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爱的教育

作者:文学爱好者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1-11
58970

        久闻《爱的教育》,却未曾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只知道此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十年之久创作完成的,整本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安利柯的视角展示了众多栩栩如生、充满爱心的人物形象。

        初读《爱的教育》,是2009年上学那会儿,周六、周日整天待在宿舍,无所事事,偶得《爱的教育》这本,随便打开翻阅,借此打发无聊的时光。利用几周闲暇之余,看完了厚厚一本书,谈不上细读,只能算走马观花回过头来想想,好像只记住了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名字和一些故事的大概情节,对于书中真正讲述了什么简直是一头雾水

        第二次读《爱的教育》是2014年夏天,那年,我已初为人夫,也成了一名偏远山区教师。从那时起,心中便下决心: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环境多么恶虐都要坚持做好乡村教育坚定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本领,无论是一举手一投足,都希望他们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向我集中。从最初的荒无择路,到从教后踏上三尺讲台的静心修身,在人生最美的时光,用爱心和耐心坚守这一方净土哪怕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哪怕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要用自身的朴实无华,给学生播种希望、给予关爱,让他们快乐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

      《爱的教育》用一个个小故事向我阐释人间处处都有无私的大爱,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有时候,我多么希望我所有的学生,也能够像主人公安利柯那般幸运,那般幸福。他拥有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的父亲和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母亲。他的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安利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体验到书本以外的许许多多宝贵的知识和人间大爱。我的学生,却是那般的不幸运他们更多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多半随爷爷奶奶生活隔代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他们的父母亲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靠做苦力赚取微薄的收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有些连自己的名都无法完整地书写。因此,像样的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全是老师们的事,只有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使那些在困境中拼命挣扎的人们看到更多生活的希望。

       第三次读《爱的教育》,是2021假,此时的我,已两个孩子的父亲,褪去了往日的青涩与稚嫩,变得愈加成熟细数年,岁月九载,刹那之间的年华,一切都过得那么急切。恍然间,已告别而立,走近不惑,再一次深深感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曾说过:爱学生,就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被人记住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所以记住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了新学年我必须做的事也成了连接我和学生之间情感的纽带。

        此次读这本书,带着对作者的敬畏,怀着对文章的敬意,同时在“书香张家川”活动的带动下,捧读这本书,真正懂得了作者写作的初衷是心向社会,心系国家。他希望借助学校教育,借助博爱、宽容的精神,传播现代文明。作者笔下的安利柯品学兼优,心灵纯洁高尚,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件事。心地善良、富有正义的卡隆;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帮助困难同学为乐的德罗西;热心勤劳的柯莱谛;在悲惨中坚持学习,不懈努力的普罗克;身世悲惨、胳膊残疾的克洛西。作者将通俗简短的语言赋予在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们身上,向世人讲述着一个个小故事,在写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时,上升为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

      《爱的教育》教会了我在平凡的教育教学中,拥有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更需要另一个基础那就是爱,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去爱。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心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它是心灵感知的输出者;对学生而言,它是敞开心扉接受感知的输入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是枯燥教育,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初心,用无私的爱教育我的学生,让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爱这个社会,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春日暖阳,不负时光

下一篇我和我的岁月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