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五】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9-09
3456

  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五】


  《北京,最后的纪念》是著名作家阎连科新写的一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随笔结集,它记录了作者在北京郭公庄711号园内居住3年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所倡导的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不仅纯朴简单、而且诗意美好,洋溢着咀嚼生命本真和心灵愉悦的幸福味道。全书既有桃花源的宁静与美好,又有瓦尔登湖的思想与智慧,直抵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的田园梦想。

  3年前,阎连科倾尽毕生积蓄购买了711号园,在这里,他怀着宁静的心境,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从容,最为丰满的岁月,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我一生最奢靡的诗栖生活。”当我读着作者如同诗歌一样隽永而质朴的文字时,我深深地感动于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养花、种菜、采蘑菇、观察动植物、湖上泛舟、写作……每一个跳动的字符都让我的内心安宁而丰富,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生活领悟,人生哲学与心灵启迪。让人读过难忘,从而品味再三。

  这本书,是牧歌,也是挽歌。书写的,是我们的梦想,纪念的,是我们的幻灭。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一生最奢靡的生活,开始了。最初踏进那处园子时,一望无际的绿色触目惊心,使我惶惑愕然。景色打在眼上,有青白的声响,如同加勒比海岸的人第一次看见冰时,用手触摸,发现冰是火的,滚烫击手……园子消失后,我做了一个梦。到一个除了蓝天、白云、河流、鸟雀和茂盛的植物、繁多的昆虫再无他人的世界里,重新建起一个新的园子与庭院,开始新的写作与阅读、种植与养育,喂无数的猫和狗,蜻蜓、蝴蝶每天都从花草树木上带着爱和芳香飞下来,落在猫的背上、狗的耳朵上和我的笔尖上。”

  受美国作家梭罗简朴生活观念影响的阎连科渴望亲近自然,但与其不同的是,他没有像梭罗那样跑到远离闹市喧嚣的野外去幽居,而是意外地获得了大都市中的一块田园,心灵足以慰藉,并打算在园里终老。虽然,这个梦想在2011年底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而结束了,但也让他享受了一段自然而恬静的诗意生活。如今,这段梦幻般的生活已然远去,阎连科用笔真实地留下了这段田园之梦,这也是《北京,最后的纪念》一书面世的缘由。

  阎连科是热爱和崇尚回归自然的,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书里的字里行间无不折射这种自然田园的气息和意蕴,一路读来,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从购买农具、到播种施肥、再到成长收获的种种历程,享受着这种实实在在的美好田园生活。

  正是怀着这样一颗质朴纯真之心,作者耕作于土地,种白菜、种丝瓜、种茄子;采摘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菜蔬,做几样可口的小菜;去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放舟于湖心,看鱼儿跃出水面;观察成千上万的蚂蚁行军,帮他们挪开障碍物,用树枝搭建“跨海大桥”;甚至还突发奇想,爬上树到马蜂巢旁,想以马蜂毒针针刺治疗由于长期写作造成的颈椎病……阎连科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艺术性的,一种诗意的生活。他说道:“只能说明我那时神经质了,没有别的解释”,这种神经质意味着自然之于他而言,不是偶尔消遣、亵玩的对象,而是顶礼膜拜的“宗教”,而自己所栖身的大园子,则为实实在在的教堂。园子里丁香片片,径无直道,曲弯有致,谱写着情理十足的人与自然的传奇故事。

  生活是多彩的,生命是享受的。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定会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人生其实不需要赚很多的钱,也不需要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只要生活得快乐自在,恬静淡然,就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温一壶绿茶,夏夜里,我品读《北京,最后的纪念》,聆听诗意荡漾的田园牧歌,人生从此便多了一份纯真与豁达。

  在《北京,最后的纪念》里,阎连科为我们仔细描述了他在北京一处叫花乡公园,行政区域编码711号的野园绿地三年多的最为奢靡诗栖生活。在有三千多万人口聚集的北京,有711号这么一处清净,“正如俗世有了它的宗教。”作者倾其所有,租下一隅土地房院,购买农具和菜种,翻耕土地,播种育苗,过着城市中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这里,“我”通过自己饶有兴趣的劳动,不仅时鲜蔬菜自给,而且还送朋友。在这里,“我”观察和记录了菜蔬的生长。在这里,“我”莳弄花草,感受朝夕相伴的梅花、迎春、桃梨、连翘、月季、吊兰、白蒿、野草的悲喜,为荒野的草地歌唱。在这里,“我”极尽耐心的窥探植物的私生活,窃听树木的悄悄话,观察研究地下根须你死我活的战争,享受采摘林中雨后蘑菇的欣喜和快乐,“你在这去往林地采菇的小路上,用最粗沙的嗓子哼出的情歌,却都是从天堂门口传出的迎宾乐。”“我”还体察到了柳树的义情,楝树和槐树的生死之恋,落叶悠长的愁绪,在与植物的接触、观察和研究中,“我”成了业余植物学家。在这里,“我”视花草、树木、昆虫、鸟雀们为真正的主人,欣赏昆虫的田径运动会和音乐演唱会,观察蚂蚁打架和长距离迁徙,与马蜂意外厮杀,悲情蝴蝶的舞殇,喟叹螳螂的忠贞爱情,在这些观察和叙写中,“我”始终把这些昆虫当做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张扬个性的生命,对它们满怀着敬意,“对于昆虫、动物和植物,人类只应理解它们的义务,而不应有干预它们的意图和行为。”在这里,“不仅是鸟类的栖息所,而且还是鸟类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天堂乐园了。”与鸟和动物比邻而居,“我”体味到了麻雀的欢歌笑语和悲伤,听到了人们对啄木鸟的风言风语;和刺猬夜间有味有趣的对峙,为难产绵羊接生的神圣与欣喜,收养和牵挂流浪猫,救助找不到家的土狗,无不让“我”感到温暖。园子里的留鸟和候鸟,因为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首先感知了大悲剧的开始。南方的留鸟,因气候变暖成了北方的留鸟,这是好事还是灾难?窥一斑已见全豹。“鸟类混乱的迁徙和夏候鸟与冬候鸟的本性变异,这种信息并不能给人类带来根本的警觉,就是惊天动地的海啸和地震,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因贪婪所带来的灾难。”“我”虽然住在与世隔绝的园子里,但“我”时时在思考人类未来的走向和归宿。在这里,深深嵌入“我”生命册页的是自己种的几十种树木、花草和藤蔓。风生水起,活色生香的大葫芦;贴近大地,大如人头的西瓜;娇贵的樱花,低贱的茄子;受害的木槿;听着朗诵生长繁衍的竹子;还有死后长出蘑菇的桃树,被遗弃却在711号园子里长得茂盛的香椿,随手挖来栽下自得悠然的爬墙虎,等等。让“我”在大自然中活得幸福滋润。在这里,“我”是最为清净闲散的人。“我”可以到湖边去散步,可以躲在树林里钓鱼和看书,可以坐在密集的树林里悠闲的吃饭,和湖水对话和谈天,躺在湖边的树荫下小憩和午休。冬天的园子里,“我”是留守的很少的几个人,“我”重回到了少年,真正融到了冬天的自然里。“感觉到了自己不是一个生物的人,不是圣灵或生命,而是这冬天园内大自然中的一株活着的树木或草植。”雪后,“我”在屋里生起一炉火,烤红薯,烤白果、核桃土豆,烤大蒜大葱;把腿翘在炉边,静静的读书。“原来人生的意义果真不是权力、金钱和荣誉,而是你能否有超越这些的一种爱。”

  “我”在711号园子里过了三年多清净闲散的生活,原本是设想让自己的生命和写作了结在711号园子中的53号院的,却因为铁路、公路都要从园子里穿过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大规模的拆迁开始了,曾经植物茂盛、鸟语花香的园子变成了废墟,“我”的人生轨迹“像蚂蚁的行走路线样,随便被一只脚和一阵风就给改变了。”

  711号园子毁灭了,让“发展大于一切”给毁了。作者面对这一切,显得多么孤独和无奈。“在自然那儿,权利永远都无休止地大于义务,这是人类共同享受和无可逃避的悲哀。”就让我们在阎连科如同清泉般洗尽都市铅华的文字中,默默去纪念北京这最后的宁静。

  在如今所有的公共话题,都会以娱乐的方式去表达或者出现。但是,总有一些人,或者说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他们会游离于城市的喧嚣,或者说是特立独行的出现。

  他们坚持说自己的话,阎连科近10年以来,每一部作品出现,都像一枚深水炸弹一样,在文坛和在读者群里,发出隐隐的轰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四】

下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一百一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