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路在脚下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1-30
55300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翻山涉水, 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 任叱咤  

       一路豪歌向天涯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

 

第一章   春满中鸿

    
       石龙区的山,青秀如诗,翩翩起舞;龙湖水清醇似酒,汩汩欢笑,岸边绿叶沾襟,飞岚滴翠;漫步街头,高楼林立,道路宽畅,花坛相连,人流如潮。绿色的石龙像进入芳龄的少女一样,不仅美在装束、容貌,而且美在质地,美在骨子里。她是那种清新明丽的美、温柔婉约的美,充满生命与青春活力的少女的美,她抖擞着翠色的新衣,激溅着绿色的浪花,凝成了碧绿的妆镜,以风姿绰约的神韵,饱含热情地笑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入夜,明月当空,银光如泻,星星在无际的天宇上闪烁着动人的光芒,龙湖畔的高楼大厦里,灯火通明,层叠纵贯,如海市蜃楼。天上圆圆月,水中月圆圆。湖里湖外,上下辉映,那闪烁的灯光、月光、星光,就像美人头上的金钗银钿,玉翠珍珠。灯光的倒影,像白色的绣球花,似红色宫灯,在湖水中摇曳不定。
      走进位于龙湖畔的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简称“中鸿煤化”)大门,一片碧绿的绿化带映入眼帘,道路两旁是挺拔整齐的行道树,花坛里红的花、绿的草搭配成不同图案;在环境优美的办公大楼、职工宿舍楼和标准化职工餐厅后面的生产区内,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煤焦炉及配套的煤气综合利用设备,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生产作业,处处生机盎然。这里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公园。迎面的人造湖碧波粼粼,柳搓金缕,花舞倩影,那涟漪一层层被春风吹散,远处飘来了清脆甜润的歌声。
      放眼望去,那鳞次栉比的厂房,那巍峨挺拔的烟囱。那烟囱时而喷出一些云雾,那云、那雾和蓝天上的白云交相辉映,春风吹过,它们融为一体了……
      中鸿煤化从风风雨雨中姗姗走来,一座闻名遐迩的现代化煤化工工业新城绚丽多彩,高楼林立,巧夺天工,花坛成片,蓝天碧水,音乐喷泉,吐珠溅玉,排排松柏,含翠欲滴,那布局严谨的亭台楼阁,那造型俊美的假山,那直插云端的高塔,像五颜六色的彩色画卷,把整个厂区装点得分外娇美。那群刚刚下了班,梳洗打扮一新的女工,像云儿一样,一个个容光焕发,又像婷婷玉立的出水芙蓉,她们飘进花丛,花儿醉了,游艺室、俱乐部,到处都有她们的欢歌笑语;运动场上,小伙们在拚搏、在争夺;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更是万家灯火,银河灿烂;办公大楼上的霓红灯,更是熠熠生辉,映红了半边天,照亮了中鸿人的心。

      尤其是那捣固焦生产线,更是气势恢宏,引人注目。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群有大山一样情怀的男子汉,他们是那样的粗犷豪放而又胸怀博大。面对那一排排、一座座金碧辉煌的高楼,我找不出恰当的词汇来描绘它们巍峨的雄姿和壮观的气魄。我惊愕得瞠目结舌!我感到,那是耸入云端的半壁泰山。金色的峭崖壁立万仞,洁白的云雾在她腰间缠绕,松涛和飞瀑在她的腹中涌动。屈曲盘旋的各种管道,恰如盘山小径,挂在悬崖,直上峰巅…… 
       “这是我们公司的2×60孔WKD6050D捣固焦炉及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是我国自行研发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座炭化室高度为6米的捣固焦炉……”该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宗辉对笔者介绍说。

      中鸿煤化位于石龙区产业集聚区,是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相对控股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原由民营企业家李红超创办,后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中鸿(河南)投资有限公司、联峰钢铁(张家港)有限公司三方股东共同出资,于2009年11月,通过增资扩股成立的合资公司。

      该公司始终以科技发展为动力来提高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从2003年开始,公司就主动与武汉科技大学联系,分批次送企业员工去该校学习,并与该校共同研发了新一代大型焦炉。经过6年科技攻关,终于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自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奖以来冶金类焦化项目获得的首个奖项;同时,该公司还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这些科研成果已在中鸿煤化全面得以转化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落实国家“建大关小,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该公司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业升级。于2008年6月19日开工建设了2×60孔WKD6050D型捣固焦炉及煤气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属于省、市“十一五”焦化行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10.37亿元,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捣固焦炉,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固定捣固站式6米捣固焦炉。焦炉具有结构严密、技术先进、装备水平高、单孔产能大、环保节能等优点,是国内新一代大容积焦炉,符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建设“新型能源化工”的产业定位,符合我国焦化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政策,该项目环保投入超过1亿元。2010年4月16日,该项目进行了生产调试,完全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

      立足煤化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绿色能源化工企业。中鸿煤化以此为目标,以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深入闭合利用为特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挥企业技术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逐步建立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该公司以前由于炉型小,深加工不足,多余焦炉气被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在2×60孔WKD6050D捣固焦炉及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公司为新焦炉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对烟尘、废气、废水进行了全面清洁、回收利用。不仅如此,还能深层次回收利用煤气中的稀有资源,2010年公司斥资2.8亿元建设了10万吨甲醇项目,5万吨合成氨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对资源深入利用的同时,公司对能源的全面利用也是不遗余力,最新的干熄焦项目将焦炭余热用于发电,是国内先进技术,也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的典范。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筹划之中。

      2010年5月15日,中鸿煤化对2003年建成的年产30万吨WD-96型老焦炉进行停产关闭,7月18日,对老焦炉配套熄焦塔实施了爆破拆除,这比省政府设定的关闭时间提前了5个月,在全省焦化行业节能减排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认同,2010年,企业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三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这也是河南省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进入循环经济试点的焦化企业。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45.15亿元,2012年将为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至80亿元的目标而奋斗!

      鲁迅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路,大的路、小的路,直的路、曲的路,长的路、短的路,经的路、纬的路,空中之路、地上之路,大河之路、大江之路……

      路,宏阔向阳,是这方山水间的民心所向!

      路,稳定持久,便于承接载物,便于纵横发展,也便于向远方延伸!

      路,却是那般盘曲起伏,那般坎坷泥泞,多么像一首绵密冗长的抒情史诗啊!

      多情却素昧,冷酷却热烈!

      现实写成了历史。

      现实已写了多年。

      现实还在书写着!

      关于路,长歌短吟,仿佛都在并不平仄的绕口令之中;关于路,短吟长歌,却又好像在抑扬顿挫的和谐之中!

      李红超创造的“善于发现问题 , 敢于承认问题 ,  积极解决问题 , 深入总结问题”的中鸿文化 体现在公司的各个方面,对待工作、对待困难、对待项目施工建设等等,都已形成克难攻坚,不断进步的文化。他也靠着自己的雄才大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那也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希望之路!


第二章   艰难创业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雨雪搏激流。

      历心苦难痴心不改。

      雄心壮志不言愁。

      钢骨铁筋热血铸就。

      改革之年显身手。

      为了祖国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这首歌,正是李红超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他默默地奉献着自己,而他自己不也正像煤炭一样,具有珍贵的品格——岩石般的坚强,火焰般的热情,忘我地燃烧了自己,无私地奉献着光和热吗?在平顶山,在石龙区,在李红超身上,我们强烈感受到的,不正是这种燃烧着的煤炭精神吗?

      意志是实现宏图大略的基石。李红超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用强者的铁腕,使得上下左右角角落落都发挥了作用。严密的管理制度,各种各样的岗位责任制相继确立…… 他像一位高明的演奏家,巧妙地拨动了一把残破的琴,并使每根弦都发出了有力的震颤!

      李红超于1966年1月出生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家庭,1985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钢铁学院)煤化工专业,1988年9月至1998年10月先后任平顶山市第二焦化厂技术员、技术科科长、副厂长。

      1998年10月,李红超决定下海创建万隆洗煤厂。

      当时有人不理解,劝他说:“红超啊!搞洗煤厂风险太大,你咋放着安生不安生,万一要是办砸锅了,你这辈子还想再有出头之日吗?你可要三思而行啊!”
      细想想,这话也有一定道理。人们自古以来多以成败论英雄,“凤凰落架不如鸡”,“成者为王,败者为贼”。聪明的李红超深深明白这些道理,可他也是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他有自己对市场的分析,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见解:国家建设需要精煤,搞洗煤厂是不容易,可越是难办,才越要探探这坑水的深浅,在这大变革的年代,必然会使每个人都处在选择和被选择的变革之中,自己应该向世俗挑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他顶着风,迎着雨,开始了艰难创业……
      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
      挺起胸膛顶过了风风雨雨,四处张罗着筹资金,筹设备。能借的设备,哪怕蹭破脸皮,跑断腿,以借为主,以购为辅。需购的设备,价格能往下降一分是一分,不惜苦缠软磨蹭。没有资金,他从亲戚朋友那里去借,借一百是一百,把钱花到刀刃上,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就连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所有挨近亲戚他都借了个遍,可资金仍然不能维持开工的需要。
      开始,李红超跑了几家信用社、银行、储蓄所,申请贷款,终因没有担保单位和固定资产做抵押,人家分文没给。像李红超当时那种家庭处境,哪个单位敢担着风险为他担保贷款?即是一些领导和熟人,也怕他日后砸了锅无力偿还而受到株连。家里固定资产就那几间破瓦房,几口缸,连房子上的钉子算上也值不了多少钱。用这些财产做抵押贷款,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度,李红超为筹资金跑得不沾家,起五更打黄昏,暗自落了几次泪。心想,谁能贷万二八千,借得千二八百,自己也会感激不尽的。   

后来他又采取入股分红的办法,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筹到了几万元。
      李红超是条硬汉子,他有着青石岭上那坚硬的岩石一样的性格,他认准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起初,他和伙伴们搭个草棚,晚上几个人挤进小草棚,伸不开腿,就把腿跷到高处,脚臭自不必说,倒把烟瘾也全忙忘了。工地的杂草有一人多深,蚊子比蝇子还大,黄鼠狼、野猫、野兔乱窜,晚上睡觉,蚊帐外的蚊子滚成蛋,连成团,可以用手捧,咬得他们脸红脖子肿,浑身起疙瘩;有的地方阴森森的,寒气逼人,他们戏称之为“聊斋园”。作为总经理,在洗煤厂工地这盘棋盘上,李红超是帅。按他的脾气,当然希望尽快赢棋,可这盘棋又往往不那么好下。
      李红超经过多方筹资,费尽千辛万苦,沐着夏日的雨,披着冬日的雪,挟着荒岭的风,踏着石龙河的浪,像山石一样坚实。冬季寒风呼啸;夏季,阴雨连绵,泥泞坎坷的道路和断裂的路基,常常使他们与外界隔绝。这些都没有让李红超后退半步。他的手上,厚厚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在那里孕育着他不可言说的美妙梦境……

      1999年5月1日,平顶山市万隆洗煤厂工程竣工,热汗和希望同时载入了史册,石龙河记下了这历史的一瞬间。
      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啊!
      青石岭上那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你的激情你的呼唤终于在今天得到了李红超的回应!
      工地上成了欢乐的海洋!
      锣鼓在响,管乐在响,高昂的音调吹得人人眉稍飞扬;掌声在响,如同狂风卷起了阵阵海浪……李红超用鲜血和汗水凝聚的丰硕成果,正在向平顶山和石龙区人民奉献着……

      满厂彩旗!
      满厂战鼓!
      满厂豪情!
      满厂凯歌!
      那热闹的场面,引动着李红超为昨天的劳动而微笑,也激励着他为明天的战斗而自豪。
      可是,一度由于市场疲软,他们洗的煤卖不上价,再加上他们又同时开工了煤矿、铁厂等项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你可知道:一分钱能难倒英雄汉。李红超为了筹措资金,好话不知说了多少?笑脸不知陪了多少?有时去堵银行、信用社领导的门,敲门声音大了怕人家不愿意,敲轻了又怕人家听不见,人家门不开就站着不走,就站在门外“程门立雪”,软磨硬泡,一家家求,一家家说好话……
       “人是英雄钱是胆。”
      “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哪能行。”
      钱,始终困扰着李红超。
      钱,在工程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钱,成了千难万难中的第一大难。
      为了钱,他常常忍辱负重。
      为了钱,他低首而不失志。
      借钱借不来。
      贷款贷不来!
      以前借贷的钱又到了期,讨债的成群结队,围破门子,企业处于欲置死地而后生的境地。要债的人都要见李红超,有的当面发脾气,讲怪话,甚至拍桌子、动椅子。
      李红超进办公室,人家跟着;
      李红超上厕所,人家堵住门;
      李红超开会,人家坐等;
      李红超回家,人家追着、撵着、吵着、闹着,有的甚至还骂着……
      好生招待,说明情况,订出还款计划,用诚心去感化上帝苍天。
      李红超说:“咱欠人家,是输了理的,咱应该多说好话,多陪笑脸,诚心解释,求得谅解。咱没资格、也没理由给人家发火。人家发火咱听着,人家来了咱陪着,人家坐着咱站着,人家要走咱送着。人家要是留下吃饭,咱就凭自己的条件,给人家吃最好的。”
      厂里的干部职工都知道,人家把丑话说在李红超面前,不给钱不走!李红超仍是“微笑外交”;人家不吃饭,李红超也不吃,干部、职工们看着心疼,进来劝解,李红超不干,与讨债人共同不进食。这就感化了来者,走吧!那就再宽限几天吧。工人们说:“当万隆洗煤厂的老板,可实在是太不容易、太遭罪了!”
      那几年,资金问题时常困扰着李红超,真是火上加油,雪上加霜,困难重重。
      欠银行款,起诉法院;
      欠电费,拉闸停电;
      欠征地款,交通中断;
      欠设备款,停供货物;
      李红超被钱困扰着,被折磨得身心交瘁。
      李红超是好汉,他没倒下,他迎着困难,搏击前行!

      经过几年的拼搏奋斗,李红超终于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他于2003年又开始创建平顶山市鸿跃煤化有限公司。


第三章    发展壮大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艾青

 

      李红超四十挂零,中等身材,精明能干。白皮肤,黑眼珠,眼轮罩着黑晕,眼白网着血丝。他口齿清朗,音节急朗,音节急促,铿锵有力,使人感到他干脆果断,凛然正气!

      李红超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人,他爱父母亲、爱妻子、爱子女、爱职工、爱事业,既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又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既是横刀立马的战将,又是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母亲一样的慈祥,父亲一样的威严,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概。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反复掂量之后,我心中对自己说:领导们不是让我写个“叫得响”的企业家吗?有了,就是他了!

      曾经荣获诺贝尔文学大奖的美国大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篇幅不大而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描写了一个古巴渔民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好不容易逮到一条大鱼,却被鲨鱼吃掉。老渔民与鲨鱼展开了一场英勇顽强的生死大搏斗,作品体现了不怕失败的“硬汉子”精神。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他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为难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不知道李红超是否也看过《老人与海》这本书,但是我从他身上,也看到了《老人与海》中的那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硬汉子”精神。

      在李红超身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2003年上半年,华夏大地非典疫情肆虐,李红超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坚守岗位,团结奋战,尽职尽责,夺取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李红超在这次抗击非典战斗中身先士卒,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再次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他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服从大局、听从指挥,统一步调、密切配合,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的真情奉献;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无私援助。
      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李红超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率领全厂干部职工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重大胜利。

      怀着防治非典疫情胜利的喜悦,李红超又擂响了二次创业的战鼓!

      2003年6月的一天深夜,在石龙区鸿跃煤焦化工地上不时传来汽车鸣笛声,还有马达轰鸣声。

      李红超在工地上徘徊观望,他毫无睡意。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在一艘船上,这艘船随着动荡不定的海水,是驶入平静的港湾,还是驶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何去何从,无数双眼睛正注视着他。但是,砍断缆绳的板斧却在他手中犹豫着。

      此时,他耳边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飘过了一阵微风,使他的心神为之一颤,他仿佛看见天才的探险家哥伦布站在船头上,在无望时发现了船头前飘来的海藻和一些漂浮物,希望的霞光又在眼前升起……

      对!时不待我,只有拼搏才有出路!

      要锐意进取,就要承担风险。哥伦布的功绩不仅在于穿越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主要意义在于它有百折不挠的探求精神。

      歌德这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他史诗般的著作《浮士德》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命运赋予了他一种精神,这精神不断向前猛进”就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有人说他是疯子,他不怕,结果才有后人的美味佳肴。

      无畏的开拓者,如果惧怕脚上的鲜血,也就不会有后来平坦的大道。有人总认为改革家们捞到了什么,他获得的恰恰是相反。如果说有收获的话,就是他在智慧之树上结满了无数的牺牲。

      改革者的生命在于搏击,在于引起争议,有争议才有前进,完全没有争议的男人就不是真男人。要讲贡献,这就是贡献!

      如果一个创造者争取的是一种结论,那是他生命的终结,讲改革者,他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开拓!

      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

 

      不想太久的沉默,

      才有这相同的坎坷。

      希望很美却很遥远,

      创业艰难却很精彩。

      不会太久的停泊,

      风雨兼程别无选择。

      大起大落才是潮。

      大浪大潮才是海。

      用一生的精力去拼搏,

      风雨同行唱成壮美的歌!

 

      工期要打乱了李红超原来的计划。

      他原来和厂家订好的设备、灯具、电器等供货合同就要作废。他立即安排材料人员,兵分几路到供货厂家说明情况,要求修改供货期,还要保证质量。

      厂家不干了。说:“你要牛儿快点跑,还要牛儿不吃草。都成你的事了。不行!你要更改合同,要付违约金,要添加班费……”

      李红超心一横:“为了工程,加就加!”他一边按要求付款,一边派人在加工企业坐阵指挥,保质保量,按期供货。

      人员不够,他当机立断就地雇佣民工,掏高价工资,不惜血本。

      这个困难克服了,另一个困难又冒了出来。石龙区的一位领导曾说过“有困难找李红超。”过去的李红超克服的困难无数。

      然而,今天的李红超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没有心灰意冷,他正扬鞭催马,壮怀激烈,在充满坎坷、风云多变的创业路上奔波着,拼搏着!

      如果没有胆识,遇到困难就示弱,就不是李红超!

      如果有了压力,就弯腰屈膝,那就不是李红超!

      如果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那就不是李红超!

      李红超有骨气,泰山压顶腰不弯!

      堆积如山的困难,重重叠叠的矛盾,决定了这场战斗是一场攻坚战!

      李红超说:“既是攻坚战,就有障碍,有险阻,有代价,有牺牲。但我们必须承受这一切。我们只有跨越这些障碍,才能前进,我们也只有打赢这场攻坚战,才能生存和发展。除此别无选择。我们只有背水一战!犹疑、徘徊,只会使矛盾更加尖锐,问题更加恶化;早一点解决这些矛盾、问题,我们才能早一天迈开前进的步伐!”

      攻坚战打响了!

      那是每一秒钟都会流下建设者成吨的汗水的日子啊!

      那是每一分钟都当做24小时使用的日日夜夜啊!

      “献青春共树丰碑,鸿跃人再创辉煌!”

       “今日辛苦我一个,明天造福全社会!”

      “双肩担负鸿跃人热望,两手锻铸鸿跃明天!”

      ……

      这是他们的口号,也是他们的心声。

      烽火四起,焊花飞溅,吊机轰鸣,立体的工地终于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六七月份,正是热浪滚滚,搏杀在各个战场上的包括施工、配套、设计、协作、监理等单位的建设者们,硬是以超人的毅力,创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保证工程沿着指挥部的计划向前挺进。

      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和希望同在。李红超用新思路、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快速度、大跨度的施工方案,在鸿跃焦化工程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前沿”和“桥头堡”的位置上,以超常规、跳跃式的战略战术,打攻坚战,展现着鸿跃人的雄风英姿。

      一位区领导握着李红超的手激动地说:“干家(儿)!了不起!”

      李红超和他的战友们的气魄和胆识令人赞叹!

      但是,起初也免不了一些人发出疑问,暗暗担心。

      疑问和担心都是有道理的,设计方案怎么那样快就完成了?施工队伍怎么那样快组建?建设资金怎么那样快到位?厂家设备供货有保障吗?

      一些外国人总说中国人办事效率低,我们也似乎习惯了慢慢腾腾的小脚走路。但新的时代,已不容许陈旧的思维方式继续滋长蔓延,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走高速发展、高速建设的新路子。值得庆幸的是,鸿跃人在他们旋风般的董事长李红超的带领下,视时间如黄金,视效率若生命。

      于是,我眼前的特写镜头回转到了公元2003年8月1日“定格”:一群李红超带领的热血男儿们,正在顽强地拼搏、追杀,那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特殊战斗——

      喧闹的人潮车流,惊散了满天晓星;飞舞的彩旗横幅,给鸿跃焦化工地的上空涂上了抹抹彩云。

      工程进入到了最后冲刺阶段!

      今天是鸿跃人大喜的日子!

      今天使他们最盛大的节日!

      今天,对于每一个鸿跃人来说,其所表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年号本身!

      赤日炎炎,千里流火。碧蓝的天空里,朵朵白云也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许是被那火红的太阳蒸化了。路上的石子,闪烁着灿烂的光芒,照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路旁的柳枝好像被晒懒了似地挂在树杆上,一动也不动。天像下了火一样炽热,空气也凝固了,像要烧着了。人们的心脏在激烈地跳动,血液仿佛越流越慢了。

      在石龙区的龙湖公园里,雪松翠柏,傲然挺拔,花坛相牵,犹如珠串玉莲,湖、桥相映成趣,柳搓金缕,花舞倩影,碧波粼粼,扁舟浮摇,亭台楼阁,依地就势,厢廊对称,参差交系,假山奇峻,鸟鸣翠柳,喷泉吐银柱,金鱼布方阵,孔雀开屏,令人心旷神怡。那湖水散发出清新湿润的气息,小桥、碧波、垂柳和飞檐,和谐地构成了典雅的词境和诗意……身着五颜六色的羽翼衬衫丝绸裙的姑娘们,向人们展示着飘逸、洒脱的青春美。湖面上,游船的双浆拍击着水面,不远处飘来了豫剧《智收姜维》的唱声。下了班的市民们来这里漫步、休息、观赏、游览,尽情享受着生活的香甜和快乐……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李红超带着他的一连苦战了数十个日日夜夜的弟兄们,正在烈日下冲刺……

      鸿跃煤焦化工程牵动着他们的每一颗心!

      李红超带着他的几员大将,逐个工段、逐个底座、逐台机器进行巡察。他们如同大战前巡视战场的将军,但他们的脸上既刻有将军的冷峻凝重,又飞扬着诗人的激昂亢奋!

      他们来到现场,面对面地指挥这场战斗。李红超对着在场的职工们说:“我们今天就要实现工程全面竣工,现在是决战的时刻,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们要高质量、快速度、低消耗完成任务——靠谁?靠你们啊!”

      说着说着李红超提高了嗓音,激动地说:“我谢谢大家——你们辛苦了!”

      在场的工人听得鼻子发酸心中发烫,他们知道他们的董事长累病了,他瘦了,一下子瘦了十几斤——全场沉默了,一般弘大的情流在无声地交流——官之情、民之心交融汇流,如滔滔石龙河,生发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她可以排山倒海,还有什么力量比这更伟大更值得赞颂的呢?!

      “同志们!现在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时不我待,我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你们身上了!大家要齐心协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青石岭为之一惊!

      石龙河为之一惊!

      太阳为之一动!

      历史将在这里开辟新的篇章!

      李红超带领的一群热血男儿,冒着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以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的气势,在冲锋,在攻坚……他们爬高上低,用血肉之躯在和时间赛跑,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和毅力?需要多么娴熟过硬的技艺和本领啊!

      李红超几顿没顾上吃一口饭,亲临一线,始终和工人们同甘共苦。他镇定自若,运筹帷幄,决断千头万绪,指挥有条不紊。他在指挥着每台机器的调试工作,紧张而有序。

      这种姿势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由张思德站到白求恩,由雷锋站到焦裕禄,由井冈山站到延安,由延安站到首都北京,站成了一代共产党人的风范,这种风范光华灼灼,闪烁着人类道德中最珍贵的品质。

      他的弟兄们穿着统一工装服,在工地形成了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线。

      有个同志受伤了,热汗流到了伤口处,一阵阵钻心的疼痛,但他咬咬牙,没有后退半步……

      战争年代的黄继光看到敌人疯狂地阻击着我部队向前推进,挺身而出,拿着几颗手榴弹冲上敌人碉堡,当子弹打完,手榴弹用完,最后用自己跳动着的胸口顶住了敌人的枪眼,使大部队冲了上来,消灭了敌人。我们的英雄黄继光同志却光荣地牺牲了……

      战争年代的黄继光倒下了,而和平年代的黄继光却一个一个站起来了!他们把千难万险踩在脚下,不论班,不论点,不计报酬,没有怨言,默默奉献。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冲刺,工程终于全面峻工!

      大家忘却了疲劳,忘却了伤痕的疼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工地上一下子沸腾了!

      李红超望着这动人的场景,热泪止不住涌了出来!

      多好的工人啊!

      炽热的天,灼热的地,比不上鸿跃人火热的爱。正是这份深情厚爱,正是以奉献为核心的鸿跃精神的强大凝聚力、爆发力,才是工程能按时竣工。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啊!

      青烟飞舞,金蛇窜动,火球翻滚。本是星星之火,刹时烈焰腾空,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通天彻地好像也通红通红…… 伏牛山上那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你的激情你的呼唤终于在历史的今天得到了李红超的回应!

      出焦了!

      出焦了!

      随着推焦车的启动,焦炉内烈焰腾腾,火龙般的红焦泻入熄焦车,红焰如蛇狂舞,映红了半边天。工地上成了欢乐的海洋!锣鼓在响,震得那红彤彤的火焰也在欢唱……李红超们用鲜血和汗水凝聚的丰硕成果,正在向石龙区人民奉献着……从此,在大江南北的高炉里和奔向现代化的列车上,都有李红超们输送的能源、馈赠的火种。李红超是真正的“火神”,他才是中国当代的普罗米修斯。

      烈焰熊熊!

      满厂战鼓!

      满厂豪情!

      满厂凯歌!

    

      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恢宏古朴,如石破天惊,震得山摇地动,那欢快嘹亮、震撼人心的歌声,引动着鸿跃的广大干部群众为昨天的劳动而微笑,也激励着他们为明天的战斗而扬眉。那场面,谁看了谁就添了劲儿,谁就长了胆略,无论多重的担子,都敢挺一挺腰板儿挑上肩去!无论多远的路程都敢一步一步从头迈起!

      啊!鸿跃人,我们时代的骄子,我热烈地赞美你!你用一种倒转乾坤的魔力,创造了撼人心魄的神话故事,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你们不在困境中退却,却在艰难中崛起。你们以创业者的胆略、气魄,同时间赛跑,终于把神话变成了现实。

      为了这一天,几位老职工的头发又白了一大片;

      为了这一天,几位中层领导的“踢死牛”千层底布鞋又穿烂了几双,他们的双脚都被汗水泡烂了;

      为了这一天,一位工程师的头发又掉了一大片,显得更光更亮了;

      为了这一天,有的舍弃了与亲人的团聚,有的推迟了家中盖房的工期,有的隐瞒着病情,有的扔掉了病假条,有的顾不上病卧在床的高堂老母,有的来不及照料年幼的孩子,有的失去了一次次花前月下的蜜语……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信念,他们一路征程,一路辛劳,一路高歌,留下了催人泪下的故事。

      他们正是靠着胆略、才干和品格,才创造出了他们的“鸿跃精神”,塑造出了他们的“鸿跃事业”!资金难,他们成立资金攻关组;管理难,他们突出专精严;占线长、任务重,他们走出去,请进来,取百家之长,攻克技术难关。

      我从那环环相扣、紧张有序的劳动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堪与“深圳速度”相媲美的“鸿跃速度”。

      鸿跃人,能干成大事!

      鸿跃人,有壮志雄心!

      鸿跃煤焦化工程,我们时代的神话;奇迹,出现在中国的奇迹!

      鸿跃煤焦化工程是李红超率领的鸿跃人树起的一座丰碑,鸿跃人创造了你,他们便不会忘记你——你将永远昭示后来的鸿跃人!

      鸿跃的这一代人将会对下一代说,是我们创建了鸿跃煤焦化!孩子们,你们将如何?

      平顶山市委一位领导视察完后,感慨万千地说:“了不起的工程啊!”

      ……

      老焦炉建设的艰辛和努力,使李红超从那时开始就带领职工形成了  不怕苦、不怕累、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坚持到底的作风。形成了中鸿务实文化的基础。

      李红超带领的鸿跃煤焦化人在石龙大地上写下了不朽的史诗!

      这是一卷浩繁的史诗,他书写了鸿跃煤焦化人的气魄、才干;他书写了鸿跃煤焦化人的无畏精神和不懈追求,他证实了鸿跃煤焦化人的力量真真可以顶天立地,排山倒海。

      ——鸿跃煤焦化人的事业万岁!

                            

第四章   强强联合

 

      一种鼓励默默无声

      一种精神持之以恒

      一种信念坚强不息

      一股力量豪气冲天

      一生相随携手奋进

      强强联手合作共赢

                  ——采访手记

  

      李红超任总经理的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环保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工作标准,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圆满完成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绿色能源化工集团的使命,使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各项指标达到焦炭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努力打造立足中原,辐射中西部的煤、焦、化联合化工基地之一,形成以炼焦化工产业为核心,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煤化工循环经济利用企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位于石龙区的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生产区内,只见两座烟囱高高耸立,看不到一丝烟尘。当班工人告诉笔者,自从使用了最新研制的焦炉消烟除尘地面站等技术后,集团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效益也提高了。

      2010年 4月16日,河南中鸿集团煤化一期130万吨捣鼓焦及煤气综合利用工程正式试车生产,标志着国内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建6米炭化室捣固焦炉正式投入使用。当14米高的大型加煤车快速、准确无误的将43吨原煤饼送入6米高炭化室时,厂区一片欢腾。

      这是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历时5年共同研究的结晶,是平顶山市整合焦化行业的重点项目、也是河南省“十一五”重点工程。

      该项目是由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鸿(河南)投资有限公司、联峰钢铁(张家港)有限公司在战危机、保增长、调结构背景下携手共建的一座新型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工程一期工程投入10.37亿元,建设2×60孔WKD6055型焦炉2座、煤气综合利用设施及正在建设中的2.3公里全封闭350 mm管状胶带运输机皮带走廊一条,年产优质机焦137万吨。

      全部竣工后年产优质机焦260万吨、焦油12万吨、炭黑8万吨、甲醇20万吨、粗笨3.5万吨、硫铵3.4万吨、发电1亿千万时,能提供城市煤气1022万立方,同时为二甲醚等下游高新产业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80多亿元。

      这座长、高14米、宽16米的大型炉焦化企业,由于采用了焦炉结构大型化设计、炉体加热自动化控制、大车机械编码电缆数字化定位、全固定捣打5×6锤定式捣固机组、液力耦合变频节能离心式煤气鼓风机、恒流源电捕焦油器、消烟除尘工作站、焦炉自动加热煤气分配系统、焦炉废气热能回收利用工艺开发和应用等10多项世界领先技术和100多项专利技术,保证了用能效率明显提高,甲醇合成用能比传统工艺提高20%,焦炉产能由每孔3.1吨提高到34吨。完全实现了大型化、自动化、循环化,无需置疑,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和河南中鸿集团强强联合后,重新组建的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以她宏伟的雄姿、高质的品位、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制度机制、严格精确的管理和优良的效能,已成为平顶山市石龙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典范。

      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丁保安告诉笔者:特别是采用了对炼焦和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系统中新型煤气横管初冷气、轻质焦油终冷洗萘技术、大型干熄焦装置和焦炉除尘地面站、 无污染煤气流在线循环解析脱NH3-N新工艺、水封式无泄漏滑动连接和聚焰焚烧技术等四个方面的应用和控制,加强了对焦化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使污染量减排97%,剩余氨水NH3-N脱除率提高到95%以上,节水20%,并节省投资70%、降低运行费用60%,基本实现了废水、废气的“零排放”。
      近3年共节水45086万吨,减排污染物38240吨,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9.03亿元。

      置身于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两座高高的烟囱不再排放黑色的烟尘,已开始生产的1号焦炉旁没有了以往的热浪滚滚和异味烟屑。在同一厂区的原河南中鸿集团鸿跃煤化生产工地的工人告诉笔者,自从使用了焦炉消烟除尘地面站和横管初冷气设备后,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很多,现在这里确实像座现代化的企业。
      在该企业调研的石龙区委书记赵军告诉笔者说:“政府要下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中鸿煤化公司进一步做强做大,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引导作用,力争把石龙区打造成产能达到440万吨优质机焦的‘焦化航母’,把石龙区产业集聚区建成河南省最重要的煤化工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的崛起,证明了强强联合的无比威力,也彰显了创新创优的神态,也体现了决策者的清醒果断和对市场的正确分析、判断及把握,其中也经历了艰苦的实践和痛苦的抉择。

      2010年5月15日下午3点50分,随着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超徐徐推动操纵杆,将最后一孔3吨机焦推出焦炉,这座投资7000万元的w-96型焦炉正式进入停产和降温关闭程序。这座高3米,建于2003年3月的焦炉是原66型的改进型,设计使用寿命30年,产能30万吨,包括煤化工及民用煤气等配套设施共投资上亿元。为石龙区实现第一次经济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建大关小,发展循环经济,李红超要拱手让出他经过艰难创业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并亲自毁掉他历经千难万苦才建起的30万吨焦炉,这真比割他的心头肉还要难受。此刻,他像即将失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心如刀搅,五内惧焚!

      起初,他是在苦口婆心地做职工的思想工作,而当职代会真正表决通过了转让企业部分产权,毁掉老焦炉的决议时,他的脑袋“轰”地一声,又感到太突然了,令人难以接受!

      他默默走出会场,隔窗望着自己拼搏奋斗了7年,亲自创下的“家业”,痛苦地流下了一串又一串的热泪……

      从2005年起,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所联手攻关焦化过程污染物控制,最终取得了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强化了对焦化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使污染当量减排97%,剩余氨水NH3-N脱除率提高到95%以上,降低运行费用60%,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焦化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难题,而且每年增收近亿元。

      从2008年9月开始,作为焦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依托鸿跃煤化公司前身的优势,以“科学发展、节能减排、提升增效”为主题,先后投资10.37亿元,于2010年4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固定站式、国内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KD6050型6米捣固焦炉。
      2010年5月15日,这天是该公司所有员工欣喜欢庆的一天,因为新建的一号炉这天刚好“满月”,设备试运顺利,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了规定要求。这座年产优质机焦130万吨、发电、城市煤气、甲醇、二甲醚等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将使该企业年创利30多亿元。
      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云辉说:“这项工程运用了《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中的全部技术。项目全部建成后,废水、废气可实现零排放。新型焦炉相比旧炉每吨焦炭能节约100元”。
      由于采用了大型化设计、计算机控制、全数码定位、30锤固定捣打和回收利用等近百项先进技术和专利技术,焦炉完全实现了大型化、数字化、循环化,产能提高了11倍,人员降低了3/4。
      该企业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四个重在”要求,提前4个月对产能和技术相对落后的焦炉实施停产和加热系统关闭,使焦炉温度由1380℃降为环境温度,实现永久关闭。

      镜头回到2010年1月6日上午,位于河南省石龙区的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院内响起了喜庆的鞭炮声,该公司正在举行260万吨焦化项目一期工程1号焦炉点火烘炉暨2号焦炉炉体砌筑仪式。

       “尽管天气寒冷,但想到强强联合,想到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心里却相当热乎。”该公司董事长任云亮和总经理李红超说。

      按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要求,平顶山市要求焦化产业实行上大压小,实施产业升级。中鸿煤化的产能为30万吨,虽然在石龙区属一属二,但与国家提倡的焦化产业调整升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的环保压力很大。为此,李红超于2008年上马了我国自行研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米捣固焦炉项目,一期产能达到130万吨。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焦炭价格和销量大幅下滑,中鸿煤化公司焦化项目建设受到了影响,融资遇到了困难。面对严峻形势,李红超多方寻求合作伙伴,决意走“强强联合”之路。

      2009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边实施战危机、保增长攻坚战,边依靠资源、客户等“底牌”实施资本运作,展开低成本扩张,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这一年,他们立足于发展“新型能源化工”的产业定位,积极实施对焦化企业的整合。

      焦炭是炼钢的重要原料之一。联峰钢铁(张家港)公司也在向上游扩张,积极入股焦化企业。

      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命运,使3家企业走到了一起,经过增资扩股组成了新的中鸿煤化公司,称作“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其中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出资1.23亿元,占有41%的股份,成为相对控股股东。2009年10月10日,新的河南中鸿煤化有限公司开始运作。

      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云亮说:“这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低成本多元化扩张的又一案例。中鸿煤化公司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1500万元。”

      李红超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合作,主要是因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煤炭资源。李红超说:“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联合之后,我们的产能可达到260万吨,原料的保障就有一定的基础。”

      在3方的合同书上,笔者看到,中鸿煤化所生产的60%以上的焦炭必须销售给联峰钢铁(张家港)公司。

      董事长任云亮说:“联峰钢铁公司目前年产钢500多万吨,即便我们公司所产的260万吨煤炭全部销给联峰钢铁(张家港)公司,他们也还有比较大的缺口”。总经理李红超告诉我们说:“由于3方合作,中鸿煤化的产品也完全有了销路。从原料到生产销售,中鸿煤化的优势得到凸显,我们在‘生计’上不用有太多的担心。”

      由于有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参与,项目施工方也增强了信心,项目建设的进度也大大加快了。按照网络计划,1号炉的点火烘炉日期本应在2月,实际上足足提前了1个多月。

      当天点火的1号炉属于6米高的捣固焦炉,是国内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座新一代大容积捣固焦炉,具有很高的环保水平。

      减少污染,实现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是中鸿煤化公司始终追求的一大原则。以前由于炉型小,虽然焦炉气用作发电、供应城市煤气,粗苯、硫铵、焦油等也得到了回收,但企业环保的压力比较大。因此,中鸿煤化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排污投入,仅环保投资就占项目总投资的10%,全面实施了炼焦过程中除烟除尘和推焦过程中的地面除尘设备技术。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型焦化企业,是该公司一直追求的目标。中鸿煤化公司派人专门到重庆一家设计院,就建设年产10万吨精甲醇项目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磋商。

      笔者看到中鸿煤化公司的工作规划中这样写道:要把技术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环保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作为工作标准,把中鸿煤化公司打造成为平顶山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现代化示范焦化企业。

      笔者在想:企业的快速科学发展,尽管得益于国家的良好政府,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单位优秀的引路人、有个坚强的领导团队。李红超与董事长任云亮以及周云辉、徐振京、艾护民、王宗辉、彭亚伟、董金柱等高层管理人员精诚团结,互相支持。李红超以他的品格、能力和容人的海量使企业逐渐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使大家做到了“政治上统一认识一条心,思想上以诚相见心换心。生活上互相体贴心连心”。使公司成了一个风雨同舟、团结战斗、争创一流的坚强集体。

      李红超,响当当的名字,踏踏实实的人,中国的传统文明精华,刚柔相济的古老文化的无形熏染,使李红超身上不仅有铁骨铮铮的一面,亦有柔情脉脉的一面……

 

第五章   大爱之歌

 

      我来自偶然,

      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

      我情归何处,

      谁在呼唤我?

      天地虽宽,

      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

      我还有多少泪?

      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依然会珍惜。

            ——《感恩的心》


      世界上有些坚强的人,他们自己既是燃料,又是火种。他们可以很容易的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燃具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则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须 ……

      这“火种”可能自动地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

      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燃料,这些燃料却可以散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仍至无数倍的热量。

      李红超既是火种,又是燃料。他认为要提高职工的“燃烧值”,领导者首先得是一团无所不融的雄性烈火。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保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兴旺局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得再充分,也只能调动一个人工作能力的百分之六十,另外百分之四十则有待于领导者去挖掘引导。明智的企业管理者懂得,要经营好一个企业,得依靠全体职工的全部创造力,首先要让职工感觉到:这个企业有我的一份,企业兴旺我幸福,这个企业值得我爱。

      李红超说:“爱你的职工,职工就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理解、尊重、体贴、帮助人,对于企业管理者自己不能孤立视为个人美德,而是优秀企业家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李红超把全公司职工都放在了自己心坎上。他认为全体职工都是自己亲爱的同志,没有远近、亲疏之分,他们的工作都应支持,他们的困难都应解决,他们的生活都应关心。他常常地谈起一位领导的一句话:“世界人口几十亿,我们能在一起工作是缘分。”要一碗水端平。要搞好工作,需要人去干,人是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经济建设中,作为劳动力的人处于主体地位。因此,经济发展的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是有理想、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要开发人力资源,除了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外,还必须注意开发人的精神资源。

      李红超对笔者说:“职工是企业永恒的主体。一个企业,再穷、再困难,只要能创造人与人之间温暖、信任、尊重的气氛,那么,这个企业就有前途,有希望!只有舍得感情投资,才能换来凝聚力呀!”他信奉的一条规律是“无情的管理,有情的操作”。他眼里总是闪着激动的光芒。那光,映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李红超在公司开办了“职工之家”,办起了黑板报、宣传栏、《中鸿内刊》、简报,把好人好事及时宣传出去,吸引得当地的老百姓也成群结队前来看热闹。每当夜幕降临,这个远在闹市区的“职工之家”里,彩灯闪烁,欢歌阵阵,在婉转悠扬的华尔兹乐曲声中,一对对职工轻摇身子,翩翩起舞。李红超还经常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比赛,买来了足球、篮球,在职工宿舍楼前建起了高水平的灯光球场,运动场上龙腾虎跃。还经常举办拔河比赛,他亲自在场上当裁判。他把一些民间的艺术活动组织起来,在这僻静的地方组织这样的活动,可想而知,人们喧闹到了疯狂的程度,有时不得不叫保安来维持秩序。各种艺术形式如春兰秋菊,各擅其长。曲剧、豫剧、曲艺节目如春风吹面,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清新的时代美感,唤起了职工对这些乡音的喜爱。他们说唱兼备,风格迥异,有的轻松移步,表演自如,眼神、唱腔、响板同时做起,韵律谐美,字字传神,令人拍案叫绝。整个演出,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意趣横生的活泼节奏;既有粗犷、奔放、高亢的朝气,又有委婉、动情的优美旋律,丰富多彩,拂人心脾,令人心醉,流连忘返……

      李红超把职工当亲人,当朋友,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处处事事想着职工。这些事情也许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一片片绿叶和一朵朵红花才编织了人们心中的春天。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使生命充满了活力和创造。

      李红超始终不曾忘记关心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谁有了困难,他总是尽力给予帮助。多年来,他帮助、资助过的残疾人、困难户、学校、贫困大学生有数百人之多,资助金额累计达1000多万元。

      十多年来,李红超带领广大职工艰苦创业,用热血和汗水浇铸出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但他没有满足,他有更大的目标和追求……

      李红超那一串成功的数字是用一个爱字写成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爱;爱河纵横,爱河奔腾,爱河激荡。

      有人作了精辟的归纳;“爱”就一个字。这不,一个字就显得非常博大了。

      “爱”是一种很独到的思想体系。爱是喷发型的,那些直射式的,曲里拐弯的,不专注的爱,那根本就不叫爱。

      “爱”,是冬天里的暖流,是春天里的阳光。

      “爱”,是夏天里的清风,是秋天里的金黄。

      李红超有个好妻子,她叫夏娟。他们相识、相爱,终于结成了风雨同舟的伴侣。
      人生似花,而爱便是花的蜜。尽管夏娟的工作也很紧张,但她从未忘记自己做妻子的责任,生活上更是对李红超体贴入微。为了不分他的心,让他安心工作,夏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挑起了全部家庭重担。许多对外联络、复信、发电报等杂务,她都主动承担了起来。二十多年来,他们患难与共,有苦同吃,有罪同受,共度难关。她在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做了他坚强的精神支柱!
      李红超是个工作狂,对事业如痴如醉,他和企业难解难分。以前,夏娟宁愿自己穿旧衣,喝稀饭,省吃减用,节衣缩食,也要省下钱,毫无怨言地支持李红超的工作。现在条件好了,她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美德和作风,丈夫为了事业,成年累月四处奔走,不得不将每一个人都渴望的家庭幸福都奉献出去了。他正是在妻子深深的默契和无怨的辛劳中才赢得了一份最宝贵的自由——他无需为千头万绪的家事牵肠挂肚。当一个人把整个生命的光和热都投入到事业的聚焦点时,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

      难道夏娟不希望丈夫回家团聚,常在自己身边吗?不!她是个有知识的女性,当然她也想和丈大一起过甜甜蜜蜜的美好生活。但她爱丈夫,更爱丈夫的事业。她心目中的丈夫,应该是个顶天立地、有所作为的男子汉大丈夫,而不是整天围着孩子妻子转圈圈没有出息的丈夫。丈夫工作顺心、有了成绩时,她比丈夫还高兴;丈夫工作失利,遇到烦恼时,她比丈夫还焦急。她支持他,鼓励他,为他和他的事业默默奉献着……
      夏娟 深知丈夫是个没有半点虚伪、宁折不弯的硬汉子,   他太挚爱他的事业了,以至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中,他还保持着一颗过于质朴的童心,把复杂的 事情理解得过于简单。她就安慰他,劝他想开点,看远点,鼓励他不要为此一蹶不振。
      他每次出远门,夏娟的心也跟着他走了。她一次又一次借故来到他身边,给他送来了温暖和希望,她还精心照料他的起居、饮食,一天到晚问寒问暖,端吃端喝,吃饭时她总是尽着他,让他吃好吃饱。她对他情深意笃,李红超是刻骨铭心的。他的企业,他的事业,饱浸着夏娟的血汗、泪水与愁苦,他怎能忘怀呢?他,对她的笑靥,她的倩影,她的为人,是魂牵梦萦,难以磨灭的。她,多年来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一种珍藏于心底的“陈酿”——贮之愈久,便愈浓烈,愈香醇。于是,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事业更加执着地探索和追求。

      夏娟硬是挤出一点一滴的时间来为他织毛衣毛裤,在她亲手织的一针一线中,寄托着她对他无比深沉的情和爱!

      李红超是个工作起来什么也不顾的人。那年他们的女儿李博出生,孩子刚满月他就接到去上海出差的任务。夏娟二话没说,连夜为他收拾了行装,送他踏上征程后,自己抱着孩子到娘家居住。后来孩子稍一懂事,她就逗孩子说:“你生下来你爸就不管你,满月当天你爸爸就上延安了(意思是参加革命了)”。

      夏娟是位外柔内刚的女人。她爱李红超,更爱李红超的事业。的确,李红超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和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分不开的。是她与之同甘共苦,共度难关,是她在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做了他坚强的精神支柱!

      当李红超还是一名第二焦化厂的普通员工时,由于工资低,家庭生活很困难,无论穿衣吃饭,她都尽着年迈的公公、婆婆。她知道李红超太忙太累,自己是妻子,宁愿把家务事都承担下来。她操心劳神为了这个家,宁可自己省吃减用也要把李红超打扮得体体面面的,他是男人,要往人前站啊!有一次,李红超望着瘦弱的妻子,情不自禁地把她搂在怀里,泪花一串串滚落到了她的脸颊上,她抚摸着他的头,两颗心贴得更紧更近了。 

      李红超为了企业,全国各地跑个不停。古人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而李红超为了企业,他沐着江南的雨,披着塞北的雪,挟着大西北的风,踏着东海的浪,用脚步去丈量长江、黄河,用真情去感化上帝苍天;他走遍全国各地,还到国外考察,行程数十万里,被誉为“长跑健将”。有一次李红超到外省学习参观,一连一个多月不沾家。那些日子,他那善良纯朴的妻子,望着别人家出出进进,恩恩爱爱的红火劲儿,禁不住含泪咽进肚,暗自疼在心。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她站在皎皎的月光下,望着闪闪烁烁的北斗星,盼着丈夫的归来。她等啊等,盼啊盼,终于在一个月后他回来了,当她看到那张她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时,竟心疼地流下了热泪。他望着瘦削的妻子,也愧疚地流下了热泪。她为他端茶倒水,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可是,鸡蛋茶刚刚端到桌子上,公司有急事派人来叫他,他望了望妻子,望了望那碗热气腾腾的鸡蛋茶,还是像旋风一样又旋走了。

      那年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在燃放鞭炮,欢天喜地地过新年,而他家的小饭桌上却放着几碗水饺,妻子和孩子谁也没动,饺子热了凉,凉了又热,眼巴巴的盼着他的归来……。初一,初二过去了,他仍没有回来。原来他自己留在了正在建设的工地。   

      才华出众的李红超当上董事长后,做为“老板夫人”的夏娟在人前该是光光耀耀的了,而她却没有常人的欢乐。聪明的妻子心如明镜:“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仕途历来多坎坷。”她总为丈夫捏着一把汗。别人能办的事她不能办,别人能讲的话她不能讲。妻贤夫祸少,妻贪夫祸多。有人劝她凭丈夫的权力,给自己找个好差事干干,她不同意。她说:“不能凭他的权力为个人谋私利,我还是在家孝敬父母吧!”她从来没以自己是“董事长夫人”的特殊身份,请求别人给自己特殊照顾。她一心一意支持丈夫工作,她常告诫他:“违法乱纪的事情咱可千万不能干,只能为公,不能为私,只能干好,不能干坏。要干就要干出名堂,不能让人笑活,更不能让人背后捣脊梁骨”。   

      丈夫上任后,三朋四友,沾亲带故的蜂涌而至。农民家庭出身的夏娟却享受不了李红超的突然荣升之乐,她从人们过分的热情和那一张张复杂的脸谱上看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他们不是看得起李红超而是看得起他手中的权力。当她听到甜言蜜语的吹捧和别有用心的话语时,就及时提醒丈夫:“要注意!不要老是炮筒子。”李红超感到妻子能超脱现实,实在难得!他从此也更敬重、更爱她了。

      她捍卫了丈夫。她没有享受到官太太之乐,反而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她知道丈夫秉性耿直、血气方刚,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个性,总怕他在工作中出个一差半错。她从来没有想从他的“升迁”中得到福份,反而办事更加谨小慎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摆“董事长夫人”的架子,见了家属院的大人小孩,总是先笑后说话,她情趣高雅,口齿伶俐,谈笑风生。她那银铃般的笑声,每每能使满室生春。她待人接物,态度和蔼可亲,从不忸怩做态。她处事周到,入情入理,绝不使人难堪,各种大小场面均能从容应付,不逾规亦不失礼。

      面对这样一位贤慧知理的妻子,李红超怎能不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呢!为了企业,他常常十天半月不进家门。为了企业,他不得不将每一个人都渴望的家庭幸福也奉献了出去。他也正是在夏娟的默契和无怨无悔的辛劳中才无需为繁琐的家事牵肠挂肚。他在爱妻的牵挂中,无时无刻不是在为企业的发展兴旺而奔走着,忙碌着,更重要的是思考着。

      的确,他要工作,要学习,要实干,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啊!多少年来,他只陪妻子看过一回电影,还是半途有急事,又回到了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天快亮。他们夫妻之间以人间罕有的方式来相互表达疼爱:多少次妻子在热气腾腾的麦乳精里偷偷地放进一片安眠药,想让丈夫多睡一会儿,好好休息一下。而丈夫则常常是工作到半夜之后找件雨衣,或摸几张报纸往办公桌一铺,困上几个钟头,为的是不在深更半夜惊动熟睡的妻子。

      李红超,我们为你而骄傲,因为你在拥有事业的同时也有位贤淑能干的妻子——夏娟。

      夏娟,我们为你而自豪,因为你有位志同道和爱你的优秀企业家——李红超。

      李红超常说,他欠妻子的太多太多了。他知道,自己在父母面前不是个好儿子,在妻子面前不是个好丈夫,在儿女面前不是个好爸爸……。难怪有一次女儿见了他,开玩笑说:“哟!真稀罕,李总啥时候来了?这次住几天?啥时候走?”“你走吧!俺家不是你的旅社……”

      逗得李红超哭笑不得。

      夏娟说:“这孩子!真调皮,还不快叫爸爸!”

      “爸爸!”女儿眼里闪着泪花,一下子扑到了他的怀里。她也想爸爸,爱爸爸啊!……

      夏娟难道不希望丈夫回家团聚吗?不,她是个女人,是有儿女的妈妈,当然她也想和丈夫一起过甜甜蜜蜜的美好生活。她爱丈夫,尽心尽力地支持着丈夫。

      那一年,李红超的老父亲从石龙区来到他家小住,他原来答应送父亲回平顶山,可公司有事走不开,他就让妻子代他送父亲。谁知到了平顶山,老人犯病住进了医院。年迈的父亲住院,李家的董事长儿子,无论从道义上和感情上都应该去看一看呀!偏偏事不凑巧,李红超接到了一个到外省订货的紧急通知。他作难了,去?还是不去?去了,父亲咋办?不去,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工作啊!怎么办?他长吁短叹。妻子说:“别发愁啦,自古‘忠孝’难两全,家里还有我呢!你就放心地去吧,不能因私事误了公事啊!”

      可是,这时夏娟也病了,只得带病护理老父亲。

      丈夫挥泪告别了老父、妻儿。家务、孩子、病人都落在了妻子夏娟一个人肩上。

      一次,他又接到了到外地谈判的通知,他当时正在伺候生病的妻子,无奈他把正在医院输液的妻子接回家,把药瓶挂在日光灯管上,他走了,还是叫邻居给拔的针头。

      因为她理解他,企业员工也时时连着他的心!夫妻之间没有比理解更为重要的了。

      对李红超,她更是关心备至。有时开着灯,能等到天快亮。她有时也恨过他,但一看到他那疲倦的身躯,充血的双眼,就心软落泪,恨又变成了疼爱。

      有一次,她听说丈夫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遭到了暴风雨袭击,每见到一个人,她都要问问情况,问伤着人了没有?当听说工地排水顺利,没有出现伤亡事故时,她才放下了心。她就是这样把企业的命运、丈夫的命运、企业员工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啊!    

      这些年来,李红超的事业红红火火,他多次获奖。在李红超的功勋章上不是也有夏娟的一半吗?答案是肯定的,李红超说:“成绩的取得,有党委、政府的支持,有同志和战友们的功劳,也有贤妻的爱和奉献。”       

      李红超不向命运低头,他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终始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李红超是一个忠诚的人,对学习的忠诚,对父母亲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构成了他的道德人品,高尚纯洁,闪闪发光。

      我能准确地把握他吗?我能以我的理解去勾勒出他整个不轻松然而又从没有屈服过的面孔和身躯吗?

      我不想把他写成一个刀枪不入,呼风唤雨式的企业家,他的领导才能以及他的功绩——共和国土地上的一座现代化的企业做出了证明。是他本人的素质及给予他这种素质的坎坷经历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便还原他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形象,让他汇入中国企业家的队伍中。

      李红超成功了!他声名远播、屡获殊荣。他矢志不渝,不屈不挠,领着企业奔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他依靠企业资本积累,并通过职工集资、社会融资等筹措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使企业面貌巨变,效益大增。他积极探索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行岗位、制度、程序、信息管理体系,深得专家和社会各界好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吴栋教授讲:“在李红超身上,体现了当今许多优秀企业家的品格、风格,是个难得的人才。”

      踏平坎坷成大道,矢志创业十四年。李红超成功了,但他并没有满足,他要谱写出更加撼人心魄的创业之歌。

      不为人知时,他像普通人那样普通。

      一旦为人所知,他便比普通人多了一段传闻。

      他默默奔波,艰难跋涉,混迹于茫茫人海。他那疲惫的身影,蹒跚的脚步,稀疏的头发,熬红的眼睛,成串的汗水,还有满腹的心思,一日又一日,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默默开拓,无怨无悔,拼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头,那满墙壁红灿灿的锦旗、获奖证书,金黄色的大字潇洒地囊括着开拓者的功绩,它是象征,是抽象;玻璃框里那一个个闪光的金杯看似沉重,却又无法把千言万语的赞誉之词全部铭刻在上。这是丰碑,是干事创业的实干家的手才能捧得起的财富!

      企业家的谋略、政治家的胸怀、外交家的风度、艺术家的眼光、作家的激情、工程师的严密,这就是我眼中的李红超。这些并不是我对李红超的赞美溢美之词,他的确是位敢于超越常规,有胆有识的弄潮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我仿佛听到天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如松柏之语,如清涧之音,幽美而深沉;我仿佛看到一只洁白的仙鹤,鹤鸣清远如无言之歌,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我仿佛登上了霞光浴照的峰巅,一览众山,清风徐来,涤澄心胸……

      从采访到写作,我寻找着李红超的足迹,也探寻着他心灵的历程。尽管如寻找雪泥鸿爪,尽管如拣取断线遗珠,但我一直兴味盎然,就像一页页翻读着一部深深吸引我的书。

这是一部风云跌宕、意蕴深远的书,这是一部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激荡热血的书。

 

第六章   知恩图报

 

      看着我生,盼着我长,
      老百姓是我亲爹娘。
      菜窝窝养我一身胆,
      石疙瘩给我铁脊梁。
      粗布衣裳挡风寒,
      穿着布鞋走四方。
      水有源,树有根,
      养育之恩不能忘,
      敢不做个好儿郎!
      看着我走,盼着我闯,
      老百姓是我亲爹娘。
      摔倒了把我扶起来,
      朝前走替我拍巴掌。
      大树能长三千尺,
      石缝里树根万丈长。
      山有情,水有意,
      鱼水之情不能忘,
      敢不做个好儿郎!
      看着我哭,盼着我笑,
      老百姓是我亲爹娘。
      化作小草报春晖,
      笑看人生风雨狂。
      给爹一个甜甜的笑,
      替娘抹去脸上霜。
      不图名,不图利,
      百姓的嘱托不能忘,
      敢不做个好儿郎!


      时下流行的这首歌,是对李红超的真实写照。李红超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也把感恩当成了自己创业的动力源泉。

      生命是一种感恩,创业是一种报恩,而事业成功则是一种施恩。
      李红超常说:我一直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能为社会创造一点财富,能为父老乡亲和社会作出一点贡献,就不枉活在今生今世。个人富裕不算富裕,只有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富裕,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十几年来,他先后投入上千万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资助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用真心回报父老乡亲,回报社会。   

尊老爱幼,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石龙区,谁家有红白事,需要用煤、焦炭,他都让人送到家里,从不收钱,每到逢年过节李红超都带着慰问品看望村里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同时向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00元过节费,使他们能够过好年、过好节。
      数字仅仅是一个符号,它体现的却是李红超热爱家乡、关爱父老、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的赤子之心。
      他的作为深深地感动着石龙大地,感动着父老乡亲,感动着广大人民群众。他历经风雨发展企业,又时刻不忘报效国家,回报人民,改善职工生活,安排人员就业……同区的不同区的,同地的不同地的,我们的人民群众都是炎黄子孙。他和人民,根植大地,一水同源,息息相连。李红超为企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力,虽淡泊名利,但功德耀人!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过去的十几年,他为石龙区、宝丰、鲁山、汝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但他仍不满足,他曾表示: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拿出更多的热忱建设美好家园,回馈社会。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光彩事业中来,温暖社会,创建和谐!

      感恩的人懂责任,报恩的人懂方法,施恩的人懂境界。什么是新时代的好人,懂得感恩、报恩与施恩的人就是好人!什么是新时代的好事?懂规则,讲道德的事就是好事。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为了报恩、施恩,为了责任、义务,世界在这一刻就是我们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做好人再难我们也要做,做好事再难我们也要做。冒着流言、诋毁、误解、谩骂的泥沙浊流,他义无反顾地跋涉前行,坚守我们所剩无几的“规则”与“道德”!
      如果我们人人都遵守做事的规则,人人都遵守做人的道德,就不难实现孔子的“仁政治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同此凉热”,当今时代的“和谐社会”!
      李红超为了感恩他的职工,花巨资,改善环境,精心打扮自己的家园。在他的企业,最为自豪的是生存、发展、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彻底改善,他们每天与鲜花相伴、与绿树相依,每位员工都有了从未有过的安稳感、幸福感,这与李红超乐山善水的性格有关。

      正如李红超所说的那样:是的,优化人文环境,让职工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工作,既能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又能提高生产效益,这是我多年悟出的道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红超第一时间向灾区群众捐款20多万元。
      李红超知恩图报,无私奉献。
      他最爱唱最爱听的歌就是《爱的奉献》。他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世界的喷发,不图回报,不事张扬。只要人人都能献出爱心一片,这世界一定能成为美好的人间。
      李红超为企业发展、为职工利益、为报国惠民实在是太累了,有人说,他累得头发都掉了。他对爱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无私的奉献。说来也怪,一个爱美、爱干净整洁的人去爱残疾人、孤寡老人、困难职工、贫困大学生,爱的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是成千上万,他爱的还特别专一,特别的真挚,特别的动情…… 

      在河南中鸿集团采访的时候,我多次来到他们的生活区散步。这里真是个洋溢着山野气息的好地方。湖水清冽,微风下荡着涟漪;正因为水清才可以看见沉下去的草和叶。那绿绿的叶儿,有的飘浮在水面上恰似一个个绿瓷圆盘,上面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儿;有的叶儿离开水面,像一把把翡翠的绸伞。花坛里,那一朵朵鲜花,有白,有红,有粉,像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笑脸;而那含苞待放的花蕾,有的才舒展开两三个花瓣儿,又像掩面含羞的少女。仔细观察,这些花儿的根深深扎在泥土中。秋天使它们成熟了。成熟中又饱含着来年的生机。尽管它还要经过冬的考验,但来年又是更浓的绿色和更美的鲜花。我们的社会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有这样一个追求光辉未来的党,有这样的忠诚事业的坚强战士,我们的事业真是大有希望!

      真情对于李红超如生命一样重要。他对党、对人民、对同志、对亲友、对同事始终都怀着真情。
      他与人相交,是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相连,不趋利,不求报。
      李红超的心灵如大海一样坦荡、无垠,溢满真情,时时处处自然而然奔涌而出,滋润亲人、朋友、同事。而且这种奔涌从不牵强,绝不彰显,由本能生发,秘而不宣。正是这种真情,使他与他的同事们心心相通,同命相连,正是这种真情护佑着他家乡的父老乡亲,护佑着他们的爱,激发着他们的情。
      43岁的王翠玲出生在石龙区大庄村。1986年,经人介绍,王翠玲认识了在石龙区打工的唐河县苍台乡孙庄村的陈书明。不久,俩人领取结婚证,在石龙区大庄村成了家,并生下了一双儿女。1995年,王翠玲与丈夫陈书明因生活琐事发生争吵,陈书明便一声不吭离家出走,从此再无音信。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王翠玲为养活一双儿女,带着两个孩子先后在平顶山、郑州等地打工,在大庄村附近市场摆过地摊、卖过水果,还在鸿跃工地打过工。

      2006年,王翠玲不幸患上了布一加氏综合症,原本就不宽裕的家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王翠玲的不幸遭遇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石龙区虹剑煤化公司也先后为她捐款5万多元,鸿跃煤化公司全体职工为她捐款近3万元,鸿跃煤化公司董事长李红超一次给她送去5万元;大庄村两委会、村民也积极行动,想方设法帮她解决各种困难,照顾王翠玲的两个孩子生活,并多次到医院看望她。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为王翠玲捐款近30万元,靠这些捐款,王翠玲及时得到治疗,保住了生命。

      出院后,李红超又来到王翠玲家,给她送来1万元钱。    

      “我们能在这宽敞的教室和美丽的校园里上课学习,得多谢谢李红超叔叔。”在石龙区人民路街道南顾庄小学,六年级学生李艳婷高兴地对笔者说。2011年3月初,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超在上级部门配套资金138万元基础上,又捐资350万元对南顾庄小学进行了综合改建。新建和改建的教学设施在2011年秋季已投入使用。

      在平顶山市石龙区南顾庄中鸿小学举行的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中,演出的压轴节目是手语表演《感恩的心》,孩子们用饱含深情的手语表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李红超捐资建校的感激之情,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南顾庄中鸿小学是石龙区教育系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488万元,其中上级配套资金138万元,石龙区优秀民营企业家李红超无偿捐资350万元。学校改造升级完成后,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24个教学班,能容纳850名学生,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满足了附近学生就学需求。
      河南中鸿实业集团是平顶山市最大的现代化民营煤炭、化工企业之一。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总经理李红超始终秉承“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厚德载物,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鼓励企业职工子女求学上进,他每年对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给予2000至3000元的资助;在母校武汉科技大学百年校庆时,他捐赠了价值35万元的电脑;作为石龙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的他,得知该校实验楼年久失修的消息,又慷慨解囊捐资35万元用于实验楼改造。
      最令石龙区教育界感怀的是李红超设立教育奖金。2007年以来,他每年都拿出50万元用于表彰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仅2010年,就有市三十二中、石龙区夏庄小学等6所学校和35名优秀教师受到表彰。市三十二中教师高淑丽在接受采访时说:“民营企业家的善行义举让我们深受感动,也更觉肩上责任重大,只有扑下身子教书育人,才不辜负李红超先生的期望”。
      除捐资助学以外,李红超近十四年来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捐资达1000多万元。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他迅速行动,捐赠善款20多万元,同时号召全体员工奉献爱心,救助灾区。公司员工有困难,他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员工有病,他慷慨解囊,每逢年节假日,他都亲自或者安排人员到下属各单位走访慰问。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创业报国奉献社会先进人物”、“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兴市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

      李红超不仅是一位优秀企业家,而且还是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的优秀人大代表。李红超作为平顶山市、石龙区人大代表,石龙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市、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及有关会议,积极建言献策。他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积极为民代言,着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致力发展经济,真诚地报恩于民。

      我问:“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您平常工作比较忙,又是如何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   

      李红超讲:“人民代表是个职务,她既是荣誉、信任,又是职责和使命。我感觉自己的担子非常重。一方面人大代表是人民选出的,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意志和法律法令要通过代表传达给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通过代表来反映,要时刻维护人民的利益。我的工作很忙,但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我都抽时间学习人大的有关知识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代表知识和履职能力。只要有关于培训代表的学习班我都积极参加,从而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代表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我提出的《加快宝石快速通道建设的建议》、《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建议》等多项意见建议都被采纳,有的已经落实,有的正在落实。作为一名企业经营管理者,我还真诚地接受其它代表的批评和建议,主动邀请代表们到我的企业进行座谈‘挑毛病’,并向代表和群众承诺:诚心听建议,高标准抓企改,企业不治污决不生产,我们用不懈的努力换回了今天的蓝天白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我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平顶山市和石龙区的优秀人大代表”。

      走进中鸿煤化有限公司的大门,立刻给人以神奇之感,四周松青柏翠,柳绿花香。这里变美了,变靓了,院内花团锦簇,职工宿舍窗明几净,这里成了“花园式、宾馆式”职工宿舍,先后被河南省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职工宿舍大楼豪华、典雅、舒适、美观。房间24小时保证夏有空调、电扇,冬有供暖设施,职工享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宿舍还设有单人间、双人间、豪华间等,实施了宾馆化管理。配有空调、电视、电话等。

      走进那宽敞而又空阔的多功能综合大厅,那悬吊着的水晶灯,五光十色,耀眼夺目。溜光的地面上,用花岗石铺就,闪闪发光。顶上的灯映着地上的影,地下的影溢着顶上的灯,灯与影,影与灯,还有那红、绿、蓝、白、黄各种颜色的壁灯,熠熠生辉,使人悠悠然,如痴如醉,仿佛步入水晶宫一般。宿舍里更是桌子明又亮,椅子配成双,电灯带帽子,电扇吊天上,蚊帐新崭崭,被褥叠得方,毛毯上边放,满屋喜洋洋。餐厅里宽敞明亮,饭熟菜香,花样繁多,热气腾腾。

      这里变了!春风春雨荡涤了她肌体上的污垢,像进入芳龄的少女一样,终于在美的大家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只短短的一瞬,她便扬弃了旧时的打扮,着上了紧身春装,开始用丰满端丽的曲线显示着自己的青春之美……


第七章   中鸿现象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不仅要有宏远之志,而且必须有远见卓识。古人讲才、学、识,把识看得很重要。诗人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没有识,弓弩、箭簇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王梓坤教授在他写的《种子发现纵横谈》一文中,比喻说:“才如战斗员,学为后勤部,识是指挥员;才如斧刃,学如斧背,识是执斧的手。”
      所谓“识”,即见识。三国吕布之流,虽身怀绝技,武艺超群,然而无识,终久未成大器。刘备在遇诸葛亮之前,虽有关羽、张飞,后得赵云,皆盖世奇才,奔波劳碌,征战多年,竟无立锥之地。及得孔明,如鱼之得水,虎之添翼。赤壁一战,孙刘联盟,破曹百万之众,后又得荆州、取西川,成鼎足之势。可见“识”之重要。
      李红超就有远见卓识,看问题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正是靠着这些,他的事业才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一位哲人说过:“弄潮儿被波涛淹没是英雄的壮举,赏景者在湖泊里翻船是人生的悲剧。”李红超从他办企业的那天起,就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上了蒲松龄的一段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确,他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是一个性格顽强的人,他认准的事,就非干到底、干出名堂不可!
      14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14年迈出了14步,事业上了新台阶。
      我在这里采访时,多次听到人们称赞李红超有超前意识,说他是诸葛亮。我对此颇感兴趣,就问李红超道:“大家都说你像诸葛亮那样会预测未来,这种神机妙算的本事,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李红超腼腆地笑着说:“我不是诸葛亮,也没有什么神机妙算的本事。不过,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应该有点超前意识。所谓超前意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说穿了,就是在正确分析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此来引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另外还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机遇。人才学上有这样一个公式:成功=才能+机遇。机遇是一根藤,它可以帮助我们成功,这根藤只要你抓住,然后顺藤摸瓜,脚踏实地地去干,就一定能成功。”
      李红超用几万元借款,达到现在的十几亿资产,成百倍、千倍、万倍地滚雪球般地迅速增长,雪球愈大,信誉愈高;信誉愈高,雪球愈大……
        

企业之魂——倡导务实的创新精神


      中鸿集团以煤业为基础,以多种非金属矿产开发为新的产业增长点,产品涉及焦炭、煤气、化肥、焦油、粗苯、硅线石、方解石、滑石等,如今,在平顶山市和石龙区人大代表、董事长李红超的正确带领下,中鸿集团业绩直线飘红,目前该集团的产品行销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地都设有分公司和办事机构。
      中鸿集团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紧连焦枝、京广铁路,建有铁路专用线,并紧邻107、207国道,交通十分便利。中鸿集团在经营活动中始终贯彻“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经营思想,与江西萍乡钢铁公司、江苏永钢集团公司、江苏兴澄特种钢铁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平顶山市人大代表、石龙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鸿集团董事长李红超的带领下,近年来河南中鸿实业集团始终秉承“人才兴企、科技兴企”的发展理念,与清华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国家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建立了长期人才培训和技术合作,并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
      通过长久的考察和学习,李红超致力于中鸿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投入巨资重点建设的煤基一步法燃料用二甲醚项目,这是国内第一套、世界上第二套一步法工业生产装置。项目的顺利实施,使中鸿集团成为集新型能源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导实践。中鸿实业集团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科学组织稳产量,严格制度保安全,精细管理塑文化,改造环境树形象,提高素质促和谐,创新理念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实施了“持续中鸿、创新中鸿、文化中鸿、平安中鸿、和谐中鸿、数字中鸿”六个构建体系,并以“从严、求实、进取、创新”为引领,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深入实践,“忠诚煤业,发展中鸿”、“整体工作创佳绩,单项工作争第一”、“我为中鸿添光彩,我为中鸿做贡献”、“永不满足,不断创新”、“执行无借口,落实必鉴证”等一系列的价值理念。在工作中坚持不说“差不多”、“我不知道”、“这事与我无关”、“下不为例”、“以前就是这样”五句话。这些价值理念和工作要求,为河南中鸿实业集团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证。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中鸿集团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推行了预控管理和信息化精细管理,通过对每一项工作的“预防”和“预控”,较好实现了由“被动强制管理”向“主动自觉管理”的转变,同时又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精神境界和水平。

      李红超带领的团队,把实施“预控”管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中鸿集团对子公司实施了全面的精细编码管理,建立了编码管理数据库,安装了矿井无线通讯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加强隐患自动预警功能,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时时处处、人人事事的“预控”管理。管理者通过现场作业自动化监控与报警处理系统,可以监控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全面准确地了解各类安全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通知到作业现场的任何一个人,提醒和督促现场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处理隐患,实现对生产现场安全信息的快速反馈、动态跟踪与闭环控制。
      中鸿集团把实施信息化精细管理看得很重,目前该集团利用信息技术为精细化管理打造高效的运行平台,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进行细分标准和量化考核,充分运用0A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和FMS精细管理软件平台快速高效的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精细管理的完美融合,构建了以精准安全管理、精益生产管理、精品质量管理、精细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企业信息化精细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掌控和落实。
      在此基础上,对集团通讯系统、监测系统和计算机进行联网,实现了通讯、计算机和有线电视“三网合一”,盘活了闲置资源,对职工个人信息、区队信息、班组信息、隐患级别、管理人员行走路线等进行自动统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传递、处理的客观、快速与及时性,实现管理信息的精确、准时,提高了数据统计效率,加快了信息流的运转。针对信息数据失真现象,中鸿集团突出数据共享,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信息数据管理中,对于“工资管理、资金管理、材料管理、成本管理、运销管理”等八个分支系统,以推行“内部市场化”为手段,对人、财、物、产、供、销等环节进行检查和控制,对各种考核数据进行实时输入,一经录入,不能改动,实现数据共享,有效克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同时为使各类信息快速反馈,对各种数据和考核结果进行时时公布,实现了先进记账、班清班结、绩效考核、考勤、罚款等数据网上实时查询功能,增强了绩效考核的透明度,不仅优化了工作流程,减轻了管理强度,而且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管理过程的公正性、管理结果的实效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发展之标——面向未来的循环经济

   
      现代管理学经常提到一个理念就是“标杆经济”。意思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中,领行业潮流之先,为自己设立一支前沿的标杆,带动企业全员向这个标杆所要求的水平奋进。与其他行业比较,煤炭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运用新的产业模式来拓宽发展的道路,化解前进的风险。   

      李红超带领下的中鸿集团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谈到长远的发展,李红超还是把煤业的安全问题看得举足轻重,用李红超的话讲就是“安全生产大如天,重如山”。“安全是煤炭行业的头等大事”。中鸿集团的各项工作都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到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来抓,严格执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和质量标准化一票否决制,强化“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的质量标准,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按照“保持、巩固、发展、提高”质量标准化工作八字方针,中鸿集团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改变、新的跨越。   

      中鸿集团制订质量标准化新标准,在严格执行国家局、省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各专业的修改,实现了对质量标准化理论的创新和提升。在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方面,中鸿集团注重安全文化和员工安全行为的习惯培养。以集团公司提出的“安全事故零目标”和“责任有我,我必负责,安全有我,我必安全”为核心内容,整合提炼出了20个安全文化理念,建立形成了独具中鸿集团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
      中鸿集团强力推行了以安全系统描述、岗位描述、手指口述作业法、安全口诀和安全确认为内容的“三描述一口诀一确认”安全行为养成。同时汇编成册下发到职工手中,加强职工熟练掌握各种安全知识和操作要领,极大地增强了职工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自主安全管理水平。  

      中鸿集团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按照人机环境工程要求,积极消除“不舒适”工作环境,对生产操作环境实施美化、亮化、净化和声化,对职工的作业环境进行优化和改造,努力创建安全生产的“微”环境,相继对立井乘人罐笼进行了电梯式改造,井下大巷绘制了山水风景画,顶部铝塑板吊顶;立井底铺设了塑胶地毯,安装了广播系统;井下各重点和要害部位,重要设备设施都挂上了人性化安全标识,主要大巷平台配备了高档次的桌椅、饮水机,轨道巷两侧墙壁贴上了瓷砖,铺设了彩色台阶,安装了自动防跑车装置和语音报警系统,平台安装了连动保险机。地板光洁如镜,顶部蓝色彩钢瓦吊顶,让人感到和谐温馨。20盏海王灯把车场照得如同白昼,显得气派辉煌,使职工始终处在一个安全的“舒适橡皮房子”环境之中,有效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李红超始终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鸿集团坚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几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数千万元用于科技创新。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新工艺的应用,既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安全保证,又提高了生产工效,实现均衡生产和矿井的稳产高效。
      中鸿集团通过脚踏实地的发展,已经成为业界知名的民营企业,其企业文化也是诸多同行业值得学习的一部分,用李红超的话来说就是“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河南中鸿集团积极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河南中鸿集团按照“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管理推进,形象塑造”四个工作步骤,建立了“行政主体,党委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保证体制。   

      中鸿集团通过长期的实践,整合提炼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持续发展”、“敬业奉献,发展中鸿”、“从严、求实、进取、创新”等19项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对集团员工持续不断地开展理念宣灌,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创建了以员工“6S”(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安全、素养)行为规范为基准,以“5E”(每人、每事、每时、每处、每岗)标准体系为支撑,以“四卡”(A、B、C、D)闭环考核,“四工”并存(品牌员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为手段,以“一站、一栏、二板”为载体,以搭建工作网络信息化为平台,以员工五星级攀升运行机制为激励,以五级责任考核为保证的管理、提升模式。
      同时,李红超还加强了集团“安全文化、廉政文化、管理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奉献文化”六个分支文化建设,以实现又好又快持续发展为追求目标,逐步形成具有中鸿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通过实施、推进和提升三个阶段的健康发展,中鸿集团企业文化的导向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持续之源——推进扎实的科技创新


      李红超说,党和国家一直提倡新时期的大型民营企业一定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企业。中鸿集团在建设新型大集团的进程中,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将创新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以创新求人才,以人才强科技,以科技求发展,科技的软性生产力在此日渐彰显。
      中鸿集团始终坚信,机制创新可以增加诸多的活力。近几年中鸿集团坚持“一岗双责、双向进入、党政负责、形成合力”的工作体制机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机制创新。提出了换位思考的决策,每月安排一批生产单位队长到调度室当调度员,班长到安检科当安检员,以此来摆正安全与生产、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以罚代管现象,倡导经济奖励和精神鼓励,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又实施“三违”罚款现金交纳制。由罚款单位出示罚款单据,被罚款单位或个人按照单据罚款金额和时间要求,主动到财务科交纳罚金,改变了单位分摊现象,维护了职工的切身利益。
      就在同一时期内中鸿集团又实行了安全亲情教育管理,安全管理实现了由企业单项负责向企业、家庭双向监督管理的提升,延伸了安全管理触角,增强了安全管理效果。坚持执行分公司“三统一”政策,以精细管理控制单位成本,严格落实奖罚,实现了单位物耗在过去的一年之内下降10%,管理费用中的可控制成本下降20%的目标。
      在李红超带领下的中鸿集团,把军营文化引入到企业管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学习军人严明的纪律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增强职工纪律观念,提高工作执行力。以制订的《中鸿集团员工行为规范手册》为基准,对于员工行为标准由“行为规范督查组”和安检科负责监督落实,有效保证了员工行为规范的养成。同时,为提高行为标准,组织全体职工及部分家属以室内理论学习、户外拓展训练、部队强化提高三种形式进行拓展训练,使职工的行为规范、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职工精神风貌昂扬向上。
      中鸿集团紧紧抓住吸引、用好和留住人才三个重要环节,靠机制激励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凭环境吸引人才。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李红超结合企业实际,规划了人才和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中长期目标,李红超认为学习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管理,中鸿集团从强化职工学习入手,坚持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学习机制。
      在坚持执行集团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区队学习例会、职工安全例会、班组学习等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和提升了学习时间、学习范围、学习层面,形成了矿、区队(科室)、班组三级学习制度。为了给职工学习创造条件,购买了多种图书、杂志、技术资料、报纸等配置到单位办公室、区队两级图书阅览室。发放了学习材料和记录本,持续开展了“职工素质年”学习活动,并创新学习载体,深入开展了“三个学”和“三个一”工程,即干部学管理,工人学技术,家属学文化和每日一道题,每周一堂课,每月一考试。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教育、开展活动,员工在工作中、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真本领,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
      一段时期以来,李红超继续推进准军事化管理、安全程序化管理和安全费用管理,提升作业环境和整体安全水平。加强子公司整治和各专业的标准化建设,开展生产领导班子安全工作评价,增强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继续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回头看”工作,构筑高效有序的监管体系,建立了应急管理制度,推进了安全型企业创建工作。


战略之途——构建全新的产业格局


      煤炭工业的发展战略,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逐步明晰起来的。过去,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走着单一产业结构的老路,一旦市场风浪突变,经济命脉立刻中断。李红超的长远目标就是做强煤炭主业,发挥大集团技术、人才、装备和管理优势,围绕提高产能,继续加大设备投入,提高资源回收率,保证大集团产量稳定增长,从而加快了建设和发展步伐。 

      李红超认为:“我们所建设的和谐社会,本质就是人的和谐。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坚持以人为本,就永远实现不了和谐的内涵。中鸿集团率先提出了‘做强中鸿,造福员工’的和谐理念,将企业与员工的幸福安康紧密相连,让员工群众共享中鸿发展成果,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富裕。”
      中鸿集团多年的发展奋斗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整合、提炼、开发应用企业理念过程中,集团坚持按照传承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并重,突出中鸿个性特点的基本原则,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学习考察和科学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分层次、有重点,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经过无数次的理论和实践,李红超总结提炼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和“敬业奉献,发展中鸿”的核心理念,确立了“从严、求实、进取、创新”的企业精神,制订了“军队一样严明,家庭一样和谐,学校一样育人”的共同愿景。以全面培育中鸿展宏图的精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视觉识别体系、听觉识别体系、形象识别体系和文化理念识别体系,有机地将企业文化理念融人到中鸿发展实践中,使中鸿的企业文化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李红超主张提升制造能力,以产权为纽带,吸引优质资产,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五业并举,犹如五指握拳,不仅对内提升了发展力,而且对外提升了竞争力,五者彼此依赖,互促互进,共同将中鸿的实力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鸿集团围绕“做强中鸿,造福员工”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心齐人和、重建扩源、创新提升、共同富裕”的企业发展方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具备更加雄厚的抗风险实力,承担更多的发展使命,做真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行业脊梁!
      时代发展的今天,在李红超的细心带领下,中鸿集团以争创河南省“五优”企业集团为契机,不断对企业集团进行全面刷新、绿化、美化,着力打造优秀企业集团。

      这一系列 创新发展硕果使中鸿集团更进一步坚定了信心,中鸿人秉承创新发展这一理念,使集团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安全形势稳定、全体员工工效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工程质量特级达标、人文环境文明和谐的河南中鸿集团以其靓丽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中原大地上!!


第八章   起征远航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如今,李红超开创的河南中鸿集团的产品已达到十几个品种,他注意在产品质量、在新奇独特上下功夫作文章,别人有的,他不和他们挤在一条道上竞争,别人没有的,他偏要搞。这时我想起《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他有句话说得真好:“企业家的特点,具有冒险的灵魂,渴望标新立异——遇惊不变。”往往是越胆怯,越容易偏离目标,你真能做到遇惊不变,往往也是成功的关键。

      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冒险,这种冒险,正是一切开拓者所必备的风格。   

      自是花中第一流!是的,你是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产品质量,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管理措施,第一流的职工队伍。你的产品畅销国内外,供不应求。  你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

      在工作中,李红超把理顺人心放在了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

      理顺人心又谈何容易!有人说,宇宙有多复杂,人心就有多复杂。要把上千人的思想理顺,这的确是一项巨大浩繁的系统工程啊!   

      理顺人心首先要搞好大家的团结。他主持制定了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为主要内容的团结守则。他给大家列举了很多“覆车之鉴”,总结出十六字诀:“互相搭台,好戏一台;互相拆台,共同垮台”!

      企业缺少的不是别的,是亲情,是激励。
      李红超把理顺人心的工作渗透到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和后勤福利等各个环节中去。这里没有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例: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被彻底端掉了。工资随每个人担任的责任(工种、岗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出勤率、技术高低等等的不同而不同,工资上的规格化被灵活的浮动所取代,把活的劳动分解成几个部分,体现出管理与技术对企业的保证作用。每个人创造的价值和所得的报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高奖严惩,奖金不封顶。拿得快活,罚起来会叫你脸红心跳,痛苦不堪。显示出了经济手段的杠杆作用。
      ——严密的规章制度相继确立。从总经理到职工,每一个人都受到制度的约束。全公司最高权威实际上只有一个:制度!  ——把以岗位定人变成以工作量定人。一个人可以兼任几种工作,只要力所能及。
      ——开办了“职工之家”,办起了黑板报、宣传栏,把好人好事及时宣传出去,吸引得当地的老百姓也成群结队来看热闹。每年的春节、灯节,李红超都组织大型烟火晚会,还请来城里的大剧团来演出,彩灯熠熠,欢歌阵阵。各种艺术形式如春兰秋菊,各擅其长。曲剧、豫剧、曲艺节目如春风吹面,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清新的时代美感,唤起了身在异乡的外地职工和当地群众对这些乡音的喜爱。他们说唱兼备,风格迥异,有的轻松移步,表演自如,眼神、唱腔、响板同时做起,韵律谐美,字字传神,令人拍案叫绝。整个演出,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意趣横生的活泼节奏;既有粗狂、奔放、高亢的朝气,又有委婉、动情的优美旋律,丰富多彩,人才辈出,如朵朵奇葩,清香幽远,拂人心脾,令人心醉,流连忘返……
      工地沸腾了,气氛活跃了,职工的干劲更大了!

      企业新建项目的快速发展,每一个项目都对企业发展壮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都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企业生产成本得到降低,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利润增长点不断增加,这些都得益于李红超的远见卓识。
      李红超把职工当亲人,当朋友,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处处事事想着职工。这些事情也许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一片片绿叶和一朵朵红花才编织了人们心中的春天。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使生命充满了活力和创造。
      他给职工办的是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吃饭餐厅化,住宿旅馆化,洗澡淋浴化。还对每个职工食堂进行伙食补贴。他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对厂区进行绿化,美化,改善环境,使这里三季有花。
      是的,李红超为他的职工们送去了情,送去了爱,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尊严。青年职工结婚时,他不但亲自出席他们的婚礼,有时还亲自主持婚礼,增加喜庆气氛。还会送上一份书有“中鸿集团恭贺”字样的贺礼,这成了姑娘、小伙子们荣誉的象征。他们的家长、亲友为此也感到光耀、体面,新郎官挺胸昂首,感到了自豪,新娘子面对向她们行注目礼的人流,含羞带笑,感到幸福。是啊!中鸿集团的姑娘们、小伙们,李红超的确是看得起你们哟!在公司,你们是企业的主人,在社会上,你们是堂堂正正的公民,你们为社会作着贡献,你们有做人的尊严,你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尊重啊!

      李红超“转变思想、转变作风、务实认真、协同高效”的要求,在文化融合,促进团结,增加凝聚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多元文化的统一时就会开展这项思想活动。
      李红超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生活俭朴,作风民主,一身正气,领导看重,群众爱戴。
      李红超这位土生土长的石龙区男子汉,也曾经拥有过那么多轻松而又紧凑的光阴,拥有童时的天真与嬉戏,拥有咸涩的泪水与幸福的愉悦,拥有爱、拥有恨,也拥有早春的遐想与黄昏时悲与伤交溶的柳笛的旋律……他的妻子是那片遥远的散发着芳香的小树林,家庭是他不时错过的一叶小舟。尽管妻子是善良的、温柔的,孩子是可爱的,可自他当了董事长、总经理以后,尽管时常关心他们,但却很少抚慰他们,他行色匆匆,只顾忙他的工作,忙他的事业,而妻子是通情达理的,她为他和他的事业正在无私的奉献着……

      改革年代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障碍,同时也存在着成功的多种机遇。堂堂五尺男儿,生于天地之间,怎不为碌碌无为而苦恼?固然是创业难啊!但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干起来,永不回头,车到山前自有路,哪有天地尽属人。艰苦卓绝,拚搏抗争,勇敢地抓住时代赋予的成功机遇,将希望付诸实践,将理想变为现实,这就是李红超走过的道路。李红超懂得:在奋斗闯关的时候,还要善于争取各级领导与同志们的支持。正如李红超所揭示的那样:改革和科学攻坚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是某个人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属于整个时代。因此,他启示我们,要为改革的成功而努力,为科学的攻坚而努力!
      他的确是位敢于超越常轨,敢为人先,有胆有识的弄潮人!
      李红超的改革,给职工带来的是福祉,给社会带来的是福音!
      但他也念了一些紧箍咒,得罪了一些人;
      他常说:“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健全,没有空气就无法高飞;个人的本事再大,离开群众就寸步难行。改革,是集体的创造,应该集中大家的智慧,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认为:企业领导人应时刻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让职工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这才是中国式的改革。
      拳拳赤子之心!改革者的灵魂!
      这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人们在改革的路上迅跑;这是春的绽放,将使脚下的坚冰化为暖流。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李红超干的是一项光明的事业,他和他的战友们撒出满天星斗,挽来春光永驻,使得大地生辉;他们为千家送光明,为万户添热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如今,岁月的大河涤荡了“左”的和一切陈腐观念构筑的思想堤坝,李红超的事业一定会别开生面,更加辉煌!
      李红超是喝石龙河水长大的。石龙区把他锻造成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有着坚如磐石的志气。是势不可挡的改革大潮,把他推上了领导岗位。他成了人们注目的一个角色。他可从来没有扮演过这样引人注目的“主角儿”呀!生活交给他的是一付沉重的担子,他步履坚实地行进在兴企报国的大道上。
      当初,这里曾是一片荆棘丛生,杂草萋萋的地方。他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今巍峨林立的高楼拔地而起,排排松柏含翠欲滴,簇簇鲜花争奇斗艳,亭台长廊,曲径通幽,座座楼房,廊腰蔓回。他有着大山一样的情怀,有着豪爽、大度的气魄。他面前的图    画是那样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他用芬芳的鲜花编织青春的花环,用美好的希望绘制人生的蓝图,欲效雏燕凌空,欲慕鲲鹏展翅,欲学骐骥驰骋。从他身上,人们会真正感受到大山的沉重,黄土地的厚实,感受到岁月的艰辛,更感受到一个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的胆识与气魄,男子汉的坚韧与顽强。他为了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披肝沥胆,立下鸿鹄之志,弄潮于涛峰浪尖;面对千难万险,他挺身而上,不屈不挠。
      终于,他走进了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庄严的会场,他那响亮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省、市、区那鲜红耀眼的光荣榜上,又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屏幕传遍了全区、全市、全省、全国……尽管他一再婉拒宣传,但他的为人,他的成就,还是吸引了不少贤达同行,在那雪亮的“聚光灯”下突现在“观众”眼里的是一长串企业家成功的数字,一串串沉默的数字。
      生活旅途上的风雨、泥泞,艰难地跋涉过的丛莽和沼泽;命运的危舟勇猛撞击过的激流旋涡;奋力攀登过的事业的悬崖陡壁;在云层中射下来的一束束振奋人心的阳光……现在都悄悄地退后了,变成了色泽模糊的背景。
      哦,背景,那和他的命运连成一片的背景,其实早就融进了他兴企为民的年轮。

      李红超!你这个有胆有识的青年企业家,你这个伏牛山的骄子,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把自己的青春,你把自己的爱情,你把自己的血汗,你把自己的才智,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但你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你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跑线上,你听到了改革大潮奔流的声音,听到了我们时代呼啸前进的涛声! 

      夜晚,我站在中鸿煤化的楼顶,望着石龙区宽畅的大街,只见两列高架路灯瞬间齐放光明,流光溢彩、焕然一新的“中鸿路”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人们仿佛又回到了节日的都市,那灯光像河流,慢悠悠地流向远方——流向夜的怀抱,宛如一把珍珠撒在空中,金灿灿,亮晶晶,明晃晃,美丽极了!忽一处弧光闪闪,另一处烈焰腾腾。红似火,绿凝碧,白如雪,黄似金。那是一股股珍珠的喷泉?是一阵阵琥珀的急雨?还是一颗颗水晶的流星?天上没有一朵浮云,碧澄澄的天衣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一颗,一颗,一闪,一烁,汇成了星的礼花,光的海洋。那地下灯火和天上群星交相辉映,车在路上行,人在灯火中。顶上的灯映着地上的影,地下的影溢着空中的灯,灯与影,影与灯,五光十色,熠熠生辉,使人悠悠然,如痴如醉,分不清哪是灯?哪是影?仿佛步入月宫仙界一般。

      你正在用电脑控制,微机管理;

      你2012年计划让中鸿煤化实现50至80亿元的营业收入;

      你要让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项目建成投入运行;

      你要让中鸿花苑 主体建成完工,解决职工住宿问题;

      你准备再引进一套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

      你还想盖一流的文化宫、俱乐部;

      你有心把你的企业搞成第一流的现代化工厂;

      你还决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

      青山绵绵,绿水悠悠。巍巍的青石岭,层峦叠嶂,苍翠欲滴;滔滔的石龙河水,蜿蜒碧透,汩汩东流。有胆有识的企业家李红超,正是你以宽阔的胸怀,宏伟的气魄,百拆不挠的追求,坚定果断的行动,证明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敢于创造的一代,是新时代锻铸的百倍成熟和充满激情的一代,是勇于用血肉之躯做铺路石,以自我牺牲做桥梁的、联结上世纪和本世纪的一代!

      飞驰吧,李红超,青山作证,绿水有情,大地会记下你骄健、年轻的英姿…… 

 

李红超同志创业历程

 

      1985.09——1988.09  武汉科技大学学习

      1988.09——1988.10  平顶山市第二焦化厂任技术员、技术科科长、副厂长

      1998.10——2003.04  平顶山市万隆洗煤厂厂长

      2003.04——2009.11  平顶山市鸿跃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5.08——至今      中鸿(河南)实业集团董事长

      2006.01——2008.01  清华大学在读EMBA

      2007.01——至今河南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

      2008.01——至今河南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

      2009.11——至今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2004、2005年平顶山市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5年平顶山市石龙区“关心支援国防建设”十佳个人

      2006年平顶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

      2007年平顶山市建市40周年“兴市模范”

      2007、2009年平顶山市“优秀市人大代表”

      2010年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五代名厨》第十章《豫菜奇葩》

下一篇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十四】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