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七十九】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8-19
18914

  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七十九】


  看着这玩法不同的游戏,一种童心、童趣弥漫我的整个身心。这些游戏好像在我的面前活了起来,我好像看到了一群稚气未脱的儿童在我眼前忘情地说笑,这种感觉真好。按说我不应该把这么长的内容引入我的文章中,但这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专门写农村儿时游戏的文章,值得放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不管是童趣横溢的《忆童年》,还是童心十足的《打弹弓》、《打碟遛》、《学跳绳》,多种多姿多彩游戏跃然纸上,让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在《过家家》散文中那些童男童女密切配合、相互帮忙的协作精神,不正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吗?《学游泳》那种赤裸裸融化于水中的感觉,真是一种自然的美,是一种放松的美,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美,那种感觉能让人记一辈子。《丢手巾》是一种最原始且没有任何掩饰的游戏,少男少女和老师为坐一圈,那种渴望的眼神,那种朗朗的笑声让我们受到了感染,恨不得马上就坐在他们的圈子去体验一把。《叨鸡儿》既是技巧活,又是力与美的展现。参与双方全身心的投入,谁也不服气谁,单腿跳来跳去争个输赢的身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闹洞房》中粗野、放浪、轻佻、夸张的动作,诙谐、机智又略含低俗的语言,庸俗的几乎接近下流的小活动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把农村闹新房的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一堂欢笑满堂福,老少不分闹新房。《翻跟头》是农村男孩子的传统保留项目,只要是男孩,几乎都会翻跟头。他们把翻跟头作为向同伴或者女孩儿炫耀的资本,他们从不断翻跟头的过程中从少年成为了青年,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跨越。

  进栓在《过年下》写出了那个年代的年味:“ 除夕之夜,在我们乡下是很热闹的,尽管当时还没有通电,但每个家族的男子们都要提着两样菜,或一壶酒,聚在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长辈家,边喝团圆酒,边拉家常话,说是守夜,其情浓浓,其乐融融。女子们也都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围坐一起,边嗑瓜子,边叙旧情,欢声笑语,温馨一片。”在他的散文中,几乎把儿时的游戏写了个遍,既有快乐的展现,又有心酸的记忆,既有快乐的时光,又有被打屁股的经历。他把儿童对过年的渴望,盼望过年的急切心情,描写的入木三分,把儿童过年时的快乐表现得一览无余,让人觉得自己好像置身其中,感觉就像自己又过了一个年。

  《扎灯笼》让我们跟着进栓的笔触写出了学扎灯笼的不易,在扎灯笼过程所享受到的乐趣。灯笼扎成后不可言表的欢愉,经历了一次历练,一次感动。《看下神》写出了几千年年的封建社会残余并没有消退,老农民的迷信和愚昧仍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死角,封建迷信仍然盛行。那些神婆神汉们装神弄鬼的市场。说是愚昧其实更是无奈。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了出了他们的虔诚和淳朴。《踢毽子》既表现了花样少年身心交融的快乐,也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逮小虫》则是一种智力游戏,既要先在雪地扫出一块空地,还要跑来跑去支筛子、在筛子底下撒上诱饵,小虫进去后要迅速拉绳,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关键是要动脑筋想出逮小虫的办法,才能取得战果。

  《]推桶箍》、《玩爬叉》、《摘酸枣》、《蚂蜂窝》、《烧红薯》、《掏螃蟹》、《放风筝》、《打面包》、《打瞎驴》、《点灯盏》、《剪羊毛》、《难忘儿时逮水牛》、《看电影》、《掀蝎子》、《难忘家乡的秋千》则集中描写少年时代的活动,这些短篇都是在那个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所发生的故事,虽然物质生活有些不尽人意,人们的精神风貌精神还是可圈可点。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在逆境中也能不屈不挠进取的民族,是一个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娱自乐的民族,是一个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吓倒的民族。我们的少年继承了这种可贵的精神传统,才有如此多的这么多苦中作乐的游戏产生,才有进栓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童趣儿》这本散文集的出版。

  充满童趣的《推桶箍》所展现的就是少年们利用不再使用的桶箍作为简单的玩具,玩出花样,玩出快乐:“用一根直直的粗铁丝,一头折窝回来作手把,另一头向下弯成一个“u”型钩,我们叫推子,这就是推桶箍必备的工具了。一手执推子,一手拿桶箍,然后再将桶箍往地上一放一滚抬步走,桶箍在推子的推动下便开始“麻麻溜溜滚向前,悠悠哉哉走四方”,而在这娴熟的一推一滚一走间,其乐其趣也就全有了。平时如果家里大人让我们去哪里跑个路,那是懒得抬脚动腿的,而如果有桶箍相伴了,再远的路也不觉远,再远的路也不在乎了。我们推着桶箍四处玩,那情形仿佛就是哪吒四太子踩了风火轮潇潇洒洒遨游天庭了,有些‘瘾’大的孩子,甚至去趟厕所也常常要推了桶箍去,直让大人数落说离了桶箍你就不能活呀。”

  《看电影》则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另一种情趣:“在穷乡僻壤看电影还算一件奢侈的事。那时,全公社仅有一台放映机。准备放电影时,要先安排时间,再由大队派出一两个壮男劳力去公社挑运放映机和又重又笨的发电机,我和一帮孩子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美滋滋地抢着帮大人提影片。片子很沉。大伙轮流扛,小心翼翼生怕撞碎了夜间的好梦。放电影前,先别说我们这些小孩子了,就连大人们也在太阳悬离树梢两三丈时就迫不及待地擦手洗脚等着了。小孩子们更是整个下午都没有了魂,一味诅咒天还不早点黑。天刚擦黑,我们这帮小兄小弟们就风风火火地搬椅杠凳,乱哄哄地在大队部里霸占位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七十八】

下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八十】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