之命,不~。"
(二)相信,認為可靠。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其行。"左傳襄公三
十一年:"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也。"按:這個意義和現代漢語一樣。
(三)副詞。真的,的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可事也。"孟
子公孫醜上:"~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四)使者,送信的人(後起義)。世說新語雅量:"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
至,看書竟,默然無言。"注意:不但上古的"信"字不當"書信"講,連中古的"信"字
也不當"書信"講。"書信"的意義是從送信的人的意義再引申出來的。
(五)讀 shēn,通"伸"。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也。"(尺蠖:蟲名。)
又:"屈~相感。"
150.【諒】
(一)形容詞。誠實。論語季氏:"友直,友~,友多聞。"引申為固執(指道義方面)。
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也?"
(二)動詞。相信別人的真實。詩經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人只!"引申為原諒。
又引申為料想(後起義)。如"~不見怪"。
151.【正】
(一)不偏,跟"偏"相對;不斜,跟"斜"、"邪"相對(邪就是斜)。論語鄉黨:
"席不~不坐。"引申為正當,合適。論語子路:"名不~則言不順。"又為作風正派。論
語憲問:"齊桓公~而不譎。"(譎 jué :奸詐。)用如動詞時,表示使正。論語堯曰:"君
子~其衣冠。"
(二)主管人,長(zhǎng)。如古代樂官之長稱"樂~"。儀禮大射:"樂~命大師曰。"
後世有"村~","裡~"。
(三)副詞。恰好。論語述而:"~唯弟子不能學也。"
(四)讀 zhēng。陰曆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月"。左傳隱公十年:"十年春王~月,
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引申為指曆法。尚書甘誓:"怠棄三~。"(三正:指三種曆法。)
杜預春秋序:"所用之厤(曆),即周~也。"[~朔]每年的第一個月為"正",每月的
第一日叫"朔","~朔"連用指曆法。史記曆書:"漢得士德,宜更元,改~朔,易服色。"
後來"~朔"指帝王的年號,"奉¼¼~朔"表示歸順某王朝。左思魏都賦:"思稟~朔,
樂率貢職。"後漢書南蠻傳:"前世所不至,~朔所未加。"
152.【邪】
(一)斜的。詩經小雅采菽:"~幅在下。"(邪幅:即現在所謂綁腿,因為斜綁在腿
上,所以叫邪幅。)
(二)不正直,邪曲。孟子梁惠王上:"放辟~侈,無不為已。"按:"邪"與"斜"
|
自古同音,本是通用的字。後代逐漸有了分別:於第一義寫作"斜",第二義寫作"邪"。
(三)讀 yé 。疑問語氣詞,略等於"與"(歟)。戰國策趙策三:"甯力不勝、智不
若~?"又寫作"耶"。戰國策齊策四:"民亦無恙耶?"
153.【辟】
(一)讀 bì,法。詩經小雅雨無正:"~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聽信。)
(二)君,君主。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皇王維~。"又棫樸:"濟濟~王。"(濟濟:
容貌美的樣子。)現代有雙音詞"複~"。
(三)徵召。後漢書黃憲傳:"憲初舉孝廉,又~公府。"又徐稚傳:"屢~公府,不
起。"又:"稚嘗為太尉黃瓊所~。"
(四)讀 pì,刑,刑法。尚書呂刑:"墨~疑,赦;其罰百鍰。"(墨:古代五刑之
一,即臉上刺字。鍰 huán:古代度量單位,六兩為鍰。)又:"劓~疑,赦;其罰惟倍。"
(劓 yì:五刑之一。割去鼻子。)[大~]古代五刑之一。死刑。尚書呂刑:"大~疑,
赦;其罰千鍰。"禮記文王世子:"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
(五)躲避。左傳隱西元年:"薑氏欲之,焉~害?"又成公二年:"旦~左右。"這
個意義後來寫作"避"。
(六)開闢。孟子梁惠王上:"欲~土地,朝秦楚。"又離婁上:"~草萊任土地者次
之。"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辟"。
(七)不正。孟子梁惠王上:"放~邪侈。"這個意義後來作"僻"。
(八)卑賤而得寵的。論語季氏:"友便~,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戰國策齊策四:
"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便辟:善於迎合人意而得寵的小人。)這個意義後來寫
作"嬖"。
154.【好】
(一)貌美。戰國策趙策三:"鬼侯有子而~。"古樂府陌上桑:"秦氏有~女。"禮
記大學:"如好~色。"
(二)美好,良好。跟"惡"(è)相對。詩經鄭風緇衣:"緇衣之~兮。"論語子張:
"窺見室家之~。"
(三)讀 hào,去聲。友好,友愛。詩經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矣。"左傳
成公三年:"兩釋累囚以成其~。"
(四)也讀 hào,去聲。動詞。愛好,喜歡。跟"惡"(wù)相對。論語公冶長:"敏
而~學。"
155.【惡】
(一)罪惡,不良的行為,跟"善"相對。左傳宣公二年:"為法受~。"論語顏淵: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二)貌醜。跟"好"(hǎo)相對,又跟"美"相對。戰國策趙策三:"鬼侯有子而好,
|
故人之於紂。紂以為~。"孟子離婁下:"雖有~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引申為
不好。論語裡仁:"士志於道,而恥~衣~食者,未足與議也。"又鄉黨:"色~不食,臭
~不食。"(臭:氣味。)
(三)讀 wù,去聲。動詞。討厭,不喜歡。跟"好"(hào)相對。左傳隱西元年:"故
名曰寤生,遂~之。"禮記禮運:"貨~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其不出於身也,不
必為己。"
(四)讀 wū,平聲。疑問代詞作狀語。哪裡。戰國策趙策三:"先生又~能使秦王烹
醢梁王?"[~乎]等於說"於何"。論語裡仁:"君子去仁,~乎成名?"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乎定?"
156.【恭】(共)
恭敬,有禮貌。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敬,民之主也。"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
與人~而有禮。"
157.【敬】
(一)嚴肅。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恭~。"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與人忠。"
(二)動詞。尊敬,尊重。論語先進:"門人不~子路。"
[辨]恭,敬。"恭"與"敬"是同義詞。分開來說,"恭"著重在外貌方面,"敬"
著重在內心方面。"敬"的意義比"恭"的意義廣泛,往往指一種內心的修養,嚴肅對待自
己。如論語公冶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又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
禮。"又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又季氏:"貌思恭,¼¼事思敬。"這些例子都可以
說明"恭"和"敬"在分用時是有區別的。
158.【慎】
小心。論語學而:"敏於事而~於言。"特指警惕自己。禮記大學:"故君子必~其獨
也。"
159.【苟】
(一)苟且,不嚴肅。跟"敬"相對。論語子路:"無所~而已矣。"禮記曲禮上:"臨
財毋~得,臨難毋~免。"今有成語"一絲不~"。
(二)如果。戰國策齊策四:"~無歲,何以有民?~無民,何以有君?"論語顏淵:
"~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賈誼論積貯疏:"~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160.【顯】
動詞。放光明。形容詞。光明的。一般只用於抽象意義。詩經大雅大明:"不~其光。"
孟子滕文公下:"書曰:'丕~哉,文王謨!'"引申為顯貴,在社會上層。戰國策齊策四:
"百乘,~使也。"孟子離婁下:"而未嘗有~者來。"
161.【著】
(一)顯露。禮記中庸:"誠則形,形則~,~則明。"又大學:"揜其不善而~其善。"
|
成語有"見微知~"。現代有雙音詞"顯~"。
(二)寫下來。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誠已~此書。"漢書杜周傳:"前王所是,~為
律。"這個意義又寫作"箸"。
(三)讀 zhuó ,舊讀入聲。附著。左傳宣公四年:"~於丁寧。"(丁寧:鉦,樂器
名。古時行軍用以節止步伐。)這個意義又寫作"著"。引申為多種意義。如"~意"表示
用心。宋玉九辯:"惟~意而得之。""~手"表示下手(後來表示開始做)。晉書杜預傳:
"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手處也。""~鞭"表示馬上加鞭
(意指行動)。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常恐祖生先吾~鞭。"(祖生:指祖逖。)"~
花"表示開花。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花未?"等等。[土~]定居於一地,不
是遊牧的。史記西南夷列傳:"其俗或土~,或移徙。"漢書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
可數千里,其俗土~。"後來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著"改讀 zhù)。
(四)讀 zhuó ,舊讀入聲。穿[衣]。南史劉璡傳:"方下床~衣立。"岑參白雪歌:
"都護鐵衣冷難~。"又名詞。穿著。陶潛桃花源記:"男女衣~悉如外人。"
注意:(1)讀 zhuó 的"著",近代俗寫作"著",以別於讀 zhù的"著"。現代"著"、
"著"分為二字。(2)"附著"的"著"和"著衣"的"著",舊讀不同音。前者讀直略切,
濁音入聲;後者讀張略切,清音入聲。今吳粵等方言裡,此二義讀音不同。普通話則無別。
162.【相】
(一)仔細看,審察。詩經鄘風相鼠:"~鼠有皮"。左傳隱公十一年:"~時而動。"
引申為辨察人的身體容色,以判斷他的命運。這是封建社會的迷信。左傳文西元年:"內史
叔服能~人。"史記淮陰侯列傳:"~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君之背,貴乃不可
言。"
(二)助。尚書呂刑:"今天~民。"左傳昭公四年:"晉楚唯天所~。"特指扶助盲
人。論語衛靈公:"固~師之道也。"(師:指樂師,上古樂師一般以盲人充當。)又名詞。
扶助盲人的人。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矣?"引申為扶助君主的
人,略等於後代所謂宰相。左傳襄公四年:"信而使之,以為己~。"孟子公孫醜上:"夫
子加齊之卿~。"用作動詞時,表示作某國或某人的相。莊子秋水:"惠子~梁。"
(三)贊禮者。論語先進:"願為小~焉。"以上(一)(二)(三)都讀去聲(xiàng)。
(四)互相。左傳隱西元年:"不及黃泉,無~見也。"引申為共同。孟子離婁下:"而
~泣於中庭。"又指單方面對另方面。列子湯問:"雜然~許。"(相許:指贊成愚公的意
見,等於說"贊成他"。)
163.【帥】
率領。左傳隱西元年:"命子封~車二百乘以伐京。"引申為率領軍隊的人,大將。論
語子罕:"三軍可奪~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64.【士】
|
(一)男子,特指未婚的男子。跟"女"相對。詩經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懷春,吉~
誘之。"又鄭風溱洧:"維~與女,伊其相謔。"
(二)武士,甲士。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門焉。"(門:攻打城門。)按:士與
卒不同(卒是步卒)。
(三)統治階級的下層。上古把人分為五個等級,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戰
國時代,士又指勇士,壯士。戰國策魏策四:"此三子,皆布衣之~也。"
(四)文士,讀書人。這是知識份子階層,和"武士"的"士"不同。儒家常常把士看
作道德較高的人物。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矣。"又泰伯:
"~不可以不弘毅。"又衛靈公:"志~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五)獄官,執法官。孟子盡心上:"舜為天子,皋陶為~,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瞽瞍:舜的父親。)又告子下:"管夷吾舉於~。"在這個意義上,又稱為"士師"。論
語微子:"柳下惠為~師。"
165.【僕】
(一)奴隸的一個等級。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¼¼故王臣公,公臣
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臣台。"(據此,士以上
是各級奴隸主,皁以下為各級奴隸。)奴隸的通稱。詩經小雅正月:"民之無辜,並其臣~。"
又為奴僕。戰國策趙策三:"先生獨未見夫~乎?"後世指被雇來服役的人。徐霞客遊記:
"時夫~俱阻險行後,餘亦停弗上。"又為對己的謙稱。司馬遷報任安書:"~非敢如此也。"
白居易與元九書:"~既受足下書。"
(二)駕車的人。詩經小雅正月:"屢顧爾~。"楚辭離騷:"~夫悲余馬懷兮。"引
申為駕車。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冉有:人名。)這個意義後代罕用。
166.【禦】
(一)駕駛車馬。論語為政:"樊遲~。"左傳成公二年:"邴夏~齊侯。"引申為駕
禦其他東西。莊子逍遙遊:"列子~風而行。"又名詞。禦車的人。左傳成公十六年:"其
~屢顧。"
(二)形容詞。屬於天子的。史記平准書:"出~府禁藏以贍之。"(禁藏 zàng:皇
帝的錢財。贍 shàn:供給。)洛陽伽藍記法雲寺:"寺在西陽門外三裡~道南。"
(三)抵禦,抵抗。詩經邶風穀風:"亦以~冬。"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禦"。
[辨]禦,禦。二字一般不通用。"禦"的第一、二兩義,不能寫作"禦"。至於"抵
禦"的意義,後代一般只寫作"禦",不寫作"禦"。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寫作"禦"。如詩
經大雅綿:"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誰能禦之?"莊子馬蹄:"毛可以禦風寒。"
167.【右】
(一)右邊。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斃於車中。"古人以右為
尊。漢書高帝紀:"無能出其~者。"(沒有人能勝過他。)引申表示尊尚。淮南子汜論:
|
"兼愛,尚賢,~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左~]指近臣。孟子梁惠王下:"左~皆
曰賢,未可也。"又指左右執事的人,實指其本人。司馬遷報任安書:"以曉左~。"
(二)陪乘的人,參乘(驂乘)。左傳宣公二年:"其~提彌明知之。"
168.【盜】
偷。左傳文公十八年:"~器為奸"。荀子不苟:"~名不如~貨。"(貨:財物)。
又名詞。偷東西的人,小偷。論語顏淵:"季康子患~。"又陽貨:"其猶穿窬之~也與?"
(穿窬:穿壁逾牆。)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而為守備。"
169.【賊】
(一)毀,害。論語先進:"~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兒子。)又特指殺害。左傳
宣公二年:"使鉏麑~之。"又名詞,指敗壞者。論語陽貨:"鄉原,德之~也。"引申為
兇狠,狠毒。史記遊俠列傳:"少時陰~。"
(二)違法亂紀,犯上作亂的人。左傳宣公二年:"反不討~。"
[辨]盜,賊。用作動詞時,上古"盜"字只指偷東西,"賊"字指毀害。用作名詞時,
"盜"字一般指偷竊東西的人,而"賊"字指亂臣。"盜""賊"二字的上古意義,跟現代
意義差不多正好相反。現在普通話所謂"賊"(偷東西的人)上古叫"盜";現在所謂"強
盜"上古叫"賊"。荀子儒效:"故人無師無法,而知(智)則為盜,勇則為賊。"可見盜
是偷竊的,賊是搶劫的。當然,上古強盜也可以稱"盜",例如盜蹠就是傳說中的強盜的首
領;但偷東西的決不稱"賊"。
170.【國】
(一)國家。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也,盡心焉耳矣。"周代諸侯的領土叫國,
西漢諸侯王的封邑也叫國。西漢的一國略等於一郡,所以常"郡國"連稱。
(二)國都,首都。左傳隱西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之一。"戰國策齊策四: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統萬人乎?"孟子離婁下:"遍~中無與立談者。"注意:先
秦"國"字當首都講的,例子可以舉得很多。
[辨]邦,國。"邦"與"國"是同義詞。但"邦"字不當"首都"講。
171.【家】
(一)家,家庭。與現代的"家"字同義。指房子或指人。論語子張:"窺見室~之好。"
孟子梁惠王上:"數口之~可以無饑矣。"
(二)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跟"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又公冶長:"千室之邑,百乘之~,可使為之宰也。""國
家"二字連用是一個並列結構,指諸侯的國和大夫的家。孟子滕文公上:"惡能治國~?"
172.【杜】
土地之主,土神。又名"後土"。古人封土為社,各栽種其土所宜種之樹。因此,"社"
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左傳昭公十七年:"伐鼓於~。"(伐鼓:打鼓。)
|
173.【稷】
(一)穀名,跟黍相似,但不黏。詩經王風黍離:"彼~之穗。"
(二)穀神。[社~]土神與穀神。古代用作國家的象徵。論語季氏:"是社~之臣也。"
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
174.【仁】
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理想中的一種道德標準。它是指人與人相處的道理,
是有具體的階級內容的。論語述而:"若聖與~,則吾豈敢?"又憲問:"桓公殺公子糾,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乎?"
175.【義】
(一)合理的事,應該做的事。跟仁一樣,這是封建的倫理道德之一。論語述而:"聞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引申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
白居易與元九書:"皆所以陳古今詩歌之~。"又形容詞。行為合理的。左傳隱西元年:"不
~不昵,厚將崩。"
(二)意義,意思。論衡自紀:"察文以~可曉。"世說新語文學:"立異~於眾賢之
外。"
176.【道】
(一)路,道路。戰國策齊策四:"民扶老攜幼,迎君~中。"論語雍也:"中~而廢。"
又泰伯:"任重而~遠。"引申為途徑(抽象的意義)。孟子梁惠王下:"交鄰國有~乎?"
(二)達到某種道德標準或思想標準的途徑。論語裡仁:"朝聞~,夕死可矣。"引申
為正當的手段。論語裡仁:"不以其~得之,不處也。"又為封建社會所認為好的政治措施
和政治局面。論語衛靈公:"邦有~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
(三)思想,學說。論語裡仁:"吾~一以貫之。"又雍也:"非不說子之~。"引申
為方法,技巧。論語子張:"雖小~,必有可觀者焉。"又為道理,規律。莊子養生主:"臣
之所好者~也。"
(四)述說。論語憲問:"夫子自~也。"又季氏:"樂~人之善。"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之徒,無~桓文之事者。"
(五)引導。後來寫作"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小決使~。"論語子張:"~之
斯行。"又為政:"~之以政。"
按:舊時於(一)(二)(三)義,即用作名詞時,讀上聲;於(四)(五)義,即用作
動詞時,讀去聲。
[辨]道,路。就道路的意義說,二者是同義詞。但用於抽象意義時。"路"較簡單,
"道"的許多引申義都是"路"所沒有的。如"思想"、"學說","方法"、"技巧",
"道理"、"規律",等。就是"途徑"這個意義,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177.【德】
|
(一)道德,修養。論語子罕:"吾未見好~如好色者也。"又述而:"~之不修,學
之不講。"按,儒家所謂"德",往往指心中能辨別是非善惡。引申為作風,品行。論語顏
淵:"君子之~風,小人之~草。"按:"德"指品行時,不限於好的方面。尚書盤庚下有
"凶~",偽古文尚書泰誓有"穢~"。今雙音詞有"私~"。又特指好的品質。荀子勸學:
"積善成~。"
(二)恩惠,德澤。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不知所報。"孟子公孫醜上:"且以
文王之~,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吾為若~。""德"又引申為
動詞,表示感激。左傳成公三年:"然則~我乎?"
178.【文】
(一)彩色交錯為文。孟子告子上:"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繡也。"引申
為華麗有文采,跟"質"相對。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為?"[~章]在繪畫
和刺繡上,青與赤相交錯為文,赤與白相交錯為章。"文章"最初也是指"文繡","文
采"。荀子禮論:"雕琢刻鏤黼黻~章,所以養目也。"(黼 fǔ:禮服繡的黑白交錯的花
紋。黻 fú :禮服上繡的青黑相交的花紋。)引申為文辭。文心雕龍情采:"聖賢書辭,總
稱~章,非采而何?"
(二)文獻。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又子罕:"文王既沒,~不在茲乎!"
蕭統文選序:"世質民淳,斯~未作。"[~學]指文獻和經典。論語先進:"~學:子游,
子夏。"韓非子五蠹:"而諸先生以~學取。"注意:古代所謂"文學"和今天所謂"文學"
不同。
(三)獨體的漢字叫"文",如"日"、"月"、"牛"、"馬"等。引申為文字。孟
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害辭。"(辭:指句子。不要因為一個字而損害了全句的意義。)
(四)文章。蕭統文選序:"騷人之~,自茲而作。"
(五)文化教育。跟"武"相對。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修~德以來之。"
(六)舊讀 wèn。動詞。裝飾,增添文采。論語憲問:"~之以禮樂。"引申為掩飾。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蘇軾答謝民師書:"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淺易之說。"
成語有"~過飾非"。
179.【質】
(一)讀 zhì,抵押。戰國策趙策四:"必以長安君為~,兵乃出。"又燕策三:"燕
太子丹~于秦。"
(二)本質,本體,本性。荀子勸學:"其~非不美也。"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
而漣漪結,木~實而花萼振。"
(三)樸實,樸素。跟"文"相對。論語雍也:"文~彬彬,然後君子。"蕭統文選序:
"世~民淳。"
(四)正,正直。論語顏淵:"~直而好義。"用作動詞時,表示向別人求正,以定是
|
非。禮記中庸:"~諸鬼神而無疑。"又曲禮上:"疑事無~。"引申為詢問,責問。今有
雙音詞:"~問"。[~明]正明,天大亮。儀禮既夕禮:"~明滅燭。"禮記昏義:"~
明贊見婦於舅姑。"(贊:唱名,稱名。)方苞獄中雜記:"~明啟鑰。"
(五)砧板。[鈇~][斧~]斬人的刑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君不如肉袒伏斧~
請罪。"這個意義又寫作"鑽"。
按:(二)(三)(四)舊讀入聲,(一)(五)舊讀去聲。今普通話無別。
180.【色】
(一)臉上的氣色,表情。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饑~。"又:"舉欣欣然有喜~。"
楚辭漁父:"顏~憔悴。"戰國策楚策四:"顏~變作。"又趙策四:"太后之~少解。"
(二)女色。在封建社會裡,統治階級以婦女為玩物,所以稱婦女的容貌為"色"。論
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禮記大學:"如好好~。"
(三)色彩。老子十二章:"五~令人目盲。"
[辨]顏,色。顏指額,色指臉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關係,所以常常連用。但是,"色"
字在上古可以當"色彩"講,"顏"字不能當"色彩"講。女色也不能稱為"顏"。
181.【臭】
(一)讀 xiù氣味。周易繫辭上:"其~如蘭。"禮記大學:"如惡(wù)惡~。"引
申為壞的氣味,"香"的反面。讀 chòu。墨子尚賢下:"腐~餘財。"又為發臭。尚書盤
庚中:"今予命女一無起穢以自~。"(女:你們。一:皆,都。)按:本來作氣味講的"臭"
也讀 chòu,後來才讀 xiù,以別於香臭的"臭"。
(二)讀 xiù。動詞,聞[氣味]。荀子禮論:"三~之,不食也。"這個意義後代寫
作"嗅"或"齅"。
182.【先】
(一)動詞。先行,先做某事。左傳宣公二年:"會請~。"論語顏淵:"於斯三者何
~?"又子路:"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
荊,蓋~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二)形容詞,副詞。時間在前的,次序在前的,跟"後"相對。戰國策齊策四:"馮
諼~驅。"引申為去世的[上代或長輩]。戰國策齊策四:"願君顧~王之宗廟。"司馬遷
報任安書:"太上不辱~。"[~生](1)年長的人。此義後代罕用。(2)有道德學問的。用
來作對人的尊稱。戰國策趙策三:"東國有魯連~生。其人在此。"
183.【前】
(一)動詞。向前,前進。戰國策趙策三:"酒酣,起~,以千金為魯連壽。"又齊策
四:"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至壁門,莫敢~。"成語
有"勇往直~","畏縮不~"。
(二)臉所向的一面。跟"後"相對。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與?"引申
|
為發生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之後喪踰~喪。"戰國策趙策一:"~
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史記項羽本紀:"~時某喪,使公主某事。"
184.【後】
(一)動詞。走在後面,落後。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又先進:"三子者出,曾
皙~。"
(二)位置在後的,跟"前"相對。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史記淮陰侯
列傳:"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又為時間在後的,次序在後的。跟"先"相對,又跟"前"
相對。戰國策齊策一:"期年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前~所亡凡四十五萬。"
又:"以先國家之急而~私讎也。"注意:除個別古書外,"後"字都不寫作"後"。
按:"先"、"前"、"後"三字都能作動詞,這是和現代漢語大不一樣的地方。
185.【內】
(一)內,內室。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廷~,弗灑弗埽。"(廷:中廷。)又大雅
抑:"灑埽廷~。"漢書晁錯傳:"家有一堂二~。"引申為裡邊。論語顏淵:"四海之~,
皆兄弟也。"又為內心。論語裡仁:"見不賢而~自省也。"又:"~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引申為內部,特指國家內部或家庭內部。戰國策趙策三:"今又~圍邯鄲而不去。"孟子梁
惠王下:"~無怨女。"(怨女:到了結婚年齡而未結婚的女子。)
(二)指妻妾。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多內寵。"[~人](1)妻妾。禮記檀
弓下:"[文伯之喪]~人皆行哭失聲。"(2)後代謙稱自己的妻子。[~子]卿大夫的嫡妻。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以叔隗為~子,而己下之。"後代謙稱自己的妻子。
(三)通"納"。孟子萬章上:"若己推而~之溝中。"
186.【外】
外面。跟"內"相對。戰國策楚策四:"填黽塞之內,而投己乎黽塞之~。"引申為外
部,特指國家的外部或家庭的外部。戰國策趙策三:"百萬之眾折於~。"孟子梁惠王下:
"~無曠夫。"(曠夫:到了結婚年齡而未結婚的男子。)
187.【間】
(一)讀 jiàn。夾縫,間隙。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而刀刃者無厚。"史記管
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而闚其夫。"(闚:同窺。)引申為置身其中。
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焉?"又為間隔,間斷。戰國策齊策一:"時時而~
進。"又為抄近路,抄小路。史記項羽本紀:"從酈山下道芷陽~行。"又廉頗藺相如列傳:
"故令人持璧歸,~至趙矣。"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間"。
(二)讀 jiàn。離間,挑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之~言曰。"又:"趙王信
秦之~。"蘇軾範增論:"漢用陳平計,~疏楚君臣。"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間"。
(三)讀 jiàn。副詞。偷偷地,暗暗地。戰國策趙策三:"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入
邯鄲。"史記陳涉世家:"又~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間"。
|
(四)讀 jiān。中間。論語先進:"攝乎大國之~。"孟子離婁下:"其~不能以寸。"
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間"。
(五)讀 xián。閑著,無事可做。孟子公孫醜上:"今國家~暇。"這個意義後來有
人寫作"閑"。但不能作"閒"。
[辨]閒,間,閑。上古本來無"間"字,後代凡作"間"的,上古都作"閒"(有些
古籍經後人改過,也有刻寫訛錯。如史記的"閒",有的版本作"間")。後代於"閒暇"
的"閒"仍作"閒",於"間隙"的"閒"改作"間",以示區別。依說文,"閒"的本義
是"門隙","閑"的本義是"柵欄",所以二者的引申義大不相同。在一般情況下,"閒"
和"閑"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義上,偶可作"閑"。
|
上一篇圖說漢字第十六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