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春访七里坪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1-14
47610
       2017年的春天,我有幸来到七里坪采风。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上个世纪20年代初,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董必武、陈潭秋等共产党人在武汉办起了“武汉中学”。鄂豫皖周边的热血青年满怀理想走进了这个学堂,从而知道了穷人为什么这么苦、富人为什么这么狠的原因,激发起了革命的激情。这些学子有的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火种,被撒到了鄂豫皖的山山乡乡。1925年,黄安、麻城两地建立了党组织,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不到一年时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的标语口号遍布鄂豫皖。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反动势力也不断扩张,革命者意识到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革命的前景必然渺茫。1927年11月,中共黄麻特委在黄安七里坪长胜街上的文昌宫召开会议,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拉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使七里坪成为中国革命最早的武装暴动策源地之一。从此,七里坪被烙上了鲜红的革命印记,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长胜街是七里坪镇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都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显示出古朴和富有。因为七里坪地处鄂豫交界,居民们每天把收来的粮油山货特产等,用竹排运向阳逻,销往武汉,再从武汉把当地群众需要的工业品、生活用品运载回来,销往各地,生意兴隆火爆,七里坪也被人称为“小汉口”,称长胜街为“六渡桥”。据红安县志记载,当时这条全长仅四百米、街道宽约七米的老街,“1927年从南到北仅经营粮油的漕行就有三十多家”,是名副其实的商贸重镇。

       七里坪的地理优势和物质条件,加上这里的农民对共产党的炽热拥护,成就了七里坪的不平凡的历史。1930年,党中央鉴于鄂豫皖地区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为了指导革命顺利发展,委派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鄂豫皖苏区,在七里坪文昌宫主持召开了原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平汉特区行动委员会、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经鄂豫皖特委研究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命名七里坪为“列宁市”。会议决定在长胜街设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发行纸币、铜币和油布凭票,从而有了人民政府自己的货币。还在长胜街设立了中西药局,创办鄂豫皖特区第一个苏维埃经济公社,设立饭堂合作社,让革命者有了自己温馨的大家庭。苏维埃政府还在河街创办了鄂豫皖苏维埃小学,并命名为“列宁小学”。

       1931年11月7日,七里坪又书写了新的辉煌。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召开成立大会。徐向前英姿勃发,横刀立马,出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红军主力部队就有三万多人,指挥部驻地就在长胜街。这支革命的武装以燎原之势,以七里坪为大本营,转战鄂豫皖,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来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率领下,听从中央召唤,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成为中国三大主力红军之一,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第五师,依然以七里坪为中心,同日本侵略者开展了持久的抗日战争,七里坪人民利用大别山的蜿蜒,神出鬼没地消灭侵略者,谱写了民族正气歌。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遵照毛泽东的宏大战略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鄂豫皖,创造了“两军相逢勇者胜”的传奇,也曾驻扎于七里坪。1927年11月13日,在七里坪这个大别山南鹿的小小集镇上,集聚了黄安麻城两县举行数万名手持梭镖大刀的武装农民和赤卫队员,在中共黄安县委的领导下,举行震惊华夏的黄麻起义,一举攻克黄安县城,黄麻起义获得成功。11月18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并将黄麻两县农民赤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黄安县为鄂东军第一路,麻城县为鄂东军为第二路,共三百余人。潘忠汝为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戴克敏兼党代表。吴光浩兼第二路司令;刘文蔚为党代表,这是红四方面军最早在七里坪的萌芽,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在鄂豫皖大别山区建立人民武装力量点燃的星星之火,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军的起点。

       1928年1月初,鄂东军在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7月1日,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1929年 5月日,党领导的河南省信阳地区商南起义成功,5月9起义武装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徐子虚任党代表。11月8党领导的安徽省六安独山起义成功,起义武装编为一支70余人的游击队。 11月19霍山西镇农民起义,起义队伍编为一支360余人的游击队。1930年1月20以六安、霍山两县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徐百川任师长。 3月18党中央给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发出指示信,决定将三个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简称红一军。 4月12潜山工农革命军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三十四师。10月16,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成立,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1931年1月中旬,遵照党中央指示,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10月下旬成立了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

       1931年11月7日,在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的喜庆节日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倒水河沙滩上宣告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司令部驻七里坪镇长胜街。红四方面军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彭杨军政学校。红四军辖第十、十一和十二师。军长徐向前兼,政委曾中生,第十师师长倪志亮,政委甘元景,十一师师长王树声,政委甘济时,十二师师长陈赓,政委刘杞。红二十五军辖第七十三师和七十四师,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七十四师师长汪明国,政委戴季英。彭杨军政学校校长蔡申熙,政治部主任傅钟。 那一天,七里坪万人空巷,红旗漫卷,铜锣齐响,人民群众欢声笑语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庆祝有了自己的人民军队。那一天,绣有镰刀斧头红五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旗第一次在七里坪的上空高高飘扬。那一天,总指挥徐向前骑着枣红马检阅了余人的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阅兵,从此,红四方面军军旗从七里坪举起,七里坪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而载入史册。红四方面军军旗伴随着将士们奋战在大别山区、转战到川陕苏区,激战在祁连山区,直到1937年8月25日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赴抗日前线。

       1932年 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从红安县上新集镇黄才畈村出发西征川陕,后来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五个团继续战斗在鄂豫皖大别山区。

       1932年11月29,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11月30日在檀树岗村河滩上召开大会,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重建,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五个团为基础改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全军约7000人,司令部驻七里坪镇许葛楼村闵家塆闵氏祠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旗再次在七里坪的上空高高飘扬,七里坪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重建地而载入史册。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治委员高敬亭。不久,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离开鄂豫皖大别山苏区奉命开始长征, 1935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344旅一部,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

       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大别山苏区后,英雄的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后留下的部队与鄂东北独立团第三次重组红二十八军, 高敬亭任政治委员,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粉碎国民党的多次清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接到中共中央指示,设法同当地国民党当局进行抗日合作谈判。七月底,双方代表在安徽省岳西县举行谈判,经过反复协商,终于达成了促进了统一战线在鄂豫皖大别山地区迅速实现的停战协议。根据协议,红二十八军分散在各地的游击队到黄安(今红安)七里坪集结整编,八月至十月间,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及游击队、便衣队从安徽省岳西陆续来到七里坪,司令部驻七里坪镇沿店河村蔡家塆蔡氏祠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旗又一次在七里坪的上空高高飘扬。红二十八军利用暂时的和平环境,在七里坪盐店河的秦氏祠开办抗日干部轮训班,对部队进行全面整训,并设立新兵营招兵处积极扩充新兵,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将地方武装和便衣队编进主力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全军得到发展壮大。

       在映山红红遍大别山的日子里,我满怀虔诚来到七里坪。长胜街依然如几十年以前一样古朴,花岗岩的街面留下了战马的脚印,红军战士的鲜血让花岗岩的色泽更鲜艳,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 “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药局”静静地排列在我的眼前,也排列在红色的记忆里。我情不自禁地抚摸那些木板门扇、青砖黑瓦,仿佛在抚摸烈士的体温。我想到了“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碑”上的那首民歌:“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那是何等的风云际会啊!就是这“小小黄安”,为革命奉献了十四万烈士,“黄安”因而被改名“红安”。我又想到了另一首民歌:“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有青山在,到处有红军。”敌人的残暴和杀戮没有吓倒鄂豫皖苏区的人民,他们高唱着:“哪朵葵花不向太阳,哪个穷人不向共产党?任凭白匪再猖狂,烧我的房屋抢我的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前赴后继、无怨无悔跟定共产党。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在黄麻起义及其后期的革命斗争中,以红安为中心的大别山鄂豫皖苏区造就了这三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七里坪这块英雄的红色土地上,至今依然飘扬着三面火红的军旗,那是布满弹痕的红四方面军军旗、那是洒满热血的红二十五军军旗、那是充满硝烟的红二十八军军旗,大江南北风霜雨雪记录着这三面军旗的战斗足迹。今天,当这三面军旗走进纪念馆的展板上,接受人们的瞻仰、敬礼和朝拜时,她是显得那样的艳丽红火,她是永远飞扬在七里坪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旗帜,她是永远燃烧在七里坪人民心中的一团圣火。

       缅怀过去,难忘峥嵘岁月,展望未来,我们充满豪情。面对军歌声中飘舞飞扬的八一军旗,我们从心中发出最强烈的声音:军旗啊,你是红安县七里坪人民永远的骄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锦溪镇美韵

下一篇雕刻记忆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