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大香山传奇》之六、六移其稿的申报书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2-22
41967
  六、六移其稿的申报书

  经过我市专家、学者的艰辛努力,先后六移其稿的《申报书》终于报給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河南省平顶山市位于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观音文化内容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在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影响海内外。近年来,平顶山市在观音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根据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申报程序,2010年初,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申报领导小组,开展申报工作。

  根据申报要求,拟定本报告:

  一、平顶山市情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中南部,东与许昌市的襄城,漯河市的舞阳,驻马店市的西平、遂平县交界;西与洛阳市的汝阳、嵩县毗邻;南与驻马店市的泌阳、南阳市的方城、南召相接;北与洛阳市的伊川、郑州市的登封接壤。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0平方公里,因中心城区毗邻平坦如削的平顶山而得名。这里是古应国所在地,鹰是古应国图腾,古汉语中“鹰”与“应”通假,因而平顶山又称“鹰城”。1957年3月建市,辖10个县区,即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汝州市、舞钢市、新华区、湛河区、卫东区、石龙区,总人口501万。

  平顶山山川秀美,自然环境优越。处于豫西山地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植被良好。山水相间的过渡性地形和良好气候环境使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山峰与河流俱佳,风光秀丽无比,有“中原独秀”美誉。特别是尧山,独秀天下,声播海内外。

  平顶山物华天宝,特色资源丰富。已探明各类矿产资源57种,其中优势矿藏有煤、盐、铁等品种。原煤储量103亿吨,分布650公里,是中南地区最大煤田,有“中原煤仓”之称。叶县盐田储量3300亿吨,分布4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井盐田,被中国矿业协会授为“中国岩盐之都”称号。铁矿储量6.61亿吨,占全省76.3℅,是全国十大优质铁矿之一。水资源是中原最富集地区,自然水总量18多亿立方米,因修筑水库形成的包括白龟湖、昭平湖、燕山湖、龙泉湖等众多人工湖泊水容量达20多亿立方米。温泉资源冠居中原,沿沙河分布的鲁山温泉链和汝州温泉群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平顶山工业雄厚,产业优势明显。自建市以来,逐步由过去单一的“煤城”发展成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宽厚钢、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纺织、机电、建材、食品等行业综合发展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其中,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集两家上市企业平煤天安和神马实业于一体,是河南省最大的能源化工生产企业;舞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特宽、特厚钢板科研生产基地;平高集团是全国三大高压开关制造企业之一;姚电公司是华中电网的骨干企业。

  平顶山市已崛起成为一颗璀璨的中原明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是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支撑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平顶山文明深远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在发现有众多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商周时期是古应国所在地,西周时周武王封其子于此,是为姬姓封国,都邑滍阳,其故城淹没在今天的白龟山水库。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韩、魏、晋、郑、楚。特别是平顶山一带被称为“方城之外”,长期属于楚国所辖。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强盛,与中原诸侯争锋,势力达于黄河岸边,楚庄王成为霸主,盛名显赫,传之青史,垂于后世,在中原和平顶山有极大的影响力。秦以后,行政区划时有变化,但多属于颍川郡、南阳郡。隋唐后多属汝州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分属许昌地区和洛阳地区。

  平顶山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其中,出土于汝州阎村遗址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国务院列为国宝级珍宝。温泉开发利用史很早,鲁山温泉相传为商汤发现,被誉为“灵泉”、“神汤”,史称“皇女汤”;汝州温泉汉唐时期为皇家青睐,频繁莅临,被誉为汉唐皇家温泉;酿酒文化源远流长,酿酒鼻祖仪狄就在宝丰;三苏园是苏轼与其父兄的埋葬地;叶县县衙是始建于明代的一座保存完好的衙署;马街书会传承700多年,名闻全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泛分布于叶县、舞钢、鲁山的楚长城已被专家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顶山还是世界华人叶姓、刘姓、应姓等姓氏发源地。所辖舞钢市是中国冶铁文化之乡,宝丰是中国曲艺之乡和魔术之乡,鲁山是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平顶山市是中国曲艺城。近几年,平顶山市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型文化论坛,如连续三届华合论坛、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全国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中国书法兰亭大赛、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会等。

  平顶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代表性的有十大历史名人:中华刘姓始祖刘累、先秦思想家墨子、叶姓始祖叶公沈诸梁、西汉谋圣张良、东汉政治家韩棱、东汉军事家冯异、唐代文学家元结、唐代医学家孟诜、南宋抗金名将牛皋、清代文学家李绿园,还有五四诗人徐玉诺、近代农民起义领袖白朗、当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等;另外,孔子、诸葛亮、李白、韩愈、颜真卿、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黄庭坚、范仲淹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到过这里。公元前526年,孔子和沈诸梁在叶邑会面,史称叶公问政,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千古佳话。

  二、平顶山观音文化形成和在中国观音文化中的地位

  平顶山历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平顶山佛教文化同样非常代表性。始建于北魏的风穴寺是中州四大名刹之一,其塔林是全国第二大塔林。位于宝丰县与新华区之间的平顶山香山寺,始建于东汉末期,是汉化观音得道证果圣刹和举世公认的源头,平顶山是名副其实的“妙善公主故里,千手观音故乡”。而以香山寺为代表的观音文化现象就根植于平顶山这样特殊的自然与人文土壤中,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繁荣等历史阶段,至今仍然郁郁葱葱。

  平顶山观音文化是一种分布全境的广泛性历史文化现象,汉化性、根源性、民间性、丰富性特征突出,是中华汉化观音文化的代表。其形成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平顶山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

  天竺观音汉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首先是地点汉化,把天竺观音落户到中原,这个地点就是洛阳京畿的以香山为代表的平顶山地域。其次是性别汉化,把原来的男身男相汉化为人们容易接受的女身女相形象,这个女性就是庄王之女妙善,平顶山称之为楚庄王三女儿,俗称三皇姑,贵为公主,又笃佛不移。再次是得道正果情节的汉化,这个情节就是在平顶山境域展开的。整体上看,天竺观音在平顶山有一个完整的汉化历程,这个地域化汉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对中原以外的其它地方观音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1、平顶山观音文化是佛教传入中原后汉化的产物

  平顶山观音文化不是独立性的产物,而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历史文化区域看,它属于洛阳大文化圈内,是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中代表性文化类型,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基础性、丰富性、群众性、传承性等特征。

  自从两千六百年前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以后,迅速向外传播,并且逐渐传播到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现在很难考定,一般认为在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前后。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事件为“伊存授经”。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中国佛教协会认同汉哀帝元寿元年说,于公元1998年在北京举行了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的盛大法会。另一说即源于“白马驮经”故事。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询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知为佛。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了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了我国首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他们在白马寺被奉为中国佛教祖庭。他们翻译的佛教经典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至此,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一百多位帝王定鼎九州,是“最早的中国”,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汉魏以来,洛阳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中华姓氏根源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源头。

  平顶山正处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无论从行政区划变迁还是文化脉络上看,都属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自夏代以来就有一条北自洛阳,南通荆襄的云贵的古道“夏路”,这是一条中原连接南方的大通道,以后,向北延伸至北京,向南延伸至云贵川。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大通道,它是南方楚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平顶山成为这条交通大动脉的必经之地,成为这条文化之路的融合之地,从当代平顶山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白马寺之后,佛教迅速传播,首先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快速辐射,平顶山以香山寺为代表的佛寺与观音文化正是在这个时期肇始的。这是佛教东传和汉化的必然产物。总之,佛教从西域传播到洛阳,即与中国汉民族文化相融合,进行了长时期的汉化,又经此向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地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佛教汉化开始并基本完成汉化历程的地区。中华佛教文化是印度佛教汉化的产物,中华观音文化是佛教汉化中的最典型范例,而平顶山观音文化形成就是与佛教和观音这个汉化过程一起汉化发展形成的。

  2、平顶山香山寺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

  从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华宗教文化发展史考察,平顶山观音文化不仅是佛教东传的汉化产物,其核心佛寺平顶山香山寺也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上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珍贵历史遗迹,于此论,以香山寺为代表的平顶山观音文化具有世界性。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和公元前119年)开辟的以西汉两京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一直到达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于后来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得到确认。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拥有显著的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应该加强保护,丝绸之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应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早已已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纳入计划,进入深入研究,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国际协调,决定以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项目于2010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丝路跨国申遗中国遗产选点推荐名单共包含48处文化遗产,洛阳市占4处,其中有白马寺。陕西有19处文物保护点入选,其中包括法门寺等。

  平顶山香山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论证。其证一、是由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平顶山毗邻洛阳,自秦汉以来一直处于洛阳都市圈中。汉时有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洛阳,历史上著名古都,是古代中国著名商业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期更是当时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宛(南阳),战国楚邑,秦以后历为南阳郡治所,更始帝曾建都于此,是东汉刘秀中兴发源地。平顶山正处于两大都会联系的大通道上,这个通道史称“宛洛古道”。唐宋以后,平顶山为汝州所辖,正处于宛洛两大都市中间位置,是洛阳京畿之地,曾诞生过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辅助李隆基实现盛世的唐代著名宰相姚崇就是平顶山人。南阳市目前已经发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遗迹,基本上可以确认南阳、平顶山都属于这个丝绸之路洛阳之范围内。南阳、平顶山的丝绸等产品汇聚洛阳后,进入大通道。其证二、有特殊的中原腹地洛阳京畿地理环境决定的。平顶山处在宛洛古道上,成为洛阳通往南阳荆襄不能绕开的中间站。有确切记载,宋元明时期,香山寺东段地界就至龙门口,龙门口就是宛洛古道上的重要山口,汉初,刘邦与项羽曾大战于此,留下沛公垒(即今擂鼓台)传说。唐时,香山寺是著名观音圣刹,吸引了孟浩然等众多历史名人到此拜山,孟浩然有诗记载了他与时任香山寺主持湛上人的有好来往关系。其证三、鲁山自古盛产丝绸而且丝织品远销欧洲。包括鲁山在内的伏牛山东麓有悠久的载桑养蚕制作丝织品的历史。鲁山丝绸品质量上乘被称作鲁山丝绸,远销各地,在明清时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丝绸产量达于极盛,鲁山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欧洲各国,深受欧洲贵族的喜爱。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其证四、香山寺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后兴起发展的。佛教东传也是通过丝路实现的。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原时,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文献记载,都明确地认为,大量的从西域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僧人首先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域进行传播佛教活动,足迹遍布河洛地区。其中有许多僧人沿宛洛古道,从汝州、宝丰、南下经龙门口,前往汝州、南阳广大地区活动。蜿蜒如龙的龙山和圆润灵秀的香山首先吸引了他们,香山合乎天竺香山之势,二龙戏珠合乎中原文化之理,就在香山建起寺院。此事缘起金代的学者、诗人元好问早有却论。在其《东游略记》中称:“寺初建时,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于是依照佛教圣地香山寺修建了供奉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寺院,亦名香山寺。其证五、古碑有证。在平顶山举世无二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记载了“异僧献方”佛教故事就是这个因缘的反映。“尔时,父王以是罪业故,感迦摩罗疾,遍于肤体,寝息无安,竭国妙医不能救疗。夫人、王族夙夜忧心。一日,有异僧立于内前,曰:‘吾有神方,可疗王病。’左右闻语,急以奏王。”文中所载“异僧”就是西域僧人的影像。其证六、据考证,东汉末年,有西域僧人支法度从洛阳方向,到颍川传教,至香山,发现香山地理环境优越,在其山顶建起寺院。其证七、山香山寺发展史可以看到平顶山香山观音是天竺佛教中男相观音在平顶山完成了女身女相汉化历程,这正是天竺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历程,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在此两种文化实现了完美统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证八、平顶山香山寺的独特建筑特征可以有力证明其是天竺佛教传入的结果。平顶山香山寺建立在圆形山峰顶,其基本建筑规划特征保留了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模式,这种模式是天竺佛寺建筑的显著特征,被称为曼陀罗模式。香山历经1800多年,一直保持着这种寺院布局模式,可以说是古代天竺佛教传入中原在建筑上的直接反应,是历史的“活化石”。其证九、从香山寺与白马寺等丝绸之路上的佛寺遗产关系可以证明。在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链条中,可以看到山西的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法门寺、大秦寺塔,洛阳的白马寺等一批佛寺列入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而白马寺与平顶山香山寺自古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白马寺是汉化佛寺祖庭,香山寺是观音祖庭,两座寺院紧密交流,二者共同组成佛教文化在中原汉化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平顶山香山寺因丝绸之路而起,因佛教东传而兴,是大丝绸之路历史遗迹链上的重要文化遗产,是这条文化大通道的佛教文化传入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平顶山香山寺是被忽略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有力的宣传和保护。

  3、平顶山观音文化发祥地——平顶山香山寺

  平顶山深厚而丰富的观音文化是以香山寺为开始的,平顶山香山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山,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刹,研究专家从八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括论证:唐代高僧有认定,千年文物有证据,史志文献有记载,历代朝廷有肯定,乡风习俗有佐证,民间传说有渊源,学术研究有共识,交流传播有认可。这些论证构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证据体系,有力地说明了平顶山香山寺和平顶山观音文化的根源性和底蕴深厚性。

  香山是平顶山一座历史名山,位于平顶山新华区与宝丰县交接处。平顶山历代史志文献中均有记载。“中国南来两千里,自汴而西数百里,放一山东出,为香山也”。“嵩岳之南,去汝州宝丰县二十余里,三山并列,其中峰壁立万仞,巍然突出者香山也!”其东边山脉为东西走向,绵延30公里,自东向西有焦赞山、马棚山、平顶山、洛凫山、擂鼓台、龙山,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其中擂鼓台海拔505米,是其中的最高峰。其西红石山海拔322米。南部丘陵区有应山、舒山、凤凰山、九里山等山峰,海拔均在130~200米之间。追溯到明末清初,包括香山在内的这一段山脉还是“万柏森耸,蓊郁青翠”,“郁木翠林,芳草遍野”。是不可多得的清净修行之地。后来植被遭到毁坏,现在正处于恢复过程中。

  香山寺就座落于香山山峰上,历史上香山寺长期归属汝州和宝丰管辖,史志文献多称“汝州香山寺”、“宝丰香山寺”。它东距老城区16公里,南距新城区3公里,周围有行政乡焦点、薛庄、周庄、闹店、李庄乡,与龙门口、郏山阳、边庄、连庄、上曹庄、下曹庄、王庄、张沟、大张庄等村庄毗邻,外连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在古代,位于香山西南十里之外为宛洛古道,而山北十几里便是汴洛要道,与洛阳、汝州、南阳、襄阳和荆州贯通,为交通要塞,实际上处于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荆襄文化相互交融的通道上。香山寺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历来是都洛阳王朝的京畿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香山成为中原佛教最先向外辐射发展的地区。

  历史选择了平顶山香山寺。“香山”之名源于佛教经典。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是观音菩萨修道之地,为天竺佛教圣地之一。随着佛教的传入,香山之名也来到中国。我国最早的香山即父城香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香山)。元好问在《东游略记》中《梁县香山寺记》中载,“该寺建寺之初,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山川甚似彼方香山。”遂仿照天竺佛教圣地香山,建寺供奉观音菩萨,初名“香山菩萨寺”,后简称“香山寺”。香山寺所在火珠山也时称“香山”,因此,香山与香山寺是“真香山”、“真香山寺”。在民间,亦有香山得名的其它优美传说。

  香山寺具体建于何朝,史无明确记载,平顶山市地方史家经过多年研究,根据方志记载及碑刻资料,根据现存香山寺建筑模式、建寺地理环境及佛教发展史背景,综合考证得出结论:河南平顶山香山寺始建东汉末期,大约在光和年间,时间上晚白马寺百余年,迄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香山寺的创建是东汉佛教发展的结果。今平顶山香山寺仍具有东汉寺院建筑模式曼陀罗式特征。平顶山香山寺1800多年来,毁建废兴,历经兵火战乱和自然灾害,宋、元、明、清多次扩建至今仍保持着以塔为寺院中心的汉代佛寺建筑模式特征,这是香山寺建于东汉时期的实物证据。

  平顶山香山寺是一座历史名寺,肇始汉魏,唐宋繁荣,元明时达于极盛。据碑刻记载:宣宗大中元年,香山寺奉敕重建,范琼为香山寺大悲菩萨身作塑像,并作法华经变壁画。宋绍圣四年(1097),朝廷颁旨,明确香山观音禅院四至,以及下院鲁山天宁观音禅院四至等田产,并立四至公据碑。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与奉国上将军、河南路统军使、附马都尉、上护军广平郡开国侯乌林答天赐,捐资重建香山观音禅院。元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十八日,香山寺根据皇帝圣旨,立《香山寺地界公据碑》,确定香山寺四至。明天顺二年(1458),住持觉慧本然赴京给领礼部扎符,奏请寺额,英宗皇帝敕赐“香山大普门禅寺”额,山与寺益显,香火大盛。清顺治十三年(1656),重修香山寺,内院掌秘书院事,太傅兼太子太师、大学士范文程撰《香山大悲观士音菩萨大普门禅寺重修碑》,立于观音大士塔东北角。

  平顶山香山寺的文化发展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了中原香山观音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中华佛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香山寺地处中原腹地,文化融合与交流比较迅速,但兴废更迭,屡毁屡建。自其诞生后,不断发展,并继续向外传播,对中华汉化观音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中华汉化观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发祥地地位,并且这种地位得到了举世认同。

  4、平顶山汉化观音文化的最权威证据《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平顶山香山寺作为观音圣刹地位从各方面得到论证。其中最有说服力和最能体现平顶山观音文化特质的是千年古碑《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以及碑文所体现的无可匹敌、无可争议的观音文化内涵。

  《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在平顶山香山寺塔座下的券洞内。它是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所立,由唐代高僧道宣口授(其弟子义常记述),汝州知州蒋之奇润色,北宋重臣被后世誉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书丹,立于观音大士塔下券洞内。碑高于2.22米,宽1.46米,楷书。《大悲菩萨传》碑文,依据道宣天人对话,阐述妙庄王之女妙善铁心向佛,苦心励志,舍身救父,最终涅槃道化千手观音的宿世因缘。

  文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忆,也是香山作为汉化观音原生地的实物证据。该碑所叙观音证道于香山这一佛缘史实确立了香山寺作为汉化观音原生地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该碑也是唐代以来广为流传的妙善观音证道于香山的范本和根据,是关于观音证道原生地的最权威文本。它历史最早,规格最高,具有碑传文物无可争辨的说服力。1986年该碑及塔一起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当今世界围绕观音文化特别是观音本生文化的研究都无法绕开这一通千年古碑,并把他作为一个基本点进行研究。一些专家不远万里到平顶山寻访此碑,虔诚膜拜。平顶山香山寺《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是一通国宝级文物,是国宝级物质文化遗产。

  5、平顶山观音文化妙善传说是汉化观音文化的元典

  平顶山观音文化之所以内涵深厚,最主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汉化观音文化中最经典的文化精髓,这种精髓具体体现在观音本生故事中,即妙善传说。妙善是天竺观音中国化的产物,是天竺观音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是梵文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自在”之名,为唐代高僧玄奘所译。西方净土宗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有两大助手,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人被称为“西方三圣”。观世音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由于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神通广大,能应机赴感,寻声救苦,所以她在中国民间佛教神祗崇拜中的地位最高,在众菩萨中的知名度也最高。观音文化独成一派,影响亦最大。观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化身,随类化形,救度众生。

  虽然观音是世人熟知,但在古印度自由其文化系统,对于其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即双马童说、太子不眴说和莲花化生说,而且都是男身形象。随着印度佛教及观世音传入中国,这些说法并没有被中国民众广泛接受。观音来历及形象从汉末至唐宋经历了一个漫长中国化的蜕变历程,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的观音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观音菩萨来到中国安家落户,约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无量寿经》已被传诵。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迅速发展,信徒日众,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人数骤增,不少上层妇女如北魏的皇太后等人也笃信佛教,为适应传播与发展,于是,在南北朝时期,男相观世音形象开始女性化。观世音菩萨女性化是为了佛教长远发展,是基于女信徒众便于传法的现实需要,是借鉴道教女神众多易于传播的经验,是原于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佛法无边的功德,是根据法无定相之佛法理论,而作出的入乡随俗之嬗变,塑造出了有慈母之爱、女性至美、平易近人,具有无上魅力的女相观音。

  妙善是观音女性化、中国化的产物。妙姓体现了法之精妙,善名体现了佛法之本性。妙善是观音的俗身,妙善由俗身得道正果为观音菩萨的这一历程,就是观音菩萨的中国化本生故事。这个故事广为人知,流传极广,但其肇始无从确证,但是妙善传说这一观音本生故事完成于平顶山这一佛教事实,却是言之有据,无可辩驳的。这就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物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碑载(节选):

  “山之东北,乃往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惟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惟第三者资禀绝异。方娠之夕,夫人梦吞明月。及将诞育,六种震动,异香满室,光照内外。国人骇异,谓宫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净,梵相端严,五色祥云,覆盖其上。国人皆曰:‘我国殆有圣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

  “明日,王与夫人、二女、宫族,严驾出城,来入香山。至仙人庵所,广陈妙供。王焚香致谢,曰:‘朕婴此恶疾,非仙人手眼难以痊除。故朕今日亲携骨肉,来诣山中,供谢仙人。’王与夫人、宫嫔皆前瞻,睹仙人无有手眼,深生哀念。以仙人甚不完具,由王所致。夫人审问瞻相,谓王曰:’观仙人形相,颇类我女.’言讫不觉哽噎,涕泪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忆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恶疾,儿奉手眼,上报王恩。’王与夫人闻是语已,抱持大哭,哀恸天地。曰:‘朕之无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兹痛楚!朕将以舌,舐儿两眼,续儿两手。愿天地神灵,令儿枯眼重生,断臂复完!’王发愿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尔时,天地震动,光明照耀,祥云周覆,天皷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王与夫人、宫嫔,睹菩萨形相,举身自扑,抚膺号恸,扬声忏悔:‘弟子肉眼不识圣人,恶业障心,愿垂救护,以免前愆!弟子从今已往,回向三宝,重兴佛刹。愿菩萨慈悲,还复本体,令我供养!’须臾,仙人复还本身,手眼完具,跌坐合掌,俨然而化,如入禅定。”

  《香山大悲菩萨传》是宋碑所载,是道宣律师揭示传世、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一篇关于观音本生故事的妙善传说经典文本。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音本生故事即妙善传说文本。最早、最权威的碑文有力地说明了平顶山是妙善故里,观音故乡,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菩萨得道正果地,这也是妙善传说文本的经典文本。现在的文本则是后世继续衍生演化版本。这个文本展现了妙善传说唐宋时期的原貌,向世人提出了种种疑问,也说明了妙善传说的不断持续演化的本来特点。譬如,关于庄王姓氏,在平顶山就有楚庄王、妙庄王、苗庄王之说,无论如何,平顶山香山寺这一文本是当今各种妙善传说的源头和母本。根据这个传说,宋代以后演绎了许多以此为题材的戏剧、小说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影响很大。

  关于妙善传说的演化,我们认为:佛教初入中国时,也是这种情况。为了消除这种阻力,使佛法更易于被中原民众接受,传教者自然会选取当地民众所熟悉的传说故事与佛教相结合,将本地神衹改头换面,嫁接到民众喜闻乐见的人物身上,塑造出本土化的观音形象。而在平顶山一带家喻户晓的春秋战国时期妙善公主的传说就成了西域僧人的首选对象,应该是较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诞生了“妙善公主得道成观音”的佛教传说。观音菩萨开始在中国化,至此标志着中国汉化观音的诞生。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父城一度隶属楚国,其民间文化具有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织的色彩。因此,当地关于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的故事,与楚国文化的风俗是一脉相通的。

  以上的观点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虽无据可考,也有一定缘由。在蒋之奇传文的后边部分,他详细地描述了撰写《香山大悲菩萨传》的过程。即在蒋之奇撰写《香山大悲菩萨传》之前,早已有了妙善的故事传说,并经过了数代人的辗转传布。

  因此,妙善公主传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与佛教传入官方记载时间符与不符的问题并不影响民众信仰需求,千百年来,这一传说在演绎中不断完善,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广为传播。特别在平顶山地区,这些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平顶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广泛和深厚。

  妙善公主是否真有其人、生于哪朝哪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妙善公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和以德报怨、以情化生的精神,正与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佛理相契合,是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重塑的典范。

  中南大学文学院周秋良教授撰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与《中国观音本生故事形成》一文中阐述了妙善传说的特性和价值:在我国众多的观音本生故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妙善公主修炼成道的事故。妙善故事不仅是佛经记载的,而且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有着很鲜明的中国化特色。它标志着观音信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转折——在它之前是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在它以后则是中国化的观音信仰。

  妙善故事这一最有代表性的中土观音本生故事,是佛教在东传过程中,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的论理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最初形成于民间,经由《香山大悲菩萨传》记载后,获得了文士僧侣们的普遍认同,随着观音信仰的广泛流布,而最终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汉化观音本生故事,反过来,它又极大地促进了观音信仰的中国化。观音菩萨的信仰是由香山寺传至中原各地,并由此走向全国,成为中国广大老百姓的普遍信仰,并在国外也得到了弘扬。

  《香山大悲菩萨传》作为最珍贵的证据明确标志着汉化观音信仰的形成,有力地说明了观音文化起源于香山寺的正统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最终确立了香山寺成为汉化观音文化源头的事实。

  三、平顶山观音文化的文献记载

  关于妙善观音证道香山的因缘在很多历代方志及史籍、碑刻文献中都有记载。它们互为联系,特别是历代碑刻文献,有力证明了平顶山深厚的观音文化的人文历史和宗教渊源。下面择例举之。

  宋代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三载有唐高僧道宣天人对话,感应妙善证道于香山之缘事:

  宣又问:“菩萨处处化身,应独在香山耶”?神曰:“今震旦(中国)境内,惟香山最殊胜。山在嵩岳之南二百里,今汝州香山是也”。

  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明确记载:“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证果香山”。

  《全元文》卷二十四载:“有元遗山《东游略记·梁县香山寺记》,说寺初建时,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今人遂谓梁县香山真是大悲化现之所。”

  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载:“香山寺,旧名火珠山,在河南省宝丰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大小龙山之间,相传为大悲观音菩萨得道之所……据碑记,大悲观音菩萨乃楚庄王之三女,在香山修炼得道,舍利葬于塔下”。

  明天顺《大明一统胜志·河南卷》载:“香山旧名火珠山,大悲菩萨证道之地”。

  明成化《河南通志》卷十一载:“香山,旧名火珠山,在宝丰县东二十里,其东峰名大龙山,西峰名小龙山相传观音证道之所”。

  明正德《汝州志》卷六载:“大悲菩萨,楚庄王之季女也,名妙善……后入香山,葺宇修行,草衣木食,人莫知之,三年成道大悲观世音菩萨。相传即今香山塔,大悲菩萨涅槃之地”。卷四又载:“香山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父城保,大龙山小龙山之中,上有玉峰塔,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葬于塔下”。

  明嘉靖《河南通志》卷六载:“香山,在宝丰县东二十里,旧名火珠山,上有二峰,东曰大龙山,西曰小龙山,相传大悲观音证道之所”。

  清道光《汝州全志》卷七《仙释》载:

  大悲菩萨,相传父城楚庄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天性贞洁,孝事父母。常指香山曰:“彼可居也”。后庄王病,殆公主侍药甚谨。有神医曰:“必得亲人手眼方可辽”。公主遂割以进,病即愈,公主就此坐化。医曰:“此大悲菩也”。言讫不见,盖仙人来验公主之孝耳。庄王即封为大悲菩萨,且名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

  1999年版《平顶山市志》载:“香山观音大士塔,据传楚庄王三女妙善于此修炼成佛,称大悲观音菩萨,葬舍利于塔下,故称大悲观音塔”。

  1996年版《宝丰县志》载:“香山寺,位于县城东南十五公里香山巅。据传,寺内所奉三皇姑乃妙庄王之三女妙善。初在邑境东部白雀寺出家,继在香山寺修成正果,称大悲观音菩萨,亦称千手千眼佛”。

  宋《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载唐高僧道宣与天神对话,“天神曰:‘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证道之地’”。

  金代《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文载:“河南汝州之境,嵩山之下,汝南二十里有佛刹焉,在乎山之巅,曰香山院,即妙庄严王少女妙善菩萨之道场也,现相显迹始末之详,旧有传刻……以大士遗身在塔,灵验殊胜”。

  明《重修香山寺禅林记》碑文载:“环中国皆山也,白昆仑达嵩少,南来第一山者,曰香山,嵯峨险峻,呈虎踞龙蟠之状,有龙山大小拱峙于左右,沙汝双澄于北,屹然中立,玉峰塔高耸巅,势若插天。考之香山,传是大悲仙魄葬于塔下”。

  清《香山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普门禅寺重修碑记》载:“大慈大悲观世音,妙善修炼香山,证因佛果”。

  还有很多有关文献,均言妙善在河南汝州即今平顶山香山修炼,证道成大悲菩萨。这些资料来源广,数量多,古今相承,有极高的权威性。

  四、平顶山有体系完整的观音文化胜迹

  平顶山观音文化渊源久远,底蕴深厚,有许多历史文化胜迹,形成了一个内涵厚重、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是平顶山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平顶山珍贵的文化旅游胜迹。这些胜迹分布广,遍布平顶山各县区。在内涵上,包括了出生地、出家地、逃亡地、正果地。在内容上,包括了历史遗迹地、人文地理地、传说遗迹地。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链条。胜迹遗迹主要有:

  香山寺:香山寺是妙善得到正果为观音菩萨之地,在中原佛教发展史、中华观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第一座香山、第一座观音道场、第一座香山寺。具体情况见前所述。

  观音大士塔:香山寺有宝塔,为镇寺重宝,据考证寺塔皆建于东汉末期,明清方志有明确记载。塔基内有宋代内珍贵文物蔡京碑。据碑文和历代方志记载,塔下埋葬有观音俗身舍利。观音大士塔是平顶山香山寺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义。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3米,始建于东汉,唐时寺塔并存。今塔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敕建。轮廓呈抛物线富有节奏变化,细腻纤细,灵动秀美,近观塔身雄浑高大,塔刹入云。塔层宋代仿木构砖雕门窗。叠涩出檐,皆以青砖雕饰各种花纹图形,精美绝伦。塔的第二、三层外壁设壁龛五排,共304个龛佛,内置坐佛,其中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计35尊,姿态各异,雕刻精美,宗教意义重大,堪称宝塔一绝,寺院重宝。全塔繁饰与简约相结合,既有唐塔豪放简练之遗风,也有宋塔纤巧精饰之风格,为寺院瑰宝,与蔡京碑一起,共同有力佐证了河南平顶山香山寺是汉化观音证道原地的文献记载。

  白雀寺及妙善浇花井:宝丰白雀寺位于宝丰县李庄乡李庄行政村古城自然村南。历史悠久,始建年代不详,有后秦时期碑刻记载。说明南北朝时就以存在,历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已有1600余年。相传白雀群集于一棵古槐之上,人们以为祥瑞之兆,建寺名为白雀寺。相传是妙善出家地。“白雀异槐”历史上被列入宝丰八景。曾经规模很大,寺产土地500余亩,在文革中也遭到破坏,文革后逐渐恢复,香客信徒队伍扩大,世俗捐资扩修,其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有大雄宝殿、三皇姑殿即观音殿、寮房等建筑。香火盛盛,特别是二月十九观音诞日,有香客游人数万人。现存一些碑刻文物。近几年来,在寺院内不断出土一些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的一些墓砖、殿瓦等文物,确凿证明了白雀寺和父城一样古老。妙善浇花井:在白雀寺内东侧斋房和菜园内。这是一口古井,井内也曾打捞出一些文物。该井传说是妙善当年在此修行时的浇花井,民众信之不疑。

  父城遗址:传说是庄王皇宫所在地,是妙善出生之地。是平顶山地域特色的妙善传说的主要发生地之一。父城在商周时为应国地域。春秋时归楚,是楚国北方之边陲重镇。父城原为楚太子建所置,初名城父,汉初改名为父城。太子建是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的曾祖是楚庄王。太子建在父城设庄王祠,四时祭祀,后人即将城父楚庄王祠视作楚庄王故宅。后魏因治所易而父城废。父城故址分内外二城,外城呈长方形,四面城基痕迹隐约可见,东西长1750米,南北宽1250米,全城周长6公里,城基宽约10余米,残高1米。内城俗城紫禁城,为长方形土台,面积7.7万平方米,城高3米,位于外城内西北隅,遗址内遍布着秋绳纹陶片及汉代板瓦。附近有春秋战国墓葬区,出土有铜鼎、铜钫、铜镜、铜铙等文物,为县级保护单位。

  三皇姑坟:在宝丰白雀寺东北方向500米左右的运粮河畔有三座坟,这三座坟呈三角形排列。三座坟起于何时无确切记载,民间传说妙善三姐妹衣冠埋葬之地,信众很多。这种说法反映了世人对曾经在白雀寺出家后来到香山修行的怀念心理,妙善是观音俗身,有衣冠也是情理之说。但妙善毕竟是一种佛教故事,所以三皇姑坟的传说与坟茔只能作为一种“信徒说有“信仰看待了。关于三皇姑坟,有两种说法:一说都是三皇姑妙善之衣冠冢,是其不同坟茔;一说是指妙善三姊妹坟冢,妙善坟只是其中一座大的坟冢。作为信仰来说,并不矛盾,不必深究孰是孰非。

  香山:即香山寺所在地,在新华区与宝丰县交接地带,东与大龙山相接,西与小龙山相连,构成二龙戏珠之势远观就是“三山并列,其中为香山“。海拔230多米,山峰圆润,山前山后形势开阔,地理位置极佳,是人们登山休闲寻根的绝佳之地,一年四季登临香山信徒游人不多。传说妙善在此隐居修行,最后终成正果。

  龙山:即妙善传说中的山神所居之山和妙善寻访香山之山。其范围广义上说西至小龙山东至龙山主峰,东接落凫山、平顶山,绵延数里,是外方山脉的一段低山丘陵,包括了香山在内。狭义上说,从香山东峰开始至龙山主峰,西接香山,远处看,蜿蜒若龙。

  擂鼓台:是平顶山城区北部一带外方山脉的最高峰,海拔506米,西临龙山主峰,东连落凫山、平顶山。正北方对白雀寺,有人认为擂鼓台也是龙山的一部分。上面原有古寺,现在规划修建平安禅寺,有观音殿、庄王与妙善大殿等建筑。

  阴山寺:位于郏县堂街镇北五里王来湾的阴山之上。阴山又名宝象山,是紫云山的余脉,呈东南西北走向,一峰独耸,海拔185米。因其阻挡从西偏北方向过来的汝河,使之在这里折而北流,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阴山。阴山寺建于阴山峰顶。寺院坐北面南,院中有一座白塔,所以又叫白塔寺。阴山又叫宝象山,阴山寺建白塔叫白塔寺,都与白象有关。民间传说普贤是妙善的大姐妙音得到正过身,阴山寺是大皇姑妙音得道正果的地方。

  紫云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东偏南八里紫云山上,紫云山海拔373米。紫云寺建于东南端峰巅,坐北面南,占地约十余亩。此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唐代香火甚盛,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敬德监工重修,经宋历元,明正德年间复修,李梦阳撰有碑文。寺中央原有八角十二级密檐砖塔一座,后遭雷击,上部坦塌,余下部五层4丈多高,人称“半截塔儿”。紫云寺供奉文殊菩萨。民间传说文殊是妙善二姐妙颜得道正果身,紫云寺是二皇姑妙颜得到正果地。

  观音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鲁山县二十五公里外,占地30余亩,被九龙山、阿婆山等山护围,楚长城旧址环山20公里保存完好,自然景点多处,离鲁山县国家级风景区尧山很近。2008年重新建设,修四处大殿,6个配殿。同年4月26日,河南省鲁山县观音寺举行观音开光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正慈法师、南京毗卢寺方丈传义法师等法师应邀主法。

  龙兴寺:历史上属列香山寺十六下院。在今宝丰西北五十里店头村西训狐山上。宋代属汝州,故名汝州龙兴寺。该寺始建于后汉,兴盛于唐宋,至民国犹存。古有吴画苏诗。吴画即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壁画。《韵语阳秋》记载:“汝州龙兴寺,在道子画壁。一壁作维摩示疾,文殊来问,在女散花;一壁作太子游四门,释迦降魔。笔法奇绝。子由曾施百缣修之。”苏诗即苏轼所做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辙知汝州,苏轼从定州贬往惠州,绕道汝州,与弟弟相会,二人同游龙兴寺观吴壁画所作,诗中对吴壁画的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吴画苏诗原迹现已不存。

  碑刻:香山寺内过去碑刻林立,现存有十多通。这些碑刻跨宋、金、元、明、清至今,一脉相承,记载了香山寺的历史和观音在此得道正果的佛教因缘史事。现存古碑中最珍贵的有蔡京碑、唐国公主碑、刘若宰碑、范文成碑,被誉称为“香山寺四大名碑”。还有《重修鲸楼记》碑、《重修伽蓝殿记》碑、《创建白衣九老阁记》碑、《重修香山禅林记》碑和《香山修造记》碑等多通明清古碑,立于香山寺院内,都是香山寺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地名:平顶山观音文化在地名上有浓厚的反映。如宝丰有观音堂乡,它位于宝丰县西部山区,距县城30公里,全乡18个行政村,总面积72平方公里。东临宝丰县大营镇和前营乡,南临鲁山县瓦屋乡,北面、西面临汝州市蟒川乡。鲁山有观音寺乡和观音寺村。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平顶山这些直接或间接与观音文化有关的地名反映了观音文化的广泛性、深厚性和民间性。

  五、平顶山有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传说故事

  以妙善传说为基本核心的观音文化传说是平顶山观音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妙善传说形成于平顶山的佐证,也是妙善传说不断演化的佐证。

  自从观音菩萨来到中国并安家落户后,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大量的观音菩萨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主要有观音来历的传说,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观音灵通的传说。

  有关观音来历的传说,总根源在平顶山香山寺《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版本妙善传说。这个传说影响了宋明时期的文学戏剧,如《香山宝卷》和《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记》,其情节大同小异。

  在河南平顶山香山周围数十里范围,关于妙善公主白雀寺出家、香山修行,舍身救父和涅槃成道的故事广为流传,形象传神。实际上也是观音来历的传说、观音由男变女的传说、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这些传说都具有“根源”性质,平顶山香山妙善传说自宋以后演化成了各种版本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妙善观音传说。如:《三皇姑》、《三皇姑巧占山》、《三皇姑出家》、《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鸡鸣寺》、《黑龙池白龙池》、《千手千眼菩萨的来历》、《白雀异槐的故事》、《歇马栏殿的来历》等等,可以说妇孺皆知。

  平顶山境域特别是香山寺方圆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楚庄王与父城的传说,平顶山古父城是楚庄王时期所筑,原名叫城父,太子建曾居于此,太子建在城内建有庄王祠;二是关于三皇姑的传说。平顶山人认为妙善是楚庄王三女儿,民间称为三皇姑,这个传说具有十足的地方特色;三是关于香山、龙山、擂鼓台的传说。平顶山境域是龙的故乡,平顶山龙山是历史名山,龙山山神救护妙善出家至香山修行;四是关于妙善白雀寺出家的传说。白雀寺传说是楚庄王三公主妙善在家修行的地方;五是关于妙善在香山寺修行证道的传说。相传妙善在香山寺隐修,三年成道,因其父有难疾,就舍其双手双目救其父,孝心感动天地,功德圆满,应化证道,化作观音菩萨,其父筑塔奉之。六是关于千手千眼传说。流传极广,楚庄王命重修寺院,重塑观音全身,工匠把“全手全眼”错听为“千手千眼”而塑成了千手千眼;七是关于观音菩萨灵迹显圣、救苦救难之传说。如“一步两口井”、“五步三孔桥”、“歇马栏殿”、“鸡鸣寺”、“黑龙池”、“白龙池”等故事都形象生动。

  传说是民间口碑相传的故事,虽是故事,却有其自身的根源和价值。这么丰富的传说可以影照香山域境观音文化影响巨大,渊源久远。

  六、平顶山观音文化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化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神佛信仰中有着崇高地位和独特影响。自观音菩萨进入中国以来,她以佛门慈悲为怀的博大精神、闻声救苦救难的神通和姣好的女性形象,迅速深入人心,其在中国世俗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受到世俗最广泛的崇拜。平顶山市的这种观音文化影响巨大,辐射极远,对后世的宝卷、小说、寺庙、雕塑、绘画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妙善传说、观音传说和观音文学艺术品,促进了佛教观音道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观音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是有广泛崇拜传统。现在平顶山市境域、宝丰县境内、香山寺周围数十里范围内,自古就具有建寺院供奉观音的传统。香山寺本身规模巨大,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十六下院,这些下院又广泛地影响着更大地域,而且还有很多其它寺院供奉观音、信奉观音。信徒们广泛结社,拜山、进香、礼佛、捐资、施舍,许多地方并形成了千年传延的庙会传统。而众多老百姓家往往敬观音菩萨,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现象。这些敬仰观音现象说明了观音文化在平顶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社会性特征的体现。可以说,平顶山市的观音文化根基有源,内蕴深厚。

  其次是观音节日香会历史悠久。观音菩萨节日有二月十九诞生日、九月十九出家日、六月十九成道日三个节日。在平顶山佛寺,这三个节日都很重要,尤其是香山寺、白雀寺,往往要举行盛大法会,庆祝观音节日。以此为基础形成盛大香会,每当香期,平顶山市的善男信女纷纷到香山寺朝山进香。香客游客多时竟达数万人之众。三个香期活动的内容、形式、范围大致相同。主要内容有:朝山进香:各地的善男信女于十八日陆续进山,分别往寺院各庵堂进香敬佛,连路边岩石上刻着的小菩萨也要给烧上一炷香。祝寿普佛:十八日夜和十九日凌晨,全寺各庵堂所有僧众,在住持的率领下,身披袈裟,手执法器,集中在大殿诵经做佛事。广大善男信女也跟着僧侣礼拜敬佛。坐夜宿山:十八日夜里广大信徒跟随僧侣做完佛事后,就在寺内通宵坐夜,俗称“宿山”,以示对观世音的诚心。登山礼佛:除了坐夜宿山的以外,更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深更半夜,手持清香,口念佛号,沿着山道石阶,三步一拜登上香山寺,路上人流不息,通宵达旦。许多年过花甲的老人在那石阶路上三步一磕头,拜上山寺,赶插“头炷香”。还愿佛事:香期正日前后数天。各地善男信女凡往日因遇灾难向观音祈祷许过愿的,或是为至亲亡灵祝祷的等佛事活动,以示还愿。

  平顶山有许多在家修行的皈依居士。他们常年吃斋,口念佛号,诚心拜佛,但他们不削发,不离家,有家眷。平时参加劳动,香期进寺礼佛,有时也应邀参加居民家中组织的佛事活动。除了来香山寺烧香拜佛以外,平顶山还有众多信奉而吃斋供佛者。

  第三、形成千年相传规模宏大庙会传统。平顶山香山寺和白雀寺都有源远流长的庙会传统,而且规模宏大,传承至今。特别是香山寺庙会。它历史悠久,规模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和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有会。特别是二月十九诞日庙会,源自宋代,因纪念观音二月十九的诞辰日而起,九百多年来绵延不断,成为地区盛事。明代方志记载:“每年仲春之望,香火盛旺,四方来游者,数以万计。”期间,来自各地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进香火。2000年以来,随着平顶山香山寺景区开发,影响日益扩大,每年正月初一老百姓都有争烧头柱香和祈福新年的传统,这时登山拜佛寻根祈福的人数多达十万之众,香山寺内人满为患。其中有很多扶老携子,举家前往,青年人很多。祈福的方式很多,如抚摸龙头石、粘硬币、抚摸碑字、拜佛、烧香、绕塔、默念、朝拜观音大士塔等。实际上香山寺庙会早已发展成集佛事活动、民间曲艺活动及民间农贸物资交流于一体的大型庙会。寺内是佛法祈福拜佛主要场所,寺院外面的山坡山脚是娱乐休闲场所。这里搭建戏台,唱还愿戏,多则几十多班,演唱曲目多配有“神段”,还买卖各类小吃、农资、各类吉祥纪念品、占卦等等,可谓内容丰富,民间氛围浓厚,完全是群众的节日。可以说庙会早已走出寺院、走向社会,成为一项社会性的年味十足的民间文化活动。白雀寺庙会也非常宏大,吸引了周围数十里的群众。庙会不仅是拜佛民俗,而是一种民俗,一种融合了观音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兴办弘扬观音精神的慈寿道场。平顶山民众自古以观音为榜样,不仅信仰,而且践行观音慈善精神。据文献记载,香山寺和白雀寺过去就被称作“慈寿院”,就是收留抚养孤寡困苦老人,作为践行观音慈悲精神的善举。现在,平顶山许多信众特别是众多居士,都仍然信奉这种为国家分忧、设置慈寿院式的践行观音的养老善举,她们认为,观音菩萨是孝女,孝是观音精神的体现。据了解,现在平顶山就有一些自发兴建的念佛堂,就是一种自助式的养老方式,她们认为功德无量。

  第五、民间发起评选平顶山“十大孝星”活动。平顶山人重视弘扬观音慈悲和孝道精神,把宣扬孝养老人作为一种实践引导方式。平顶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于2006年发起开展了评选“鹰城十大孝星”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最终评选出了鹰城十大孝星。

  七、平顶山有丰硕的观音文化研究成果

  观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受到宗教界人士、学者专家、文学艺术家们的高度重视,研究者历来不乏其人,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者都把道宣揭示、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作为研究汉化观音最珍贵的元典,肯定汉化观音得道正果于平顶山香山寺。特别是2000年以来,香山寺景区开发列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着力把其打造成海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观音文化研究进入到了一个繁荣阶段。

  成立研究机构。2003年,成立了平顶山市观音文化研究会。2010年换届,更名为平顶山市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研究会已经成为平顶山观音文化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会办有《大香山》会刊。

  研究成果丰硕。观音文化研究是宗教文化的一个热点,历来研究者众多,出现了许多专著、论文,肯定平顶山香山寺地位的很多。如清曼陀罗室主人的《观音菩萨故事》,当代学者罗伟国的《话说观音》、香港施延辉的《观音菩萨考述》、温金玉的《观音菩萨与女性》、英豪的《观音菩萨:中国第一佛》、台湾赖瑞和《万里寻碑记》、韩秉芳《观音信仰与吴越佛教》、周新良《〈香山大悲菩萨传〉与中国观音本生故事形成》等。平顶山涌现了一批香山寺文史研究者,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平顶山观音文化研究从广度、深度、高度都达到了新水平。著作主要有:《考察大香山普门禅寺、白雀寺文化遗产旅游价值》、《香山寺历史文化研究》、《香山寺中国观音文化源头》、《香山观音证道史料辑要》、《平顶山香山寺与观音证道(通俗本)》《香山寺大悲菩萨传》(文物出版社出版)、《宝丰民间故事集》、《大道通天》、《千手观音》(宗教出版社出版)、《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研究》等等,内容涉及文史专著、民间故事、小说、论文集等。同时诞生了《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得道正果之圣刹》、《平顶山香山寺文化特征要论》《千手观音故乡》等一批优秀研究论文,对平顶山观音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提升研究,被广泛采用。

  平顶山市围绕观音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主要有:2006年举办观音文化书画展,并结集编印出版;2010年举办观音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报告会,邀请国内知名法师和河南省孝道文化研究会做如何弘扬孝文化主题报告。

  八、平顶山观音文化地位自古受到广泛认可

  如前所述和所列各类典籍文献可知,在古代观音在平顶山得道正果的本生故事就受到广泛认可,平顶山作为妙善故里、观音故乡,作为中华香山的发祥地,作为中华香山寺的发祥地,之地位是有充分说服力的。

  在当代,香山寺作为汉化观音原生地之地位受到佛教理论家和地域历史文化专家们的认可,也日益被省内外及国际上的研究者关注,影响扩大,对外交流日益增多。1988年9月2日,日本东京都驹泽大学佛学史迹参观团抵香山寺考察访问。1992年,在香山寺举行佛像开光典礼,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等三十多座寺院高僧参加了庆典。同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香山寺题写了“香山普门禅寺”匾额。2000年,江苏武进如来禅寺住持慈亭法师率上海及江浙一带的寺院高僧,来平考察香山寺和白雀寺,认为找到了“真香山”、“大香山”,虔诚地顶礼膜拜。日本的东京NHK电视台曾来此拍摄专集在日本电视台播放。中央电视台也曾拍摄有专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少林寺方丈为香山寺题词:香烟一炬明昏昧,山寺千秋度众生。2009年,鹰城文化台湾行活动中,世界著名高僧、台湾星云大师为香山寺题词:“大香山”。同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目组拍摄《千手观音之谜》,在央视播出;第八届中国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两篇论文《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得道正果之圣刹》和《平顶山香山寺文化特征要论》选入大会文集。2010年7月28日,《中国文物报》刊登了题为《汉化观音文化发祥地》的文章。一些研究观音文化的海内外大家如英国杜德桥、香港施延辉、台湾赖瑞和等,都对平顶山观音文化有很深的探讨和研究。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作为观音文化史上的最重要文献,得到全国重要媒体网站(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佛教网、舟山网等)报道认定了平顶山是中国观音文化的发祥地和源头。

  九、平顶山形成了观音文化园区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观音文化是平顶山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挖掘、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

  最重要的是香山寺观音文化园区规划开发。市委、市政府早已把其列入平顶山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力图把其打造成国际性的文化旅游景区。2002年6月,成立了平顶山市香山寺保护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香山寺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香山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稳步展开。2004年3月6日,香山寺景区专用公路开工建设,9月竣工。该公路全长3.5公里,东起平郏公路,西至香山寺,投资额410万元。市公交公司又开通公交8路区间车,来往于市区和香山寺,大大方便了市民拜山礼佛。2006年邀请华中科技大学进行规划设计,该规划于2007年得到通过。规划的香山寺景区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要由三座连绵山峰组成的脉络构成,自东而西依次为大龙山、香山、小龙山。其中香山上建有香山禅寺。景区的空间结构为“一轴、一脉、三点,有八大功能区:入口及综合服务区、香山寺院区、塔林区、东龙山游览区、西龙山游览区、红石寨遗址公园区、观音文化苑区和共建林区等,堪称宏伟。2009年寺院工程启动,开始了宏大建设工程,目前牌坊、山门、三皇姑大殿等主体结构进展很快,大香山新貌出现端倪。建成后的大香山景区将是一个集宗教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环境游、民俗游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

  宝丰县在其境内也规划了观音文化园区、白雀寺文化园区、擂鼓台文化园区,与平顶山市原因文化园区一起展现了平顶山汉化观音文化发祥地的美好蓝图。新华区为加强香山景区统一开发管理,专门设置了香山办事处。

  文物部门不断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962年,香山寺观音大士塔及蔡京碑就被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1982年,宝丰县和河南省共同出资对观音大士塔进行了修缮。目前正在申报国宝单位。

  总之,平顶山观音文化是平顶山人民群众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自发性、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民生性。更具有鲜明的汉化特征,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具有根源性、基础性、丰富性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特性是一致的。为更好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平顶山文化强市战略,更好推动平顶山文化旅游发展,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申报平顶山市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并同时申请成立“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恳请贵会考察命名。

  特此报告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1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大香山传奇》之七、观音故乡的千年盛事

下一篇《大香山传奇》之五、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 纪实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