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命运》之《第十二章 走遍天下》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2-06
38990

  与其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蒙古格言

  近些年来,我游遍全国,写了近千篇游记,现选载几篇,以饷读者。

  游杭三日记

  公元1992年11月1日中午12点多,在复旦大学求学的我,终于在上海火车站接到了朝思暮想的妻子和方向、向敏两个儿子,我先陪同从没出过远门的妻儿在上海外滩、静安寺、人民公园等游玩了两天,于11月3日晚到达杭州,入住云厦饭店316房间。

  杭州,是我国著名的花园城市,佳城傍水,襟带湖山,风光绮丽。我于11月4日上午,携妻扶子,先乘船来到了三潭印月。

  我们的游船从小瀛洲靠岸,我们下船登岸后,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座歇山式建筑,四面厅和八角阁相接的大型花厅,色彩淡绿,清新雅致。我们走进这精巧秀美的厅堂,像置身优美的画图中。厅堂两侧,便是九曲桥,桥上有个三角亭,利用转弯处的三角地建亭,手法新颖,又富曲婉之感。

  这个岛,实际是用环形堤岸围成的一个内湖,中间又有更小的岛。内湖大岛、小岛之间,桥栏相接,亭轩台榭点缀其间。水面金鱼嬉游,三大名贵品种,三十四个样式的金鱼,为内湖增加了无限情趣。岸上金菊飘香,柳暗花明。

  我们行至“我心相印亭,”看到湖面上有三座古朴的石塔,塔呈瓶形,高2米,造型优美,塔腹中空,球面体上等距离地排列着5个圆洞。从亭外码头上可以看到三座塔上的透孔;如果能看到三孔皆圆,说明你站的立脚点,正好与三座塔组成两个大体相等的三角形。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依据直孔透光和几何原理设计而成的绝妙奇景。这三座石塔,原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建造的,明令三座塔范围以内,禁种菱茨。后石塔损坏湮没,明代仿北宋所凿石塔,重新建塔,位置移到现地。

  石塔的古朴风姿和奇幻倒影特别引人,成为许多游人争拍的镜头。如果在月明之夜,塔内点起灯光,真月和假月倒映湖中,水面就会出现许多月亮,夜景迷人得很哪!一位当地游人非常自豪地告诉我。

  这儿的漏窗,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区区窗框之大,表现许多丰富生动的内容,如鹤斗岩畔、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通过漏窗,可以互见两面景色,显得空灵深远,步移景新。这里的假山叠石,是根据瘦、透、漏的特点,按石形、石色、石纹、石理,石性结合而成,九狮石就是一件杰作。三潭印月的显著特点就在于运用宾主、均衡,对比、节奏、谐调等法则,创造出诗情画意,达到情景统一,诗画统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我们在三潭印月照了1张1分钟全家福快照,又到孤山游了中山公园。进园门,两旁柿树成荫,向北走可见石壁上刻有“孤山”两个彤红大字。我搂着大儿方向,妻牵着小儿向敏的手,向敏又拉着方向的手,我们在“孤山”前又照了两张合影彩照。

  古人称孤山是“人间仙岛”,喻比广寒宫,称赞它“瑶花琪树缘边绕,玉宇琼楼相上安,里外湖光明似镜,有梅花处好凭栏”。这座孤山,高30米,耸立在西湖的北半部,东连白堤,南临外西湖,西接西泠桥,北濒里西湖。园林布局巧妙,造景奇美。孤山的中央,便是中山公园。过去是清朝康熙、亁隆两个皇帝的行宫所在地。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为公园,后来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

  出中山公园,我们又参观了西泠印社,这个社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为书画篆刻艺术的全国性组织。这里是西湖的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其建筑古朴,布局严谨与疏朗对比分明,亭台、小山、水池、曲径、石塔及叠石花木颇有情致,显示出造园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

  我们过西泠桥,3岁的小儿向敏又要求坐船,我们只好又花20元坐船到了花港公园。我们一边观鱼,一边装上古装戏服,我和妻子赵新节在一丛竹林前照了一张公子、小姐合影照,我左手搭在她肩上,右手摇着一把扇子,装出一幅风流倜傥的模样;新节又站在菊花丛中单独照了一张;两个儿子也换上了公子哥儿戏装在花圃边照了一张合影。今天在花港公园我们玩得最开心,把这次旅游推向了高潮,没想到妻子稍加修饰打扮,完全可以和时下走红的电影明星相媲美,我妻太漂亮!太美了!

  我们行至观鱼池,只见无数尾红鱼在鱼乐国中嬉戏。游人抛撒饼饵,红鱼穿梭,游乐争食,鱼浮水面,一片金红。红鱼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品,色彩鲜艳,体态轻盈,花斑纹彩美丽。这里的红鱼,小的有尺把长,大的竞长数尺,很受观众喜爱。

  园内更有藏山阁,叠石为山,上有阁,下有洞。山在绿树掩映之中,洞在太湖石回环之内,远望只能看到阁,近览才可以见到下面的假山;洞口要仔细寻找才能发现,登阁,北望六桥烟柳,花树葱茏。对岸是西湖宾馆,色彩淡青的楼台亭榭,配上黛瓦飞檐,显得格外幽雅别致。

  出花港公园,我们花18元入住一个体户旅馆。

  11月5日,我们驱车畅游了九溪瀑布,又步行到杨梅岭,花50元买了半斤一级龙井茶叶,然后又游了烟霞洞、水乐洞、石屋洞,参观了杭州动物园,看了金鱼、训兽表演、西游记宫、龙宫、蛇展、猴山、孔雀等。

  11月6日,我们游了岳王庙。因为岳飞是我们河南省汤阴县人,在异乡凭吊老乡岳王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岳王庙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在那光华夺目的门楼上,高悬着镏金的“岳王庙”三字竖匾;门楼内,两排十二根红漆柱的顶端,雕刻着八百年前岳飞在抗金前线几个著名战役作战的场景,使人犹闻攻战杀伐之声。穿过门楼,一条青石甬道直通正殿,大殿重檐正中悬挂着叶剑英委员长1979年题写的“心昭天日”横匾。殿内顶部精工绘制的藻井是艺术杰作“百鹤图”——三百七十多只坚贞高洁的白鹤,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殿的正中端坐着民族英雄岳飞的彩绘塑像,塑像上面是岳飞大字草书的“还我河山”巨匾。这座高达4.54米(不连底座)的岳飞坐像,红缨帅盔,金甲紫袍,一手握拳,一手按剑,眉峰似蹙,双目凝神,好像还在沉思着八百年前的军国大事。

  正殿后面,穿过一片庭园,便是岳墓。庭园左右两厢是两个碑廊,共陈列着一百二十六块碑石。左碑廊陈列着岳飞的诗词和墨宝。有岳飞手书的汉代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其中十三块《岳飞奏札》是岳家军驰骋抗金疆场时的胜利捷报。最引人注意的诗词,便是著名的《满江红》了,这是公元1136年,岳飞兵驻鄂州时吟成的。

  岳墓和岳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从十二世纪兴建以来曾多次受到破坏,多次重建。粉碎“四人帮”后又一次重建,英雄岳飞的塑像更加气宇轩昂、栩栩如生。四个奸贼的铁像依旧跪在坟前任人唾骂。岳王坟前的望柱上,却增添了一副醒目的对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游完岳王庙,我们又游了紫云洞。黄龙洞、玉泉、灵隐,于下午5点钟赶到杭州火车站,坐17点45分的火车返回了上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确是旅游者的天堂,我们一家四口的杭州三日游,赏花观湖,访古寻胜,真是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我们虽是走马观花,也觉得荡涤了胸怀,扩大了见闻,促进了审美观点的提高。因之,感到快然自足。

  我是一个工作上用心、艺术上上心、对朋友热心的性格开朗的人。我只有将文学创作当作酒,沉醉其中,才可补不胜酒力之不足。在河南,有一个好的艺术环境,无论创作、学术交流均颇活跃,只要有些许成就,就会引起人们注意,为之提供一个更好的发挥平台和机遇。加之河南文化底蕴的深厚,我可经常沉缅于安阳的殷墟、郑州的商城、洛阳的龙门、孟津的王铎故居、开封的碑廊之间,吮吸着从甲骨文、钟鼎文、魏碑到唐宋元明清各家之精华,这样就给了我开阔的眼界、增加传统观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深得其三昧,故能在创作上有教大的进步。

  神游深圳世界之窗

  2009年春节,汝州籍著名书画家鲁慕迅老先生约我到深圳过年。我于元月8日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飞赴深圳。在采访鲁老,写作《鲁慕迅传》的间隙,我忙里偷闲,游了深圳的花市、布吉公园、大梅沙、深圳世界之窗等。

  深圳世界之窗是我这次深圳之行对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他以独具特色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

  我在入口处办了一本《深圳世界之窗护照》,先坐空中电车穿梭于世界各地,走马观花地先对世界各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深圳世界之窗位于美丽的深圳湾畔,占地48万平方米。作为以弘扬世界文化精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她荟萃了130个世界著名景观、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民间歌舞、大型演出、高科技参与项目于一园,再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景区分为世界广场、亚洲区、大洋洲区、欧洲区、非洲区、美洲区、世界雕塑园和国际街八大区域。

  世界广场108根意蕴深远的廊柱,直冲云霄的百米喷泉,神秘庄严的埃及金字塔,壮观浩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等130个景点营造出浓郁的异国风情。世界之窗标志性建筑法国埃菲尔铁塔,高108米,游人可乘观光电梯到塔顶,饱览深圳市和香港风光。

  日本园、东南亚水乡、毛利民居、非洲民居、印第安民居独具魅力的景点表演展示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风情。

  阿尔卑斯冰雪世界,科罗拉多大峡谷探险漂流、亚马逊丛林穿梭、富士山数码影院、格陵兰岛地心探险、侏罗纪恐龙世界、印第安射箭场、印加迷城攀岩、夏威夷火山爆发、委内瑞拉山洪暴发十大娱乐项目,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充分领略冒险刺激。

  世界广场的中国首座全景式环球舞台气势磅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千古风流》每晚在环球舞台上演,让您尽情感受“想不到的恢弘壮丽,看不尽的盛世繁华”。

  景区为游客提供了完善的服务设施,游客可以在此品味各具特色的中西饮食文化;巴黎春天购物广场和罗马假日广场,各国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令人惊喜不已;遍布景区的交通设施电瓶车、单轨车、老爷车、观光马车等更让游客安步当车惬意游览。城市客栈世界之窗店citylnn异国风情浓郁,让您尽享欧陆情怀。

  在亚洲区的东南亚水乡,我欣赏了粗犷豪放的东南亚民俗歌舞,走过一个长廊的小房间时,被一位书法家叫住了,他让我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很快写出了一首藏头诗:

  郭楼映日沐朝阳,

  进业奇思万里翔。

  拴春福家四季旺,

  盛世如意鸿运长。

  写毕又用毛笔书写到了已装裱好的鲜纸上,说是诗要20元,书法要200元。在后来的谈话中,我问:“你在深圳,认识不认识鲁慕迅?”书法家说:“鲁慕迅是大家,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当他听说我就住在鲁慕迅先生家里,执意不收任何费用。临别,我硬是扔下100元以表谢意。

  在美洲区,我参观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只见水势澎湃,声震如雷,气势磅礴,游人如潮。尼亚加拉大瀑布是驰名世界的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它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以其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前来观赏的游人。这条河流发源于伊利湖,向北流入安大略湖,是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条水道,仅长56千米,但是因为伊利湖与安大略湖地势相差100多米,河道上横亘着一道石灰岩断崖,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经此,骤然陡落,便形成了大瀑布。湖水经过河床绝壁上的山羊岛,分为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两部分,两处瀑布的水源虽来自同一处,可是只有6%的水从美国瀑布流下,其他94%的水是从加拿大瀑布流下。其中在河东美国一侧的两条瀑布,有着“彩虹瀑”和“月神瀑”的美称,后者因其极为宽广细致,很像一层新娘的婚纱,又称婚纱瀑布,两瀑布中间隔着兰那岛。美国瀑布的水呈蓝色,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因此水流呈旋涡状落下;在河西加拿大一侧的飞瀑最为壮观,形状犹如马蹄,高达56米,岸长约675米。马蹄瀑布的水量大,水从50多米的高处直冲而下,气势犹如雷霆万钧,水冲到河里呈青色,溅起的浪花和水汽,有时高达100多米,当阳光灿烂时,便会营造出一道七色彩虹。人稍微站得近些,便会被浪花溅得全身是水,若有大风吹过,水花可及很远,如同下雨,冬天时,瀑布表面会结一层薄薄的冰,那时,瀑布便会寂静下来。

  据说尼亚加拉瀑布已存在约1万年了,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至22英尺。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历史上的尼亚加拉瀑布,曾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争执不休,甚至兵戎相见的必争之地。1812年至1814年间,两国曾多次为此发动战争。后来,双方签订了《根特条约》,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所有,以中心线为界。150多年前,拿破仑的弟弟耶洛姆·波拿巴曾携新娘到瀑布度蜜月,开创了到此旅行结婚风俗之先河。据统计,每年来尼亚加拉瀑布旅游的游客中情侣、恋人数不胜数。

  深圳世界之窗仿建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维妙维肖,令人叹为观止。

  在澳大利亚景区,著名的悉尼歌剧院格外引人注目。悉尼多园林绿地,建筑优美。悉尼歌剧院更是这座城市活力四射,这也是世界最豪华的文化建筑之一。10多幢扬帆式的壳体建筑,最高处高出海面67米,由白色釉砖或大理石做贴面,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如一组扬帆欲出海的船队,或如一个扣在海滨的大贝壳。

  在侏罗纪恐龙世界景区,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塑像。科学家们这样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刺眼的白光,大地开始抖动,一块块巨大的像山一样的巨石从天而降,一簇簇浓烟拔地而起。一瞬间,天地之间到处都是黑暗,世界似乎走到了末日。几天之内,地球表面完全被烟尘覆盖,气温骤然下降,黑暗笼罩着大地。由于没有了阳光,植物枯萎了,大量的恐龙窒息而死,侥幸活下来的因没有食物吃也先后倒了下去,地球上处处是恐龙的尸体和骸骨。可能有少数恐龙侥幸躲过了一时的灾难,但它们不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彻底破坏,而恢复则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等待它们的就只有死亡。就这样,盛极一时的恐龙时代结束了,生物又开始进入了下一个发展阶段。

  我还亲自体验了科罗拉多峡谷探险漂流的惊险刺激。我与另一位游客租的小船被激流冲进了峡谷,山石多为红色,层次清晰,色调各异。不一会儿,我们的小船自动升到了谷顶,被激流冲到了一处断崖边,顺流而下,令人惊心动魄,又飞速冲进了一处旋涡,溅起满天水柱和浪花,我们虽然披着雨衣,但浑身上下全被激流打湿了。这惊险的一幕,令我们开怀大笑。守候在这里的摄影师飞速抓拍了这个镜头,每张10元卖给了我们。

  华灯初上,夜色中的世界之窗呈现出迷人的别样风情。流光溢彩的世界之窗夜景,数百名中外优秀演员倾力打造的文艺演出,惊险刺激的阿尔卑斯山大型室内滑雪,令人流连忘返。

  那想不到的恢弘壮丽,看不尽的盛世繁华,惊险刺激的动感娱乐,缤纷绚丽的浪漫艺术,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

  晚会结束后,在美洲区又上演了夏威夷火山爆发,只见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冲破地壳,喷出地表,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的裂缝溢出地表,向山下流去,烈焰腾腾,火光闪闪,表演得极其形象逼真。

  高108米的世界之窗标志性建筑法国埃菲尔铁塔上燃放起了焰火,红的,绿的,白的,黄的……五颜六色,像珍珠,似喷泉,如琥珀,赛流星,把世界之窗装扮得溢彩流光,璀璨多姿。

  此时此刻,我激动万分,热血沸腾,情不自禁的放声高呼:美哉,深圳世界之窗!

  

  游中岳嵩山

  秀美的中岳嵩山,横贯于河南省登封市境,东西绵延60余公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始称“中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齐名,合称“五岳”。嵩山有七十二峰,主峰峻极峰,又叫嵩顶,海拔1584米。

  我爱名震四海的嵩山少林寺,我也爱构筑宏伟、历史悠久、幽深雅致、古朴庄严,素有“小故宫”之称的中岳庙,我爱这里的法王寺、观星台、嵩阳书院……

  我游中岳庙那天,刚下过一场暴雨,从车上下来,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夏天的暑气,经过雨水沐浴后的中岳庙,清新凉爽,一尘不染。

  走进中华门,穿过造型精巧的遥参亭,就到了高大巍峨的天中阁,此阁是明清时中岳庙的正门,门额书“中岳庙”三个烫金大字。门前的月台上蹲着一对石狮。天中阁的建筑风格和北京天安门相同:重檐歇山,朱柱雕梁。它的面积是天安门的九分之一。楼阁高约7米,下面辟有3个拱形门洞,门上钉有虎头铁钉,横九竖七,闪闪发亮。从这些铁钉上可以看出中岳庙当年的等级仅次于故宫。楼阁两侧有登阁梯道,梯道旁边的屏壁上有麒麟、孔雀和二龙戏珠砖浮雕,阁顶四周筑有女儿墙。登高遥望,只见庙里松柏苍翠,云烟缥缈。

  继续北上,即到峻极门。峻极门前甬道两侧是象征着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的“四岳殿台”。传说中岳为土神,在四岳神的配镇下,可做到风调雨顺,造福人民。峻极门附近,保存有嵩山地区最古老的石碑“北魏石碑”,以及唐碣、宋幢、金狮、庙图等珍贵文物。

  中岳大殿和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相仿。该殿面阔9间,进深5间。殿堂神龛中央座像是中岳大帝天中王。唐代武则天祭祀中岳,封其神为“天中王”。

  游览罢中岳庙,我又驱车来到少林寺。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号称“天下第一名刹”。从“少林寺”大门鱼贯而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斜形大甬道,两旁有4棵百年银杏,枝叶层叠,翳天蔽日。甬道上排列着数十通古碑,高低参差,井然有序,人称“碑林”,记载了少林寺自创建以来的沧桑年轮。

  朝前走,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进入方丈室。我出示了采访证,释永信大和尚热情接待了我。当他听说我从平顶山来,连连说道:“你们平顶山是观音文化的源头,香山寺只要加以宣传,政府把地界划清,我可以发动海内外大老板捐资,很快把寺院恢复起来。这个寺院有蔡京碑、有观音大士塔、有观音铜像,也有很多观音的历史资料,很容易起来的!”

  出了方丈院,我参观了立雪亭、千佛殿、白衣殿等。

  在五乳峰上,有个面壁洞,是当年达摩修禅的地方。达摩是继跋陀之后,第二个来少林寺的印度名僧,他于南朝刘宋末年,航海来到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传说他在面壁洞面壁了10年,离开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留下了自己面壁的形象,衣褶绉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后人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面壁洞顶上有一凉亭。山风徐徐吹来,全身凉沁沁的。凭栏眺望,山下树绿竹翠,雾气弥漫,缥缥缈缈。少林寺、塔林在淅淅小雨中披上了一层淡淡的轻纱。对面的少室山,宛若一座壮丽的翠屏。山上有一块光滑平坦的卧石,听人讲:雨后初晴,山水顺石而泻,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明亮,好似皑皑白雪。遗憾的是,雨没有停下,我也无缘观此胜景了。

  夜宿登封城,从《徐霞客游记》中读到当年他曾找了一个砍柴老人作向导,由金峰玉女沟登顶。山路险峻,行走困难。天上黑云如泼墨,好像马上要下雨的样子。霞客毫不退缩,一心往绝顶上攀登。不多会儿,云气稍开,霞客鸟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又过一会儿,乌云再次合拢,霞客走在山上,就像半空里驾云一样。行走五里,到了天门。这里上下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又走了三里,登高岩洞。洞上倚层崖,下临绝壁,没有了落脚的地方。向导矫捷如猴,侧身一跃,到了对面,取了两棵树枝,横架为桥,让霞客过去。又走了五里,才到绝顶。霞客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渐渐开朗,景色也越来越奇,但坡陡无磴,不容多看,一直悬溜十里,才到平地。

  第二天是个晴天,我决定学学徐霞客,经嵩阳书院、启母殿、老母洞、三仙洞、白鹤观、天爷庙,登上了峻极峰。只见峰峦叠嶂,谷壑深幽,山势蜿蜒多变,有的像猛虎横卧,气运巍峨,有的若平地拔翠,景象万千。西望伊洛,东望许漯,南望宛城,北望郑州的中原大地,尽收眼底。在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有一番意趣。

  我忽然想起了毛主席的两句诗:

  山舞银蛇

  原驰蜡像

  这两句诗,多少人读了,多少人运用了自己曾经有过的登高经验来感受他们,多少读者用了自己的想象力来幻见了这幅景色。我也曾经这样做,自以为已经很能理解这两句诗。但是,不然,到了中岳嵩山峻极峰,我才发现,这一回我才看到了“山舞银蛇”的景色。山真正在“舞”,然而舞的不是银蛇,而是一些青蛇、绿蛇。至于“原驰蜡像”呢?

  我正在揣摩毛泽东同志那两句诗,突然看到嵩山半腰深谷里起了云,时而团团如轮,时而飘飘如丝,时而绵绵如雪,时而漫漫如絮,千姿百态,妙不可言。这使人想起禅宗的一句话“八面风吹不动天边月。”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又岂能动摇得了一个人的真正意志?

  原来中岳嵩山的云也是这么美而不妖。舒逸如仙女天使,淡泊如隐士逸人。但见那数十里峡谷,白云出岫,山气横溢,忽而奇峰兀见,忽而绝壁洞明,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

  嵩山的云美而不俗。陶公采菊见南山时,叹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面对嵩山的云,任何心境都是可寄托的。《春秋公羊传》里称:“云是石头吐出来的气。”嵩山的云虽从涧里来,却能无拘无束,任意挥洒,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刻,云已涌上峰顶,我与云相抚伴行,默默无语,却似乎“言而无言,无言而言”,一脉相通。人生如行云,看似有,握似无,来去匆匆。

  不一会儿,云散雾开,又可看到四周的景色了。黄河又开始奔流了。看啊,一条大河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只有到了嵩山峻极峰,才能看清中岳全景。你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可看得这样辽阔了。你可以到更高的山上去,但未必能找到更恰当的位置,得到更宽广的视野,使“江山如此多娇”的全部画幅,都展开在你的眼前。

  只有到了绝顶,方能言绝顶的景色。从自然景色来讲是如此。以喻思想高度,也是如此。当思想还没有达到绝顶之时,就得在林木曲径之中盘绕,虽然也可以从中顶远眺,也可以为鲜花所醉,然而终不能一览无余。非得到达了思想的峰顶,才能极目四顾,将江山尽收眼底,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只有到了思想的绝顶,才能看清楚我们伟大的时代。

  

  洞庭西山游踪

  洞庭西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部的太湖中,以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强烈吸引着游人,历为游览胜地。古人说:“太湖之峰七十二,名者八九,包山最著。”包山即洞庭西山,因位于太湖当中四面皆水包之,故名。这里不仅有山川林石湖光山色之美,又有人文风物之萃。著名景观,古吴遗迹,明清宅第,比比皆是。袁道宏在《洞庭山记》里称此地“山之胜、石之胜、居之胜、花果之胜、幽隐之胜、仙迹之胜和山水相得之胜。”

  1993年4月下旬,我约同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常文理、宋根顺两位仁兄同作洞庭西山之游,在这里饱览了“缥缈云场”、“林屋晚烟”以及“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的西山奇景。于今事隔15年,那“世人不信桃源记,谁知此是真桃源。真桃源,人罕见,水如垣,山如殿,神仙窟宅尊。羽衲津梁倦。老杀姑苏城里人。何曾一识西山面”的美妙景观时时飘入我的梦境。我觉得西山的确太美了,好像造物主匠心独运精撰出来的文章,不由你不拍案叫绝。

  现凭记忆所及,将15年前的游踪记述一点出来。

  4月25日,是农历闰三月初四。我们于上午11点从上海出发,下午2点到达苏州,游了寒山寺。4月26日到达吴县镇湖乡,这里是苏绣的发源地,家家户户绣花忙,他们绣的花鸟、仕女,动物,山水有平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和三异绣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我们还参观了千佛石塔,雕刻精美,令人难忘。夜宿新盛村徐留元先生家里。

  4月27日上午我们从新盛村徐先生家骑自行车到镇湖,宋兄留下买苏绣产品,我与常兄从镇湖坐班车到木渎镇,又转车到东山,乘快艇到西山。当我们从东山渡口登上快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秀丽多姿的锦绣太湖,她像一匹巨幅的绿色丝绸在微微抖动,绿浪拍岸,更显出湖水的温柔,粼粼涟漪又似无数双欢呼的手,在热情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放眼远眺,湖连山,山连水,湖中有湖,山外有山,既有你藏我露,我藏你露的佳处,又有移艇换景之妙。湖光山色缭烟雨,一路观光处处景,极目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

  我们到对岸下了快艇,在镇夏的京夏饭店登记了住宿,下午游了林屋古洞。当我们一脚跨进洞口题有“天下第九洞天”6个大红字的林屋洞的大门,就像进入了太虚幻境。仿佛那个凡尘的天地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似乎人世的纷乱和烦忧永远波及不到这里。所以,有人说它是“仙府”,也有人说它是童话的王国,幻想的故乡。

  林屋山在西山东部,以洞出名。“一山飞峙太湖中,千娇深藏林屋洞”。这是唐伯虎赞美林屋洞的诗句。“林屋晚烟”系指林屋洞山的晚景,山青谷秀,烟云飘浮,分外妖娆。林屋洞穴幽深,蜿蜒曲折。洞有三门,西为雨洞,南为阳谷洞,又南为丙洞,同会一穴,内里相通。洞体洁白晶莹,恰似琼宫玉府,石乳倒垂似各式吊灯,石钟亭立如巨笋,石鼓叩之有声,环壁奇石似鹍鹏、虎豹,形态自然,栩栩如生。

  您听那水珠跌落的声音,这边像细雨打芭蕉,柔和缠绵;那边像珍珠滚玉盘,清韵悠长。

  大自然的主宰者,造了山,也造了水,水以其不懈的努力,永恒的劳动,悄悄地在林屋山里造了这个林屋洞。在这里,水是伟大的创造家,水是杰出的雕塑家,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在她的面前,都显得相形见拙。请你不要小看那水滴。就是她分解了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就在水滴颤颤抖动尚未滴落的一刹那,碳酸钙便又缓缓地凝结了起来。

  林屋洞里的水好像经过了无数次的过滤和冷却,既清凉又清澈,真是“寒能醒心神,澄可鉴毛发”。我们不能想象有比这更清澈的水了。那迷人的倒影,美得既像一首幽幽的抒情诗,又像一幅雅丽的山水画。

  据专家介绍,林屋洞的洞龄迄今已有两亿五千万年了。所以,林屋洞不仅是游览胜地,还是研究太湖地质科学的好材料呢!

  1993年4月28日,我与文理兄步行游了罗汉寺、石公山、归云洞、夕光洞、一线天、移影桥、明月坡、来鹤亭等。

  当我们走进一个山坞,从绿波中探出头来时,眼前蓦地呈现出一幅奇景:两棵巨大的樟树,撒开漂亮的树冠,直上云天,右边那棵巨樟的根部,悠然游出一枝紫藤,纠缠其身,攀援而上……藤樟柯,美哉斯景!罗汉寺就在旁边的斜坡上。寺内藏的石刻童子面罗汉是南宋遗物,在国内佛教艺术中是难得的珍品。进山门,跨天井,就是正殿罗汉堂了,正中为释迦牟尼雕像,两边塑有十八罗汉,雕刻精工。

  在石公山,我们领略了“皱、瘦、透”的奇绝山石。这里满山的太湖石,是生着根的,而且有高和宽都达几十丈的,令人叹为观之。我们来到了夕光洞,洞中有倒挂的大石,俗名倒挂塔。洞左右壁上刻着明朝人王鳌所写的寿字,笔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绵延很宽广,题着“联云幛”三个篆字。高处又有“缥缈云联”四字,清道光间人罗绮的手笔。从这里向下到岸滩,大石平铺,湖波激荡,发出汩汩的声音。对面青青的一带是洞庭东山,看来似乎不很远,但是相距十八里呢。这里叫做明月浦,明月的时候来这里坐坐,确是不错。我们照了像,回到山上,从一线天的裂缝中爬到山顶。转向南往下走,到来鹤亭。鹤涧峭壁,耸拔琼列如屏。亭貌巍峨,临崖而筑。檐牙高啄,钩心斗角。柱上镌刻楹联:“虹飞霞际落,鹤舞镜中回。”杭州西湖孤山有放鹤亭,苏州太湖石公山有来鹤亭。两亭间仙鹤时来时去。相传,建亭前,常有群鹤自西湖向此飞来,结巢于上。再则,俗传题该亭名时,起初都想不出怎样写。旁有小童子,云中如见鹤归来,夺笔写道:“来鹤亭”,忽地不行所在。亭名来由,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凭栏远眺,“天将水共浮,山与人相见。”水天一色,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下望节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齐,小巧,好像展览会中的建筑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轩。出石公寺向右,经过节烈祠门首,到归云洞。洞高约7米,有石垂洞口,如云方归,故名。洞中有石塑送子观音宝像,高3米许,端庄、善慈。有诗云:“白云识归路,依依寻洞口;洞中石佛寒,衣籍白云厚。”

  西山林木苍翠,佳境万千,意趣深远,清幽无比。群岛风光令人凝思神往,真像到了世外桃园。我们想带走所有的花香,揽去满山的春光,而我们的欲望不就是那么一点点,牵走一山缤纷的云,与这山林谈谈我的心……大自然才是永垂,才是不朽。请看,山路崎岖蜿蜒,一路绿,一路香,一路鸟语,一路人欢。在这古老的山林中,人们尽情吮吸着清新的山气,享受着最鲜美的山景。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人世的喧哗,人世的尘埃,人世的角逐,人世的欺诈,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啊!一切来于大自然,一切又必然最终归宿于大自然。世态的纷繁,我们又何必再去计较呢?

  我实在不愿匆匆离开这春光明媚的西山。于是,我在这里缓缓行,去憧憬一个美,去享受一个美。我似乎感觉到丑陋、角逐、欺诈、尘埃,在这里全部都消失了。在茵茵的草坪上,是朝气勃勃的小伙子;在缤纷的花丛中,是俏艳的女子们。他们与春争艳,与花比美。

  4月28日下午,我们在京夏饭店退房返回苏州时,船过太湖,遇到一场雷阵雨,一直把我们欢送到东山方晴。

  

  身到蓬莱即是仙

  2009年5月9日上午,我们平顶山市文联采风团一行8人,在市文联副主席岳书敏带领下,游了堪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玉阁并肩媲美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

  我们先从八仙渡景区乘船出岛,放舟蓬莱阁下,我们的船头在渤海,船尾在黄海。但见沧波浩荡,紫石峻嶒,画楼屹立,白云悠悠。正如明代诗人徐梦麟在《秋夜泛舟蓬莱阁下》所写的那样:

  宦况潇萧发自华,

  几从仙侣泛浮槎。

  阁临穷海天疑半,

  席近寒潮月未斜。

  帆影乱惊三岛雁,

  砧声遥落万山笳。

  年来卧鼓鲸波静,

  倚剑挑灯逸兴赊。

  蓬莱阁景区是一大片古建筑物,疏密得当地散布于丹崖山上,依山傍水,得天独厚。

  位于小海西侧的“人间蓬莱坊”是蓬莱阁景区的正门,也是蓬莱阁景区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景点。名校与名家联手打造,古典和现代时空交错,人间与仙境咫尺天涯,这别开生面的景致令人留连忘返。

  这“人间蓬莱坊”由清华大学古建筑设计院设计,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单檐彩绘牌坊,高7米,宽12米,进深2.5米,两侧立柱分别有两幅楹联,内柱是由书画名家刘海粟所题:“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此联中隐隐点到了蓬莱阁与丹崖山唇齿相依的关系;外柱是由书法家费新我所题:“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而这联则让人充满期待,因为跨过这道牌坊,琼楼仙阁就在眼前,凭借你的眼睛和想象,就可以飞越碧海蓝天,悠悠然赴神仙洞府之盛会。

  “人间蓬莱”四字匾额,是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手迹。据我们的导游小谭介绍,这是后人摘自他的“遗过子尺牍”(该原件现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中的两句诗:“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吃。”趁尚在人间,想喝酒就赶紧喝,蓬莱是神仙所居,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可就没有酒喝了,坡翁的风趣可窥一斑。后人有诗颂曰:“游客到此须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就是依这一典故而作。

  而在感德碑亭东北处,又有一座“丹崖仙境坊”,与“人间蓬莱坊”互相呼应,相映成趣。此牌坊据说原为木结构,名为“丹崖胜境坊”,后埙毁。1981年,依原貌恢复,同样为四柱三间单檐彩绘木石结构牌坊,高6米,宽12米,进深3米,是典型的清代风格。但匾额名称改为“丹崖仙境”,它是由董必武在1964年登临蓬莱阁时特为书写的。由“丹崖胜境”改为“丹崖仙境”,这一个字改得妙。三山五岳、大江南北,可称做“胜境”的地方所在多是,而堪称“仙境”的少而又少;况且“胜境”二字太过平凡,难以突出表现蓬莱阁的神仙文化的特色。

  更妙的是,“人间蓬莱坊”与“丹崖仙境坊”这两座牌坊一前一后,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将整个蓬莱阁景区串为一体。恰如一篇好文章,开篇有预先埋下的伏笔,于看似不经意得峰回路转,照应前文。又如一首曼妙的乐曲,借海风天籁,一咏三叹,一唱一和,动人心魄。

  蓬莱阁在山东省蓬莱市区北海滨的丹崖山顶,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云烟缭绕,素称“仙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初,有弥陀寺、龙王宫、子孙殿、开后宫、蓬莱阁、避风亭、苏公祠、普照楼、观澜亭、卧碑亭、澄碧轩、宾日楼、吕祖殿、三清殿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组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占地约3.3万平方米。蓬莱阁主阁位于丹崖山绝顶,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该建筑群中散布着历代石刻100多方,其中著名的有清代铁保的“蓬莱阁”字匾、宋代苏轼的卧碑、陈抟“福”字和“寿”字碑、汉墓门刻石、“碧海清风”、“碧海丹心”、“观海市诗”刻石等。

  早年曾读过大散文家杨朔的《海市》,今天慕名来观蓬莱阁。据小谭介绍,海市蜃楼奇观曾在1988年和2005年各出现过一次。

  如果没有海市蜃楼,就没有蓬莱,更没有蓬莱阁。海市蜃楼是蓬莱阁的灵魂,是它的神秘造就了一代名楼。

  《史记·天官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像其山川人民所聚积。”而晋人伏琛的《三齐略记》则给海市下定义:“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

  2004年初各种媒体竞相报道,沿海一带发生大规模海市,最奇妙的是,海市里居然出现了蓬莱阁!据说纤毫毕现,甚至于能看到阁里建筑物的细节,真是不可思议。

  我这次到蓬莱,虽没有亲眼目睹海市蜃楼奇观,却花上6元钱在蓬莱阁下的一个录像厅看了一段录像:只见海天相连处,海上立起一片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上现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现出一座城市,高楼、烟囱、灯光、人流,影影绰绰的,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又过了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天青海碧,正如苏东坡诗云:

  东方云海空复空,

  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

  岂有贝阙藏珠宫?

  看完海市蜃楼的录像,我与同行的市文联副主席岳书敏以及王玲、魏萍、禹红波、李旭敏、任建伟、赵小永一起来到了蓬莱阁主楼,这是一座两层木结构建筑,气度不凡。正门上方悬挂着“蓬莱阁”巨匾,这三个刚劲有力、形态饱满的字是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于“喜庆九年甲子七月之吉”。

  第二层比第一层略小,亦是四面回廊环绕,木珊格栏杆,北、东、西侧有木屏风,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在北面开有窗户,可供游客“开轩面沧海,把酒话蓬莱”。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宋代赵掠的《登蓬莱阁》顿时涌上心头:

  山巅危构倚蓬莱,

  水阔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

  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座上游观远,

  逾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

  杭州东去亦楼台。

  杭州钱塘潮是一绝,但海景却要算蓬莱阁的出色。

  西壁悬挂着1964年董必武的题诗:

  来游此地恰当时,

  海国秋风暑气吹。

  没有仙人有仙境,

  蓬莱阁上好题诗。

  室内另一个主题就是八仙的传说。梁柱的彩绘,除了“蓬莱十大景”、“风竹图”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数“八仙图”,而室内摆设着八仙桌、八仙椅,中间则是“八仙醉酒”组塑,生动再现了当年八仙过海时的情景。正如越南友人黄文欢所题写的那样:“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今登蓬莱阁,八仙虽已不见影踪,但风景依然美妙,令人留连忘返,如醉如仙……

  下山时,下了一场雨,雨中的蓬莱阁,时隐时现,如诗如画,望着这仙山琼阁,我似乎也成了仙……

  雨中游刘公岛

  我们慕名游刘公岛的时候,正遇上今年的第一场大暴雨。登岛的头一天晚上,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我望着窗外的雨慕,心急如焚,怀疑这次会不会白白到威海来一趟?

  5月10日早,导游小谭催我们退房、吃饭、上船,游刘公岛。

  我说:“下这么大雨怎么游啊?不如先呆在屋里睡到天放晴了再说!”

  小谭说:“那也得先吃饭呀!不过,下雨并不影响我们游刘公岛。雨中畅游刘公岛更有诗意,更有情趣”。

  “真的?”我问道。

  “不信你去体验体验就知道了!”于是,我们驱车来到了前往刘公岛的码头。一下车,一个个被雨水浇透了衣服。我们每人花5元钱买了一个雨披,穿上上船,经15分钟航行,终于到达堪称仙府、仙岛、仙洲的刘公岛。

  “山在海中,城在山中,花在城中,人在画中”,这就是空气清新,干净整洁的威海,漫步在红花绿树之中,置身于碧海蓝天之间,你会惊喜地发现,还有一件件精美的雕塑点缀其间,使威海变得更加使人神往,更具艺术魅力。

  刘公岛就位于威海湾湾门,为威海市的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有“不沉的战舰”之称。刘公岛是甲戊海战的纪念地,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是一个山与海相依相恋的神奇所在;这是一块山与海相环相绕的灵秀之地。

  雨中的刘公岛,湿漉漉的,云雾缭绕,时浓时淡,若隐若现,似在缥缈之中的仙境。

  我们登岛冒雨游了刘公岛博览园。这是一处融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于一身,集高科技与精湛艺术于一体的大型浏览园区,是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刘公岛的“百科全书”。它位于岛内码头东500米处的公路北侧,占地50000平方米,是在刘公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据导游介绍:刘公庙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东汉末年,刘公在岛上大行善举,深受百姓爱戴,及至刘公仙逝后的西晋武帝年间,百姓自发为其建庙,刘公庙由此而得。此后的千百年间,刘公庙作为岛上一座神圣建筑,世代受到官民的敬仰,虽几经损毁但都能得以修复。1889年,即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成军的第二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捐款重修了刘公庙。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刘公岛,刘公刘母神像被迁往岛外北沟村。直到1994年,刘公岛管委会投资400多万元在刘公岛上重建刘公庙,此刘公庙亦即刘公岛博览园的前身。

  刘公岛博览园是刘公岛历史的交汇之处,园内景观众多,大型景观有海圣殿、鲸仙殿、中华海坛、甲午海战演示馆、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和望海楼等,小一点的景观有巨型宝鼎、钟鼓楼、文化长廊、水琴、水晶龙宫、海市宫、天钱砧、龙九子雕像等等,真乃丰富多彩,内涵广博,令人大饱眼福。

  我们来到了海圣殿,这里展现的便是乐善好施的刘公、刘母。堪称国内之最的巨幅彩玉壁雕《汉末皇室浩劫图》、《刘公齐鲁漂泊图》,讲述了刘公、刘母的身世及九死一生、历尽劫难漂泊至刘公岛的史话。

  据导游介绍,清朝诗人王兰生写过一个诗作佳篇《刘公岛》,诗意是说:相传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洞,几天的时间就度过了百岁光阴。又有人说海内名山庐山云遮雾罩,置身其中仿佛在梦中一般,无边无际。但所有这些,哪能比得上东海中的刘公岛。刘公岛四周一尘不染,清远幽静,与尘世喧嚣远远隔开。水中的刘公岛就好像神鳌背负着神仙,岿然不动。由于一直受神龙的呵护,所以一切鬼怪都无可奈何。刘公岛可望可见,不一会儿小船就可以来到山底。烟火缭绕中可见几十户渔家,村落因山势不同分成不同的部分。村落间百姓安居乐业,共同迎来朝霞送走晚霞。高低错落的那是百姓的田地,不时可以采摘野菜的村民的歌声。虽不是田地宽广纵横,但足以解决人们的温饱。茫茫大海包围中,每一滴泉水都如珍宝。打来这样的水又纯净又香甜,无论泡茶还是酿酒,都无与伦比。早起看海上日出,红霞万丈。有时会有海市蜃楼出现,千变万化,何其美妙。没有谁真正见过仙府、仙岛、仙洲,然而刘公岛却就在眼前。多想在岛上筑一个小屋啊,长久与刘公为伴,相伴到老。该诗用朴素优美的笔调,将刘公岛的仙灵之气描写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的确,刘公岛是大自然遗留下的一块瑰宝,她镶嵌在美丽的威海湾里,内靠富庶的胶东半岛,外连浩瀚的渤海黄海,站在岛外的古陌岭上俯瞰之,只如漂浮在威海湾里的一叶扁舟,不过方丈之地,故民间传有刘公岛即为古代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之一的“方丈”。岛上峰峦迭起植物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5%,是鸟类的天堂,梅花鹿的乐园。其地势北陡南缓,北部的海蚀崖陡峭险峻如刀削斧劈,南部海滩绵缓迤逦似彩笔绘就。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刘公岛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小小刘公岛,

  美谈何其多。

  刘公中原徒,

  本是皇子哥。

  一世为黎民,

  仁德高嵯峨。

  鲸鱼仙子妙,

  舍身取正果。

  这是大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红笔师爷戚筱田百行长诗《刘公吟记》开篇的几句诗。原来刘公还是我的老乡——中原洛阳人氏。

  东汉末年,汉都洛阳城外,紫光环绕,瑞气氤氲,一个叫刘民的皇室血脉、少帝骨肉出生。因战乱,刘民随父母北上冀州逃难。路遇一看相老人,费力地字字嘱道:“……宜、宜往东……东去……至、至海……海之边……天天之尽……”

  路遇盗宝贼,父被杀,夜明珠被抢,姐弟失散。刘民后遇嵘燕,喜结良缘。婚后的嵘燕仍时常随刘民出海打渔。冬去春来,万物复醒。刘民与龙妹终于重逢。后打渔遇风浪,船沉海底,刘被一女子救下,搀上海岛。一路上风光旖旎,海风习习,煞是迷人。岛上有座高山,山上林木葱茏,野果艳红,奇花异朵,燕语莺歌。山根漫坡的背山向阳处,有个碎石小屋,女子就住在这里。

  走到小屋前,见女子穿上了好看的衣衫,美丽动人。后刘民采石取木,在岛上筑屋舍,造号台,为过往舟船引航避险,助危救难。刘民后又研制出妙药“回命丹”,被称为“神医下凡”,“刘神医,刘神医,贫穷百姓有福气!”等等。从此,上岛求请刘民诊病医疾的人愈加多子起来。刘民无论大病小疾,有求必应,手到病除。却又从不贪图人家钱财,家境宽裕的,或许稍稍收些本费银钱,日子苦巴的,甭说银钱,连口汤水也不吃。晚辈们都尊称他为“刘公”,将其所居海岛唤作“刘公岛”。

  我们离开刘公岛时,大雨仍下个不停。我望着雨中的刘公岛,心潮激荡,热血沸腾。

  啊!刘公岛——你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岛,一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岛。刘公的火把永远点亮世人的心灵,刀枪和炮火撼不动你的忠诚,你正敞开胸怀拥抱东方的太阳,迎接着天南海北的远方游客!

  我在《读杜甫草堂》中写道:

  六月中旬,有暇和朋友前往成都杜甫草堂,得以缅怀杜甫这位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解说员小姐甜美的四川普通话和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声音,径直把我们带进了两千多年前的今天。“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携一家老小,一路赶来。寓成都后,在一座茅屋里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位老人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记得当代曾有位诗人在为杜甫所写的传记中深情地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起初我总是不以为然。中原巩义是杜甫的家乡,何以使人们记得成都杜甫草堂而忘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呢?今天到了仰慕已久的杜甫草堂,看到“大廨”内杜甫那尊像——那尊看起来仅剩一袭长衫和嶙峋的骨头然而满含忧思和愤慨的杜甫像,看到“草堂”内的诗史堂,一首首光耀后世的著名诗篇大都来自于草堂,尤其看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的“杜甫茅屋”,我的心受到了震撼,曾经的疑惑也一并释然了。

  随着解说员温润柔美的声音和轻盈的脚步,我们首先来到了“草堂”正面第一站——大廨。大廨为过去官吏办事的地方。大廨中央那尊杜甫像,刻画了暮年杜甫清贫潦倒却忧国忧民的形象。

  伫立像前,我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同时内心充满了无尽的伤感。用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塑像,我的目光几乎不敢同他的目光相对接。在他的目光下,我的多愁善感和所谓的悲悯之心都显得渺小卑怯,甚至连现场的文字也如同粗粝的砂石,一无用处。走出很长一段路后,我还在后悔手中没能捧上一炷香,对于我崇敬的诗人,惟有这么隆重的仪式才能配得上诗人的尊贵。

  穿过大廨,徐行数十步,我们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堂名“诗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所感所叹的民怨国恨,所思所想的辅君中兴,完完全全用诗歌把他们记载了下来,表现了出来。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这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可见,将杜甫诗称为“诗史”,是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极高评价。

  诗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是草堂建筑中面积最大的。诗史堂一直到清代,仍是骚人墨客凭吊杜甫、吟诗唱赋的雅集之所。如今厅内还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使人回想起当时文人们挥洒笔墨,吟诗唱赋的情景。今日的诗史堂,堂前选有清人沈寿榕、彭毓菘合撰的一幅名联,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塑像,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作。塑像完全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地刻画出诗人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挂着朱德同志一九五七年参观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诗史堂之后,便是柴门。柴门的体积是草堂中几种主体建筑中最小的,仅有二十多平方米,高也不过三四米。门前,清溪碧水流淌而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两旁,茏茏翠竹拔地而起,悠悠清凉油然而生。再顺着溪流向西望去,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荫中若隐若现。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流神韵。

  “柴门”,原本是杜甫当年营造草堂时所选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诗人才给它起了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此外,如同称其居为“草堂”一样,还有表明其布衣幽栖生活的意思。在杜甫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句子。如《野老》诗中“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说的是当年诗人修造的柴门,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顺着着溪流的方向所开;《客至》诗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即柴门)今始为君开”,是讲诗人闭门幽居,有了知己和至亲相访,方才打开柴门。还有《南邻》诗中“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写出了与邻居交往互访,宾主相得、气氛融洽,送别于柴门依依不舍的情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柴门虽简朴,却给诗人平添了许多乐趣。正是在如此简朴而又充满情趣的柴门寒居中,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蜀中凭吊故居草堂胜迹,柴门不会再紧闭不开,而是要敞开它的胸怀,迎接千千万万瞻仰者。

  柴门之西不远处,建有一阁,谓之水槛。当年杜甫笔下的水槛为草堂水亭上由木板搭成的简陋木栏,是诗人常去之处。他常到那里或凭栏远眺,或坐而垂钓。故而在其诗中多次咏及。《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在水槛眺望远方,所见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花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今日水槛,为清代嘉庆十六年所建。其两旁有清溪碧水,四周有翠竹绿荫,环境十分幽雅。

  然而,更让人动情的还是杜甫的“茅屋”。随着解说员的指点,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桥,穿越栽种着桃树和松梅的庭院,我们来到了仰慕已久的“为秋风所破”的“茅屋”。

  我在光线幽暗布置简陋的茅屋内蹑手蹑脚地走着,感觉杜甫的生命还在这几间屋子里生存着,像是今天潮湿而清新的空气,令人鼻腔发酸,心跳加快。这是几间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和川西民居特点的草房子,门槛和窗户都是没有上漆的陈旧的木头。杜甫的书房和卧室陈列异常简陋。书房中仅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只很不像样的书架,桌案上竹筒做成的笔筒里放着几杆毛笔,旁边的书卷静静地展开着,上面落满了灰尘——在如此孤寂的环境中,我可以体味诗人当年的清苦和幸福。在那些蛙声四起、百虫呢喃的夜晚,河风从浣花溪的水面上轻轻吹来,诗人坐在一盏荧荧燃烧的油灯下,一边磨墨,一边构思他那些千古名句。

  卧室里的床是用楠竹做的,宽大结实,像北方人躺惯了的土炕。而被称作厨房的房间里,则布置了灶台、水缸、石墨等日常生活器具。就是在这么清苦和简陋的环境中,杜甫曾经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据说杜甫当年携一家老小初到成都,先是住在西郊一座古寺中,第二年春天才在亲友资助下,于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了日后名闻中外的草堂。草堂落成的当天,杜甫欣喜若狂,随即写下了一首《堂成》,表达了他对这个新家的喜爱。当时杜甫草堂四周充满了活泼的田园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今站在杜甫草堂旧址,哪里还能看到如此瑰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即使是偶有“黄鹂”或别的鸟类生息于此,而“一行白鹭上青天”毕竟成了遥远的绝响。暂时安定的生活,使杜甫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忧国忧民的情怀。

  你看杜甫的茅屋位于浣花溪畔宽阔空旷的原野上,经常受到大风的袭击。有一年秋天,大风几乎将茅屋顶上的茅草吹了个一干二净,门前一棵巨大的楠树也被狂风连根拔起。因此这几间茅屋既让颠沛流离的诗人感受到居家的温馨和幸福,同时也让他对寓居的生活感到忧心忡忡,也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诗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他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的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冷冰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由此看来,杜甫在成都生活的安闲自足,仅仅是表象而已,他内心却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焦灼和不安之中。随着年事增长,客居异乡的诗人开始感到了叶落归根的重要,他对故乡河南的思念之情也与日俱增。当他听到唐朝大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河南、河北时,竟然老泪纵横。于是打起背包,带着家眷乘船离成都而沿长江迂回向故乡进发。在洒满星光的狭窄的小船上,杜甫感到江风和晨露的寒意已深深地渗入了他的骨头。他开始不停地发烧咳嗽。在湘江岸边的一条破船上,五十九岁的杜甫贫病而死。苍天怒号、呜呼哀哉!

  杜甫草堂博物馆,陈列着一幅放大了的照片,我伫立良久,心绪难平。这是一幅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参观草堂的照片。毛主席身穿军装,双手反剪在身后,两只大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这时的主席,既是一代领袖,更是一个写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著名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面对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同样是伟大诗人的杜甫,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对中华文化的迷恋和坚守是否也和杜甫的一样——包括杜甫的人格力量和诗性光辉?

  杜甫草堂,仅仅只是纪念一个曾经在成都客居过若干年的穷诗人。因此,当我漫步在疏朗、青翠的园林之间时,注意力专著极了。我在全神贯注地想像诗人的身世、经历、愁苦以及那些无法比拟的美好诗篇,而没有更多的才子佳人、皇帝嫔妃的传奇故事来扰乱我的思绪。在杜甫草堂中的漫游是庄重的、沉思的。你可以一直想像着杜甫这个人一直到心怀。

  游览结束了。解说员以她的微笑送走了我和我的朋友们。此时时钟已指向中午一点一刻。我仍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已过午餐时间,以至于到了饭庄的餐桌旁坐下,我的心绪还久久难以平静!

  我也曾《放浪九寨山水间》,我写道:

  “巴蜀之旅”客车上午八点从成都望江宾馆出发。这是一个有三十多座的大轿车,同道的有各省市的同行。

  甫一上路,导游小姐小余甜美的声音马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四川。我们将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旅行到达神秘的人间天堂——九寨沟!”。小余一边熟练地介绍着九寨,一边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唱起了由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首唱的歌曲“神奇的九寨”。大家的情绪被感染,也不管旋律和歌词对不对接,也慢慢地跟着唱了起来。

  兴之所致,小余说要教给大家说一些藏语,以便和当地的藏族同胞作一些简单的交流。小余教得认真不苟,大家伙听得心不在焉。教了好多好多,其它的都没记住,只记得“扎西德勒”是吉祥如意,“让特”是谢谢,“得嫫”是再见,“嫫”是少女,“一嫫”是少妇,“色嫫”是美女,“色朗”是帅哥。好家伙,教到这里,一下子把大家伙给逗乐了,原来是发音和理解都出了差错:哦!“少女”不能摸,“少妇”可以摸一摸,而美女都是“色魔”,“帅哥”成了“色狼”。一阵大笑。倒不是大伙不正经,而的确是由于受当时的气氛感染。小余又教下去:“尼玛”是太阳,“窝玛”是牛奶,重复了两遍,问大家记住了没有。没想到这时又出了叉音,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记住了”,“太阳”是“你妈”,“牛奶”也是“你妈”。哈哈哈哈,又是一阵喧闹,逗得人们前仰后合,眼泪差点流出来。

  这样说着笑着,欣赏着沿途川流不息的岷江水和公路两旁如画的风景,倒也不觉得路途特别远。车子行至位于阿坝州境内的一个县城,中午吃了点饭,又上路了。约摸四个多小时的光景,便到了九寨县境。这里已经可以依稀感觉到九寨美丽的风光了。

  行至藏羌民族聚居地的章札镇。这里可以看到壮美的雪山,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居所,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具有藏羌民族特色的各类商铺和特产品,满山遍野的牦牛群和羊群,湛蓝湛蓝的天空,一簇簇洁白的云朵,飞腾卷舒,坦荡无垠;一片片盛开的山野花和如茵的绿草地,碧波千里。壮丽雪山之阳刚和奔腾岷江之阴柔,在这里衍生成一派自然造化中最为灵动的气象,也孕育了纯朴、善良、勤劳、剽悍的藏羌民族。时不时还听到草原放牧人那极具民族特色的空灵而激越的歌声。沿途的居民非常友好地向经过的车队招手致意,并报以热情的微笑。而游客门也用生硬的藏语“挨丁挨多(我爱你)”作以感谢。此情此景,充满了和谐,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车子继续前行,蜿蜒的公路似一条美丽的丝带在碧绿的山间盘桓,看着不断被甩在身后的路面,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巍峨群山中,冲天的杉树、松柏,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木,遮天蔽日。抬头望望高耸云端的山峰,再看看脚下的山路,仅仅是一条长长的丝线而已,让人惊而奇,这种感觉美极了。大自然真的奇妙无比。如若不是群山中时不时看到的高压线杆,你很难想像到这里的繁荣而会不由自主地与“人迹罕至”联结在一起。

  目的地到了。我们下榻在甘海子九寨天堂大酒店。这是一家颇具规模的五星级酒店,依山而建,层次分明。空中用钢架搭起的玻璃幕,把方圆足有五百多米的酒店整个罩了起来,给人一种舒适、安宁而又壮观奇伟的感觉。看来,神奇的九寨沟旅游给远在天边的藏羌民族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使这里变得美丽富饶。

  次日早饭后,乘旅游公司豪华大巴,我们往九寨沟进发。到了九寨入口处,场景热闹非凡。偌大一个广场,涌入了一拔又一拔的人流,少说也有几千人之多。人们充满期待而又秩序井然地在入口处排队。

  进入沟区,开始换乘九寨沟旅游巴士,一辆辆绿色旅游车载着人们的希望,宛若一条条绿色的游龙,徐徐驶入九寨沟景区。

  导游员温婉亮丽的解说,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欢迎来到九寨沟,这是一个越来越被人知晓、越来越为世人向往、越来越靓丽的精品旅游的旷世胜地。这里海拔两千米以上,位于阿坝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九寨沟是嘉陵江白水河的一条支流,因景区内有荷叶、树正、则渣洼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有七绝:水之媚、湖之翠、瀑之奇、彩林之秀、雪峰之俊、藏情之纯、野花野果之异,请大家慢慢地领略,细细地品赏。”

  旅游车行至九寨沟的最北端,我们决定从这里沿着呈“Y”型的九寨沟一路南下而游。原始和天然是九寨沟的个性。位于景区最北端的原始森林,莽莽苍苍。据说这里拥有两千多种植物,三百多种野生动物。来到原始森林,在林间栈道上散步,在林中松软的地衣上走走,做几个深呼吸,洗脑洗肺,心情怡然自得。栈道旁的藏族青年,热情地用歌声招揽摄影生意,并唱起了被当地称之为“高原雄鹰”的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演唱的《神奇的九寨》,歌喉嘹亮,旋律优美,充满了激情。我也是容中尔甲的歌迷,也有一副好嗓子,我不禁也忘情地跟着唱起来,“啊,神奇的九寨,啊,人间的天堂!”一曲接着一曲,完全进入了境界。游人们不约而同地驻足倾听,给以热情鼓励的掌声,把个本来是十分幽静的山林搅和得热火朝天,我和藏族小伙也都开怀地笑了。感谢这位小伙子引我入胜,促我高歌,令我畅怀,我请他照了两张像,并与他合了影。两只友好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走出原始森林,眼前顿时开阔起来。这里峰峦叠嶂、峭崖突兀、云缠雾绕。往上看,峦头突兀透青霄;回眼望,壑下深沉邻碧落。不经意间,于冉冉飘开的云雾间露出一杆、几杆经幡,随风飘动,活像一位西蜀少女披上轻纱,偶尔露出深情的双眸,妩媚动人,神秘极了。

  这里山青水秀、松苍柏翠、花艳草盛、鸟悦鱼欢,没有亭台轩榭,没有回廊拱桥,清清爽爽,是大自然精心绣?染的巨幅青绿山水画。

  进入沟中,涌出的是山头、海子、瀑布及寻梦的游人。海子特别高,主要分布于三条沟:树正沟的盆景海、芦苇海、双龙海、火花海、卧龙海、老虎海;日则沟的群海、镜海、五花海、熊猫海、箭竹海;则渣洼沟的上季节海、下季节海、五彩池、长海等。群山与海子之中座落许多瀑布,树正瀑、诺日朗瀑、珍珠滩瀑、熊猫海瀑等等。这些星罗棋布的海子、瀑布,宛如大大小小的翡翠、银子散落在这片远离尘世的净土上,成为吸引游人的使者。

  最难忘的是海子的幽深澄碧。它们实在是清亮、幽深、静谧。你看,好幽好醇的山间一潭,宛若新开的镜子一般。俊秀的峰峦喜欢照张影,摘蓝天白云作发饰,拥株株老柏、杆杆箭竹、丛丛奇草、点点野花入怀。水里的枯枝如珊瑚般的动人,水底的石子,有颜色的,无颜色的,尽收眼底,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虽然有些许的微风,却扬不起一丝微波,水面光滑平坦如绸缎一般,恰似清亮凝清的倩目,静静地、盈盈的,清纯娴静,典雅肃穆。

  最令人惊羡的是海子的五彩斑斓。孔雀蓝、翡翠绿是主调,柔和着浅蓝、粉绿等,在水面上轻轻涌动,水光潋滟,银光点点。这时的海子绝对是一个技艺超群的油画家,精心地调和着蓝绿色彩,绘成了蓝的梦幻、绿的旋律,游人心目中的天堂。

  我从来未曾见过如此洋洋洒洒的水流,那溅起的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如飞珠散玉般,满山遍野地滚落,树丛间,石头上,深深浅浅地满山头全是滚动的粒粒珍珠,伸手去接吧,它又调皮地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剩一份沁凉,一份诗意在心里。轻扬着的哗哗声,似在低吟、似在浅唱,呢呢喃喃,像在诉说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遥远而又神奇。又像是古筝奏出的宛转悠扬的乐曲,清脆而又缠绵。往下是乱乱的大青石,粒粒珍珠在石缝间串成挂挂的珠链,千条万条地悬挂,好巨幅的珍珠帘子啊!

  沿着栈道往下走,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株株老柏争荣,遮天蔽日,点点野花怒放,流光溢彩。不久,涧流的『哗啦』声渐渐大起来,继而“轰隆、轰隆”地震荡幽谷,好像是一种宣泄,喧泄的是四季中最为恣意的激情。这是雄浑的交响曲,奏响了生命最清最亮的伟大乐章。那滚滚的巨流激冲而来,撞到山间的石头,碰的乱碎,溅飞的水雾迎面拂来,肌肤便浸润在清清的拥吻里,犹如身在江南,杏花春雨拂面,别是一种醉人的情韵涌上心头。

  水气氤氲中,猛然醒悟,水流何尝不是生命,要让生命之花开得湛亮,就在于那份四季不变的坚持,静是最美的心境,动是不断的超越,最柔处是最刚处,最刚处也是最柔处啊!这就是九寨之水,它不像小溪流,喧嚣不已,它是从容恬静的;也不像江河,肆意张扬,它是静谧肃穆的;更不像大海,喜怒无常,它是宽容平和的。一个“清”字,照不出它真正的脸容;一个“绿”字,染不出它真正的气韵,一个“柔”字,道不出它真正的内涵。当我眼光触及它的那一刻起,我已明白:凡尘的羁绊,世俗的烦恼,浮逸的思绪,都在它的清醇幽深中得以过滤,只觉得整个都变得透明,仅留下回绕的知觉去体会生命体内的静谧,闲逸中的灵性、睿智,然后捕捉满眼的风光裱装成画挂在心墙。在以后的岁月扉页里,不忘时时翻阅,让九寨沟的水永流在心灵中。

  畅游九寨沟,让我心胸开阔,使我心情舒畅,叫我心悦诚服——大自然造就万物,大自然造就奇迹,大自然造就神秘,大自然赋予人生命,大自然赋予人情感,大自然也赋予人遗憾!大自然凝聚起美好,大自然凝聚起生活,大自然也凝聚起希望——希望常常有,生活常常新!

  我还《几度销魂吐鲁番》,我写道:

  在收获黄金的初秋季节,能到新疆吐鲁番去走走看看,无疑是一件让人兴奋不已的事情。

  此次新疆之行,用震撼、惊奇形容,绝不为过。虽然只仅仅领略了新疆壮美景色的只鳞片爪,但足以令我难以忘怀。对新疆的神秘感和仰慕,应该是由来已久。正是因此,时常会有一种冲动,无论如何要抽机会到那里,领略一下西域的美丽风情和“大漠孤烟”的壮丽图画。

  上午10点多的航班,近四个小时的飞行,到达乌鲁木齐机场,已是中午2点多钟,我和同伴一行匆匆吃了午饭,就上了开往吐鲁番的大巴。从乌鲁木齐市到吐鲁番近200公里,要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心里不免有点发怵。本来长途的飞行已是够疲劳的了,再坐几个小时的车,能熬得住吗?但一上车,心情会立刻有种异样的感觉,顿感疲劳消减了许多,大漠戈壁的壮美和别样风情,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按往常的习惯,坐车途中是我看书、读帖的绝好机会,但这一次却一反常态,两只眼睛始终近搜远眺车窗外的新奇风景。常说:“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经新疆的这块地域,地广人稀,满眼都是戈壁沙滩和连绵的山脉。地平线好像与天际连在一起,胡杨沙枣树却也俯拾皆是。却很难象内地那样经常见到河流、小溪之类的水域。而正是这种景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毕竟这种苍茫的风景也是构成壮美的重要元素。

  此间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位于达坂城一带的风力发电厂。据新疆的同志讲,在吐鲁番、哈密这一带,拥有约15万平方公里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的风区。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先后投资并还将继续投资这些地区的风源开发。十年后的今天,仅吐鲁番地区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500万千瓦,成为亚洲最大的风源基地。但见,高高的风机塔不停转悠着,风扇一座座、一片片、白哗哗、亮晶晶,好像整个大地都随着风扇在动似的。中间有个休息站,大家下得车来,顾不得舒展一下筋骨,争相观赏着美丽的风景。好大好大的风,刮得人站不住脚,整个身子都在晃晃悠悠。怪不得把风力发电站建在这个地方。据说这里是全年有300天以上都在刮八级以上的大风,而12级的大风,简直就是随处随时可现。大风吹来,飞沙走石,天地变色,伸手不见五指是家常便饭,以致突出的山岩因风蚀作用穿成洞孔,地表形成垄状或新月状沙丘。就是因为这种大风的肆虐,曾经造成了2008年那场列车车厢脱轨导致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如今变害为利,不能不说这是让新疆人民以至全国人民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大巴抵达了吐鲁番,我们入住吐鲁番石油大厦。匆匆浏览一下这个城市,倒显得整齐、安静、清洁、平和。来时一路上都很难见到绿绿地草和绿绿的树,而一到市区,却立马变了另一个模样,随处都是碧绿鲜艳的花草和绿树浓荫。后来听当地的同志讲才知道。这是地下水工程“坎儿井”的灌溉,才培育了这片片的郁郁葱葱。

  酒店的对面是一个偌大的人工湖,才开挖了不几年。碧绿的水面静静的、平平的,呈现着这里的安详。弯弯曲曲的亭台,把水面划分为几片水域。水域中到处都是荷花的粉红和荷叶的清香,这么大的种植面积却没有见到一点人为破坏的痕迹,使得荷塘显得如此的安静祥和。再往前走,有一条人工河,长约五六百米的样子,里面养了诸多品种的金鱼,红的、白的、黑的、青的,密度相当大,数也数不过来。河边的人们用各种食物喂着鱼儿,吸引的鱼群来往奔波,挤成一团,煞是喜人!由此可见这个小城市的居民们的淳朴和友好,见不到钓鱼者或任何破坏鱼儿生长的迹象。边塞的老百姓远不是有些人曾诟病的那种蛮荒和愚昧,更多的是淳朴和友善。

  据陪同的当地朋友讲,吐鲁番市古称高昌,号称有“四个之最”:最低、最甜、最干、最热。最低的地方是吐鲁番市盆地,在全国地势最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极高的气温,汇聚成这里一种不为人注意却十分重要的特别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无核葡萄是全世界最甜的葡萄,况且品种众多,质量极好,此为最甜;吐鲁番是最干之地,最干的地方与酷热的气候相表里,每年降雨量极低,比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还要低。由于雨量小,而每有下雨时,雨点又很粗,是当地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形容,下雨时只要站在雨点和雨点之间,就不会淋湿衣服,(还真是玄了呢!);最热是指吐鲁番市是全国温度最高之地,历史上就有“火洲”之称,这里的最高气温达到49.6度,地表温度曾达到过89.2度,当地民间有“沙窝里蒸熟鸡蛋,石头上烤熟烙饼”的说法。

  参观的人群从交河故城开始,之后游览葡萄沟、坎儿井、火焰山等地。

  交河故城,被称作地球上最完美的“废墟”。“废墟”位于吐鲁番市十多公里处,导游说这是为了防御敌人的侵略,同时也是防风御寒之用。没有旖旎的风景,但置身其中产生的震撼却是前所未有的。这座曾建于公元前的城市,曾经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此后经过1000多年的变迁,后来毁于战火,我打趣说:“曾经是人境,今无车马喧”啊!

  虽然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大家仍然饶有兴致地往景点走着。在垛口处,在残破的土灶旁,保存完好的宫殿,破败的废墟,厚厚的尘土,以及随处可见的凋敝的土房轮廓,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不得不遥想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有幸穿越时空隧道,感叹世事的沧桑和变迁。也因为它,让人们的心灵在喧嚣的闹市外,获得暂时的安静。如果不是亲自来到吐鲁番,也只是知道著名歌唱家关牧村最早演唱的那首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而绝对没有这番对历史的厚重的感觉。

  葡萄沟,实际上是一条南北长约七公里,东西宽约二公里的一条大峡谷。这条峡谷因盛产葡萄而得名。依仗着终日流淌着从天山上融化的雪水,沟内到处郁郁葱葱,最诱人的还是那挂满枝头的葡萄,青翠欲滴,令人迷恋。为方便游人,在连成片的葡萄架下,修建了数条葡萄长廊,游人们可以在长廊下的石条凳下纳凉、休息。令人垂延欲滴的串串葡萄伸手可得,只要你花上10元钱,主人会给你一个大盘子,任你随意采摘,也可以品尝主人早已摘好浸泡在天山雪水里的葡萄。或者在那里吃饭,然后再免费品尝葡萄,但是不能随便带走的呀!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新疆最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在葡萄沟里不仅可以感受葡萄架下的凉爽,还可以欣赏到阿凡提的种种传说。当地居民非常好客,会邀请你到家中品尝各种水果,欣赏民族舞蹈。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那就慷慨些,买点他们晾晒的葡萄干,补偿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激吧!

  参观的人群来到了“坎儿井”。这又是新疆的一个辉煌,伴随着导游小姐甜美的新疆普通话语调的讲解声,我们领略了这项古老而伟大的工程。坎儿井灌溉工程,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坎四个部分组成,被称为吐鲁番市的生命之水,号称中国古代包括长城、大运河在内的三大伟大工程之一。最早的坎儿井距今已经2000多年的历史了。坎儿井是维族人创造的古代工程奇迹,林则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吐鲁番市北高南低,落差很大,北西部的山脉在春夏时节有大量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维族人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我们在路边看到的一串串隆起的土包,是竖井露出地面的井架。现在新疆还有1100多架坎儿井,全长有5000多公里。坎儿井其实是一条较小的隧道,其高宽度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跪在地上爬行。有趣的是,参观坎儿井的路只能顺着走,不能走回头路。我在打趣:是不是更像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前进而不能回头呢?!

  下一站是火焰山。汽车一进火焰山,更浓烈的热浪就一阵阵扑面而来,虽然进入吐鲁番时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盛暑”气息,可是和进入火焰山的热浪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据导游讲,这几天是她当导游以来吐鲁番市秋天里最凉爽的天气,只有不到40度。乖乖!秋天的气温40度,这还叫秋天吗?我只有在一旁咂舌的份了。火焰山满山灰红褐色的山体、砂岩,在日光的灼烤下,热浪滚滚,熠熠生辉,真正可以让人好好感受一把做“热锅上的蚂蚁”的那种感觉。满山的石灰,连个草毛都不带长的。从远处看,是灰灰的土地,灰蒙蒙一片。此时的我,是惊叹大自然的离奇,还是为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感到担心?说不清楚。如此的热浪,经年不断,如何忍受下来呢?而我这种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勤劳勇敢的新疆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得有滋有味,充满了自豪感!这些都可以从他们的精神面貌中展现出来。

  看到景区内的几处雕像,铁扇公主、牛魔王骑碧眼金晶兽、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才清晰地感觉到,这里就是火焰山,是在唐僧西行经由的处所了。此时对“河南老乡”唐僧玄奘也顿生了几分敬意来。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的一小我,是怎么步行经由这天堑一样的火焰山的?难怪唐朝边塞大诗人岑参曾有诗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明代大诗人陈诚有诗云:“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当我们离开火焰山时,好象有人不无遗憾地说:一座秃山,能欣赏到的就是几座雕像,还能有什么?我笑了笑,不敢接话。是的,有人可能看到的唯有秃山,却未曾看到一个一千多年前的那个真正的唐僧——玄奘,远不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么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他并无武功超群的悟空陪伴,也无憨态可掬的八戒随行,更无厚道老实的沙僧牵马挑担,白龙马更是子虚乌有,他只是独自一人徒步西行,穿越河西走廊,茫茫沙漠,耗时十几年才到达取经之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和坚强啊!

  我欣赏《西游记》的洒脱和浪漫,更感动陈玄奘的寂寞和执着!

  奇绝的秀美生态园

  重返故里,下榻于汝州宾馆。入夜,热情诚挚的市委高书记同我秉烛长谈。他再三嘱咐我,你一定要到秀美生态园走一走,看一看。那里如今又长出了三千亩翡翠般的山林。那是原市委常委、磊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省劳模冯火秀领着村里人造起来的。那里的每一片绿叶都会激起你许多诗的联想,每一枚金果都会引起你许多深沉的思索。从秀美生态园的今天,你会联想到汝州的明天,汝州的未来……

  恭敬不如从命,翌日清晨,我在乡友陪同下,驱车来到了位于汝州西七十五里的秀美生态园。

  人山门不远处,竖着一块石碑,上书《关庙文革林场志》,原文如下:

  汝州关庙文革林场,始建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六日。历任村领导冯火秀、郭官保、冯火炉、冯书勤、冯书立、张庆娃、冯平安、张中乾、张文松、冯海清远见卓识,同村民一起兴办林业,功绩可昭。

  五任场长郭师子、张火聚、冯次为、郭发东、冯老虎带领王有、冯书来、薛盂松等林业队员植树造林,贡献巨大。为保护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与时俱进,落实政策,自2003年元月1日至2042年12月31日文革林场由冯火秀承包,更名为汝州关庙秀美庄园,发展林牧,造福村民,立碑以志。

  关庙村两委会

  公元2002年农历八月十六日

  我们正在看石碑,一个仪态儒雅,风度翩翩,俨然一介书生的汉子走了过来。他没有寒暄,没有繁礼缛节,一双大手伸了过来,钢刀利水开了腔:“欢迎,欢迎!我退休后又承包了我39年前领着乡亲们创办的林场。我们秀美庄园西有娘娘山、皇上山、东有马鞍山、白虎岭、北有抱玉山,南有长虫山、中有珠珠山,还有迷宫园、狩猎场、千奇植物园、杜鹃林、百果园,还有老母洞、娘娘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咱们可以边走,边看,边聊。”

  勿须询问,他就是秀美庄园的园主冯火秀了。我们在他带领下,先参观了由梧桐、核桃、家槐、刺梅、柏树、荷花等树种组成的迷宫园。同行的乡友冯卿娃笑着说:“像看小说一样,这才刚刚翻开了第一页。三千亩山林,恰似一部《创业史》,好戏、高潮还在后头呢!”

  秀美庄园有着哪都没有的绝妙之处。她那山上山下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她那悠久的历史文物,奇妙的神话传说和秀美的风韵,像磁石一样,在强烈地吸引着游人!

  在林场场部前,有一座珠珠山,是个圆圆的山丘,像一颗宝珠。北有抱玉山,南有长虫山。抱玉山尾北首南,尾高首低。长虫山首北尾南,龙首高昂,气势磅礴。从整体上看构成了二龙戏珠的态势,甚为壮观。

  据《直隶汝州全志》记载:抱玉山在马鞍山东,鳌头村北,州西七十五里。《直隶汝州全志》上还登载有一首州人张申重阳节后登游抱玉山的《登高诗》:

  节后登高与尚赊,

  郎行抱玉趁余霞。

  丹枫未坠三秋叶,

  黄菊独开九月花。

  此际行吟由自在,

  不知送酒又谁家。

  扶筇信步归来晚,

  帽落非关学孟嘉。

  每每吟读这首诗,一种特殊的感情,犹如潮水一般,奔腾不息,激起了我很多很多的联想……因为鳌头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的家就在抱玉山下。

  还是在我孩童时期,记得在一个明月皎皎,北斗高悬的夏夜,奶奶指着月光下若隐若现的抱玉山说:“从前啊,咱这山里有个年轻人,刚刚死了爹娘,又欠下了很多外债,天天都有人逼债上门。

  “没法子,他就背上一把小镢头,天不明就上北山采药。这一天他登上了北山顶,见南崖那边悬挂着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北坡是浓绿浓绿的柏林,真是要山有山,要景有景。他就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镢头不见了,草深林密又不好找,他便爬上一个山头,搭眼四下一扫,看见自己的镢头正在附近的一个险石桩上,旁边站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山姑。‘好险哪,滚下来咋办?’他赶紧溜下山来,向险石桩跑去。那石桩,三面临深渊,一面靠高山,山与山相接处,是条丈把长、一脚宽的舍身崖,一般人别说在上面走,连看都不敢看一眼。这青年胆子大,身子又利索,只见他又快又稳地走过这段舍身崖,转身用双手反扣住石柱顶,一个倒翻身,便到了石柱上。那山姑猛然离开石柱,对他甜甜一笑,就向远处飞去了。这青年好生奇怪,仔细一看,原来石柱边的岩缝里长满了人参和灵芝草,他弯腰就拔,拔了一堆便抱着回到山洞,谁知到了山洞一看,人参和灵芝草都变成了光滑圆润的美玉,刚才在崖顶见的那位山姑,也在洞口笑嘻嘻地望着他。原来是仙人指点,让他上那石柱上抱玉哩。那个年轻人是个宽厚善良的人,他不忍独自享受这天赐的宝物,便动员全村的人都上山来抱玉。他还亲自带玉去到九个州,把玉送给那里的人们。从此,人间有了玉,有了各种各样的瑰宝。后来,人们就在那个山洞里塑了青年抱玉的金身像,烧香祭祀‘抱玉真人’,这架山也从此得名叫‘抱玉山’了。”

  听了奶奶讲的故事,我恨不能一夜之间也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也到北山去抱回一堆玉来。后来我长大了,上学了,就利用节假日和父亲一块上抱玉山放羊。那次虽然没有抱回玉,却抱回了两个老母羊刚刚生下的雪白雪白的羊娃儿。那些年,老师们还常常领着我们到抱玉山下的林场去植树造林。

  车到长虫山与鹰背山之间不能再行,我们踏上了蜿蜒崎岖的山道,好不容易才攀上了山顶。这里就是《汝州志》中记载的山巅浮图十万丈,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典雅精巧、规模宏大的娘娘庙遗址。那些山民中的崇拜者,又在娘娘庙遗址上修了新庙,塑了娘娘像,插满了还没有燃完的香柱,升起了袅袅青烟……

  老支书冯火秀的叙说,把我们带进了历史的回忆之中:据民间传说,西汉时期,汉高祖为了平定叛乱,御驾亲征,当时就把娘娘安顿在这座山上。那时这一带山峰零落,一片荒芜,惟独娘娘山高大险峻,林木葱翠,鸟语花香,泉水叮咚。一日开战,汉高祖试探着对娘娘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此去生死未卜,我若战死疆场,你该如何?”娘娘当即答道:“你我夫妻征战南北,出生入死,情深似海,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也落我一世清白。”高祖听罢辞别娘娘,并说明以旗为号,竖旗为胜,旗倒为败,到时见机行事。于是便统领人马长驱直入,在今汝阳县蔡店乡蟒庄村吴旗岭上,与乱贼吴旗的兵马展开决战。由于刘邦精兵法,懂战术,旗开得胜。然而,他却与娘娘开了个玩笑,有意将军旗拉倒。实指望千里驹行走如飞,即使娘娘殉节也能挽救,谁料想一步走错千古恨。刘邦刚骑上千里驹行至蟒庄村,一条凶神恶煞般的巨蟒拦住了去路。传说这就是汉平帝时的王莽向刘邦讨封的,汉高祖急于赶路,拔出宝剑将其劈死,蟒庄村就由此得名。汉高祖催驹加鞭,一路征尘经蔡店跨内埠直飞大安,经过一场大战的乌龙驹汗水淋漓,饥渴难忍,来到大安南街见有水井,便不再行,尽管主人摔飞了鞭子却只在原地兜圈圈,汉高祖搬倒井,命驹饮水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今天在汝阳县大安村,骡驹饮水时的搬倒井和蹄印依然尚存。

  娘娘自高祖走后,时刻惦念着战场上的动静。时过中午,娘娘端锅米粥出门,忽见军旗倒地,惊慌中将米汤撒地,后人殡葬用米汤祭奠就是这个缘故。娘娘悲痛欲绝,悬梁自尽。此时的汉高祖,心急如焚,操起鞭子狠狠抽打乌龙驹。千里驹咆哮如雷,四蹄翻腾似惊涛骇浪之势,闪身飞纵,随着霞光万道竞越出五座山来,这就是后人说的五纵山。来到娘娘山前,已是山峰陡峭,道路崎驱,荆棘丛生,圪针遍山。汉高祖丢下乌龙驹,发疯般向山顶狂奔,然而路旁的圪针却死死地缠住他不放,挂住了汉高祖的战袍,汉高祖用力拽下圪针勾,从此这山上的圪针再也不长勾了。等到高祖登上山巅,娘娘早已身亡。刘邦为了纪念娘娘的忠贞,修坟立碑,建造庙宇,常年祭祀。又因娘娘生前广积恩德于天下,人们为了敬仰她,便把这座山起名叫娘娘山,并修建了气势雄伟的娘娘庙宇。

  山风徐徐吹来,我们俯瞰汝州这块神圣的土地,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此地可东观汝州,西览伊川,南瞧汝阳,北望龙门。

  此刻我们置身在浪涛骤起的绿色浪尖上,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山峰起伏,汹涌澎湃,娘娘山被长虫山、抱玉山、马鞍山、鹰背山簇拥着,被绿浪环抱着,高高地耸立在千峰万壑之间。

  在娘娘山下,还有传说中的《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扁担眼,有小珠珠山、老母洞、锅台石,还有马蹄窝等许许多多的绝物。

  娘娘山下还有日本侵略者当年挖的堑壕,修的炮台和营盘遗址。还有一处女八路的墓地,当年这位女八路为了大部队顺利通过娘娘山,只身闯入敌营,炸毁了日军炮楼,自己壮烈牺牲。站在墓地,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听到了他们冲锋的号角。啊!先烈们,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们继续在林中穿行,枝叶如盖,翠绿沾襟。我们似在海底遨游,那山,那林,尽情地把蓄藏着的绿袒露给我们:槐树、沙兰杨、桃树、李树、杏树、柿子树、枣树、山楂树、苹果树、松树、柏树、桐树、核桃树,真是数也数不清,一眼望不到边际。果林深处,山溪萦绕,碧流潺潺。丛林中那各色各样的山花,争奇斗艳,好像在穿着绿色天鹅绒裙子的山林身上,绣上了鲜艳的花朵,相互映衬,使人的心境从忧郁烦闷之中,豁然变得开朗起来。

  秀美庄园果然名不虚传,她古有娘娘庙,绿有千亩林,红有八路墓。春季桃李开,夏季杜鹃鲜,秋季果满山,冬季梅花艳。你还可以在狩猎场打野兔、捉山鸡,然后自己动手,烹制美味佳肴,品野味,观美景,住木屋,美不胜收,过着神仙一般消遥自在的日子。

  秀美庄园的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每一条地垄,每一片田畴都淌着蜜,流着芬芳……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缕缕炊烟,声声鸟啼,每一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聪慧灵秀的兄弟姐妹,每一道纯冽甘甜的山溪,都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

  秀美庄园那动人的美景,清醇的山泉,又有这许多绝物,历代多少名人高士,墨客骚人,欣欣然景慕而至,依依然尽兴而归,纷纷为她描容作画,吟诗题字。如今,正是酷暑盛夏时节,到此开怀畅游,避署消夏,痛饮山泉,品尝百果,乐而忘忧,乃是一种享受,也是平生一件快事。

  朋友,来吧,绿树有情,大山有意,让我们在这座天然的公园里,在深谷幽林中,听一听虎啸狼嚎,看一看熊嘶獐咬,品一品溪水弹琴,再探一探千丈危崖的雄奇险峻和大自然的无底奥秘吧!

  秋游妙水寺

  潆潆雨里行,

  路洁树山青。

  古刹旁西麓,

  池泉妙水泠。

  古寺山环翠,

  涓涓碧水流。

  村翁谈佛事,

  坐爱故园秋。

  这是汝州籍著名书画家、诗人张绍文先生初游妙水寺时,有感而发,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今,诗人虽已驾鹤西去,但重读这些优美动人的佳句,更激起了我对故乡妙水寺的向往。

  金秋时节,我重返故里,漫游了妙水寺,真乃是:“饱餐山色畅饮泉,古刹登临翩然仙。老妻不识白发变,笑问谁家美少年。”

  妙水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寺旁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

  妙水寺中学退休老教师王礼宾先生是一位”妙水通”,他热情地向我介绍道:

  妙水寺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妙水寺位于汝州市西临汝镇北的白云山脚下。它“南襟汝水,雾露之所涌濡。北负邙陵,斗牛之所磅礴。东望汝城,百雉艳罗。西瞻伊阙,千峰屏列”。“松竹外环,泉流内涌。”史称“洛南之胜景。”与今洛界公路、焦枝铁路贯通,洛界高速公路也已修成通车。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发达,人民“乐福无疆”。

  白云山为石灰岩山体,由嵩山延伸而来,在山中形成了百里大溶洞,故而形成了涌泉。

  公元前206年,汉中王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定都洛阳。

  阳春三月初三,春暖花开。汉高祖刘邦携新贵妃薄姬一行,扬鞭策马,离洛阳出龙门奔霸陵山春游。中午时分,刘邦等人热渴难耐,令随从寻得白云山脚下涌泉之水,刘邦饮之,顿觉甘美爽口,燥气尽消,脱口赞曰:“真乃妙水也,妙水也!”于是该泉后来便称为妙水。

  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今临汝镇一代,没有行政设置,辟为“南囿”,“犹廓七十里”。春暖花开之季,皇家乘舟捕鱼于广成泽中;秋高气爽之时,他们则“皋牢陵山”,尽渔猎之乐。

  公园58年,汉明帝继位。汉明帝梦佛求经,佛教由西域传人中原,建立第一古刹白马寺。白马寺不依山傍水,只能作藏经之所,非游玩之处。于是便在“南囿”依山傍水的妙水涌泉之上建了一座寺院,以作皇家临时歇脚之用。该寺出土的残碑云:

  “盖闻妙水寺其来远矢,肇自汉明帝。”“肇自大汉。”由此看来,妙水寺是中国第二古刹无疑。

  一千多年来,妙水寺几经废兴,遗留文物甚多,九十年代至今,我在妙水中学任教历史课以来,经过初步收集,认为如下文物颇有价值:

  明正德十五年《创建玄帝庙记》云:“太宗文皇帝屡因有辅翊之功,即倾内府之资,铸金殿于山之大顶,以彰其报功之意。”由此可知,唐太宗曾在白云山顶建造祖师殿。

  唐高宗年间,“文林郎知直隶永平府昌黎县事七十四岁翁龙塘闫凤”撰文《创建大醮坛记》,记载着上元年间二月,全国性宗教会议在“妙水寺”召开,会期七天,“五台山、武当山等住持”光临,目的是“赒贫施药,弭灾昌胤”。东道主“河南道汝州”的官员们非常重视。

  唐朝后期,妙水寺东侧建有白云庵,尼姑众多,一皇家少女出家于此。她死后,其父”河南府司录”在玉阳山下南面的坡上择一穴地埋葬,当时的”三朝国师三藏大法师释不空奉诏译”《陀罗尼经碑》(八棱碑)立于墓前。

  北宋著名哲学家”二程”曾应邀来妙水寺讲学,古碑文中有”程子讲座不背佛”的记载。

  元代青花瓷盘。1992年5月4日,在妙水寺大佛殿前掏井时,发掘出元代青花瓷残盘,书有蒙古文字,代表了当时高超精绝的陶瓷工艺水平。

  元代拌棉种石槽。当时棉花开始传人该地,棉种稀少,寺僧特制种槽,供百姓拌棉种之用。石槽一外侧刻有棉叶、棉桃、棉朵,粗犷而逼真。一头刻有“至治三年”(1323年)字样。

  明代正德十五年《创建玄帝庙记》,嘉靖元年《创建天王殿碑记》,成化九年南京兵马指挥使来妙水寺进香碑、汝州八景碑,《妙水春耕》列八景之一。

  清代康熙十五年《重修妙水寺碑记》,道光二年《创建东西陪殿碑记》,宣统三年《重修妙水寺碑记》。

  妙水寺内现存的木雕艺术有《荷叶》为该寺的寺标,体现了出污泥而不染的佛教精神。大佛殿前檐的14个龙头,由56个龙头组成,“势异形奇”,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腾飞的宏伟气势。

  砖雕艺术有《天下太平》图、《诚心有感》图、《乐福无疆》图,体现了历代人民的良好愿望。

  石雕艺术有《佛祖修行》图、《子狮斗母》图、《猿恋》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境。

  绘画艺术有《妙水十三圣》,大佛殿前檐拱壁间画有13位佛祖的肖像,如来佛居中,线条简洁,神韵十足,举世无双。中佛殿壁画《全家乐图》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妙水寺内的历代碑刻、楹联等,不仅有厚重内涵,而且体现了我国不断发展的书法艺术,真、草、隶、篆各有千秋。

  妙水寺鼎盛时期,有田产数百亩,佃户十多家,骡马成群,石碾、石磨,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房舍数百间,塔林二十余亩,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庄园。每年三月十五古刹大会,大戏三台,附近十几县的群众前来朝圣,盛况空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妙水寺屡次遭到人为的破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妙水寺的田产被邻村瓜分。在破除封建迷信运动中,寺内的塑像被横扫一空。在1958年三面红旗运动中,大佛殿成为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中佛殿成为供销合作社,天王殿成为电话总机室。碑林被毁,塔林被毁,塔砖运去砌铁炉。钟鼓楼被毁,9999斤重的大钟回炉。东侧的闫王殿、祖师殿两院成为水泥厂。

  在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妙水寺成为破四旧的主战场,成为大批判的主阵地。

  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妙水寺变成妙水中学,佛殿成为教室、宿舍、伙房。1990年以来,学校陆续向寺南门外原先的广场上搬迁,现已搬迁完毕。

  到目前为止,妙水寺仅存古建筑不足40间,它们是:大佛殿五间、文殊殿三间、普贤殿三间、中佛殿三间、三官殿三间、客堂三间、方丈室三间、天王殿三间、禅房五间、闫王殿三间、祖师殿三间。

  妙水寺最后一次重修是宣统三年,于今已近百年。千年古刹已是风烛残年,弱不经风,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棵落檩弯,椽朽不支,基陷墙塌,瓦落为砾。殿内晴可见日,雨可涉水。照此下去,勿需数载,则不堪收拾。中华大地风华正茂,千年古刹危在旦夕,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身为炎黄子孙,作为当地百姓,我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千年古刹留传于今,岂能毁于我朝?若果如此,那才是历史性的罪过,我辈将无颜以对列祖列宗。

  为抢救千年古刹计,我辈自1990年以来,成立了以冯石磙为主任的寺管会,四处奔走呼号,捐资助力,维护不止。然则,杯水车薪,无济大事。为此,我辈恳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尽心尽力,使千年古刹得以传留后世,造福千秋。惟此为盼。

  听了王礼宾先生的讲述,我深为妙水寺的前途和未来而担忧!

  漫步妙水寺,一些老树上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这里一片黄,那里一片赤……不像过去那样,到处都只见到青青绿绿的。真是“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啊!

  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悲秋”,是我国古诗歌传统上一个最常用的名词。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自然,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

  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

  我坚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智慧的故乡人民,一定能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双手,让妙水寺以更娇更美的容颜,笑迎四海宾朋!

  妙水寺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白云山拾情

  我是喝着清冽甘醇的白云山泉水长大的!白云山是我心中的山,我对她有着深深的情,厚厚的意……

  白云山位于汝州古城西北约六十里处。当你尚未身临其境时,决不会知道她的妙处,只有游览了,才能体会到。她虽然没有桂林山石的巧妙奇异,没有华山群峰的挺拔险峻,没有庐山森林的蓊郁幽深,没有峨眉庙宇的雄伟壮观,但她却有着别处没有的独特的魅力。

  先说她的名字,就来得蹊跷。白云山,是因为山上有悠悠的白云才取了这么个优雅的称号的。记得小时候,我和奶奶一块到白云山下的妙水寺赶庙会,奶奶指着山顶上那轻纱白缎般的云儿告诉我: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咱这里一连三年滴雨未下,方园几百里井河干涸,饿得皮包骨头的庄稼人跪在日头地下,向老天爷祈雨。三天头上,有一朵白云遮住了祈雨的人群,只听”咔嚓”一声炸雷响过,大雨猛浇了下来,只下得沟满河平。后来一遇天旱,人们就到原来祈雨的地方烧香磕头,每次都先有一片白云遮顶,然后落场透墒雨。这一年,天又旱了,从远处飘来一片白云,近了,变成一个花骨朵样的大闺女。那闺女像是村里多年前跳崖死去的妙云,她从头上拔下一枚玉簪,照人们跪下祈雨的地方一划,地下就流出了一股清泉。她对着清泉照了照自己的影子,就倒下变成了一座山,以后人们就把这架山叫做“白云山”,把山下的清泉叫做“妙水泉”。还在泉旁修了寺院,叫“妙水寺”。寺里还塑了白云老母像,供人们瞻仰供奉。人们都说妙云姑娘升天后,成了白云仙子,她不忍看着父老乡亲忍饥挨饿受熬煎,就显了神灵,化成了妙水泉、白云山,为百姓降福消灾。相传这妙水寺里的清泉,神力无比。人们饮了会变得年轻漂亮。庄稼人有了妙水,更是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听了奶奶讲的故事,我更加热爱生我养我的白云山。后来渐渐长大了,我接过了父亲的放羊鞭,在白云山上牧羊。那时的白云山多美呀!万千婆娑的绿树杂花为她穿上了绚丽的衣衫,阳光给她披上了金色的大氅,白云赠给她素洁的披肩,我在她的怀抱中戏耍、弦歌、赏景……每逢雨后新晴,艳阳把飞瀑映成了七色虹霓,那溟蒙弥漫的烟雾,给这些迷人的景物又披上了一层素纱,使白云山奇秀中略带一点神秘,妩媚中稍添几分羞涩,愈加显得楚楚动人。记得当时我还写下了“团团牛羊云中走,阵阵牧歌水中流”的诗句呢!白云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白云山的缕缕白云,声声鸟啼,白云山每一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聪慧灵秀的兄弟姐妹,都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于是,我饱蘸山乡明丽的色彩,迈着歪歪扭扭的步子,学着去歌颂新的事物,歌颂山乡人美妙的心灵。终于,我走出了白云山那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进了镇,进了城……

  当我重新回到白云山,已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金秋时节。我随着参加白云山笔会的文朋诗友们,刚刚踏进这迷人的境地,就看见白杨在招手,绿柳在舞袖,就连故乡的柿林也在向我点头。啊!故乡,白云山,我回来了!浓重的乡情紧紧缠绕着我的心,不顾一切,我一头扑进了白云山母亲那温暖的怀抱。

  我们在妙水寺人工开挖的大水塘旁停了下来。塘里碧波荡漾,群鱼嬉戏,云影缭绕,似宝镜新开,一阵微风吹过,翠漪漫散,神奇绝妙。这是勤劳、智慧的故乡人民,在老支书冯火秀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把妙水清泉,通过二级提水站牵上了白云山,现在正日夜不停地浇灌着山下的千亩良田。这才是一幅真正的“妙水春耕图”啊!

  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妙水春耕”被列为汝郡八景之首。妙寺水建于公元一千三百五十九年,她北枕白云,南俯崆峒,松竹外环,泉流内涌。历代文人学士纷纷在此撰文赋诗,并镌刻石碑,留传后代。据说在白云山的一个银洞里,有一水潭,深不可测,有人将一棒槌丢人潭中,第二天却在妙水泉里发现了那根棒槌。从古迄今,这里的清泉从来没有干涸过。我捧起妙水清泉喝了一口,顿觉满口甘香,沁人肺腑。此刻吟诵明代汝州进士张政为“妙水春耕图”而题写的“春满乾坤水满田,一犁耕尽雨和烟。待看秋后黄云熟,共听民歌大有年”的诗句,更有一番意趣!

  白云山的秋天很美,如诗,如画。山下那层层梯田里玉米喷金,棉海绽银;山腰那成片成片的柿林里,枝头上挂满了一串串红艳艳、甜蜜蜜的柿子。远看,山岗好似罩上了一层红雾,近看,宛如一盏盏的小红灯笼,一盏比一盏挂得高,红得“亮”。是啊!故乡人民的日子不也正像这满山的柿子那样,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甜蜜吗!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在这香甜的季节里,故乡的山岭、田畴、大河、小溪都淌着蜜,流着芬芳;就连故乡的每片绿叶也都闪耀着力的旋律,每颗金果也都流溢着诗的情韵。然而,这并不是白云仙子洒向人间的甘霖,而是党的富民政策结出的累累硕果。

  故乡的柿子熟了,秋天熟了,就连故乡的人也成熟了。人们忘不了那个为改变白云山面貌出过大力的原大队党支部书记冯火秀,他是在“手牵妙水上白云”的工程中显露了才干,而被上级破格提拔为国家干部的。他走出白云山已经十五个春秋了,他战一处,胜一处,居然使《河南日报》头版头题点名批评的亏损大户——临汝县化肥厂,一年之内扭亏增盈,成了先进企业。如今,他又回到了白云山,用白云山石,用白云山下的黄土、原煤、玄武岩作原料烧制白云山水泥。他有着白云山石一样的性格,有着白云山一样的情怀,他大刀阔斧地左砍右杀,开展了劳动组合,打破了八级工资制,使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

  放眼望去,白云山下最引人注目的是汝州市水泥厂那鳞次栉比的厂房,巍峨挺拔的烟囱。那满载刚出产的白云山水泥的车队,正风驰电掣般地向远处飞去……在生活区,松青、柏翠、柳绿、花香,那假山、喷泉、曲经、花廊,那清澈透底的鱼池、优雅的餐厅、舒适的职工浴池、旅馆化的职工宿舍大楼交织成了一幅精彩绝妙的图画。一阵甜甜的笑声,送来了一群打扮一新的女工,她们像白云山的云儿一样,轻轻地飘出。她们飘进花丛,花儿醉了;她们汇入人流,人流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我望着水泥厂那高高的立窑,我望着白云山上那一闪一闪的火光,心潮激荡。啊!白云山,你有着巍然挺拔的身躯,迷人神奇的风光,可歌可泣的儿女,你蕴含着你的儿女们的聪明和智慧,你滋生着他们粗犷的豪气!啊!白云山,你那一楼一亭、一锤一凿,留下了华夏子孙的血河汗雨,也留下了你顶天立地的骨气!啊,白云山,我爱你又圆又明的月,又清又醇的泉,姿色醉人的峰,神韵飘逸的雾,可我更爱你男子汉般顶天立地、坚如磐石的骨气和志气。

  秋登抱玉山

  据《直隶汝州全志》记载:抱玉山在马鞍山东,鳌头村北,州西七十五里。鳌头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的家就在抱玉山下。

  还是在我孩童时期,记得在一个明月皎洁,北斗高悬的夏夜,奶奶指着月光下若隐若现的抱玉山说:从前啊,咱这山里有个年轻人,刚刚死了爹娘,又欠下了很多外债,天天都有人逼债上门。没法子,他就背上一把小镢头,天不明就上北山采药。这一天他登上了北山顶,见南崖那边悬挂着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北坡是浓绿浓绿的松柏林,真是要山有山,要景有景。他就在一座山洞里住了下来。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镢头不见了,草深林密又不好找,他便爬上一座山头,搭眼四下一扫,看见自己的镢头正在附近的一个险石桩上,旁边站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山姑。“好险哪,滚下来咋办?”他赶紧溜下山来,向险石桩跑去。那石桩,三面临深渊,一面靠高山,山与山相接处,是条丈把长、一脚宽的舍身崖,一般人别说在上面走,连看都不敢看一眼。这青年胆子大,身子又利索,只见他又快又稳地走过这段舍身崖,转身用双手反扣住石柱顶,一个倒翻身,便到了石柱上。那山姑猛然离开石柱,对他甜甜一笑,就向远处飞去了。这青年好生奇怪,仔细一看,原来石柱边的岩缝里长满了人参和灵芝草,他弯腰就拔,拔了一堆便抱着回到山洞,谁知到了山洞一看,人参和灵芝草都变成了光滑圆润的美玉,刚才在崖顶见的那位山姑,也在洞口笑嘻嘻地望着他。原来是仙人指点,让他上那石柱上抱玉哩。后来,人们就在那个山洞里塑了青年抱玉的金身像,烧香祭祀“抱玉真人”,这架山也从此得名叫“抱玉山”了。

  听了奶奶讲的故事,我恨不能一夜之间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也到北山去抱回一堆玉来。后来我长大了,上学了,就利用节假日和父亲一块上抱玉山放羊。那次虽然没有抱回玉,却抱回了两个老母羊刚刚生下的雪白雪白的羊娃儿。那些年,老师们还常常领我们到抱玉山下的林场去植树造林。高中毕业后,我还到抱玉山林场当了一年多林业工人。因为我写了一首歌颂抱玉山的小诗,登在了当时县文化馆办的油印小报上,而得到上级重视,才安排我到镇文化站当了一名临时工。

  抱玉山上有我儿时的欢乐,有我人生和事业旅途上的足迹。如今的抱玉山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急于想看个究竟。

  金秋时节,我回到了已离别十二个年头的抱玉山。那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一大早从汝州古城出发,驱车西行约七十多里,便来到了抱玉山口。在碧波荡漾的簸箕潭水库两岸,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柿林,其时正是卸柿子的时候,树上树下站满了人。那远远近近的一棵棵带着红点点的柿树,像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远看,山岭像被罩上了一层红雾;近瞧,一根根柿树枝上挂满了“红宝石”,“宝石”向四周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我站在故乡的柿林中,心潮激荡。故乡的柿林啊,蓊蓊郁郁,秋阳下,每片绿叶都闪耀着力的旋律,每颗金果都流溢着诗的请韵。成熟了,成熟了,柿林中流出的小溪哗哗啦啦地宣布着,像是醉了。是的,小溪醉了,在这香甜的季节里,土地醉了,一条条地垄,一片片田畴都淌着蜜,流着芬芳……柿乡的人也醉了,哼着曲儿收获着幸福。啊,故乡的柿林啊,你装饰着故乡人单调的梦境;故乡人的梦因你而变得甜蜜,因你而有了音乐和色彩。故乡的柿林啊,一见到你,我的心便不能平静,被你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紧紧缠住。我多想在你怀中,变成一棵棵柿树呀,茁壮的成长在旷野里,生长在大山下……

  穿过柿林,翻过松青柏翠的珠珠山,我的眼前一亮:十二年前我曾经亲自嫁接、修剪过的苹果园出现在眼前。果园一望无垠,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又红又艳,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黄橙橙的颜色;再往前走,一片山楂林中,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园里,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萄葡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此时此刻,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琥珀和珍珠的世界。

  正走着,一阵清脆甜润的歌声飘了过来: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山水多明媚。

  花果园,飘芳菲,

  池清鱼儿肥。

  沃野千里翻金浪,

  果香诱人醉。

  听这声音好熟啊!近了,见是一个提着大篮子的山乡少女正朝这边走来,“原来是表妹呀!”“呀!拴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还没容我回答,表妹就手脚利索地摘了一大堆苹果、葡萄、山楂让我吃。她笑笑说:“你夏天咋不回来呢,那时候有桃子、杏、梨子,还有西瓜、甜瓜、西红柿,保管叫你吃个够。”她边说边笑,那清脆悦耳的笑声,把整个山谷都逗笑了,逗乐了……

  当我说明来意,表妹领我看了他们的养鸡场、养鱼塘、养猪场、鹿场等等。她还指着抱玉山腰那满坡云儿一样的羊群说:“那是俺的羊群。近几年俺十几户村民承包了果园,每年除上交十几万元,还能净落十来万元哪!”

  表妹一边陪我参观,一边介绍他们这几年实行科学管理的有关情况,还再三嘱咐让我给他们写篇报道呢。她说,现在搞企业,需要秀才们宣传宣传,提高知明度,以便和外边加强横向联系,吸引外资,扩大再生产。

  当我提出要上抱玉山顶看看时,表妹自告奋勇当向导。她还装了满满一提包苹果,说是到山上渴了吃。

  山区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现在我们刚刚登到半山腰,天竟唿唿啦啦地下起了雨来,不一会儿,我们的衣服便被淋透了。表妹拉我来到一个石屋里避雨,站在石屋门口,只见飘飘洒洒的雨点,落在草叶上,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这不是一首极好的诗歌吗?我这才发现,抱玉山的雨,像玉石一样透明,像抒情诗一样美好。雨中的秋山,由于远近高低、云雾浓淡之别,酷似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稿,不仅层次分明,而且还是湿漉漉的。纵目远望,绿的碧绿,青的淡青,蓝的翠蓝,黄的金黄,灰的银灰,红的火红,浓妆淡抹,各呈风姿。

  一阵山风,吹散了满天云雾。雨后的抱玉山,显得更娇更美。我和表妹一口气登上了抱玉山极顶。放眼远眺,大地如洗,南边汝水似带,滔滔东流;焦枝线上,列车奔腾,长龙呼啸;西望伊阙,隐约可见;北面群山,层峦叠嶂。抱玉山下,果林成片,一派丰收景象。啊!抱玉山真的怀抱金玉,果然名不虚传哪!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命运》之《第十三章 风波迭起》

下一篇《命运》之《第十一章 我的亲人》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