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六十一】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8-19
16540

  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六十一】


  2018年7月,我在卢氏参加《奔流》文学院第七期作家研修班,有幸得到了汝州乡友——《三门峡日报》社卢氏记者站站长、卢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牛富江赠送我的一套《教泽碑》拓片,我如获珍宝,爱不释手。

  卢氏县最驰名的文化景点当属为曹靖华之父曹植甫所建的“尊师亭”。亭内由鲁迅先生撰写书丹的《教泽碑文》,是鲁迅著作中唯一的碑记。毛泽东曾赞誉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2018年7月29日上午,我们参加奔流文学院第七期研修班的全体学员来到了位于卢氏县城东滨河路与东明路交叉处的卢氏县高级中学南门口的曹靖华先生塑像和教泽碑亭参观游览。

  据卢氏县委宣传部的张亚飞女士介绍,这里是继五里川中学院内教泽碑亭之后卢氏又一处纪念卢氏文化名人曹靖华先生的人文景观。

  面向卢氏一高南大门,左侧为教泽碑及碑亭,右侧为曹靖华先生塑像。两个建筑隔路相望,互为一体,庄严肃穆。教泽碑高二米、宽60公分左右,呈四方形,柱状。有碑帽及碑座。碑正面书: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七日 曹植甫先生教泽碑  中共卢氏县委  卢氏县人民政府敬立。其他三面以全文镌刻鲁迅先生为曹靖华父亲曹植甫手书的《教泽碑文》。

  教泽碑由碑亭保护。亭高、宽五米左右,全亭以灰色大理石相嵌而成,双层顶,四柱。上碑亭平台有台阶四步,平台四周有大理石石凳供游人休憩。碑亭正面石柱以对联形式镌刻毛泽东手书,上联:以不朽之文,下联:传不朽之人。

  曹靖华先生塑像全高三米、宽一米左右,由座与像两部分组成。座高二米,用黑色面砖镶裹。正面书:曹靖华  (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背面是曹靖华先生的生平简介:“曹靖华,原名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人,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散文家,新文化运动先驱,鲁迅先生挚友……”。座上是曹靖华先生的无臂半身塑像,高一米左右,面朝西方,神情凝重,似乎还在回想当年苏联求学时的情景。

  鲁迅先生是在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写作该文的。此时,时值曹植甫65岁大寿,又是执教45载纪念。一群对其抱有敬仰之情的成年学子,私下里商议为他立碑,以彰其教书育人的恩泽。他们特别委托远在北京的同窗学友、身为恩师儿子的曹靖华为该碑撰文。 接到请托之后,曹靖华感到为难。他认为,为人子者却为父撰写碑文,大为不妥。为难之中,他想到了文坛好友鲁迅。便飞鸿传书,将父亲生平事迹告知,并请其代为撰文。当时正在病中的鲁迅接到书信后欣然答应,一气呵成《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并迅速将该文寄给曹靖华,对曹老先生致以敬佩之意。 在文中,鲁迅自称"会稽后学",高度赞扬曹植甫:"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爱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巷里,处之怡然,此岂轻才小惠之徒所能至哉。" 让人没想到的是,众位学子精心打制而成的碑石,却遭到了曹植甫的坚决反对。他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绝没必要专门为此立碑赞扬。这一耽搁就是50年,直到1985年,这篇碑文才被当地政府刻在了五里川中学的"尊师亭"中。

  1935年,这篇碑文发表在北京出版的《细流》上。同年年底,又被收进了《且介亭杂文集》中。有幸的是,这篇碑文被毛泽东看到,并牢记在心念念不忘。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和平谈判时,曾到设在重庆的中苏文化协会访问,曹靖华时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当毛泽东听到曹靖华的名字,因与翻译过马恩著作的曹葆华仅一字之差,毛泽东就问他们是不是兄弟。曹靖华回答说不是,并解释说曹葆华是四川人,而自己是河南人。 毛泽东随即又问他是河南什么地方的人。曹靖华回答说:"河南卢氏人。"毛泽东即刻问道:"卢氏有位曹植甫老先生,你可认得?"曹靖华应声回答:"那是家父。"并吃惊地问主席:"家父一生在山区教书,从未出过门,主席未到豫西,怎么知道他的名字?"毛泽东说:"我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知道的。鲁迅给他写过教泽碑文,那真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可惜我不曾到过卢氏,有朝一日倘能到那一带时,一定会拜访你父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六十】

下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六十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