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运锦之路》第一章《少年时代》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2-05
37884

  难忘老冯

  ——我读《运锦之路》

  张广忠

  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读完《运锦之路》,我要发句感慨,与冯总相处时间越长,觉得他珍贵的人品越感人!

  我与冯运锦相识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回眸过往岁月,我觉得我们之间值得品味的东西愈来愈多,友谊也日益深厚。

  装饰时尚也兴起于我们相识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平顶山装饰业急需人才,我和市政府的王翠萍副秘书长一同从江河机械厂“挖”他到装饰界来,一起为鹰城装饰行业的进步和提升谋事奋斗。开始,他在一家有相当规模的装饰企业当“副总”,小试牛刀。那时,人们就对他的睿智和精神所折服。

  有人说,成功在于准备。老冯少年时期生活艰苦,又在解放军“大熔炉”里得到锻炼,后来到国有大型企业不断汲取规范化管理经验,并经受了市场大潮的洗礼,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勤奋努力,严于律己,宽容待人,诚信商德,爱憎分明,关爱社会的高尚品质,为其在装饰业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冯运锦真正的成功,我觉得是从他自己做企业开始的。困苦,营造,追求,他把才智与坚毅溶为一炉,换来了十年跨越式发展,一举成为全市家装领军企业。

  十年来,冯运锦的业绩和闪亮的头衔很多,并为许多人所熟知,书里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我记述的是让我记忆犹新的地方。

  当初,冯运锦从江河机械厂国企走出来就把自己置身绝地,虽然他一“下海”就担任“副总”,但若才智乏人,前景就难以预料。实践证明,他不但迅速冲杀出来,并高人一筹,借贷加盟全国著名的装饰连锁企业——“业之峰”,踏上了“阳春白雪”之路。

  当冯运锦刚刚稳住阵脚的时候,他便跻身公益事业,组织职工赈灾捐款,为故乡董周第二小学捐赠体育设施和学生用具……并且关爱员工,实施“一元午餐”、“个性文娱”、“职工之家”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创建,升起了职工太阳。河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桑金科在市领导张遂兴陪同下考察了该企业后,感慨的说:“看了业之峰‘创家’活动,终于使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大潮中工运方向”。他的职工“跳槽”走了,依然关心联络着他的公司,一旦打拼有点闪失,随时可以回到他的企业……

  2008年,中国装饰协会会长傅立民同志到平顶山考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冯运锦的业之峰公司,看到这个管理得井井有条的民营企业,尤其是看到全国民营企业少有的“职工之家”活动,这位领导频频点头,用特别的上海话称赞道“不错,不错”,“好人,好人。”

  冯运锦确实是一位不错的企业家,也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好人,市侩的价值观与他无缘。他的追求确实令人佩服,他的业绩也更让人难(作者系原平顶山市装饰协会会长)

  目录

  难忘老冯

  ——我读《云锦之路》张广忠

  第一章少年时代

  第二章饥荒岁月

  第三章勤学苦读

  第四章乡村风情

  第五章军旅生涯

  第六章汗洒江河

  第七章艰难创业

  第八章精细管理

  第九章十年磨剑

  第十章感悟人生

  第十一章儒商风采

  第十二章知恩图报

  第十三章起征远航

  第一章少年时代

  鲁山,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

  鲁山,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鲁山,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题记

  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孙义村人还尊崇牛郎为老祖先,织女为老祖奶,称老天爷为老天外爷。鲁山历为群雄逐鹿之地!周武封国,鲁阳挥戈,刘邦巡营;国民党省政府迁鲁,中原抗战屡挫日军,邓小平在此运筹帷幄。原不明底里一直疑问,何以诸多战事发生在此,后明白皆因地理位置重要也。一座尧山,山南水注长江,山北水走黄河,山东水入淮河,一座山峰成了三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成了宛洛平三市的分界点。这就不难理解上古唐尧何以在此驻跸,刘累何以惧而迁鲁,墨子何以摩顶放踵,张衡何以赋文赞颂;这就不难理解楚国何以沿分水岭建长城,设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鲁阳关隘;不难理解鲁山何以南控襄宛,北扼伊洛;不难理解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狂喜;也不难理解由北向南这条分水岭会成为羁旅惜别的伤心岭、寄情岭、忆恋地。那位江郎才尽的南朝文学家江淹站在分水岭上会发出“始知楚塞长,零泪沾衣裳”的慨叹;不难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孟郊过分水岭时会作诗三首,孤凤悲鸣般吟出“十步九举辔,回环失西东”、“四际乱峰合,山水重复生”的诗句;而元慎、白居易、杜甫、温庭筠,夜栖分水岭,更是思绪万千,别梦依依,免不得赋诗以寄情怀。只是这分水岭把鲁山人常也弄得不知所措:汉晋时属南阳,东南民众保留了南阳口音;唐宋时归汝洛,西北山的百姓又传承了汝洛口音;纵贯东西一脉,饮沙河之水,人又多许平口音。是故,鲁山就成了伏牛山的龙头,相对于中原,说其位于豫西又有些偏南。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鲁山的民俗就显得奇异独特,讲究多,忌讳多。而生庆死葬,送往迎来,操办繁简皆宜,人们都能够接受,并不去见笑。“天高皇帝远,山深林子密”,这样的环境类于湘西,就成了土匪的出没之地。他们或因为生活所迫揭竿而起,劫富济贫是谓绿林好汉;抢劫行凶乃谓土匪寇贼。热血男儿被逼无奈拼了性命,这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蹚将。蹚就蹚罢,蹚得像白朗、秦椒红,那就是农民义军,虽死犹荣;蹚得如樊仲秀、任应岐,那就是民族志士,名垂青史;蹚成了李鸣盛、崔二旦、李克元、杨开成,那就是剿灭的对象。个中故事太多,恩爱情仇牵系,不少人慨叹。说鲁山名人辈出,不虚妄也:平顶山评选十大历史名人,鲁山就占了四位:刘累、墨子、元结、牛皋,哪个不是蹚出名堂的?河南省评选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和感动中原人物,鲁山又占4位:王舟平、王恩九、吴镜堂、徐玉诺,哪个不是铁肩担道义,舍生又忘死的强者?

  鲁山这片蓝天,高远;鲁山这块土地,辽阔;鲁山这方山水,秀丽。于是心情舒畅时就对着这一架架山峰倾吐,心情压抑时就对着这一道道溪水宣泄。于是倾吐就倾得多了几分婉转惆怅,宣泄就宣得多了几分明丽欢快。一吟三叹般的幽邃绵润就生动的曲剧花开四野,行云流水般的酣畅淋漓就演绎得豫剧如火如荼。戏情即人情,现实的苦乐忧凄在戏中契合,田间地头都是布景舞台道场。这“秫秫稞”戏宜于在野外火爆演出,也宜于自娱自乐。数百年的曲剧音韵袅袅,数百年的豫剧梆子声声,数百年的坠子弦乐阵阵。唢呐嘹亮,盘鼓雷动,鲁山,这一方山水汇集了豫西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了豫西几千年的情感啊!

  如今,鲁山又出了一条好汉!

  他1950年农历九月十六出生于鲁山县董周乡黄背洼村一个冯姓农民家庭。因父母都希望他能靠着自己的好运为这个家庭带来锦绣前程,就给他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冯运锦(他的小名叫见)。

  冯运锦的童年是悲苦的。

  他5岁那年的一天深夜,突然发现父亲正用枯柴瘦竹般的手指捏他的小手,他惊恐地连连叫了几声“爹!”握住那只手,泪如雨下,他伏到父亲面前说:“爹!你……”

  父亲无神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他紧紧攥住了儿子的小手,小运锦感到手指都被捏断了,他不知道父亲哪来的这么大的劲,父亲可从来没有这样捏过他呀!他强忍住疼痛,一声不出泪汪汪地看着父亲。母亲和大哥摸黑到几里外的村子请医生去了,才刚满5岁的小运锦就坐在父亲病床边守着。

  看见父亲眼睛很明亮,猛然间怕起来,他觉得他不是父亲了。不,他是父亲!父亲床头案板上的一盏煤油小灯在风中摇晃着如豆之光。父亲紧攥着儿子的手,他要走了,像这盏残灯,他熬干了,死亡的绳索紧紧勒在了他的脖子上,他呼唤着他那幼小的儿子来拯救他,他把全身的热和血集中起来燃烧在眼睛里,那难道仅仅是回光返照的一瞬间?他的儿子还没有长大成人,他怎舍得撇下他?他怎舍得那个正当中年却累得一身病的患难与共的妻子呢?

  小运锦似乎知道这是父亲用手在呼唤他,可哪里知道父亲这是在求救啊!他握着父亲的手,一颗颗热泪滴到了父亲干瘦蜡黄的脸上。那泪,是父亲给他的血泪,是露珠,他要用它来滋润父亲,拯救父亲,它是生命的泉,父亲感受到了,满足了,最后拽了拽儿子的手,永远的走了。

  当母亲从外村带着医生,摸着夜路回到家时,首先听到的是一阵撕心裂肺的恸哭声,接着看到的是丈夫那冰凉僵硬的身体,眼睛睁着,眼角还挂着泪痕。丈夫一直在等着妻子回来呀,但终于没有等到,就带着遗憾含悲含怨而去……

  那是个撕心揪肠的日子啊!

  父亲从病情恶化起,就不会说话,浑身火炭似的高烧,把血、把泪都烧干了。

  父亲是冯家的天,天塌了!第二天,父亲的一位老友来看他,走到场里,看到了大柿树下解土板的人群,一下子蹲在了场房屋里,放声大哭了一场,他恨自己来得太晚……

  冯运锦那白发苍苍的奶奶也赶来看他父亲。她老人家捶胸顿足,失声痛哭:“儿娃,老天爷太不公道了,我还没死,咋会轮到你哪!老天爷呀!你咋不睁睁眼,让我替儿去死啊!如今,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惭啊,呜呜呜……”奶奶泣不成声,哭昏了过去。

  冯运锦的娘哭哑了嗓子,病倒在床上。他和姐姐、大哥、二哥哭干了眼泪,……

  出殡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为运锦的父亲送葬,从家门口到他父亲停柩的窑门口,挤满了黑鸦鸦的人群。正行走间,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这些孝男孝女们雨水和着泪水往下淌。运锦的父亲生前风里来,雨里去,积劳成疾,临走风雨也不放过他,仍与他一路同行。说起来也真奇怪,当他们为父亲封上最后一锨土,天却又转晴了,又是一个艳阳天,莫非父亲的灵魂感化了上帝苍天?

  冯运锦的父亲一辈子吃尽了人间苦,受尽了人间罪,一辈子没有享过一天的福,没有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他的背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头发被岁月染白了。他正当壮年,却显得非常苍老,脸上的皱纹,就像黄土地上的沟壑一样,饱经了风雨,历尽了沧桑……

  他是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一生也没有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勤劳,善良,不怕吃苦,不怕流汗。

  冯运锦听人说,在夜深人静时,九泉之下的人会听到亲人的絮语和思念,这时,他们就会化作梦来与家人相会。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却常常希望它是真的。那样,他就可以和父亲在梦中见面了。父亲!您现在在哪里?您可曾听到儿子的呼唤?哭您、哭您,我那功德无量的亲爱的父亲!多少次,运锦沿着您曾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路,到处都能听到您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您曾将一个素不相识的病倒在路旁的外乡人背到家里,请医抓药,端吃端喝,终于救活了他的命……您的故事很多,很多,他想听,又不想听,因为心里边疼痛……

  父亲是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呀!父亲去世后,小运锦失去了父爱,经常哭闹着要父亲……

  一天晚上,运锦和大哥在一起睡觉。半夜里运锦猛然叫了一声“爹!”便呆坐在床上。大哥还没有入睡,忙喊:“运锦!运锦!你是不是想尿尿?”孩子摇摇头示意不是要洒尿,便又躺在床上。他又问孩子时,运锦说:“我想咱爹!我要爹!”于是哥弟俩抱头恸哭,一直哭到天亮。大哥心像刀搅一样难受,心想:小弟没有罪啊!孩子不该失去父爱,孩子不该这么苦啊!

  后来,运锦年龄渐长,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他什么都明白,他痛苦,他悲伤,他思念父亲时不愿在母亲面前落泪。他每次和伙伴们一起挖野菜回来时,都要拐到父亲坟上放声大哭一场,和他要好的小伙伴劝他说:“运锦,别哭了,快回家吧……”运锦边哭边说:“不!我不回去,我一到家就想爹!为什么别人都有爹,就我没爹?爹呀!您咋忍心撇下我不管不问呀?!”

  运锦说着喊着爹继续哭。运锦哭爹,小伙伴们劝他回家劝不回,也跪在地上和他一起哭。

  孩子是想爹啊!就连平时见到母亲时,也会把她错喊成爹,爹毕竟是给孩子的爱太多太多了,吃喝冷暖都连着爹的心,爱父亲是应该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为了一家子的吃穿,整天要在地里、家里忙活,所以运锦小小的年纪已经学会了照顾自已。由于天天在外面跑着,村里有热闹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黑黑的皮肤让太阳晒得油亮油亮,壮实得像只小老虎,但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大人们见了都喜欢;这个摸摸头,那个抱一抱。冯运锦就在大家的摸摸抱抱中一天天地长大。

  到六七岁的时候,运锦的性格逐渐明朗起来。

  首先显示出来的是聪明。庄上叔叔伯伯们称赞他:“这小子脑瓜子灵,记性好,手脚还麻利。”大伙儿扎堆在一起闲聊,运锦也爱站在边上旁听,说得有趣时别人哈哈笑他也笑个不停,说得气愤时别人激动他也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起先大伙以为这孩子爱凑个热闹,但有时候大伙儿聊完了,乐完了,见运锦还站在边上,就逮住他考问到底听到了什么,运锦却能一段一段的讲述一遍,讲到该笑的地方,他还加盐添醋,照样能把人给逗乐了。村里有些男人爱捣鼓新鲜玩意儿,编个鸟笼或者改良农具什么的,大家围在一起看,运锦也爱凑在中间。有些小伙子瞅了半天还没看出什么门道,运锦却上手了,有时候三下两下倒让他给鼓捣成了,所以大人们说:“这小子比他爹还精还能,将来准了不得,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冯运锦从记事起就立下宏图大愿,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可那年月,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乡亲一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了才能穿上,穷人哪里还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呢?

  冯运锦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他家在全村最穷,亲戚路过家门而不入,怕他家管不起饭。他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每季粮食都不够吃,青黄不接,秋季借秋,麦季借麦。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冯运锦饿得坐在椅子上头晕目眩,一高一低,有时觉得天旋地转,快饿死了。

  那时冯运锦盼着能有指甲盖那么大一块红薯干吃吃,也会好受些。那时如能吃到一碗红薯面包皮面条就会是莫大的享受。

  这就是冯运锦的少年时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五代名厨》第十二章《访谈实录》

下一篇《运锦之路》第四章《乡村风情 》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