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脆香锅巴

作者:周健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9-03
4910

  自我记事起,家里有十口人,奶奶、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属于大家人口。爷爷1948年就去世了,那年我父亲十二岁,幺姑才三岁,奶奶将大姑、父亲和幺姑艰难抚养大,并各自成了家。大姑嫁到邻乡山村里,而幺姑却远嫁到千里之外的陕西岐山。奶奶裹着小脚,年事已高,干不得重活,父亲是村里民办老师,工资极低,只有母亲一个人挣工分。虽然大人们整日忙着劳作,但家家户户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更没有钱花,大家都穿着破衣烂衫,补丁摞补丁。

  家里人多,土灶配着大铁锅。我们陆续上学后,正长着身体,饭量自然也大,家里每顿都得做一大锅饭。当地多为久水田,主产大米,小麦较少,和红薯一样,多种在坡地。为了省米,米饭上往往添加一层红薯或南瓜。那时,粮食都是根据工分分得的,我家人多劳力少,粮食也不够吃,于是,奶奶和母亲就想着法儿节省,如做红薯粥、南瓜粥等,就连锅巴也铲掉分着吃。有时候锅巴煳了,我们不愿意吃,她们哄我们说吃煳锅巴能治肚子疼,还能捡到钱,我们便将信将疑地吃了。当然,煳透的锅巴她们是不会让我们吃的。学校虽离家不远,但碰到雨雪天气,我中午有时便懒得回家,母亲会让同校的哥哥或姐姐给我捎来一个锅巴饭团,虽然有些凉,但吃起来软中带脆,很是受用。

  那时,我非常喜欢吃那种焦黄厚实的大米锅巴。刚出锅的大米锅巴又香又脆,半天依旧唇齿留香,可惜通常太少,难以尽兴。有时,碰到村里的红白事情,我们几个孩子总喜欢围坐在做大米饭的大铁锅旁,等到饭熟,便迫不及待的铲起锅巴来,旁边桌上摆放的大鱼大肉似乎对我们失去了吸引力。因为锅大米多,锅巴非常厚实,做饭的又是当地有经验的师傅,整个锅巴焦黄脆香,毫无煳痕。师傅也不恼,待我们铲走了锅巴,他又将米饭重新整平,洒了一点儿米汤,盖上锅盖,续上小火,不久,又结出了一层黄亮亮的锅巴。记得上高中时,我的同桌也爱吃锅巴,每到打饭时间,我俩便迅速拿起碗筷飞也似地赶到食堂,为的是能打到一块脆香锅巴,稍晚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若碰到老师拖堂,锅巴断然吃不成了,便懊恼不已。那时,城里学生用粮票换饭票,而我们农村学生没有粮票,只能自带大米来换。学校距家路途遥远,背大米不仅辛苦,而且家里粮食并不充足,我们会尽量省吃俭用。对我们而言,锅巴不仅好吃,更能抗饿,打来一两锅巴,相当于二两米饭,既解了馋,也省了粮食。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陕西度过的,那里面食居多,学校食堂也有米饭,是用大蒸笼蒸出来的,有些硬,不怎么好吃,自然更没有锅巴,总盼着假期回家,可以天天吃到母亲做的锅巴。母亲做米饭时,通常先将大铁锅内倒了大半锅水后,盖上木质锅盖,点燃柴火后,再用木盆淘米,之后便将淘好的米倒入锅内,再盖上盖,继续添柴加火。待到水开后,用铁铲不断地搅拌几分钟,大米变软后,便用瓢将大米搲到自编的簸箕里,米汤便流进簸箕下面的盆里。之后,便将大米重新倒进锅里,摊平,用筷子在上面插出几个气孔,重新盖上锅盖,撤去柴火,并时刻观察和调整灶内火炭温度。大概二十分钟吧,一锅香气扑鼻的大米饭就蒸好了,用铲子一铲,金灿灿的锅巴便翻将出来。看到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锅巴,母亲总会笑着嘱咐我,喝口米汤吧。母亲曾给我说过,米汤可是好东西呢,养人。她还给我讲个笑话,以前有个年轻的后妈,偏心眼儿,粮食不充足时,总将大米饭多给自己的儿子吃,让继子少吃米饭多喝米汤,谁知继子长得白白胖胖,自己的儿子却一直黄皮寡瘦,她百思不得其解。

  参加工作后,蜗居小城,家里做饭都是电饭煲,自然吃不到锅巴了。好在老家不远,可经常回去,仍能吃到母亲做的脆香锅巴。那时,各家条件逐渐变好了,温饱已不成问题,锅巴也就可以尽情地享用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来的一大家人,也随着大姐和奶奶的先后离世以及哥哥姐妹们的各自成家,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厮守老屋了。老屋以前非常破旧,是个四合院,土墙灰瓦,为了让父母住得安全舒适,我们将其按原来的风格重建,砖墙灰瓦,但按父母要求,仍建有土灶台,他们时常捡回柴火,做着传统的农家饭。儿女和亲戚们也时常过去探望,乡邻不断串门,人来人往,老母亲总是笑脸相迎,在老灶台上忙来忙去,父亲也乐得陪客喝酒,老屋也一直充满着烟火之气。

  远在陕西的幺姑退休后,每隔几年就会回来一次,尤其是近几年,交通发达,回来的次数更频繁了。她时常跟我们聊起当年在老屋的生活,也聊到我母亲当年在她上小学期间经常给她捏一个锅巴饭团放进书包,以免挨饿。

  记得十多年前有次回老家,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吃饭,忽然不见了母亲的身影,我到厨房一看,却见她正在灶台上忙乎。她对我说,知道你爱吃锅巴,在城里难得吃上,我现在给你做。不过,我们年纪大了,牙口不好,早已吃不得锅巴,现在我们也用电饭煲蒸米饭了,没有锅巴。铁锅刚炒完菜,灶内还有不少火炭,将电饭煲的米饭倒在锅内,仍可做锅巴呢。果然,不一会儿,母亲就做出了金黄的锅巴,依然脆香可口。以后,每次回去,年迈的母亲都会这样做,既使后来腿部骨折,坐在轮椅上,也会要求嫂子或姐妹们这样为我做锅巴。

  知道我爱吃锅巴,女儿有时会到超市买一些回来,袋装的,都是大米、小米、薯类或其它不知名食材做成的锅巴,添加了各种佐料,让我当零食,可我无论如何也吃不出母亲做的那种锅巴的原生态脆香。老伴也多次尝试用电平铛做锅巴,但都太硬,硌牙,仍没能让我找到那种口齿生香的感觉。我有时也去吃煲仔饭,为的是里面的一层锅巴,可我总感觉缺少什么。好在现在有些农家乐偶尔还能吃到锅巴,喝到米汤,只是大多数锅巴太薄,鲜有焦黄之色,脆香难得,而且米汤太稀,让人感觉不到那种浓浓的深情。

  三年前,母亲被无情的岁月送出了老屋,飘到了另一个世界。闻讯后,幺姑因年迈不能回来,在给我打电话时,哽咽着不断诉说着姑嫂深情,又提起母亲给她捏的锅巴饭团,那种脆香让她终身难忘。以后,每次回老家,看到那口大铁锅,我便感伤不已,仿佛看到母亲依然站在灶台前,笑盈盈地,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用她那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把柴火饭菜,化作最美的味道,尤其是那脆香的锅巴,时刻温暖着我的心,每一口都让我难以忘怀,更激起了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豆渣情结

下一篇漫话出租车司机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